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什么要选一个丫鬟继承香火?他的后代怎么样了?

焕煛


包拯一生中只生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包繶和次子包绶,其中包繶早于包拯去世,去世时年仅20岁,可谓是英年早逝。所以之后包家的传承自然只得靠次子包绶,而包绶的出身较低,他非正室所生,而是媵妾所生。



我想这就是题主为什么会提出“包拯为什么要选一个丫鬟继承香火”问题的原因吧!但是这里我需要纠正题主的一个错误,“媵妾”非丫鬟,她的地位要高于妾,有正式的身份,可以跟随男方出席正式的场合,所以说媵妾的身份要远远高于丫鬟。

当然,关于包绶还有一个较为“传奇”的小故事。当年他的母亲孙氏在未生下他之前,因为某些错误,被包拯赶出了包家。当时,孙氏被赶出包家前,所有人都不知道她怀孕了,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可是在孙氏回娘家不久,她就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而后包绶的妻子崔氏也发现她怀孕了,于是崔氏当时就背着包拯时常拿些金银财宝去救济孙氏。



后来,孙氏在不久就顺利的诞下了一位男孩,之后崔氏就偷偷的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自己亲自抚养。翌年,在包拯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就趁机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拯面前。此时,包拯曾在长子死后,认为包家无后而深感沮丧,这个时候包拯一听到自己还有后,又哪管是不是当年被自己赶出家门的孙氏所生的呢?包拯大喜,遂将此子取名为包綖。

就这样身为包家唯一子嗣的包綖,他自然就在包拯死后,继承包家的一切。因包拯是宋朝的名臣,更是位列三公九卿之位,而在宋朝位居此等官位的子嗣都会得到“荫补”,再加上仁宗对于包拯可是重视无比,因此包綖的前程自然是无需担心的。



包綖5岁时,就被仁宗钦封为太长寺太祝,位居正九品,并钦赐诸多财物。8岁时,正逢朝廷三年一次的祭祀圣典,百官照例晋升一级,包绶亦由“太长寺太祝”升为“大理评事”,位居从八品,要知道包拯当年考中进士后被授予的也才是从八品的官职。不久,仁宗又特旨加恩包绶为“承事郎”,位居正八品,小小年纪就拥有八品的官身,这可是谁都能有的。

当然,包綖并没有因为这样就成为一个“纨绔子弟”,相反在嫡母董氏、大嫂崔氏的悉心教导下,包綖成为了一个自强奋进,虚心好学、知书达礼,严以律己、爱恨分明的社稷之才,正如宰相文彦博所言:“包拯之后,唯绶一身,孤立不倚,能世其家,恬静自首,不苟求进”,他的一举一动,酷似包拯,可以说是继承了包拯一切高尚的品格。



成年后的包綖在宰相文彦博的推荐下,被宋哲宗授予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团练判官的官职。这是包綖第一次为官,在濠州任上他公正廉洁,办事认真,奉公守法,不贪图财利富贵,因此深得濠州百姓的爱戴,三年任满就赢得了一个“廉洁勤政”的好名声。而后,凭借着卓越的政绩,他先是升为七品宣义郎,然后调往开封任少府监丞,负责管理天子使用的龙袍、车驾、宝册、符印、旌旗等物。

之后,包綖先是被任国子监丞,继而进为正七品宣德郎,再升为从六品通直郎。不久又被任命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通判,在汝州任上三年,他将汝州治理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如此不久就又升为正六品朝奉郎。



可惜就在包綖前途一片光明,前程似锦,有望超过其父包拯的功绩时,他却突然暴病而亡。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包綖在赴任谭州(今湖南长沙市)通判之时,突然身染重症,当船只开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附近时,就因病不治,享年47岁。死后,当人们打开包绶的行李时,发现除了任命状、书籍、文具、著述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钱的东西,而他的口袋里居然就只有四十六枚铜钱,不得不说包綖的廉洁,较之他的父亲包拯是丝毫不差,而且他的能力也十分不错,只是可惜他太早走了,不然成就肯定不逊于其父。

包綖一共留下四子三女,四子即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这四子似乎都没有做官,都是未禄而卒。三女不知姓名,只知次年嫁给了提点刑狱张公之子。



