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开区王顶堤,曾占地20000多亩后划归市区,迎水道是防水坝

毛主席曾来过天津几十次,其中1956年1月曾亲临王顶堤村视察工作,直到今天,老王顶堤人仍以此为荣。

王顶堤的“堤”与千里堤、桃花堤不同,并非是河堤,而是指比“台”“坨”还要高的高地。王顶堤一带原为荒地开洼,明永乐年间有外来移民王姓,在小堤子上定居,以拾柴为业。后来移民王氏第一代先人死后葬于堤村西小堤头,称墓头为王顶堤,后形成村落沿用此名。

天津南开区王顶堤,曾占地20000多亩后划归市区,迎水道是防水坝

关于王顶堤之名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

话说明朝初年,为恢复战后人口经济,明政府进行了多次移民。一支山西队伍奉命修筑城墙,但城池落成后政府不让劳工回家,仍命令他们饲养军马。一日,马夫中有一名为王丁的人,趁明军换防之际,携族人逃跑,落脚在今天的王顶堤一带的一个高地上。成村后初名为王丁堤,后因方言等缘故讹传为王顶堤。

天津南开区王顶堤,曾占地20000多亩后划归市区,迎水道是防水坝

王顶堤不是大村,在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中记载,当时此处仅有70户人家,手工业户、商业户等零记载,并且“四周闲旷,途径多崎”,与同时期的其他村落相比十分落后。

最早王顶堤的区域范围很大,往北边一直到北草坝,也就是今天的南开区雅安道以西,川府小区东南侧,以前这片地方很荒凉,杂草丛生,往里走还尽是坟头,98年以后才开始规划开发成为南开产业园区。

天津南开区王顶堤,曾占地20000多亩后划归市区,迎水道是防水坝

除此之外,公交三公司长江道以南、兴业里至一中心医院一溜、复康路老电视研究所到水滴体育馆、盈江路往南到一中心医院、八里台水上西路往西、侯台以西的西大洼后身等等这些地以前都是王顶堤的,甚至还包括长虹公园(曾经的湾兜公园)其中四十亩地。当年的王顶堤区域大致有两万多亩,后来基本都慢慢划归到了市区。

天津南开区王顶堤,曾占地20000多亩后划归市区,迎水道是防水坝

新中国成立前,除王顶堤村一带地势较高外,周围四面环水,里面长满一人多高的苇子。当年老百姓有句顺口溜叫“天津卫南洼王顶堤,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说明王顶堤十年九涝。当时的农民们只能靠给地主打短工、打鱼摸虾、在苇子地里抓螃蟹、搓苇子卖度日。

因为四面环水,当年王顶堤交通非常不便,没有旱路,进出只能靠摆渡,又穷又落后,所以外村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闺女也不嫁王顶堤!”

抗战时期,本来就不富裕的村民更是被小日本祸祸的够呛,甚至连口粮也要让给日本人,每次小日本扫荡,老百姓就摇船钻进苇子地,就这么东躲西藏,也没能避免村民被杀害。

天津南开区王顶堤,曾占地20000多亩后划归市区,迎水道是防水坝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产出的大量工程渣土倾倒在了王顶堤周边,填平了曾经的水沟苇地。十年九涝的王顶堤,从解放以后,再遇到水灾,也能有能力组织生产自救了。王顶堤境内有条迎水道,当年就是村里的防水坝,所以才叫“迎水”。

1984年开始,王顶堤村逐步兴建居民住宅楼。最早王顶堤分10个区,迎水东里一区,迎风里10区,呈现由东北往西南房龄逐渐递减,苑西路以西的房龄最新。直到1999年,王顶堤村民全部从低矮的平房迁入宽敞明亮的楼房,实现了城市化新农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