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能要求“同工同酬”?

近日,幾則關於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視的新聞,讓“非全日制研究生”這一平時很少被人提及的群體,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幾乎與此同時,有媒體曝出湖南大學69名棄學研究生中,有

近八成為非全日制研究生,更讓人們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目前研究生培養體系中的尷尬位置,多了一絲憂慮。

非全日制研究生,能要求“同工同酬”?

全日制研究生與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否真的已經做到了“同工同酬”?後者是否已經擺脫了“注水”的形象?社會公眾對於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否真的存在歧視?目前高校對於這一研究生群體的培養又是否已經進入正軌?

……

這些圍繞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是非題”,很多人其實並不瞭解。對此,本報特邀請多位教育界人士,針對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人才培養問題,發表真知灼見,希望能給相關人士帶來一些啟示。

問題一: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的現象引發了很多社會議論,此次湖南大學69名棄學研究生中,也有近八成為非全日制研究生,似乎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考生和用人單位群體中,都處於一種較為尷尬的境地,您認為這一現象是否正常,導致其出現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麼?

操太聖: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考生和用人單位群體中不受歡迎,可能基於以下原因:

其一,過往研究生培養中形成的偏見。特別是有一段時間,不少高校開設在職人員申請學位的項目,給外界一種“質量不高、有錢就行”的負面印象。

由於其培養形式與現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形式類似,易讓人們產生聯想。

其二,在當下研究生培養中,高校有些力不從心。從教育政策的目的而言,實行全日制與非全日制面向不同人群,就應該指向不同目標。

劉鋒傑:長期以來,非全日制研究生社會認可度不高,關鍵在於培養過程中不能保證學習時間,很容易被認為是“走過場”,這就會導致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把一門專業基本知識從頭到尾系統地學一遍,最終帶來的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上不去,用人單位當然不滿意。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人們總想通過節約時間的方法來快速培養學生,但“欲速則不達”,由於實際的教學時間不夠,學生也不能自覺地利用業餘時間來學習。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基本是相同的,但前者在實施中往往大打折扣,課後不閱讀文獻、不做實驗等情況非常嚴重,如此一來,學習質量就無從保證。

非全日制研究生,能要求“同工同酬”?

問題二:2016年,教育部發布通知,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要求培養單位堅持同一標準、同等質量。在您看來,在通知已經下發三年後的今天,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是否已經達到了“同等地位”?

別敦榮:教育部此前的確下發過文件,其指向是在教育過程中兩者都要嚴格要求、認真培養,包括在管理上不可存在歧視思想。這一點毋庸置疑,高校應該做到。但要明確的是,兩類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有各自獨特性,差別很大,不能混為一談。

事實上,我國高校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上一直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即沒有形成真正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模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還是在模仿借鑑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方式,就連教師有時也很迷惑。

他們對應當如何教授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學生、兩類學生應該有怎樣的區別並不清楚。同樣的院校、同樣的導師、同樣的課程內容、同樣的授課方式,除了上課時間不同之外,培養方式幾乎完全相同,同樣的培養模式在就業環節遇到高低落差,就會引發大家對“歧視”的關注。

操太聖:儘管在2016年,教育部發布通知,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要求培養單位堅持同一標準、同等質量。但“同等地位”的實現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首先,“同等地位”的前提要基於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的差異的基礎上,而不是兩者完全等同,否則就沒有必要區分兩類研究生。

其次,“同等地位”在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體現,是給予兩類研究生同樣的重視,結合兩類研究生的不同特點提供充足的人財物條件,而非用前者的標準要求後者。

第三,對於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來說,特別需要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繫與合作,採用基於工作的學習方式,關注實踐中的問題解決,將工作與研究生學習交融在一起,從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陳洪捷:同一標準、同等質量,這是政策和規定,但在現有的體制下,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是無法標準統一、無法質量同等的。

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專業學位研究生。用研究型大學學術型研究生的標準和培養模式來培養專業型研究生,這必然導致標準無法統一。

非全日制研究生,能要求“同工同酬”?

問題三:目前,一些高校允許將全日制研究生調劑成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做法,引起了一定爭議。國內一些高校也規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定向類別。您認為,是否應該嚴格區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招生要求,兩者之間是否應該有彼此轉換的通道?

操太聖:面對當前多樣化的教育形勢,非全日制研究生顯然更適合在職人員攻讀,一些學校允許將全日制研究生調劑成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做法,更多是從不浪費名額的角度考慮的,帶來的後果是忘卻了兩類研究生性質的差異,並給研究生管理帶來了混亂。

陳洪捷:目前的問題就是沒有對兩者進行區分。區分兩者不僅僅是意願問題,更是能力問題。轉換應當是特例,兩類研究生分途培養是關鍵。

劉鋒傑: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要求肯定有區別,錄取標準也不盡相同。至於二者之間能不能轉換。

非全日制研究生,能要求“同工同酬”?

問題四:面對當前多樣化的教育形勢,您認為要想改善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境況,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我們還應注意哪方面的問題?

別敦榮:研究生教育中有很多的名詞和概念,全日制、非全日制、專業型、學術型、脫產、在職等,有時會使考生感到困惑,不能區分它們之間的差別。這就要求招生單位在招生宣傳中,對其招收的不同類別的研究生進行充分而有效的宣傳,讓考生獲得充分的信息做出選擇和判斷。

劉鋒傑:進一步加強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工作,首先要強化教學環節。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習意識往往容易懈怠,放鬆要求,如果學校和老師再放任自流的話,培養質量確實是很難提高的。

(本篇稿件由本報記者袁一雪、韓天琪、王之康,見習記者許悅採訪整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