而早逝的包繶亦留下儿子,其中长子包文辅早逝,次子包永年,官至宣教郎、知鄂州崇阳县事,时人赞曰“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贤孙也”,他为官期间一直以祖父包拯为榜样,清正廉明,奉公守法,丝毫不辱没包拯的威名。


澳古说历史


让丫鬟继承香火的表述是不稳妥的,历史上的包拯,其实是在儿子、孙子相继去世后,不甘就此绝后,才收了丫鬟,并靠着这个小妾生了个儿子。说白了,包拯纳妾,目的十分明确——生儿子。

包拯(999-1062),字希仁,泸州合肥人,科举进士出身,曾出任三司户部判官、转运使、知谏院、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是宋代名臣。历史上的包拯,以断狱英明、刚直敢谏著称。正因如此,人们才称其为“包青天”。

在历代小说、戏曲和现代影视剧的影响下,包拯成了一位面如黑炭的清官,他身边不仅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一批绝世高手,还有一位智多星般的人物——公孙策。

不过,要说包拯纳妾一事,还得从包拯的家室说起。包拯一生,曾娶过两位夫人、纳过一位小妾。但可惜的是,包拯的大半生,都有一个心结,那就是面临着绝嗣的风险。

包拯第一任夫人姓张,两人感情很深厚。不过,张氏一直未曾生育,后又先包拯而去世。张氏死后,包拯又续弦,娶了董氏。在与董氏成亲后,包拯算是有了儿女,但可惜的是,他的儿子英年早逝、孙子早早夭折了。

随着董氏年纪越来越大,她难以再为包拯生养,于是便想让包拯纳妾,把自己的陪嫁丫鬟作为包拯的填房。其实,这种事在古代很正常,不少大户人家都有这样的做法。后来,这个丫头为包拯生了个儿子,才使得包拯得以有后。

由于包拯是以“包青天”的姿态伫立于人们心中的,所以不少人觉得包拯纳妾,似乎有些与他高大伟岸的形象不搭。前些年,甚至还有人拿陈世美和包拯作对比,大有贬低包拯的迹象。

但是,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并不应该在包拯这里出现“例外”,用双重标准来道德绑架,是很不公正的。作为读书人的包拯,很是信奉忠孝节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继承香火,纳妾生子倒也是很正常的。


史海烂柯人


包拯平生以刚正清廉闻名于世,但他的晚年却受到了 “惊喜两重天”的折磨。惊,在54岁的时候,白发人送黑发人,独子(长子)包繶先他一步离开了人世; 喜,本以为包家香火会断送在自己的手上,可是在他60岁大寿之时,却突然冒出了一个儿子。

根据出土的董氏和包公的两合墓志记载,包拯一生有过三个女人,即:原配张氏,早卒;续妻董氏,被封永康郡夫人,生有一个儿子包繶和二个女儿,二女分别嫁给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和国子监主簿文效;还有“媵孙氏”,生有幼子包绶,幼名包綖。而这些,在《宋史》上并未出现。

媵,在古代指随嫁的人,也称姬妾婢女,还有送和相送之意。但是,这里的“媵孙氏”应该指的媵妾,地位要比妾高,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如:孙权母亲的妹妹就是媵妾的身份。因此,包拯选一个丫鬟继承香火的说法并不准备。

1033年,包拯的续妻董氏为他生下一子包繶,曾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颇得包拯夫妇喜爱。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053年,年仅20岁的包繶突然撒手人寰。

到了1057年,或许由于思儿心切,而媵孙氏又一直未出,心中烦忧之下,随将孙氏打发回了嫁家。但是,由于包繶妻崔氏和孙氏关系颇好,因此二人多有走动。不久,崔氏便发现孙氏已怀有身孕,随背着包拯夫妇,经常私下派人送去钱财和衣物。

令人庆幸的是,孙氏顺利诞下一名男婴,而崔氏又很喜欢孩子,便将男孩抱养在自己的房里。因此,崔氏名为长嫂,实为养母。次年,正好赶上包拯过60岁大寿。当时,虽然宋仁宗也派人送来了礼物,但是包拯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的大寿,谁也高兴不了。

