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明星在社交媒體上的“兩幅面孔”,你的“3天可見”不算狠

微信已經成為我們不可缺少的一件社交工具。工作,朋友,戀人,甚至生活費都依靠著微信維繫。就在微信日活量破7的現在,朋友圈的打卡率卻每況愈下。與之對比的是,越來越多人朋友圈3天可見,卻在其他社交媒體上活躍得像個假號。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

娛樂圈

在微博營業

在ins“做自己”

//

這並不是一個“平民”現象。在娛樂圈,很多愛豆會經營微博的同時,又去ins開個賬號。比如最近大火的李現,微博打開前兩條都是廣告,而ins則都是自己的日常。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魏大勳微博和ins的畫風倒是比較相似,只是ins更寵粉,更生活一些。微博放自拍,ins偶爾會放一些粉絲畫的插畫。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並且,粉絲也熱衷於搬運愛豆各種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因為愛豆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放的“福利”——照片,大部分都不太重複。並且,也可以在那個社交媒體上看見相對“真實”的愛豆。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於愛豆,微博就好像於“我們”的朋友圈——活躍用戶更多。所以,自己的情緒要小心再小心地釋放。即使是不希望私生來打擾自己的生活的正常“控訴”,即使知道會有人搬運。就像我們知道,微博是一個公開的平臺,要看的人自然會看到一樣。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社交媒體是我們做自己的平臺,我們需要一個情緒輸出的窗口。“僅自己可見,不爽。”但現在,我們更想在“死人多,活人少”的地方,真正做自己。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

為什麼是3天?

不是1個月,不是半年

或者徹底關掉?

//

在知乎上,朋友圈

設置“三天可見”的原因,獲得高讚的回答是,你就從加我微信這一刻開始瞭解我吧。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在做這個選題時,編輯把自己朋友圈裡3天可見的人都問了一遍,問出了許多奇奇怪怪的理由:

“愚蠢的自己,只有自己可以看,別人不可以。

“加了好多人,不可以刪,不能刪,但也不想讓他看到我的生活。

“我話太多,特別喜歡發票圈,但怕打擾人家。

“我發朋友圈,如果別人沒有回覆或者點贊,我習慣刪掉,3天就不容易被發現咯。

“之前工作加過一個陌生人,他用我幾年前的朋友圈撩我,甚至還要和我線下,一氣之下,我把朋友圈3天可見了。

而共鳴是,3天,這個限度剛剛好。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有一個姑娘的回答,很值得玩味。朋友圈如今,更像是我要對於現在社會的一種人設,大多數的朋友圈,發佈都是帶有目的的:自我宣傳、工作跪舔、發給喜歡的人、發給潛在喜歡我的人……而這些,

3天內處理就剛剛好。徹底的關閉,反而會給“陌生人”一種裝腔作勢,不信任的反感。(當然包括哪些,3天可見,卻啥也沒有的人)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

3天可見,武斷處理複雜社會關係

年齡30+

職場人/母親/學生

朋友圈3000+

//

在這次採訪過程中,認識了一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採訪對象,她現在是北大新媒體的一位研究生,曾經和編輯是同行,並且還有一個5歲大的孩子。她認為朋友圈3天可見,是基於現在複雜社會關係的武斷處理方式:“我沒辦法做到千人千面,但我的發佈信息渠道只有朋友圈。”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我的朋友圈有3000多個人。他們可能是我以前同學,甚至現在比我年紀還小的研究生同學和導師;其中有是我小區鄰居,是我兒子的老師,還可能是我以前領導;甚至我加了很多代購,微商,或者幫我處理各種簽證機票的供應商。我們因為一個共同的弱標籤成為了朋友圈好友,但我並沒有精力一個個處理和交涉。”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因為基於這樣的弱關係下,

朋友圈就變成個體只想呈現給標籤下交集的人她們想呈現的東西:“比如我不想讓我導師看到幾年前我非常弱智的一面,我不想朋友圈寶媽看到我在學校厲害的一面,不想我曾經領導看到我可能吐槽以前圈子裡面事情的一面。”3天可見,可以縮短信息的曝光量,對個體更安全,對其他人也更舒適。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3天可見,還可以防止現在的新朋友,看到我過去的狀態,用現在的場域武斷地判斷我,對我們現在的關係造成影響。所以,3天可見是我對如今社會關係的處理最可控的一個限度。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

朋友圈

還是朋友的圈嗎?

//

其實採訪了那麼多人,最終讓朋友圈3天可見,卻在其他社交媒體活躍,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對於“陌生人”的恐懼,和對於信息爆炸的疲勞。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朋友圈裡轉發的鏈接,標題類似,內容雷同,連煽動的情緒也越來越麻木;

朋友圈裡面的人,你不敢刪聊天記錄,因為害怕一刪除就忘了你是誰;朋友圈裡照片,你見過真人的可能都懷疑是不是你認識的,沒見過真人的,你也在懷疑這人真的長這樣?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曾經,朋友圈是我們獲得共鳴,安慰,或者存在感的最優渠道,後來

朋友圈人越來越多了,我們開始分組,屏蔽;最後我們懶得分組,最後我們懶得發佈,最後我們去了群,去了微博,去了ins,去了別的地方,最後我們自己都開始混亂。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其實,是我們被社交媒體捆綁。熟悉的人,不需要通過朋友圈來了解你,不熟悉的人,你也根本不用在意。如果你想看見,你總會看見的。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留言告訴我們

朋友圈多久可見?

你會在其他社交媒體“做自己”嗎?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比起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两幅面孔”,你的“3天可见”不算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