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關工作15年,我養成了4種職場大智慧

在機關工作15年,我養成了4種職場大智慧


冰心美女曾題寫過一幅座右銘:“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短短兩句話言簡意賅,回味無窮。

知足,即滿足於已經得到的;知不足,即要看到自己不夠完美的地方。

俗話說,知足常樂。知足固然重要,能讓人保持愉悅的心情,但知不足卻更為可貴。

古訓有言: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混在機關,必須擦亮慧眼,認清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積極進取、恆心堅守、奮勇前行。

要想做到這一點,四種心態必不可少:

自知者明——沒有對比,永遠看不到差距

“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暗示人們,有自知之明並不容易。

為什麼不容易?

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人天性就具有掩蓋缺陷、孔雀展翅的本領。

事實也確實如此,相當部分的人自我感覺良好,談到優點滔滔不絕,談到缺點全是客觀理由,有的還頗為別人的成長進步而委屈。

這種人,即是不自知者。不能給自己準確的定位,也就找不到方向和目標,又何談能得到提高、取得進步?

如何“自知”?

古人又有句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對比是最好的辦法。

每名機關人員都要時常把自己拎起來,與領導、與同事比一比,與同鄉、同學比一比,與老那些年年受表揚、次次被誇讚的先進們比一比,切實在比較中認清自我、發現缺點、找到差距。

在機關工作15年,我養成了4種職場大智慧

補足者智——取長補短,是最聰明的做法

“木桶效應”告訴人們,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全面均衡發展,既要張揚自己的優勢,又要彌補存在的不足。

屈原曾說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人人都有優劣長短,面對優勢,不能沾沾自喜,面對短處,也不能諱疾忌醫。揚長避短、以優補劣是最聰明做法。

機關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的事情,關係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各個領域,哪一方面出現短板,都可能導致工作的疏漏、細節的失誤。

尤其是各級領導,往往是決定“短板不短”的關鍵所在,級別越高、管理的工作越多、區域越大,這方面的作用就越明顯。

機關人員必須充分認清這一道理,抓緊學習提高、抓緊增長本領,在保持本職所“長”的基礎上,多學習掌握一些其他專業、其他領域的知識,補足短處、全面提高。

在機關工作15年,我養成了4種職場大智慧

不懈者進——不能進步,也就意味著退步

曾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某大公司CEO招聘面試的故事,他問“你以前是做哪一行的?”

面試的人說:“我做某某行業。”

他又問:“這個行業你幹了多久?”

面試的人說:“十年!”

他又追問:“你的十年是十個一年呢,還是一個十年?”

面試者愣住了。

這位CEO解釋:

“一個十年”指的是十年來有持續學習、進步,是有完整十年的累積經驗;

但很多人在職場上表現出來的卻是“十個一年”,也就是說他雖然已經工作了十年,但他的專業、想法、格局卻都還跟剛參加工作時一樣,沒有進步或者進步不大。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作為一名機關人員,要做逆水前行的大船,鍥而不捨的追求進步,做到一年進步一小截,三年進步一大截,十年之內讓人刮目相看。

在機關工作15年,我養成了4種職場大智慧

不爭者勝——默默奉獻,總會有你的位置

為而不爭,是老子的生命哲學。

當下,心態浮躁者不在少數,或不為先爭,或小為大爭、慢為急爭,或臨時抱佛腳的為、千方百計的爭,尤其是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關頭,這些“爭先恐後”的浮躁心理愈發強烈。

其實,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組織的考量也是公平公正的,工作若是幹不好,怎麼爭也都是白搭。

“土處下不爭高,安而不危;水流下不爭疾,去而不遲。”

從辯證學的角度看,不爭而爭,不爭往往是最強大、最有力的爭,不爭者反而更能會脫穎而出。

古往今來,此類事例多不勝數,堯傳位、舜讓賢成就了一代帝名,漢文帝的不爭利、唐太宗的不爭名創造了一代盛世,而有著“智聖”之稱的東方朔,正是憑著為而不爭的智慧,在朝堂上嬉笑怒罵、悠然自樂。

“為而不爭”是大修養、大氣度,默默奉獻的老實人永遠不會吃虧,在這一點上,每一名機關幹部都必須有著正確的認知。


在機關工作15年,我養成了4種職場大智慧

觀察職場生態,問道填坑實踐;

分享乾貨技巧,探索精進之道!

關注

16年機關老司機,帶您一起觀察職場、吐槽不爽、記錄黑鍋、打倒坑貨。

如果您在工作中遇到任何問題和疑問,都可加關注私信給我,粉必回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