正当包拯为没有子嗣继承香火而唉声叹气之时,儿媳崔氏却抱着一名活蹦乱跳、牙牙学语的男童来向他祝寿,并告诉他这是孙氏所生,是包家的骨肉。这下,可让老年得子的包拯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即为男孩取小名包綖、大名包绶,而孙氏也被崔氏接了回来。

4年后,63岁的包拯离开了人世,所幸也有儿子披麻送终了。

▲包拯次子包绶

后来,包绶曾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军州事,育有生四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三女。而因崔氏为包家守节二十年,被宋哲宗下旨加封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也由当时的大文豪苏轼所写,并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中,被传为一时佳话。

但是,包拯能有敢谏直言美名,则与续妻董氏有着莫大的关系。例如:一次上朝,包拯当面指出宋仁宗的缺点,并且由于激动,唾沫星子也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虽然,宋仁宗并未责怪于他,但他心中却是非常忐忑与郁闷。回家后,他将这件告诉了董氏,董氏则对他说:“相公一心为国,就算官家怪罪,妾愿一同受罚。愿相公继续以为国、为百姓直言面谏。”这番话,对包拯起到了极大的精神激励。

可见,家中有个好女人是多么的庆幸。包拯有妻董氏,成就了敢谏直言之名;又因有贤惠的儿媳崔氏,则维护了包家的“家和万事兴”。


祥子谈历史


包拯并没有刻意要选一个丫鬟继承香火,但是确实因为一个通房丫鬟他家的香火才得以继承。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包拯当做廉洁公正、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清官典型。在文学作品的演绎下,“包青天”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他肤色黝黑、额头上有鲜明的月牙痣等等!但是《宋史》里并没有特意记载包拯的长相,这就说明历史上真实的暴政应该不是这么特别。而他父母因嫌弃他长得太黑而把他抛弃,由嫂子抚养成人就更是子虚乌有了!但是“长嫂如母”的故事却实实在在的曾经发生在包拯家里,主人公却不是包拯和他的嫂子,而是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和包拯的小儿子包绶,包拯在这里面恰恰是那个“抛弃”儿子的人。

包拯一生有两个正妻,原配李氏早早过世,于是娶了第二个夫人董氏,董氏出身官宦人家,知书达礼,是包拯的贤内助,为包拯生下了一个儿子包繶。包繶十九岁娶了淮阳崔氏,在生下了一个儿子包文辅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更惨的是,包文辅不到五岁就夭折了。经历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痛楚的包拯此时已经五十多岁,面临绝嗣的困境。

但是在包拯六十大寿的时候,儿媳崔氏却把一个七岁的男孩送到包拯夫妇面前,说这是包拯的儿子,包家有后!包拯惊诧万分,原来包拯曾经和他的通房丫鬟孙氏发生过关系,后来孙氏因为犯了点错误被赶回娘家。由于她没有被正式纳为妾室,所以没有什么名分。偏偏孙氏回去以后不久发现自己怀孕了,这对她的名节和以后的生活来说是很不利的,也就是这时,崔氏听说了这件事,她悄悄接济孙氏,孙氏生育之后,崔氏把这个男婴接到自己身边,取名包诞。当崔氏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包拯后,包拯激动的老泪纵横,认下这个比自己小五十多岁的儿子,并给他改名为包绶。

就这样,因为崔氏对包家的不离不弃和善良,包拯终于得以延续香火。而包绶也因为嫂子崔氏对自己视如己出,以及对自己亲生母亲孙氏的礼遇而对她感恩戴德,故而事之如母。800年前,包氏家族后代搬迁到安徽池州祠堂村。而香港船王包玉刚在一次到大陆包拯祠堂参观时,在包氏族谱中发现了自己爷爷和父亲的名字,证实了他就是包拯的第29世孙。


国史通论


包拯有两位夫人李氏和董氏。李氏是包拯原配,早卒。董氏是包拯继室,后封永康郡夫人。董氏生子包繶,是包拯的长子,但后来染病身亡。董氏有个陪嫁丫头,在那个年代,陪嫁丫头也是男主人的妾,后来这个陪嫁丫头为包拯生了一个孩子,就是他的次子包绶。

