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長寄語

青春寄語(三五)

――家庭教育之四

家庭教育的問題,主要輻射在兒女身上。就像現在風行的新冠病毒一樣,兒女是父母的“親密接觸者”,首先被“感染”。若家教問題嚴重,子女就會“重度感染”,還是"終身攜帶者”,病入“骨髓”,嚴重者影響兒女終身安全與幸福。若家庭教育存在著一般性問題,子女為“輕度感染”,學習積極性受挫,成長動力衰減,迷茫中喪失自我,大學難以理想……

所有家庭教育問題,根源(或根本)都在文化觀念上。“文革”以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主流文化)受到衝擊。從程度上說,說輕了是“沖淡”,說重了是“淹沒”。信仰的缺失,主流文化被擱置,就如艦船失去了重心,失去了平衡,在風雨中飄搖,航行還能平穩嗎?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仁。而當代教育的功利化,帶來的社會、家庭與學校基本上都在浮躁之中,“仁”就消失了。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之間,所謂的“愛”已很膚淺了,功利心已把純潔無瑕的“仁愛”染色了,褪色為急功近利之“私愛”了。說得更徹底一些,就是讓子女上學,不完全是實現兒女的人生理想,而是要實現父母的“宿願”,讓子女圓自己未圓的“大學夢”。

我們對所有家長了解不全,但從部分家庭和學生身上可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基本面貌。所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根源在文化觀念上。高尚的文化,教育出高尚的品格(人才);低俗的文化,養育出的是一般低層次的人。從問題的性質、來源上分析,有兩種文化主導著教育上的所有問題:本土的社會環境所產生的“浮躁文化”,和“舶來”的“西方價值觀”文化。

本土產生的“浮躁文化”是主因。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中專畢業生就分配工作,望子成龍(鳳)成了每位學生家長的統一追求,人們都像“瘋魔”一樣擠“獨木橋”,到了本世紀後,人事制度改革,“逢進必考”,可是文憑低了沒資格考,水平低了進不了“公家門兒”。此時,原來的“獨木橋”變“雙橋”了(高考為一橋,進公家門兒考“公職”為二橋)。家長壓力比考生壓力還大,故家長先“瘋”,學生後“瘋”。3歲玩童進幼兒園開始,就為應試做準備了――“兒童知識化”了。小孩兒的天性還有嗎?“天才的稜角被磨平了”。這“雙瘋”再加上老師也“瘋”(拼命追求生學率)了。這不就是“社會浮躁體”嗎?這種文化,我們把它暫命名為“棒殺文化”,也可稱為“雙橋文化”。

這“雙橋文化”,功不可沒。過了“雙橋”的百萬、千萬學子們,不管在祖國的各條戰線上都成了人才或棟樑之才。可沒有過了“雙橋”的數倍或數十倍之多的被擠下了橋,掉到“河”裡了,有的被“淹死”了(不是指個別走了極端的考生),也有大部分“迴游”原岸而成了“沒落階級”。

如網癮毀掉的:墮進了虛擬世界,連家門都邁不出去,與網絡相依為命,見不得陽光,回不到現實世界中來了,骨瘦如柴,手無舉寸鐵之力,自閉,連人性都喪失了。還有的,陶醉於兇殺、武打、黃色視頻中,把虛擬當現實,而成了罪犯。更不可同情的,有的成了網絡詐騙而犯罪……

如無所事事的遊民,學無專長。體力苦力的工作,不幹;掙錢不多的短工、長工,都不幹;經商看不上;開辦小企業沒底墊;噹噹麻將,喝喝酒找點餘事……當了“人渣”,還有各種犯罪的(功不成名不就,又不甘平庸的,就走了邪路的)也不是個別。

如市儈人性出現了,現在,“假人”現象增多了。沒有了真情,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當面熱情背後冷漠;道德缺失,誠信喪失;衣冠楚楚,時髦追星,衣裹皮囊,腹中虛髒,見不到“廬山真面目”了。

