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訢:唾手可得卻又遙不可及的鬼子六

如果恭親王奕訢登上帝位,大清朝會延續到今天嗎?估計不會,但讓滅亡延續得更慢一點,奕訢和咸豐,和慈禧,這兄弟、叔嫂一輩子糾纏的恩恩怨怨,是無法化解的。不光是在政治上還是感情上,還是爭奪權力上,奕訢這個干將,一輩子就栽在兄嫂的手上,被耍的團團轉,可惜了他這一身的本事,滿腔的抱負。

恭親王奕訢:唾手可得卻又遙不可及的鬼子六

還有人說奕訢和慈禧有曖昧,就像百年前張居正和李貴妃的曖昧一樣,其實在森嚴的後宮裡,完全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奕訢自己長得比較苦瓜臉,雖然有點小帥,但是臉上還是有點破相了,慈禧更不用說了,照片上除了老太婆的模樣,年輕長什麼模樣還不知道呢!也許應該漂亮一點吧,但傾國傾城是不可能的,奕訢自己小老婆無數,犯不著冒險與嫂私通,毀了自己的一生。

奕訢從小就會舞刀弄槍,四書五經,對政務和軍事上頗有心得,比咸豐強太多,最後咸豐學千百年前的曹叡同志,在曹丕面前裝可憐巴巴的模樣,捨不得殺死失去母親的小鹿,還假惺惺的掉下了眼淚,這種舉動,曹丕終於把帝位給了他,這種套路,千百年後,被咸豐赤裸裸的照搬過去了,奕訢也是有心計的,但和他的哥哥比起來,還是有點差距的。最後勝利的還是他哥哥咸豐。

咸豐上位了,就撕下了溫情脈脈的面目,殺伐果斷,唯我獨尊,奕訢在他的手下,大多數的時候,鬱郁不得志。一眨眼,十幾年過去了,被酒色掏空的咸豐,膝下只有一個撒尿不懂自理的兒子載淳,皇位只有給他了。但面對一個類似多爾袞的虎狼叔叔,咸豐總不能放心撒手而去,苦思冥想,做了他認為最妥善的安排。他挑選了八位顧命大臣,輔佐年僅6歲的小皇帝;同時賜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八位大臣草擬旨意,兩宮太后同時加蓋印章,才能夠最終生效。咸豐皇帝希望他們之間相互牽制,任何人都不至於獨攬政權。

咸豐最喜歡就是肅順,既嚴肅又順從,但咸豐忘了他還有另一面,專橫跋扈,咸豐在的時候,肅順還是挺幹練的,有一個鷹視狼顧,心計深遠的主子,肅順不敢放肆,現在咸豐已經駕崩了,肅順一下子魚躍龍門,潛龍在天,縱橫天下, 誰與爭鋒?

然而,母憑子貴的懿貴妃雖然榮升為慈禧皇太后,但是,當時她只有27歲,孤兒寡母,在朝中並無親信,也沒有支持者,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

恭親王奕訢:唾手可得卻又遙不可及的鬼子六

咸豐死後,肅順不顧禮制,常常穿著便服,在熱河行宮大殿上肆無忌憚。遇到太后,肅順一點也不避諱,還常常趾高氣揚地許諾,回京後,我會好好奉養兩宮皇太后的。聽肅順的口氣,彷彿他己經大權獨攬,想怎麼對兩宮太后,全憑他一句話。慈禧變得膽顫心驚,照這樣發展下去,肅順等人架空小皇帝、獨攬朝政只是時間問題。該怎樣抗衡八大臣的強權,又該怎樣保證她們孤兒寡母的安全,慈禧急切地想找到能幫助自己的人。

又是自己的親戚,又有手段和權謀,望來望去,只有奕訢最合適了,潛伏爪牙忍受了很久的病虎,的的確確是在自己的身邊,前面被打壓這麼久,只要一個密詔,病虎會成猛虎,嫂嫂求助,叔叔豈能不幫?但奕訢沒想到的是,他最大展手腳的時候,就是和慈禧短暫的合作蜜月期,一旦過去以後,奕訢又被慈禧徹徹底底的封殺,重新貼上了降魔的封條。