包拯的后代在800年前辗转迁居到安徽池州祠堂村,当地有两千多名包氏子孙;包公第27代孙包熙枝,在当地当过县长,德高望重。他的第29代孙是华人船王包玉刚。


溪水西流


包拯是北宋名臣,他为官清廉,举贤任能,为人正直,被老百姓们尊称为包青天,他深受百姓爱戴,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廉吏的代表人物,包拯的事迹广受百姓传颂,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包拯画像

包拯有据可考的妻子有两位,李氏和崔氏,崔氏是续弦,他还有一位媵妾,媵妾是指古代随正妻,一同陪嫁到夫家的女子,通常是正妻同族的姐妹,当然也有侍女,媵妾的地位比一般的小妾要高很多,小妾即便在正妻死后,也基本不可能转正,但是媵妾在正妻死后,且正妻也没为丈夫生育子嗣,就有机会转正。

包拯的首任妻子李氏,关于她的记载很少,李氏在嫁给包拯不久后,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也没有给生育包拯子嗣。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后来包拯又娶了董氏为续弦,董氏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她嫁给包拯的时候,就带有陪嫁的媵妾。

后来董氏为包拯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包繶,包繶因为他老爹包拯名声很好,位居高位又受宋仁宗器重,包繶从小就沾了自己老爹的光,小小年纪就被宋仁宗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到了包繶十九岁的时候,他就娶了三朝宰相吕蒙的孙女崔氏,一年后他被派去做官,但是还没上任就病逝了,年仅二十岁。

这年包拯已经五十四岁了,很可能就要断了香火,在古代主人和媵妾,或是通房丫头发生关系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包拯和媵妾孙氏有点啥也很正常,后来包拯不知为何将媵妾孙氏打发回了娘家,这时孙氏已经怀有身孕了,还好包拯的儿媳崔氏知道孙氏已有身孕,便时常送些财物接济孙氏,后来孙氏为包拯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包绶。

当孩子两岁时,刚好到了包拯六十大寿,崔氏才将包绶带来给包拯,包拯老来得子十分高兴,将孩子改名为包綖,又过了三年,包拯病逝,宋仁宗亲自来包拯家里,祭典包拯,当时他看到这个五岁的孩子,和包拯家徒四壁的屋子,很难受,所以就赏赐了包拯家很多财物,封包綖为太长寺太祝。

也因为包拯的贡献,包綖还在年幼时,就有八品官员的待遇,但是他自己还是很努力好学的,包公死后,包綖由大嫂崔氏照顾,他也对崔氏如母亲一般孝顺,包綖曾在开封担任国子监丞,任职过朝奉郎、通判潭州军州事,徽宗崇宁四年去世,享年48岁。

包綖画像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提起包拯,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清官,公正廉洁,老百姓都非常敬仰。

关于他的家庭和情感生活,可能知道人并不多,下面我们就他的家庭生活来探讨一二。

传说包拯最后选了一个丫鬟为她的家族延续后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说包拯的第一任妻子李氏,这个人物在史书上没有什么记载,只知道她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生病去世了。包拯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后,他又娶了另外一位女子,但这位妻子在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知道姓董,我们姑且叫他董氏,这位董事出生还是不错的,而且家里也是做官的,从小所受的教育环境自然不差,他不仅会写诗,还会弹琴,是包拯很好的贤内助,董氏是一个很识大体的女人,对包拯工作一直很支持。包拯因为廉洁奉公,很容易得罪人,很多时候都是他屡屡劝诫包拯,才化解了危机。因此,包拯在娶了她之后,也算是娶了一位贤德的媳妇。可惜这个董氏也是很不幸,后来也因病去世了,包拯对此感到十分心痛。但是在古代,男人是一定要延续香火的,后来包拯又娶了一位妻子,其实这个妻子就是他二任老婆的丫鬟,包拯之所以这么做,也跟古时候的习俗有关,那时候如果嫁过去的主人去世了,主人的丫鬟也是要嫁过去的,所以包拯就娶了第三任妻子也就是这个丫鬟,还给他生了孩子。

