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過“假西餐”,別說自己是摩登上海人

沒吃過“假西餐”,別說自己是摩登上海人

150年前,上海開埠,西方文化逐漸開始影響上海,吃西餐成了那個年代最時髦的生活方式。但西餐的烹飪方式並不適於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於是上海人融合自己的口味,開創出“西餐中吃”,後來,人們便把這種特殊的菜系稱作“海派西餐”。其中,羅宋湯、炸豬排、土豆色拉等,更是被家庭主婦搬上自家的餐桌。時至今日,這三樣菜式,成為經典的“老上海”味道。

沒吃過“假西餐”,別說自己是摩登上海人

上海的羅宋湯雖說源於俄國,但是味道、做法完全不同。俄式羅宋湯裡的紅菜頭並不適合上海的氣候條件,且上海人不習慣羅宋湯酸酸的味道,故而用捲心菜替代紅菜頭,用番茄醬調製湯色,並且增加甜味。

上海羅宋湯的一般做法,是先將番茄醬用油炒制以去掉酸味,再加入白砂糖,從而達到酸中帶甜的效果。有些做法還會以牛肉湯為湯底,並加入紅腸、土豆等食材。更有考究的“著膩”濃湯。

隨著羅宋湯的日益家常化,其做法在上海民間,也就隨著家庭的口味千變萬化起來。老一輩上海人,這一碗羅宋湯就能征服他們的心。

沒吃過“假西餐”,別說自己是摩登上海人

上海炸豬排的做法,改良自奧地利國菜維也納炸牛排。一塊豬排被錘子敲打至足有原來的兩倍大,炸時要裹上面包粉,外脆裡嫩,但又不會十分油膩。在物資緊缺的年代,上海人還會將蘇打餅乾擀碎來代替麵包粉,別有風味。而切豬排的時候,要切成長條吃,吃一點切一點

沒吃過“假西餐”,別說自己是摩登上海人

沒吃過“假西餐”,別說自己是摩登上海人

說到炸豬排,就不得不提上海產的黃牌辣醬油。“吃炸豬排蘸辣醬油”,這也是上海獨一無二的吃法。它其實就是一種酸甜口味中帶點辛口的醬汁,但配上辣醬油的炸豬排才是真正的海派。

沒吃過“假西餐”,別說自己是摩登上海人

土豆色拉,一般稱作上海色拉,做法通常是用切丁的煮熟土豆和切成了小方塊的紅腸,以色拉醬拌勻,再配以碎蘿蔔末、豌豆丁等突出色彩的對比。

地道的海派土豆沙拉關鍵是土豆的口感,還有醬料。土豆色拉吃起來界於塊與泥之間,口感非常細膩。手工色拉醬的製作,要用色拉油、生蛋黃經過長時間手工打出來。總之,是萬萬不能用在超市購買的現成色拉醬。

沒吃過“假西餐”,別說自己是摩登上海人

“海派西餐”還有許多有著外國名字,卻是正宗“上海製造”的著名產。如甜點店的暢銷品“拿破崙蛋糕”,原為“老大昌”的拳頭產品。它是一種千層餅,層層疊疊之間鋪著鮮奶油和核桃仁,是正宗的上海師傅所創,與拿破崙沒有一點一滴的關係。

據文獻記載,上海的第一家西餐館,是位於福州路的“一品香番菜館”。 1917年,被上海人稱為“羅宋人”的俄國難民帶來了40餘家俄式菜館,經濟實惠的“一菜一湯”(即羅宋湯、麵包加黃油)瞬時風靡上海。1937年前,上海西餐館達到200多家。當時,有名的西餐館有“紅房子”、“德大西菜館”、“凱司令西菜社”、“蕾茜西菜社”、“復興西菜社”和“天鵝閣西菜館”等。

沒吃過“假西餐”,別說自己是摩登上海人

上海解放前後,大量西餐館陸續關門。改革開放後,正宗西餐館數量陡增,真正的海派西餐廳卻日漸減少,現在所剩的也只有德大西菜社、凱司令西菜館、紅房子西菜館、新利查西菜館等少數幾家。但它們在老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始終如一,羅宋湯加麵包的經典搭配,依然是很多上海人不變的選擇。

上海話裡有個詞叫“老克勒”,老式花園洋房,西方爵士樂和好萊塢電影,褲縫線燙得筆直的筆挺西裝,喝咖啡吃西餐組成他們的生活。到了午後,在那些碩果僅存的西餐館裡,總有西裝筆挺的老克勒,或打扮得體的上海老太太,嗲悠悠地說些老故事。時代變遷,但總有一些東西,在老上海人的心中默默深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