如今迷茫少年多了。鮮花嫩草被霜凍打蔫兒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晚上,手機電腦玩到“四更天”,中午起床,午餐點點,到晚上山吃海喝。生活規律已被打破了,人生目標皆無,混一天算倆半天。一切都無所謂,全不在意了,成長動力全無。只在意吃穿外形之美。……

不怕任何批評、指責,名次、分數、考學都“不在話下”了,“死豬不怕開水燙”,讓師、長無從下手、不知所措,說什麼都不管用了。萬怕,最怕是心死,任何招數都無濟於事了,真是“破罐破摔了”。

那些弒母、他殺、自殺的極端現象也多數都是“雙橋文化”的犧牲品。

第二種“惹禍”文化即西方價值觀的侵入,說“文化侵略”也有點是。青少年正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期,正是渴望成長、渴求知識的旺盛期,正需要輸入正能量,以正義薰陶、感召之時,老祖宗的聖賢智慧都給爺爺奶奶了,西方的香風裹著“毒鼠強”過來了,嗷嗷待哺的青少年張口吸入了。“性解放”進來了,爸媽離婚了,孩子早戀了;美國的消費觀(爺爺把曾孫、玄孫的錢都挪來花了,資源消耗光了)來了,爸爸給了一週的飯費,沒充了飯卡,都給外賣了(可不是我校,外賣過不了門崗);美國的價值觀來了,會吃會喝會玩會樂,青少年啃老族多了;西方人性解放充分民主,青少年無拘無束自由浪漫不聽訓教的多了;西方所謂“人格獨立自由”,我們的青少年孝心丟了,自私自利,父母長輩都丟下不管了;唯我獨尊、老虎屁股摸不得,批評不管用,語言重了是罵人,推他一把,“你打我!我告你。” 懲戒使不得,打罵更不敢,對某些少年,教育無效果,只好家長領回“夜夜愁”。――教育的無奈呀!

還有一個普遍性的案例。你發現沒有?2000後的“世紀寶寶”們,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基本上解放得差不多了,並且開放也夠數了,禁忌少了,連過來人的礙口語言,青少年張口即出。課堂上發言不一定積極主動,課外,主動找我交流,侃侃而談。不是一個學生,成群學生找你,你不趕她都不走――女生比較多。這是民族的進步:女性解放勝利了。可你得注意,你要給她們講道理時要考慮再三,心態平靜,斟酌好你的措辭,尤其是批評時,略微欠妥,你的小辮子就被抓住了。可她們不善於認錯,不講自己的不足,光摳老師的毛病。――我想揚長避短,給學生搭建很多平臺,讓她們發展語言與思維,且讓她們在“生命敘事”中綜合成長。

西方腐朽文化侵染太害人了。第三屆一名新生,暑假國學夏令營期間,既有國學“知情意”的訓練,再加國防教育訓練(全方位軍訓)。發現人才選拔學生幹部,就發現了“他”,分享討論時舉手積極,發言慢條斯理,語言準確,邏輯性強,且有組織能力。我向班主任推薦,多培養,按學生會主席標準要求。先是班長,我觀察他,組織班級工作有魄力。正式上課後,我兼班主任。問題出來了,與女生非正常接觸,行為不端。每天一次“生命敘事”(反思)交流,可反思徹底決心到位,就是在不見“陽光”之處,自控不住。把家長(父母雙方)叫來,從他成長背景上深挖“病根”,爸爸有家庭暴力對他;媽媽在家受欺侮(老公公、小叔子、小姑子們趁爸爸不在家時毆打媽媽)的場景,他見過。媽媽常向他哭訴委屈,陰影濃重,心理陰風常吹……當他缺乏陽光,缺乏溫暖,心理就會畸形變態。故,找異性溫存。且心靈缺愛難以熨平,只好輟學了――學校特例,保留學籍,盼他復歸。

解決子女的問題,追根溯源,先從家庭文化反思開始吧,為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先從咱身上開刀吧,割除咱身上的“痼疾”,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指身上無斑點),光鮮亮麗,照耀孩子前程,求得來年幸福無疆吧。

有道是:

父賢子慧家道興,

母儀兒孝國阜昌。

文化推倡《曾家訓》,

育子養女皆大方。

王瑞喜

2020年3月10日

老校長寄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