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

【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

血战龙王山

1939年9月27日至28日,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与国民党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在费县上冶街谈判关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问题。得知消息的日军,派出一支1000余人的精锐部队进攻上冶街,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于学忠,因为在日本人眼里,八路军还不算是中国的正规部队。

【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
【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

于学忠不敌日军西撤,路经东庄村时,恰好彭雄率八路军两个连500多人在此驻扎。于学忠希望彭雄能抵挡日军掩护自己撤退,出于团结抗日的目的,彭雄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在安泰庄、东庄一带伏击日军,掩护友军撤退。

500人对1000人,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在手撕鬼子等“抗日神剧”霸屏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战斗的残酷,如果鬼子真的如“抗日神剧”中如此不堪一击,那么日本人能在中国坚持八年,真心不容易。事实上,抗战初期,即使武器装备相对较好的国军,在与日军作战时,也要集中4倍以上的兵力才能与日军相抗衡,更何况八路军的武器装备远不如国军。

【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

几十年后的今天,笔者在思索一个问题:彭雄敢于以500名装备落后八路军与1000名拥有重武器的日军抗衡,更多是一种亮剑精神的支撑。正如《亮剑》中,八路军骑兵连连长孙德胜战至最后一人,在左臂被砍断的情况下,依然高喊着“骑兵连,进攻!”义无反顾的冲向日军。

【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

让我们继续回到龙王山战斗的当天,对日军的伏击从上午8点多开始打响,受到突然袭击的日军不但没有溃散,反而兵分两路包围东庄。由于力量悬殊,伏击排伤亡过重,边打边撤向北山。为了找到杀伤敌人更为有利的地形,彭雄命令部队向龙王山撤退。

彭雄率部占领龙王山山顶之后,大批日军随后尾随而至,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向龙王山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疯狂的进攻。面临龙王山后面的悬崖峭壁,彭雄向战士们做了最后的决战动员:“同志们,决一死战的时候到了!人在阵地在!”说完手持驳壳枪率众向日军开火。

顿时间,整个龙王山枪弹如雨、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从上午到黄昏,战斗持续了十多个小时。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八路军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石头砸没了,就抱着冲上来的日军一起跳下悬崖……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龙王山!他们用生命捍卫着背后的这条山峪,以及山峪中各村的百姓。

【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
【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
【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

黄昏时刻,龙王山战斗最终以日军的撤退结束。当地党史中并没有对这次战斗的伤亡人数有所记载,我们只能从“伤亡较大”、“肉搏战”等字眼推测,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至于一些网文中对这次战斗牺牲人数的记载也没有任何权威,那些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知道这场战斗的人也越来越少。

笔者从历史的尘埃中将这段往事重新整理出来,是希望每一位来大洼的人都能铭记,今天大家能在大洼纵情山水,是龙王山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每当您路过池家寨的时候,请将您的目光转向东面那座像刀一样陡峭的山峰,那就是龙王山烈士无字的丰碑!

(未完待续)

【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
【文旅之声】沂蒙山大洼人文地理(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