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王國是如何發展成法國、意大利、德國的?

河苦


早期西歐主要的政治和文化勢力有法蘭克王國,羅馬教皇和拜占庭。三者自身的特性和互動的關係,對西歐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後來的歷史進程發生了重大影響。


1.墨洛溫王朝。

在政治統治和社會控制的制度和能力兩個方面,克洛維及其後人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教養,致使墨洛溫王朝沒有能夠發展為一個秩序井然的封建國家。國王能夠直接控制的只有自己的王室領地,地方貴族勢力極強。到公元7世紀中葉,王室所控制的大量地產已經被各地的豪強奪取。財富和政治權力的重心下移至地方上的大貴族家庭。

這種局面的出現和統治階級與教會的關係有關,不少王室貴族成員的基督教化是表面的,他們的道德和行為很少遵循教會的教導,蠻橫殘暴,荒淫無度,一些教會人士在6世紀末已經對王室失去信心,轉而同地方貴族攜手抵制國王,教會是當時唯一能夠為一個有效率政府提供幹練人才的組織,主教們在政治上疏遠王室,是導致後者無能的重要原因。7世紀中葉以後的國王,已經喪失實際的統治權,受到地方貴族的嘲弄,被稱為懶王。

2.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不甚完備,沒有可靠的國家賦稅制度,沒有常備軍,各地的法律也沒有統一。國王的主要收入來自王室的莊園,國王本人只能在各個莊園之間遊動,就地使用當地出產的食物和其他資源。

公元800年,查理曼統治的地區,大致與羅馬帝國西部的歐洲部分相合,教皇利奧三世,於公元800年聖誕節在羅馬給查理曼加冕羅馬人,奉他為皇帝。



公元843年,查理曼之子虔誠者路易的三個兒子:羅退爾,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在凡爾登締結條約,約定路易獲得東法蘭克王國,疆域大致與德國相合,查理獲得西法蘭克王國,疆域與近代法國相合,從尼德蘭沿著萊茵河延伸到意大利北部的地方為羅退爾所得。


於兵說故事


法蘭克帝國的分裂不光是表面上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之間利益鬥爭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法蘭克帝國並不是類似秦帝國那樣統一而富有凝聚力的整體,其國家內部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帶來了強烈的離心傾向,而查理大帝並不能在此基礎上創造統一的文化向心力。

例如儘管查理大帝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倫巴第人的領土,但由於傳統的紐斯特里亞和奧斯特拉西亞徵召步兵根本無法適應戰爭的形勢,



所以擁有大量高機動性的倫巴第騎兵儼然成了帝國對外作戰時的重要力量。

正是倫巴第騎兵在塞斯平原深處佔據了阿瓦爾汗國的王室大營,將後者兩個世紀來積聚的財富轉移到了亞琛的王宮中,這就是《尼伯龍根之歌》的原型。

不僅僅是倫巴第人,阿基坦人和巴伐利亞人等被征服民族也同樣保留了各自文化和風俗的特性,他們對於獨立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整個帝國大概只有作為查理母族的奧斯特拉西亞人始終支持帝國的統一和制度。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此時維京人的突襲,


在這種內部民族心懷鬼胎,外部敵人疲擾襲擊的情況下,加一個法蘭克族本身也只是一個文化落後的蠻族,其需要依靠羅馬教廷的拉丁文化和基督教教義管理帝國自然使得政權失去了最重要的穩固性支柱,對薩克森人不肯皈依基督教的血腥征服也無法真正令後者屈服。所以,短暫武力下維持的統一其分裂是必然的。

同時,原始的日耳曼人的古老信仰也對帝國的分裂造成推波助瀾的影響,那就是——王位繼承當遵循先分割,後統一的方式。查理大帝本人也是在其弟弟卡洛曼死後才完全掌控整個國家的。查理大帝也並未擺脫這個落後的傳統。而他的兒子虔誠者路易比較幸運,是唯一的繼承者,其他兒子都先在查理大帝之前去世了。可是路易一世時期面臨的問題就麻煩了。

起初分封的長子洛塔爾一世,其封地在意大利並作為皇帝的繼承人,而次子丕平則在阿基坦,幼子德意志人路易則分得巴伐利亞。在皇帝的首任妻子死後,其續絃朱迪絲又給其生了個兒子——“禿頭”查理,這使得皇族內部的矛盾更加劇烈了。838年丕平的去世使得局勢稍稍緩和,但帝國內部的分裂傾向還是在家族成員鬥爭的外衣下越演越烈。

