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名校出身,杀母分尸,潜逃多年后,终于落网。

如果你平时刷新闻,想必肯定听过吴谢宇弑母案。从温良学霸到冷血凶手,从犯罪过程到躲藏经历,吴谢宇的身上藏着太多疑团,最核心的就是动机

他为什么要杀母?他又在想些什么呢?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这个问题,不光媒体大众热切关注,现代犯罪侦查中也有这么个学科,从行为科学的角度,专门分析重刑犯的所思所想。

犯罪侧写(criminal profiling),又叫心理侧写( psychological profiling),访谈归纳整理案例,心理画像推测嫌疑人,是查案重要的辅助手段。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取材自前FBI探员约翰·爱德华·道格拉斯(John E. Douglas)同名作品,美剧《心灵猎人》(Mindhunter)聚焦这项技术发展初期的历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连环杀人犯仍被当作是天生的疯子。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群先驱者带着使命深入险境,拿着录音机与笔记本,洞穿每个案例背后的罪恶。

核心主角三人组,学术担当温蒂,负责把握侧写分析的严谨性;直觉担当霍顿,以先锋之姿冲在最前线;硬汉担当比尔,稳定军心的部门主脑。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2017年的第一季饱受好评,今年的第二季,神剧本色依旧。

各大平台纷纷献上好评,特别是烂番茄100%新鲜度,足见它的超强吸引力。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更深入、更丰富、更有

感染力,尽管它不再研究已知的杀人犯。”

“人们期待已久的这部剧,被证明是网飞最强戏剧。”

“对于活在那个黑暗残酷的世界的人来说,本季中好像什么事儿都发生了。”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这些赞美的背后,一个男人功不可没。

主创大卫·芬奇,犯罪惊悚片圣手,潜心研究人类多年。

他用拍电影的方式来拍剧,将招牌式冷峻带到了Netflix,本季中,他亲自执导了前三集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不走寻常路的芬奇,赋予了本剧特别的性格。

论属性,它不是人物剧,也不是情节剧,完全是台词驱动型,以高密度信息量轰炸脑细胞,一旦快进就会错过整个新大陆。

论推理,它不是奇技淫巧的本格派,也不是背景调查的社会派,走纪实慢热派的路线,与其说是“探案”不如说是“探人”

探的人,既是连环杀人凶手,也是侧写小组队员。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老粉提示:第二季反情节纪实流更甚,理论融入实践,前半季照旧访谈,后半季只讲单一案件,温蒂与比尔的私生活为支线。

新人建议:两季情节无交集,人物成长有递进,从头补剧风味更佳。一旦你沉住气走完全程,不管满足还是失落,都会被它深深迷住。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上季末,霍顿私下见罪犯,不仅落下了恐慌症的毛病,还引发了人事大变动。顶头上司背锅退休,新任领导野心勃勃,小组长比尔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又要提防同事发疯,又要顶住业绩压力,本季访谈中,比尔与霍顿继续“美利坚著名杀人犯巡礼”,一向老成持重的他,如今却濒临崩溃。

更不正常的是,以往兼顾生活工作的他, 本季在两者间疲于奔命,拎着皮箱赶飞机成了日常,硬汉比尔到底怎么了?

工作上,比尔访问的人都不是善茬儿,次次逼近他理智的底线。

譬如查尔斯·曼森, 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杀人恶魔,从未亲自动手,双手却沾满鲜血。身材矮小,气场如神,一出场他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剧中的曼森 vs.现实的曼森

60年代的曼森,建立邪教家族,凭借嘴炮化身哲学教父,宣扬种族战争末世论。

据说,他受披头士的“Helter Skelter”启示,认为歌中描绘了末日景象,为了他与信徒的存活,必须发动针对上层白人的“终极计划”。

1969年,他煽动一群中产家庭的好青年,主动残杀波兰斯基怀孕的妻子莎朗·塔特,在墙上涂口号嫁祸给黑人组织“黑豹党”。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杀人者曼森与受害者塔特

虽然他的歪理邪说都是抄来的,教唆行为也被指证,但是,执行命令的青年,当年对他言听计从,入狱之后忠贞不悔,把“杀人”归咎于自己。

一切就像是曼森的诡辩,决定权在青年手上,他只是他们的倒影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面对神神叨叨的对手,比尔开始还强忍不满,保持专业性,试图和疯子讲讲道理。

忍啊忍啊忍啊,这场“曼森秀”终于让他不耐烦了。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你就不该让孩子堕落,你要引导他们。”

“引导他们做什么?按你的方式引导他们吗?”