关于包拯的后代,有的成为平常人,过上了平常的生活,有的则成为了行业的领军者,最有名的就是世界船王包玉刚,包玉刚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我国刚开始搞改革开放的时候,包玉刚已经稳坐世界十大船王之一,成为香港重要财团,也成了一个大富豪。





猪九戒说历史


都别抢,我来答。

这个给包拯生了第二个儿子,使包拯没有断后的丫鬟可不是丫鬟,史书称之为“媵(ying)妾”,这个媵妾本身就说明了她的身份,是一个妾,而且比普通的妾身份要高。

因为媵妾是跟随着原配一起嫁过去的女子,但她不是陪嫁丫鬟,她可能是原配的姐妹或者宗族,当然某些情况下也会有侍女,这些陪嫁过去的女子有正式名分,还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

譬如《红楼梦》中的平儿也算一个媵妾,因为她是王熙凤的陪嫁丫头,贾琏哄骗她等王熙凤死了以后就把她扶正,所以包拯的这个媵妾孙氏估计也是一个陪嫁的侍女或者其他身份的女子。

但这个女子并没有被包拯扶正,包拯一共有两任妻子,一个是李氏,一个是董氏。

李氏病故后,包拯续娶了董氏,这个小妾是跟随她们当中的一个陪嫁过去的,后来也一直没有被扶正,不仅如此还因为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被包拯赶出家门,打发回了娘家。

包拯原本有一个董氏给他生的儿子包繶,这个包繶娶了一个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女儿崔氏,得亏这个崔氏,包拯的第二个儿子才能平安长大。

不过这个崔氏也挺不幸,结婚第二年包繶就因病去世,没过几年儿子也跟着夭折。

话说这个孙氏被包拯赶回娘家以后就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件事后来被大嫂崔氏知道后,心里于是很可怜孙氏,就悄悄背着包拯等人私下里拿钱财接济他们。

估计也是这个孙氏干了什么让包拯很生气的事情,否则崔氏也不可能不告诉包拯,毕竟包繶去世后,包拯一直以为自己家的香火要断了,虽然他还有两个女儿。

不过古代传宗接代的事情都是男性负责,就这么着多亏崔氏的帮助,包拯的第二个儿子才顺利出生,过了几年崔氏才把这个消息告诉包拯,包拯很高兴,就把这个意外的儿子取名包诞,后来改名包绶。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宋史·包拯列传》

包绶5岁时包拯就去世了,而宋朝对大臣好那是出了名的,这些官宦后代都可以享受“恩荫”,当宋仁宗亲自到包公府上祭奠包公时,看到包公这个小儿子觉得很可怜。

回去以后就下旨授予公将仕郎、守太常寺太祝等职,当然这些都是虚衔,宋朝的很多官位都是虚职,所以这个只是说让他可以领取朝廷给予他家的一些物质上的优待。

包绶成年后先是娶了泸州知州的女儿张氏为妻,张氏病故后,又娶了当朝宰相文彦博的女儿为妻,先后历任朝奉郎、通判潭州军州事等职位。

为官清廉,继承了包公清廉的风格,死的时候身上只有46枚铜板,也算是不没包公的名声。


围炉谈史


白发人送黑发人,只有一个独苗了

和包拯有夫妻情人关系的女人,史书一共记载三个,分别是李氏、董氏、以及孙氏。其中李氏为正室,但死的早,并没有给包拯留下一男半女;董氏为续娶,给包拯生了一男两女,女的不说了,嫁人后没了记载,男的叫包繶,成年后娶了淮阳崔家女儿;孙氏为包拯妾室或者情人,生了一个儿子,叫包绶

长子包繶命不好

虽然没有夭折活到了成年,但二十岁也就病逝了,留下了一个孩子叫包文辅。这个包文辅,命更不好,五岁夭折。这样,连续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包拯家算是断了后,只剩下包拯一个男丁,那时候老包五十七岁左右

