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这是雪后的LCF后院,也是我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


我在英国留学的时间,一半伦艺,一半威敏。想想刚到英国的时候,我还会有点小兴奋,又有点觉得自己怎么又变成一个人了;等到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我已经能够坦然地接受不同的选择带来的道路和风景。

我变秃了,也变强了,可能是托伦艺必须Sleep、Study、Social三选二生活的福吧……虽然大多数时候,我都选择了Study、Study、Study……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01 LCF的校卡,可以刷开圣马丁的门


新开设的三个学院不谈,我上学那会儿,六所院校所有校区的大门都是可以用一张校卡刷开的,大家资源也互通。我们可以跑到圣马丁图书馆去看书,也可以到LCC去看展,去Chelsea工坊去了解他们的技术、机器、课程什么的,甚至可以去温布尔登,去看看人家搞戏服的怎么玩……当然温布尔登有点太远了。

LCF,或者说整个UAL对于商业合作资源和机会都很重视,官网会不定期的更新很多跟其他品牌合作的项目,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直接发邮件去咨询,或者跟导师沟通联系。

不过我感觉中国学生更多都是在注重自己平时的课程、作业之类的,会自发参加这类项目的并不多,反而一些外国学生经常会找一些好玩的东西。我也说不上谁不好谁更好,但

读艺术,特别是design,多去看,多去开发新地图是有好处的。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牛津街的灯和伦敦的跨年烟火


LCF有六个校区(我听说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比较分散,不在市中心。分这么开多少都会有点影响,我当年也有开设在别的校区、需要提前跑过去的课程。但分散也有分散的好处,LCF会根据属性、专业、和资源来安排校区,比如时尚类的MA,包括时尚管理,一些落地的商业化气息的专业会安排在牛津街那种地方。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LCF的牛津街校区


伦艺老师不会过分地干预你,浑身散发着一股真的很想帮你一把的气息,而不是你做得好我就点评一下,做得不好我就斥骂一顿。只要你有自己的想法,不管你的想法多么不可思议,或者荒唐荒谬,老师即使觉得有点不太能接受,她也会保留意见,让你去尝试一下。

生活方面最大的感触可能是,我作证,英国菜难吃,是真的。英国它本身就,就没什么英国菜。我们当时上学的时候,要么自己随便煮点面条,要么就出去吃,出去吃又很容易踩雷。伦敦还稍微好一点,毕竟选择范围广,就是可能需要跑得比较远,花点时间和精力去搜集。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谢海底捞救我狗命


02 综合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差很大


我父母是相对还是比较传统的,在我去伦时之前就有问过我要不要转专业,但说实话,学设计会上头。虽然它虐你虐的很惨,但那种自己可以创造东西的感觉真的酷到没朋友,你脑海中的想法可以不止于想法,能够把它弄出来的感觉,我觉得每一个学过设计的人都不会轻易放弃吧。

后来跟导师也讨论了一下,觉得在服装设计之外,可以换一个思路去对整个行业有更加全面的看法,不单单从设计师角度出发,除了服装设计之外也去理解品牌、运营。英国的导师嘛,给我的建议是“可以试试”。

然后我就试着去威敏又读了管理。这一试,我发现……要写好多论文。

艺术生思维的时候,沉浸在自己的作品里就可以,非常自我,很多作业也是围绕着自己的兴趣展开。但是论文需要理性逻辑思维去分析,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这对我来说可能是在威敏的那一年最大的改变吧。

我不知道其他的学校怎么样,但威敏作为综合类大学,和伦艺真的差别很大。你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学校里每一个同学身上散发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角度、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各有优势吧,在伦艺的时候说出的展会信息、艺术家、关注的东西抛出去同学一定接得上你的梗,在威敏的时候别人会告诉你你完全不知道的知识,你也可以把你熟悉的艺术领域分享给他们,有种互换和碰撞的新鲜感。

03 本地人眼里,威敏好像比伦艺更有名


好像英国本地人对院校的认知与我们不太一样。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进海关的时候,有一个外国人问我,你在哪上学?我说伦敦时装学院,他愣住了……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大概就这样


满脸写着他不知道这个学校在哪,也不是那种很有名,我一说就广为人知的院校。然后我跟他说牛津街,耐克边上、H&M边上那个学校你见过吗?他说哦……好像有点印象,一波尬聊。

但是威敏的话,因为它是综合类院校,几个校区也在市中心,所以抛出来知道的人好像会更多一些。艺术类院校的天然侧重不同,不涉及这个领域的人可能并不会关注。

但这不影响接触过和了解的人,以及学艺术的学生心里伦艺还是牛哔——。伦艺跨学院、跨专业的学习、动不动就办个展的课程风格带给了我很多东西,现在我来到汉艺再把这些东西带给你们。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当时和LCC摄影的同学的合作项目


当时我们小组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一个是中东,一个是法国,还有一个是意大利,大家各自负责教另一个专业的同学,我们教会学摄影的同学什么是服装概念,他们教我们怎么拍。这种不同文化氛围之间的碰撞,说实话对艺术生来说还是特别有启发的。

而且伦艺很喜欢办展,只要你一阶段的学习结束之后,他们就会坐在一起说我们要不要开个小型的展览,哪怕是自嗨,就是我们把平时的工作室稍微打扫打扫收拾收拾,布置一下的展。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我们自己也会有一个仪式感,可以对自己有所交代。我想汉艺每次都热衷于办结营展,也是这种原因吧。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在伦艺上学,不就是自闭、秃头或挂科

汉艺各种studio/冬令营/夏令营结束之后都会办的闭营展


国内的学生出国艺术留学,一开始那个思维的转变,真的很难一下子突破。这么多年的教育多少是会给你留下痕迹的。国内大学的老师可能真的有非常棒的某一个专长可以去教你,但是他无法帮你把这些碎片式的知识整合起来。所以来到汉艺之后还是挺惊讶的,仅仅在准备作品集的时候就能把这些东西过渡的很完整,比如思维转化、知识的一个系统性教学体系……

所以我偶尔还挺羡慕汉艺的学生,一些体系化的教育模式可以提前接触到,去跟国外的课程无缝对接。这样出国之后会轻松一些,不像我们当时还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去自己找平衡。

我自己本身学的东西非常学院派,但加上威敏的学习经验以及家人有过纺织品方面的贸易经历,我深知一件衣服能卖得出去有多重要,也在LCF体验过一件设计作品该如何进行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回国之后,我也发现这些东西是目前很多学生所欠缺的部分,所以我也很乐于把这些东西传递给你们。

在汉艺当作品集老师最开心的地方就在于,有人需要我,我也正好能满足这么多人的需要吧。当时能够进入汉艺,也是因为被康石石老师“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的价值观所戳到了。


所以,我学过的不同的专业方向,不一样的教学模式,各类的设计风格,多样的设计方法,以及对整个行业的了解和心得,我都想传达给你们。

最后希望你们都能遇到自己真的喜欢和适合的方向,一往无前地去努力,又获得想得到的,和意外的惊喜。如果有什么要问我的,可以先头条私信康石石老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