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寶寶故事


要搞明白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吧。為什麼事情發脾氣都對誰發脾氣?

造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往往是由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榜樣的作用,在孩子身邊有可能家長就容易發脾氣,容易急,那麼孩子呢就特別容易養成愛發脾氣的習慣,在我們接觸的案例當中曾經有一個男孩子的爸爸來到諮詢師對我們說,他家的孩子特別的容易發脾氣,而且還把班裡的同學打了。這個時候呢,小男孩就走到了諮詢室爸爸一看到小男孩過去就從他的頭上扇了兩巴掌。

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出什麼名堂了呢?爸爸說兒子容易發脾氣,容易打人,那爸爸起到了一個什麼樣的榜樣了呢?所以說當孩子身上出現了什麼原因,我們先拿起鏡子照一照,自己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原因?

其次,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怎麼樣?我們內心的想法情緒都是渴望被別人能夠理解看到知道的當我們用語言表達的方式表達不出來的時候,常常就會化為肢體的。而表達不出來常常代表著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的憤怒焦慮。因此孩子看似是在當下發脾氣,但實際上很可能他的情緒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

第三要檢查一下孩子最近一段時間他周遭的環境,他所讀的書,看的影視劇是不是有一些暴力的不良的影響?如果是這樣的話,家長要及時的干預。

對於孩子發脾氣,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千萬不要以暴制暴,以暴制暴只會讓孩子脾氣變得更加的大,或者是說家長一時贏了,結果將孩子的情緒壓抑了下去,孩子變成了一個委曲求全壓抑的人,這樣我們家長也是不願意看到的,對於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以去聽聽他說哦,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

第二,當孩子已經發完脾氣漸漸冷靜下來的時候,家長可以跟他覆盤一下他的情緒。問孩子當時發生了什麼?

第三呢,教給孩子一些正確的宣洩的方法,這個是很重要的,比如說你生氣的時候可以捶沙發,可以跺腳,可以出去跑步,但是不可以傷害別人,也不可以傷害自己。

第四,對於孩子遇到的一些困難困境,家長要及時的給予支持,引導孩子去想辦法。這樣就避免了孩子因為遇到挫折而發脾氣了。

同時,對於孩子平時表現很好的行為,要給予及時的鼓勵。不要濫用誇讚,而是將你看到的事實說給孩子,比如:“媽媽看到你剛才說話很有耐心!”

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澄清他的表現和感受,進而能在下一次遇到問題的時候,調用自己的這部分資源能力。

總之,家長一定要對孩子有耐心,孩子才能改掉暴躁的性格。


暖暖育兒家


我家孩子五歲,去年有段時間也特別愛發脾氣,我那時很疑惑,為什麼變得這麼容易發怒了呢?

後來我反省了一下自己,那段時間因為工作忙,自己同時還有一些學習,正好那時又在考駕照,每天下班後去練車,八點多才吃飯,然後回家。


科目二第一次又沒有考過,練車壓力特別大,回家看到家裡被孩子弄得亂糟糟的,教很煩躁。

要是遇到孩子和老公惹到了,就很容易發火。 很多時候,孩子對情緒的認識來自於父母。

我們是個會管理情緒、不容易發脾氣的人,孩子也能學到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父母暴躁易怒,孩子也會習得這種脾氣。

以前我會管理情緒,但是面對壓力與勞累,再遇到事情,如果不注意的話,就容易發脾氣。

而且,發脾氣可以變成一種習慣。當習慣性地放任自己的情緒,把怒氣用一些不當的方式發洩出來,就難以改變。


認識到這一點,我開始去注意自己的情緒,當回到家看到屋子亂糟糟的時候,我乾脆不去收拾,而是給自己做杯咖啡,或者躺著休息一下,然後心情就平靜很多,這個時候就沒那麼容易生氣了。

所以,我覺得,教孩子學會管理情緒之前,也可以反思一下孩子所在的環境,是否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親子育兒時光