古代绝后是大不孝,包拯虽老,也得担负起繁衍重任。包拯可能不愿意,但他老婆董氏、儿媳妇崔氏或者他的朋友们,还是给他张罗了。可能是下药,可能是酒后,也可能是半推半就,包拯和一个叫孙氏的女子发生了关系。发生关系后,或许是性格不合,或许是老包后悔,反正把这个孙氏赶出了家门,而这个孙氏回到家中才发现自己怀了孕,在1057年,为包拯生下儿子包绶

相比较长子的命运,次子包绶命还可以

孙氏被赶走后,崔氏(包拯大儿媳妇)仍然和她联系,后来得知孙氏怀孕,崔氏更是嘘寒问暖送钱送物。在包绶满周后,崔氏就把包绶抱到了公公包拯面前,告诉包拯,包家有后

老来得子,包拯大乐,作为唯一儿子,包绶天然继承包家香火……

在五岁时,包拯病逝后,包绶就由嫂子崔氏抚养,一直抚养成人结婚生子。包绶媳妇是宰相文渊博家的闺女,夫妻二人努力造人为包家开枝散叶,生下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

包拯长孙夭折后,为保障香火不断,包家也是两手准备。一方面让包拯续弦孙氏,另一方面从包氏宗族中过继了一名男娃给长子包繶一脉,这名过继娃叫包永年,如果没有包绶,继承包拯家香火的就是包永年了


灵石蕴珠宝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长嫂如母”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三侠五义》,说包拯小时被父母抛弃,包拯的大哥把幼弟偷偷捡回来,交给大嫂抚养长大,等包拯长到七岁时,大哥大嫂才把他的真实身份告知父母,包拯以后一直把大嫂当作母亲来孝敬。

然而,真实的历史上,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包拯身上,而是发生在包拯的儿子身上,那个“抛弃”儿子的恰恰是包拯本人。

正史上的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包繶,生母是包拯的继室董氏。包繶成年后,娶妻崔氏,崔氏为人贤惠,两人十分恩爱,但可惜包繶年寿不永,才二十岁就去世了,留下妻子崔氏和幼子包文辅这孤儿寡母。

包拯夫妇十分开明,他们见儿媳崔氏年纪尚轻,便告知崔氏不必为儿子守寡,另寻好人家嫁了便是,但崔氏出身名门(外公是曾三度为相的宰相吕蒙正) ,很识大体,坚持留在包家不改嫁,表示自己会抚养儿子,孝敬公婆,留在包家一辈子。

可好景不长,几年后包拯的孙子包文辅夭折,包家一下子没有男孩,而此时的包拯已经五十多岁,一直没有再生育,眼看包家就要“绝嗣”,包拯夫妇也是心中焦急。

包拯夫妇不知道的是,包拯还是有一个儿子的,正被儿媳崔氏抚养着。

原来,包拯曾有一个媵妾孙氏,因为侍奉过包拯,怀了包拯的孩子,但还在众人都不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包拯把孙氏赶回了娘家,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孙氏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

孙氏回娘家后才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她没有正式嫁人,孩子生下来会被别人瞧不起,视为“野种”。一家人正发愁时, 包拯的儿媳崔氏听说了这个消息,她决定替包家抚养这个孩子,所以孙氏一生下男孩,崔氏就把男孩抱养了过来,给他取名包诞。

在崔氏的精心抚养下,包拯的儿子长大了,但谁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世,都以为是崔氏抱养的孩子给包繶做嗣子的。一直到男孩长到7岁时,包拯过六十大寿,崔氏才把孩子的身世告知了包拯夫妇。包拯夫妇闻讯大喜,特别是包拯,老来得子,激动地痛哭流涕,他认下了这个比自己小五十多岁的儿子,为其改名包绶,这下子包家终于有了香火传承。

父子重逢仅五年后,包拯便去世了,最终还是崔氏把抚养长大,崔氏还派人找到了包绶的亲生母亲孙氏,让母子相见,可以说对包绶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所以包绶长大后,始终没有忘记大嫂抚养自己的恩情,一直把大嫂当作生母来孝敬。

所以说,包拯没有刻意选择一个丫鬟继承香火,次子包绶是他无意中的“杰作”,甚至可以说是被“抛弃”的存在,但多亏了贤惠善良的崔氏,包拯才有了后嗣,并且香火不断,大名鼎鼎的“香港船王”包玉刚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