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資料,四川省樂山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座落於四川省樂山市郊1公里的麻浩灣。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古代流行於樂山的一種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墓的一種墓葬形式。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

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資料,四川省樂山麻浩崖墓

墓群分佈在大地灣至虎頭灣間東西長約300米的紅砂石山崖中,分為4~9層排列,共有330餘座。墓群始於東漢前期,止於南北朝時期,以東漢後期墓最多。1940年發現。同年,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在商承祚帶領下進行調查。1964年在 1號墓外修築圍牆進行保護。1984年建立樂山崖墓博物館。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資料,四川省樂山麻浩崖墓

墓室分為單室、 雙室、多室 3 種類型。均由墓門、甬道、主室、棺室、耳室等組成。棺室內鑿崖棺。後室設灶臺案龕。單室墓一般是在主室一側設一棺室。雙室墓在後室兩側設棺室。多室墓結構較複雜,墓門由兩柱分為2~4個門洞,前室橫列,其後平行開鑿2~4個後室。各後室結構相同,前設甬道,兩側設室。

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資料,四川省樂山麻浩崖墓

石刻多見於雙室墓和多室墓的墓門及前室。技法為高浮雕、弧面淺浮雕和陰刻;內容有仿木構建築、畫像和文字題記。 1號墓墓門和前室刻出仿木構建築的鬥、柱枋、瓦當、板瓦、椽頭、連簷等。墓門刻瑞獸、樂伎、秘戲、舞伎等畫像;前室刻荊軻刺秦王、 方士 、門卒、朱雀、挽輦、六博、垂釣、挽馬等畫像。中後室甬道口外門枋上,刻高浮雕坐佛 1尊,通高37釐米,是中國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99號墓為橫前室四後室墓,墓門刻門闕,前室刻出瓦當、板瓦、椽頭、連簷和龍虎戲璧等。後室門有陰刻隸書題記 9則。

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資料,四川省樂山麻浩崖墓

崖墓大多早年被盜,隨葬品有陶製的農夫俑、服飾俑、廚俑、舞俑、樂俑等陶俑,狗、雞、馬、樓房等模型,罐、碗、釜、甑、耳杯等器皿,銅鏡、"五銖"錢和鐵器等。

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資料,四川省樂山麻浩崖墓

注;墓內的石刻圖像豐富,墓門上刻有飛簷、瓦當、斗拱。墓的門楣上左右各刻有一羊,同列的還有三幅浮雕的人像,左墓門飛簷上刻一虎、豹形的動物。享堂的三方都刻有簷、瓦當數十,花紋雕刻精細,式樣不同。享堂壁上鑿刻的浮雕圖像有《車輦圖》、×馬圖》、《宴樂圖》、《荊柯刺秦王圖》等。墓道口外的門枋上,刻浮雕佛像一尊,結跏跌坐,頭為高肉髻,佩頂光,右手作降魔印,左手放在膝上執一襟帶狀物,身軀突出額枋,是中國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