慈禧派親信偷偷送出密詔,聯繫在北京駐守的奕訢,請求他的幫助,剷除肅順等八大權臣。奕訢與慈禧雖然是叔嫂關係,在此之前,二人只是在家宴上見過幾面,並不熟識。奕訢接到了密詔以後,屁顛屁顛火速趕到熱河,與慈禧秘密商議剷除八大臣計劃。

1861年11月1日,兩宮皇太后跟隨咸豐皇帝的靈柩回到北京,剛一到北京,慈禧和慈安利用手中的兩方印章,頒佈懿旨,除去八位顧命大臣的職位,同時下旨,頒佈肅順等人專橫跋扈的罪名,下令奕訢將肅順等八大臣抓捕歸案。很快,八大臣就被賜死或流放。慈禧和奕訢叔嫂二人以最快的速度,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奪權大戰。從此開啟了慈禧“垂簾聽政”的時代。

不動則已,一動致命,奕訢給慈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怪不得咸豐不敢重用他,這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政治高手啊!奕訢膽寒的目光,手下剛剛留下的鮮血,讓慈禧不寒而慄,在幫助慈禧剷除肅順集團後,奕訢從以前不被重用的親王,一下子成為了朝廷的重臣,成了一言九鼎的議政王兼首席軍機大臣。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奕訢平步青雲,只要奕訢上的摺子,慈禧都會批上“依議”兩個字,表示全都同意。

奕訢大權在握,就開始辦事了,辦的事哪些事呢?一門心思的學國外。

恭親王奕訢:唾手可得卻又遙不可及的鬼子六

因為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兵進北京,咸豐攜皇后妃嬪及少數近臣以及皇子愛新覺羅·載淳逃奔熱河,留下奕訢幫咸豐擦屁股,也不排除咸豐借刀殺人的意願在裡面。

咸豐十年九月十五日、十六日,奕訢強忍悲憤與英國、法國分別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這種慘痛的教訓,讓奕訢懂得,自己的大清朝,除了繁文縟節,裝腔作勢以外,都是垃圾。

只有打破閉關鎖國的禁錮,才能發展。

於是洋務運動正式開始。

奕訢思想逐步開化,對於先進的西方事務接受能力相對於其他清室皇族較強,開始注意西方動向,開始逐步推進革故鼎新的新政,意圖強國。

隨著年號改為同治,恭親王做上了議政王大臣共享皇權,直到甲申易樞。期間他興辦洋務,命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沈葆楨等辦報紙立書館(同文書館),以及編練新軍等。

恭親王奕訢外號“鬼子六”,一是因為他排行老六,二是因為他跟洋鬼子打交道很六六六,為保守的清流派所不喜。

奕訢與英法等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在這種緊要關頭他清晰地判斷出英法等國目的並非要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在安撫列強完畢後,使得清廷有精力專注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在這個位置上,奕訢開創了近代正常的外交模式,促進洋務運動,客觀上為所謂的“同治中興”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給大清王朝續命,也有奕訢的一份功勞和苦勞。

而同時,一些流言蜚語也傳開了。清同治年間,恭親王奕訢上了一道摺子,請奏設立同文館,也就是要開辦一所外國語學校,聘請外國人作為老師,不僅學習英語、法語、俄語等外國語言文字,還增設天文、算學等西方自然科學。慈禧看了奏章,照樣批覆“依議、欽此”。一時間輿論譁然,朝中以“天朝大國”自詡的王公大臣們,認為奕訢離經叛道,他們上了一道又一道奏摺,彈劾奕訢。

