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這是雪後的LCF後院,也是我學習和生活過的地方。


我在英國留學的時間,一半倫藝,一半威敏。想想剛到英國的時候,我還會有點小興奮,又有點覺得自己怎麼又變成一個人了;等到從英國回來的時候,我已經能夠坦然地接受不同的選擇帶來的道路和風景。

我變禿了,也變強了,可能是託倫藝必須Sleep、Study、Social三選二生活的福吧……雖然大多數時候,我都選擇了Study、Study、Study……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01 LCF的校卡,可以刷開聖馬丁的門


新開設的三個學院不談,我上學那會兒,六所院校所有校區的大門都是可以用一張校卡刷開的,大家資源也互通。我們可以跑到聖馬丁圖書館去看書,也可以到LCC去看展,去Chelsea工坊去了解他們的技術、機器、課程什麼的,甚至可以去溫布爾登,去看看人家搞戲服的怎麼玩……當然溫布爾登有點太遠了。

LCF,或者說整個UAL對於商業合作資源和機會都很重視,官網會不定期的更新很多跟其他品牌合作的項目,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直接發郵件去諮詢,或者跟導師溝通聯繫。

不過我感覺中國學生更多都是在注重自己平時的課程、作業之類的,會自發參加這類項目的並不多,反而一些外國學生經常會找一些好玩的東西。我也說不上誰不好誰更好,但

讀藝術,特別是design,多去看,多去開發新地圖是有好處的。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牛津街的燈和倫敦的跨年煙火


LCF有六個校區(我聽說又增添了一個新的),比較分散,不在市中心。分這麼開多少都會有點影響,我當年也有開設在別的校區、需要提前跑過去的課程。但分散也有分散的好處,LCF會根據屬性、專業、和資源來安排校區,比如時尚類的MA,包括時尚管理,一些落地的商業化氣息的專業會安排在牛津街那種地方。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LCF的牛津街校區


倫藝老師不會過分地干預你,渾身散發著一股真的很想幫你一把的氣息,而不是你做得好我就點評一下,做得不好我就斥罵一頓。只要你有自己的想法,不管你的想法多麼不可思議,或者荒唐荒謬,老師即使覺得有點不太能接受,她也會保留意見,讓你去嘗試一下。

生活方面最大的感觸可能是,我作證,英國菜難吃,是真的。英國它本身就,就沒什麼英國菜。我們當時上學的時候,要麼自己隨便煮點麵條,要麼就出去吃,出去吃又很容易踩雷。倫敦還稍微好一點,畢竟選擇範圍廣,就是可能需要跑得比較遠,花點時間和精力去搜集。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謝海底撈救我狗命


02 綜合類院校,和藝術類院校差很大


我父母是相對還是比較傳統的,在我去倫時之前就有問過我要不要轉專業,但說實話,學設計會上頭。雖然它虐你虐的很慘,但那種自己可以創造東西的感覺真的酷到沒朋友,你腦海中的想法可以不止於想法,能夠把它弄出來的感覺,我覺得每一個學過設計的人都不會輕易放棄吧。

後來跟導師也討論了一下,覺得在服裝設計之外,可以換一個思路去對整個行業有更加全面的看法,不單單從設計師角度出發,除了服裝設計之外也去理解品牌、運營。英國的導師嘛,給我的建議是“可以試試”。

然後我就試著去威敏又讀了管理。這一試,我發現……要寫好多論文。

藝術生思維的時候,沉浸在自己的作品裡就可以,非常自我,很多作業也是圍繞著自己的興趣展開。但是論文需要理性邏輯思維去分析,站在更加客觀的角度去看待事情。這對我來說可能是在威敏的那一年最大的改變吧。

我不知道其他的學校怎麼樣,但威敏作為綜合類大學,和倫藝真的差別很大。你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學校裡每一個同學身上散發的氣質都是不一樣的,思考問題的角度、看重的東西都不一樣。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各有優勢吧,在倫藝的時候說出的展會信息、藝術家、關注的東西拋出去同學一定接得上你的梗,在威敏的時候別人會告訴你你完全不知道的知識,你也可以把你熟悉的藝術領域分享給他們,有種互換和碰撞的新鮮感。

03 本地人眼裡,威敏好像比倫藝更有名


好像英國本地人對院校的認知與我們不太一樣。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進海關的時候,有一個外國人問我,你在哪上學?我說倫敦時裝學院,他愣住了……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大概就這樣


滿臉寫著他不知道這個學校在哪,也不是那種很有名,我一說就廣為人知的院校。然後我跟他說牛津街,耐克邊上、H&M邊上那個學校你見過嗎?他說哦……好像有點印象,一波尬聊。

但是威敏的話,因為它是綜合類院校,幾個校區也在市中心,所以拋出來知道的人好像會更多一些。藝術類院校的天然側重不同,不涉及這個領域的人可能並不會關注。

但這不影響接觸過和了解的人,以及學藝術的學生心裡倫藝還是牛嗶——。倫藝跨學院、跨專業的學習、動不動就辦個展的課程風格帶給了我很多東西,現在我來到漢藝再把這些東西帶給你們。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當時和LCC攝影的同學的合作項目


當時我們小組只有我一箇中國人,一個是中東,一個是法國,還有一個是意大利,大家各自負責教另一個專業的同學,我們教會學攝影的同學什麼是服裝概念,他們教我們怎麼拍。這種不同文化氛圍之間的碰撞,說實話對藝術生來說還是特別有啟發的。

而且倫藝很喜歡辦展,只要你一階段的學習結束之後,他們就會坐在一起說我們要不要開個小型的展覽,哪怕是自嗨,就是我們把平時的工作室稍微打掃打掃收拾收拾,佈置一下的展。這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我們自己也會有一個儀式感,可以對自己有所交代。我想漢藝每次都熱衷於辦結營展,也是這種原因吧。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在倫藝上學,不就是自閉、禿頭或掛科

漢藝各種studio/冬令營/夏令營結束之後都會辦的閉營展


國內的學生出國藝術留學,一開始那個思維的轉變,真的很難一下子突破。這麼多年的教育多少是會給你留下痕跡的。國內大學的老師可能真的有非常棒的某一個專長可以去教你,但是他無法幫你把這些碎片式的知識整合起來。所以來到漢藝之後還是挺驚訝的,僅僅在準備作品集的時候就能把這些東西過渡的很完整,比如思維轉化、知識的一個系統性教學體系……

所以我偶爾還挺羨慕漢藝的學生,一些體系化的教育模式可以提前接觸到,去跟國外的課程無縫對接。這樣出國之後會輕鬆一些,不像我們當時還需要很長時間去適應,去自己找平衡。

我自己本身學的東西非常學院派,但加上威敏的學習經驗以及家人有過紡織品方面的貿易經歷,我深知一件衣服能賣得出去有多重要,也在LCF體驗過一件設計作品該如何進行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平衡。回國之後,我也發現這些東西是目前很多學生所欠缺的部分,所以我也很樂於把這些東西傳遞給你們。

在漢藝當作品集老師最開心的地方就在於,有人需要我,我也正好能滿足這麼多人的需要吧。當時能夠進入漢藝,也是因為被康石石老師“知識的價值在於分享”的價值觀所戳到了。


所以,我學過的不同的專業方向,不一樣的教學模式,各類的設計風格,多樣的設計方法,以及對整個行業的瞭解和心得,我都想傳達給你們。

最後希望你們都能遇到自己真的喜歡和適合的方向,一往無前地去努力,又獲得想得到的,和意外的驚喜。如果有什麼要問我的,可以先頭條私信康石石老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