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考古系列:中世纪如何制造羊皮纸?

办公室考古系列:中世纪如何制造羊皮纸?

众所周知,早在东汉时期,我们智慧的老祖宗就已经拥有了先进的造纸技术。

蔡侯一纸,不知造就多少文化大家。

但是,彼时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荒蛮的中世纪人却显然没有这样的技术活。

于是,他们选择了一种充满血腥但也行之有效的记录载体——皮肤纸,即将动物皮肤做成纸张。

中世纪主要盛行羊皮纸和牛皮纸,前者尤甚。

01 “周,扒皮”

当我们的祖先已经批量生产出精致纸张时,中世纪的屠夫们却正忙着为动物们“扒皮”。

由于羊皮纸相对抗水,耐磨,且易保存,所以得到了大批中世纪文人墨客的青睐。由此一条完善的造纸产业链和工艺也应运而生。

例如,“percamenarius”就是羊皮纸制造商或者说羊皮纸匠的专有代名词,他们在中世纪城镇贸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位置。

而羊皮纸(

Parchment)这个词取材于拉丁文“pergamenum”,据说曾是一座专营羊皮生意的城市。

谈及起源,据说公元前170年左右,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因为国内的莎草贸易被中断(莎草曾是一种古老造纸方式的原料),所以被迫采用羊皮救急。

此后,欧洲地区便出现了羊皮纸一类的办公用品。

不过,和蔡伦的造纸技术不同——从选材到完工,羊皮纸的制备经历了相当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办公室考古系列:中世纪如何制造羊皮纸?

首先,羊皮纸工艺的入门门槛就很高,因为优质的羊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世纪的农场动物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疑难杂症,而这些症状很可能就体现在他们的皮肤上。

显然,羊皮纸商们无法接受这种缺陷,他们的上游买家们更不能。

所以,寻找没有瑕疵的羊皮,就成了农户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此外,他们还必须虑及动物的毛色以及毛量,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到成品的质量。

又根据英国学者Michele P. Brown的说法,纸商们其实更青睐斑点牛或花斑山羊的皮。因为两者的内侧皮肤一般为洁净的褐色,这与中世纪贵族的用纸审美相得益彰。

通常,被屠户剥下的羊皮都要在纯净水中浸泡24小时左右,待清洗干净后,就到了脱毛环节。

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单子,制作师傅一般会让羊皮自然腐烂,待毛发脱落后再进行下一步制作。

但是,如果羊皮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那么工匠们必须尽快手工脱毛。要知道,这可是一项相当繁琐和艰巨的任务——原来的纯净水会替换成石灰和水的混合液体(两者相遇会暴沸),然后可怜的羊皮们会被放置在装满上述液体的大缸里,沉浸大约三天到十天。

期间,伴随着作呕的气味,工匠们还要手工搅拌这一坨坨混合物,直到它们充分接触,溶解。

待到液体已经腐蚀毛发后,师傅们会将它们捞出来,放在一种特质的刮板上,然后再用两头带木柄的月牙刀反复刮擦,如下图所示。

办公室考古系列:中世纪如何制造羊皮纸?

直到粉红色的表皮露出后,再将整理好的毛皮用淡水冲洗两天左右(为清洗石灰),第一步就基本齐活了。

办公室考古系列:中世纪如何制造羊皮纸?

什么,现在才刚进行到第一步吗?

是的,你没有看错。因为下一阶段,才是展现真正技术的时刻——我称它为别具匠心的“拉皮手术”。

02 “拉皮,术”

剃毛后的羊皮必须放在特制的木框架上风干。如下图所示:

办公室考古系列:中世纪如何制造羊皮纸?

这个木框架比较有意思: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基本成一个规整的矩形状,边框上有对称的、突出的小横梁。

那么,这些横梁是用来干啥的?