面對彈劾,奕訢理直氣壯,他和大臣們展開激烈辯論。他說:洋人堅船利炮,先進之處,我們必須瞭解,知其虛實,才能自強。莫不如此,近年尚可苟安,數十年後,大清將無可禦敵之力。奕訢侃侃而談,老臣們雖然說不過他,但是人多勢眾,又都是朝中重臣,雙方爭執不下,都請慈禧太后定奪。

慈禧呢,最終將主要的反對大臣倭仁的摺子,交給總理衙門動議。總理衙門的負責人是奕訢,等於是將此事的處理權交給了奕訢,第二天,奕訢在總理衙門恭候倭仁,寒暄之後,奕訢不提彈劾之事,反倒給倭仁派了一個差事,讓倭仁舉薦能教天文算學的中國人,以便免聘洋人。奕訢還說,以後朝廷與洋人交涉,盡由你酌辦。倭仁一聽傻了眼,果真如此,對固執的倭仁而言,簡直生不如死。於是,倭仁以年老為名,請求辭官回鄉。沒想到,慈禧聽了倭仁的請求,說了兩個字“不準”。倭仁沒有辦法,去總理衙門上班的頭一天,倭仁就故意墜馬,摔傷了足踝,以此向總理衙門告了長假,此事才算是最終解決。同治初年,慈禧對奕訢的信任和倚重都在任何人之上,叔嫂配合默契,讓大清朝有了同文館,有了安慶軍械所。雖然規模不大,洋槍洋炮數量有限,但清末也出現了短暫興旺的局面。

天下是自己撐起來的,奕訢有點頭腦發熱,因為鬱悶太久了,終於一吐為快,說話形態開始有點不恭不敬了,慢慢的有點前任肅順跋扈的樣子了,但有一雙眼睛,始終在他背後冷冷的注視著。

同治初年的慈禧,初入政壇,還無法完全真正掌控政局,她必須依賴奕訢的幫助。然而,垂簾聽政幾年後,慈禧地位穩定了,精明的奕訢就成為慈禧的眼中釘。

在當時的洋人眼中,大清朝有兩位當權者,一位是慈禧太后,另一位就是議政王奕訢。對於外界這樣的評判,慈禧是無法容忍的。她絕對不能容許,有人與自己平起平坐。

這段期間,奕訢還沒忘與慈禧對抗的本能,設計讓丁寶楨誅殺了慈禧寵信的大太監安德海,等到同治大婚親政後,奕訢也敢直面勸諫同治帝不要大修圓明園,把小皇帝氣得肝兒顫,質問他:“要不皇位你來做好了!”把他的鐵帽子王都擼了。

這也是同治不成熟的一個典型證據,他六叔奕訢固然矯情,那也是真心實意給大清扛活的,手下的班底早已打造起來,運行也算比較順暢,你擼了他,權力真空由誰填補?

所以兩宮干涉下,兩天之後,鐵帽子又回到了奕訢的腦袋上。

奕訢與慈禧的明爭暗鬥持續了多年,慈禧對他也是又用又防,好在慈安在世一天,就算是一個比較穩定的三角關係。但到了1881年,慈安一死,三角關係解體,奕訢的地位就開始微妙起來。

1884年,慈禧借中法戰爭失利的由頭拿下了奕訢那套班子,換上了更聽話的奕劻和奕譞。

1894年,即中日甲午戰爭那一年,慈禧再度啟用奕訢為總理大臣,想利用他再去與強硬的敵手談判周旋,可此時的奕訢已退出政壇多年,聲望與能力均不復當年,挽救不了大清一洩如注的頹勢。

奕訢算是廢了,但他留下的一些框架,被慈禧照搬過去,他留下的政績被慈禧發揚光大,他只能搬個小板凳,坐在一邊涼快去了,恭親王這個大名,恭王府這個豪宅,奕訢只能面對著它,過其一生,享年66歲。

後世評價奕訢“一生為奴”,是奕訢一生的真實寫照,曾就職於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的美國人馬士對他的評價是“恭親王若是不死,可能將挽救這個國家的很多不幸。”算是國際友人對他最高的褒揚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