唐在安史之亂後,明明走向了衰落,為何拖了將近一個半世紀才滅亡

安史之亂後,讓唐續命150年的,恰恰是曾被詬病為“唐亡於藩鎮“的藩鎮。是不是有點衝擊你的常識?

藩鎮?

對,藩鎮。

因為以訛傳訛的緣故,大家一般都認為唐亡於藩鎮。典型的說法有二,一是安史之亂的巨大破壞,二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宰相趙普的對話,明確認為唐亡於藩鎮。

這話不能說錯,但是嘛,越讀史書越覺得,可能沒那麼簡單。

藩鎮其實對維持唐的統治是有利的。

不信,我們來看看兩個古人的評價。

一個是李綱,著名的主戰派大臣:

“皆賴方鎮相與掎角以定其亂,則方鎮之兵不得謂無功於唐”

另一個是誰呢?秦檜。著名的漢奸賣國賊。

“使異日士卒精練若唐藩鎮之兵,將相得人若唐肅、代之臣,大金之於中國能必其勝哉”

什麼意思呢?一個大忠臣,一個大奸臣,對唐藩鎮的評價卻都是非常正面的。

原因何在?

秦檜言唐藩鎮兵“士卒精練”,李綱言“方鎮相與掎角以定其亂”。

也就是說,藩鎮兵戰鬥力強。廢話,你戰鬥力弱,就讓別的藩鎮或者中央吞併了;其次,藩鎮割據,地盤都不大,而且互相牽制,誰也吃不掉誰。這就保持了一種恐怖平衡。

由於藩鎮都沒有絕對的實力,所以諸侯其實也是不敢異動的。因為你一動,唐天子就可以調遣藩鎮兵滅掉你,恢復彼此間的平衡。

比如,上了中學課本的“李愬雪夜入蔡州”,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平亂的是隨鄧節度使李愬,今天的湖北隨州河南鄧縣等地的節度使,其實也是藩鎮,只不過忠於中央罷了。

緊隨吳元濟叛亂的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叛亂,唐憲宗是調遣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諸鎮節度使平定的。大兵壓境之下,李師道被部下所殺。

這裡可能說的有點遠。但其實不是。

唐後期的藩鎮割據,使得唐沒有一個明確的權力中心,反而延長了它的壽命?很玄妙是吧?一點也不。相比較的是宋,強幹弱枝,中央禁軍實力很強,軍隊大都集中於卞梁也就是開封。這樣看起來中央容易壓制地方,地方不容易造反,但是強大的中央禁軍如果崩潰,局面就再也無法收拾,北宋也就崩了。

沒有極其強大的中央反而使得唐的生命力異常頑強,是不是很好玩?因為敵人找不到攻擊重心。

再打個比方,人是很容易乾死的,砍掉腦袋就死掉了。但是蚯蚓不行,砍成十七八段它還活著。它沒有把生命都集中於腦袋那一點。

唐就是這樣一條百足蟲。很難乾死。

至於有人把晚唐看做周天子,那是真的小看唐了。

唐中央雖然不具備北宋禁軍那樣強大的碾壓優勢,但唐代宗使用哥舒翰的神策軍重建中央禁軍以後,雖不能完全割除藩鎮,但威懾藩鎮還是綽綽有餘的。

神策軍的存在,使得唐藩鎮叛亂很少。但藩鎮一旦叛亂,唐中央也不懼,通常的局面是神策軍為主體,藩鎮配合。

比如元和元年,也就是806年,西川節度使 劉闢(大耳兒,你好兄弟穿越了)叛亂,就是神策軍為主力平定的。

地方互相牽制,中央有神策軍具備相當實力,這使得唐的局面頗為穩定。所以儘管唐在後期騷操作不斷,甚至多次丟掉都城,但很快就能借助諸侯的力量打回來。

這種平衡局面直到黃巢造反才徹底改變。黃巢流竄攻擊的方式破壞了藩鎮間的這種平衡,很多藩鎮被消滅,存活下來的朱溫李克用秦宗權楊行密等人都趁機兼併其他藩鎮,擴充地盤。這個時候的唐皇室才有點周天子的意思。但這個時候,離唐徹底滅亡也就是二三十年了。

也就是說,藩鎮不是唐亡的原因,黃巢打破藩鎮平衡才是唐亡的真正原因。

其實,藩鎮割據高潮期,唐的局面反而是比較好的。因為藩鎮之間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勵精圖治,所以大家都積極支持農耕,鼓勵商業發展。唐割據時期是中國商業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商業發達,才有關稅嘛。

歷史需要細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