此前,曾有人图省事,想直接将羊皮钉在木框边上干燥,但却发现它们会在风干的过程中大量收缩,羊皮边缘容易被铁钉撕裂。

而这个小横梁就是为了避免羊皮“自杀”用的——工匠们会将两张羊皮的边角系在一起,然后在系紧的结里放进光滑的小鹅卵石作为轴承。

再用细绳将小鹅卵石与横梁连接起来,大概就像抖空竹时,木轴和竹棍那样。

一条,两条,三条...羊皮纸被细绳均匀地拉扯着,就像一面大鼓,或是一张弹性十足的蹦床。

而那些在剥皮或脱毛过程中意外产生的缝隙或切口,也都会随着均匀力被拉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洞,方便工匠们寻找和修补。

这里还要特别说一句,其实中世纪的羊皮手稿会经常出现破洞,但却没有什么特殊的补救方法。师傅们只能用一针一线地细心缝补,并尽量将羊皮纸储存在相对均温的环境下。

办公室考古系列:中世纪如何制造羊皮纸?

此外,手工师傅还要不时地用小锤子敲打紧绷的皮面,延展羊皮的压力,并用小勺水令其保持湿润。

待羊皮全部风干且变得紧实坚韧后,人们还会再用月牙刀刮一次表面,以清除之前步骤中产生的皮脂和碎屑。

随即,晶莹剔透的羊皮纸,承载着一代匠人的心血,就可以被中世纪的纸商带上街头,供抄写员或者贵族老爷们随意挑选了。

一些有想法的商人,还会故意在它们身上擦一层粉,借以吆喝出高价。

转眼,这些纸张就会以惊人地速度,送到欧洲的各个角落,上演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

03“莎草,纸”

如前所述,一张好的羊皮纸,柔软,细腻,且易折叠。如果正确保存,甚至可用至千年之久。

但是它也有一个相当致命的问题,就是贵。

贵到什么程度呢?

在中世纪,一本羊皮纸做的《圣经》,其价值相当于一座葡萄园。

所以即便是贵族也负担不起这种消费,他们更喜爱成本低廉,适合书写的莎草纸。

根据学者的论述,纸莎草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

办公室考古系列:中世纪如何制造羊皮纸?

当时,尼罗河三角洲盛产着大量的纸莎草,聪明的埃及人会先将莎草茎的绿色外皮削去,把浅色的内茎切成40厘米左右的长条,再切成一片片薄片。

这些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至少6天,以除去其中的糖分。

之后,人们还需将这些40厘米的长条并排放成一层,然后在上面再覆上另一层,两层薄片要成相互垂直的,90度的夹角。

随后,师傅们要将这些湿润薄片平摊在两层亚麻布中间,用木槌反复捶打,直到水分彻底渗出,再用石头等重物压制,干燥后用浮石磨光表面,就得到了莎草纸的成品。

办公室考古系列:中世纪如何制造羊皮纸?

公元4-6世纪,莎草纸曾是埃及的垄断行业,直到阿拉伯人对外征服后,埃及仍是它的主要生产商之一。

在格里高利一世(590-604)担任教皇期间,教会就十分偏爱莎草纸,并将它指定为官方的通信工具,直到11世纪东方造纸术流入欧洲。

这里给个小知识点:在现代英语中,“paper”(纸)一词就源于莎草纸”papyrus“

但,贵有贵的道理,便宜也有便宜的不是。

“莎草纸”作为书本的装订纸张并不合格,因为它实在太脆弱了——当人们反复翻动纸张时,页面往往很容易被折断,并且它的韧性也不足以支撑对折处,那些缝线带来的压力。

所以,莎草纸的性质决定它只能被当成手稿或者廉价宣传册使用。恰巧,中世纪的人也是这么干的——15世纪之前,学生和牧师们的廉价小本,廉价书籍均采用莎草纸制作,甚至在一些贵族的图书馆里,你也能见到它的身影。

办公室考古系列:中世纪如何制造羊皮纸?

相比,尽管我国在公元2世纪,就拥有了成熟的造纸技术,且工艺精湛。但它足足花了1000年的时间才慢慢从阿拉伯世界走到西方。

也真是苦了这些西方人了,但,谁叫他们彼时落后呢?

直到13世纪,西班牙和意大利地区才建立了专业的造纸厂。1340年,1390年,法国和德国也相继出现了自己的造纸业。

15世纪后期,随着英格兰的文化意识觉醒,第一家造纸厂才应运而生。

不得不说,能领先一千年的技术,恐怕只有我国才做的出来。

本文文献

The Glossary is based on Michele P. Brown. Understanding Illuminating Manuscripts: A Guide to Technical Terms. London: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and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1994.

延伸阅读:《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