01 及早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

蒙臺梭利認為,當嬰幼兒發生情緒波動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擁抱、撫摸等方式來安慰孩子,幫助孩子排解負面情緒,或者用轉移注意力、逗樂等適當的方式來幫助孩子。

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發揮大腦皮層前額葉對杏仁體的控制作用。

否則,一旦錯過了大腦發育的關鍵期,想要再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就會非常困難。

同時,要讓孩子進行正面的情緒交往,孩子從中獲取的愉快的人際交往經驗,對孩子今後的身體、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等各個方面的健康發展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所以,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越早越好,父母從孩子嬰兒期就要足夠重視。

02 接納、理解孩子的情緒。

消極情緒本身就是孩子認識自己、成長進步的一個過程。

情緒本身沒有什麼對錯,孩子在遇到麻煩與困難的時候,有情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父母要接納、理解孩子的消極情緒,不能否認、壓制、懷疑孩子。

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識別當下的情緒,耐心地傾聽、簡單地回應,當孩子感覺到被接納、被理解時,消極情緒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消減。

另外,也要教給孩子一些化解情緒的小妙招,比如寫日記、做運動、聽音樂、讀喜歡的書籍等等,讓孩子通過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緩解情緒,達到冷靜下來的目的。


03 把注意力放在幫助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上。

孩子有情緒並不可怕,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情緒,才是為人父母需要考慮的問題。

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的時候,可以把這當作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一次機會,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解決問題上。

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發脾氣於事無益,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讓孩子通過這份經歷,體驗並學會正解應對情緒的辦法。

-END-

百合媽媽讀心理


孩子愛發脾氣,其實就是有情緒了無處安放,怎麼辦?有的摔東西,有的打人,有的咬人,有的大哭大鬧,甚至有的憋屈著一直隱忍不發……這是孩子們最直接的排解情緒的方式,最後一種比較可怕。

很多人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跟個孩子較什麼真。殊不知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而且是大人有意識培養的。好習慣一旦養成,終身受用。

因此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情緒自我管理能力,不讓孩子的“臭脾氣”影響到他人,做一個受人歡迎的“高情商小達人”。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家長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緒穩定,不對孩子大吼大叫。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做孩子的好榜樣。

—讓孩子知道情緒的好與壞對他人的影響。孩子只有意識到“好與壞”,才能積極讓自己的情緒趨於良性化。比如:孩子生氣咬人,媽媽可以說:“這樣媽媽會很疼,很難過。”讓孩子知道壞情緒的後果。

—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敢於挑戰自我。當親子關係好時,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不但自信面對世界,而且敢於直面自己的情緒。才能談的上管理。

—適時的鼓勵與誇獎。當孩子情緒好時,要給予適時適當的誇獎,讓孩子再接再厲。

—引導孩子洞察別人的情緒,進而學會換位思考,有利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如:與別的小朋友玩耍時,別的孩子發脾氣戰火殃及到自己時是什麼感受?反之……

—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傷心與快樂。這也是孩子疏解不良情緒的一種方式。希望父母是孩子忠實的聽眾。

育兒先育己,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才能在生活避免對自己以及他人受到傷害。

以上是我的拙見,如有意見歡迎留言。謝謝!





小米粒育兒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視頻,一位外國爸爸開導女兒不要生氣太久。

這位爸爸不僅沒有半點指責,反而溫柔地開導孩子:生氣是ok的告訴別人你的底線在哪裡

我尊重你和你的感受無論怎樣,你都是被愛著的.....

面對孩子發脾氣,這位爸爸的溝通方式,值得很多父母學習。

1.發脾氣不是洪水猛獸,是正常的表現

“小孩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

在大部分父母的眼裡,孩子發脾氣是不聽話、不懂事的表現,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不懂孩子的心思。

發脾氣是兒童期早期最常發生的一種情緒反應,就像大人不開心也會控制不住情緒一樣。

當孩子發脾氣時,很可能是在發出求助的信號。要麼是孩子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要麼是父母沒有關注自己的想法和訴求

加上年齡的限制,所以選擇了發脾氣這種不恰當的表達方式,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冷靜下來。