拒絕承認洛泰爾皇帝地位的“禿頭”查理和“德意志人”路易組成聯盟,開始了內戰。最終洛塔爾戰敗,其繼承的皇帝稱號並不能對另外兩個兄弟的國家有多大的實權,他得到了意大利北部到萊茵河下游的帝國中部領土,被稱作中法蘭克王國,包括原來的勃艮第,倫巴第王國和奧斯特拉西亞的一部分——洛林。而“禿頭”查理則得到了帝國的西部,主要是原來的紐斯特里亞和阿基坦,成為現代法國的前身,而“德意志人”路易則得到了帝國的東部,除了奧斯特拉西亞的一部分,其他都是新獲得的包括薩克森,阿勒曼尼亞和巴伐利亞在內的日耳曼地區,成為現代德國的前身。


在《凡爾登條約》簽訂後,原帝國成分民族和地區間的差異越來越大了。而查理大帝孫子們的野心和對兄弟領土的渴望並未淡化,在洛塔爾二世死去後,路易和查理再次聯手向他們的侄子路易二世施壓,簽訂了《梅爾森條約》,瓜分了中法蘭克王國的北部地區,日後又奪走了勃艮第,中法蘭克王國統治的區域侷限在了意大利北部。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境內的日耳曼人文化差異越來越大。萊茵河以西地區的日耳曼人受羅馬文化的影響較深,語言逐漸拉丁化,而東岸的薩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亞人卻還保留著日耳曼方言。在“德意志人”路易和“禿頭”查理簽訂《斯特拉斯堡誓言》時,兩種語言之間的區分就十分明顯了。


普魯士之魂


這種說法廣泛用於教科書中,準確點說只有法國是直系繼承西法蘭克的,而德國和意大利僅僅是19世紀產生的近代國家。法蘭克有個慣例領地分割給男性繼承人。這就造成了加洛林王朝的法蘭克國祚不會長久。虔誠者路易死後法蘭克三分,大致講中西部歐洲縱行分成了西,中,東三個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大致在現在的法國,東法蘭克主要為今天的德奧,包括薩克森巴伐利亞等地,中法蘭克包括洛林,勃艮第,倫巴第。長子洛泰爾掌管中法蘭克,繼承皇帝位。所以一開始中法蘭克也不是意大利的雛形,僅僅包括北部意大利。很快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的三個兒子逐步死光了,他們的兩個叔叔瓜分了中部王國,中法蘭克消失了。意大利維持現狀,直至近代一直處於小國林立的狀態,幾百年來意大利僅僅是個地理概念,類似於現在說的亞太,中東。隨著法國大革命後民主主義思潮的興起,亞平寧半島統一的呼聲很高,最終由撒丁王國實現了統一,包括北部倫巴第,中部教皇國,托斯卡納,威尼斯,南部兩西西里等。如前所述,大多數的地方根本就不是法蘭克的領土。再說東法蘭克,在最後一任國王孩童路易死後,四大公爵選了本土的康拉德一世做國王,開始了德意志國家的開端,到了奧托一世時加冕皇帝,國家稱為神聖羅馬帝國,法統承接法蘭克王國,而不是以東法蘭克繼承人身份,領土遠超現在德國,但帝國王位是選舉制,所以國家鬆散,就像伏爾泰說的不是個帝國,基本上類似我國東周。而且波西米亞國王,奧地利公爵都長期佔有皇位。拿破崙戰爭後弗朗茨二世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帝國解體,各邦國各自為政,其中的普魯士統一了部分邦國成立了德意志帝國,即現代德國的開端。而神聖羅馬帝國的老大奧地利帶著匈牙利以奧匈帝國存在。所以,德國和東法蘭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真不能說東法蘭克形成了德國。最後說法國,在法蘭克的加洛林王朝絕嗣後,法蘭西的巴黎公爵雨果卡佩被選為國王,承接西法蘭克,國名逐漸變成了法蘭西,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不同,他實行的是世襲制,而且只能男性支系繼承,所以王位傳承穩定,經過歷代國王的努力逐步實現了中央對領土的集權統治,經歷了3次共和,2次帝制復僻,1次亡國,直至現在的第五共和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