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尾貨生意大佬:我靠普通人看不上眼的“爛衣服”年入1000萬

1958年,曾不凡出生在杭州的一個普通家庭。大躍進年代出生的他,雖然不愛讀書,但也給了他做大生意的基因。

在那個人人摸索發展道路的年代,社會因冒進發展遺留下各種機會的年代,只要敢做實事就等同於成功。

年少還無為的曾不凡覺得自己的名字能為自己帶來好運。


服裝尾貨生意大佬:我靠普通人看不上眼的“爛衣服”年入1000萬

1979年,21歲的曾不凡來到北京尋求機遇,期盼改革開放的第一年在北京開始符合自己名字的故事。

目不識丁加舉目無親的雙重加持下,曾不凡只能做著幫廚、洗盤子的工作,晚上睡在硬邦邦的木板上。

堅硬的木板只會更加堅定他的信念,“命硬學不會彎腰,哪怕是偷是搶也要衣錦還鄉”。

很快,年少無為的他因為在餐廳偷東西被踢出店門,很好的詮釋了少年不怕苦,就怕老來窮。

“我當初剛到北京時做的幫廚,沒做多久醒悟過來:我是做大事的人,所以立馬就把老闆給炒魷魚了”曾不凡邊用著敢潮邊看服裝訂單邊回答。

他在接受採訪時是這麼描述自己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

1982年,曾不凡在北京做起了服裝尾貨生意。

服裝尾貨生意大佬:我靠普通人看不上眼的“爛衣服”年入1000萬

從幫廚到服裝尾貨看似沒關係,其實有跡可循。身上沒錢的曾不凡聽說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的衣服非常便宜,就經常去那邊看衣服。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一家服裝廠有5萬件庫存服裝,廠家急於處理這批庫存,整倉庫的貨開價3萬元。

曾不凡看到了商機,平均0.6元/件的衣服,轉手賣1.5元/件,扣除運輸等費用,利潤也有4萬元,在那個一件衣服8元的年代,1.5元是很有市場的服裝價格。

那個年代的人容易成功是有道理的,善於編故事的曾不凡立刻回老家,說服爸媽以及親戚帶著幾萬塊北上淘金。

最終以2.5萬元拿下了5萬件庫存服裝。幾人合力先把整庫的衣服運到大空地上,親戚們一起忙活,把散的整理好,能擺攤賣的衣服裝袋拉去夜市慢慢賣,不能賣的次品統一打包賣給附近的拖把廠,服裝尾貨生意有條有理的進行著。

他的第一桶金來的如夢似幻。

服裝尾貨生意大佬:我靠普通人看不上眼的“爛衣服”年入1000萬

服裝尾貨生意越做越大的曾不凡,常年奔波於廣州、陸豐、十三行、白馬、富民、四季青、碣石等服裝批發市場,服裝尾貨生意講究的是貨源,掌握尾貨貨源信息才能利於不敗之地,曾不凡的服裝尾貨生意早早的接入互聯網,通過互聯網保持跟上游供應商的關係,下游客戶直接在網上下訂單。

在他的孩子20多歲時,把服裝尾貨的質量把控交給下一代對接,曾不凡自己把日子過的愜意舒適。

“當年做服裝生意的那批人賺錢都是應該的,有多苦有多累,講出來你們也沒法感同身受”上年紀的曾不凡對我們感慨道:“但現在輕鬆多了,我在你們這接受採訪,手機點一下開單,我廣州店裡的雲打印機就自動出單了,我現在的生活就是旅遊,生意上的事有手機就可以。”

曾不凡老爺子開心的向我們展示他的手機,我們看到手機上顯示的是敢潮。

服裝尾貨生意大佬:我靠普通人看不上眼的“爛衣服”年入1000萬

中國一直是服裝生產大國,有生產就有庫存,有庫存就有尾貨。服裝庫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迅速貶值,一線城市的服裝尾貨在二線城市消化,二線城市的服裝尾貨向三線城市轉移,以此類推。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服裝批發期末商品庫存額794.89億元,服裝零售期末商品庫存額638.91億元。你看不上眼的“爛衣服”,是製造千萬富翁的流水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