“@&…%¥#*,你就是个死侏儒!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一聊孩子就搂不住火,比尔之所以如此愤怒,是因为他在生活中遭遇了“旁观者困境

”。

谋杀案中,提供协助的旁观者,本身是有罪的吗?他会因为目睹了杀人现场,从此埋下罪恶的种子吗?

根据侧写推论,比尔在分析犯人时,总会给出肯定的答案。然而,当年幼养子成了旁观者,成了“曼森们”蛊惑的对象,他再也没法客观看待了。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糟心的比尔,下了班也不得闲。

每逢内部酒会,他还得当上司的“小丑”,献上精彩的战场故事(war story),迎合那些掌管着钱袋子权力图章的老头,满足他们无聊的猎奇。

这就是比尔的人生,朴实操蛋且枯燥。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交个女朋友,还是加班狗?分手的霍顿,毅然选择了后者。

外有组织领导的支持,内有理想主义的冲劲,工作即生活的霍顿,坚持犯罪侧写不动摇,堪称“美国学术自信第一人”。

然而,当先锋理论碰上社会实践,小伙被怼得一愣一愣的。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毕竟,做访谈时,直觉男孩人人爱,再难缠的犯人他也不怵。

不过,同样是“直觉断案”,当他推测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的嫌疑人特征时,所有同事都是一脸WTF的表情。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亚特兰大,美国黑人之都,身处“Deep South”的佐治亚州,民风保守种族对立。当受害人都是黑人儿童,人们会下意识把矛头对准万恶白人,对准无耻的

3K党

因此,当单纯的霍顿来到这里,叭叭地聊他的推论时,他不晓得,这里对侧写术,甚至他这个外来者,根本就毫无信任。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小心翼翼 vs.冷漠无情

起初,这件案子被定性为“绑架案”,市政府请FBI帮忙, 霍顿受派遣来此,中途却被请滚蛋,地方与联邦闹矛盾,官僚主义

挡住了他的步伐。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接着,二进宫的霍顿,摆事实讲道理,想劝当地警方改变调查方向。可无论他说得多欢,基层老同志还是疑惑地望着他,就差一句“图样图森破”了。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最后,为民请命的霍顿,在受害家长那儿也没讨着好。悲伤的黑人大姐,臭脸冷对调查员,指责他为啥不敢查白鬼子。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死者越来越多,案子迟迟不破,舆论漩涡中的警局,不得不对霍顿喊“真香”。

25-30岁,黑人,男性,废柴音乐人,同性恋倾向,经常以录歌名义找小朋友,最终锁定的嫌犯韦恩,确实与侧写画像相吻合。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现实的韦恩 vs.剧中的韦恩

然而,这个软蛋黑仔怎么看,都不是大众心中的连环杀人魔。就算抓住了目标嫌疑人,霍顿的理想还是不能实现,由于缺乏直接证据,韦恩并没有因谋杀儿童而判刑。

为了平息城市动乱,政府草草了结案件,将种族问题的伤害降到最低。“犯罪侧写”的初次亮相,究竟成功了吗?没人说得清楚。

这就是霍顿的人生,失意挫败且枯燥。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经过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洗礼,美国开始投向新保守主义的怀抱。1980年,同性恋依然是个敏感词,即使对于温蒂这种精英女性,出柜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生活藏在工作背后的她,在追寻人性的路上,不小心模糊了它们的界线。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一次访谈中,为了打开罪犯的话匣子,她不惜现身说法,用惨痛的经历作引子。男同事不会知道,这段他们眼中即兴发挥的原创故事,其实是温蒂自揭伤疤的敬业奉献。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也许,过往情感的权力关系,给温蒂留下了太多阴影。

当新的爱情降临时,成为强势者的她,正如办公室中讨论的S&M一样,从抖M变成了抖S

不再浪漫的温蒂,把工作的理性带回了家,凡事都爱从实际考虑。尽管,嬉皮小女友令人身心愉悦,却终究和她不是一路人。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一个用学术态度来掌控生活,连电影院的预告片也不要错过;一个在公交站杂志上学习与人相处,成天在忙着骗前夫。

两条平行线奇迹般相遇,渐行渐远是必然的结局。

这就是温蒂的人生,不安压抑且枯燥。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Mindhunter,猎杀的是连环杀手的心灵,也是FBI探员的心灵。

心理侧写中,受访者采访者都是被描绘对象,就像海报中的“罗夏墨迹测试”梗,当他们越来越接近罪恶深处,所有人的阴暗面都会慢慢显现。

人生如查案,不如意十有八九。仔细一咂摸,大家心中都有变态的地方。

人生如查案,大家都有变态的地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