面對孩子發脾氣,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訓練成一個不發脾氣的乖孩子,而是要教孩子去識別和表達憤怒,不讓自己失控。

2.孩子發脾氣,這兩點要注意

<strong>

▌1.孩子脾氣大,家長脾氣更大

每當發起脾氣,大喊大叫,亂扔東西,完全聽不進去勸說,一旁的家長很容易暴力或者語言冷暴力制止。

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在告訴孩子:發脾氣是可以的,父母也是這麼做的

結果很可能讓孩子負面情緒會變得更加糟糕,無法溝通。所以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上,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是前提,比如深呼吸幾秒、去洗手間洗把臉等等。

孩子越是鬧,你越是要冷靜。

<strong>

<strong>

▌2.一味地遷就孩子

<strong>

有的孩子發脾氣,目的性很強,比如他就想要父母給他買這個新玩具,表面上是在哭鬧,實質上是在要挾大人。

如果父母第一次選擇遷就孩子:“好好好,給你買!”那麼第二次、第三次,孩子就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最好的做法就是溫柔而堅定地拒絕孩子的要求,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延遲滿足來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3.如何處理孩子發脾氣

先回應孩子情緒,再回應問題

大人生氣時,希望有人能夠理解自己,孩子也是一樣。

理解孩子,不是對孩子所作所為的理解,而是承認孩子的情緒如憤怒、傷心、失望的合理性。

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真的很生氣,沒關係,媽媽會一直陪著你的。”而不是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大脾氣”、“不許哭”、“再哭我就打你了”等等

幫助他們慢慢平復心情,等待孩子的回應,並且積極地聆聽。

有效的溝通和引導

安撫好情緒之後,父母要針對孩子出現的不正確行為,客觀陳述事實。

比如孩子想要某個東西,發脾氣扔東西。父母告訴孩子,想要什麼要心平氣和的說出來,但是不能扔東西,這是不好的行為。

告訴孩子哭鬧不是一種好的溝通方式,總是發脾氣的話,爸爸媽媽沒辦法知道你的心裡感受的。

設立規矩,溫柔地堅持

<strong>

國外有個概念叫做terrible two,意思是說2歲孩子不”字當頭,最愛一意孤行,中國有句俗話:7歲8歲的孩子狗都嫌,大致的意思是說這個年齡的孩子,愛鬧脾氣又沒道理可講。

幾乎在孩子成長每個階段,一言不合就發脾氣或多或少都會出現。

所以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特點,具體地去設置一些行為的邊界和限制,不給孩子講條件、耍賴的機會。

制定了規則就要認真去執行,不要輕易讓例外的情況發生,否則你以後的限制也很難執行。

要讓孩子明白:你的情緒,爸爸媽媽可以接納,但是不好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錢志亮工作室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段時間確實很愛發脾氣,尤其兩、三歲左右的孩子,簡直就是“大魔王”!

很多家長也說了:

“我也知道打孩子肯定是不對的,但是我也好好跟孩子溝通了、好好和他說了,可他就是不聽啊!”“那你怎麼跟孩子說的呀?”“我跟他說了這樣很危險、這樣不對啊!也告訴他以後應該怎麼做了啊!可他為什麼就是聽不進去呢?!”

首先想著好好和寶寶溝通(而不是打一頓),要點贊!

可是,如果溝通效果不好,先別洩氣,看看是不是有更好的溝通方法。溝通中,我們漏掉什麼沒有?

如果孩子一開始耍賴、一開始撒潑打滾,我們脫口而出的就是:“這樣不對,這樣不好,你應該……”那我們就漏掉了“共情”這個重要的步驟。

共情,也叫作同理心。

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共情為啥重要?

因為孩子發脾氣、鬧情緒、大哭,聽不進大人的話的時候,心裡總是覺得:你們大人根本不理解我!爸爸媽媽跟我不是“一邊兒的”!

而如果能和孩子共情,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原來知道我在想什麼,他們跟我是“一夥兒”的。

當一個小孩子正在發脾氣的時候,最不想聽到的就是“你這樣不對”、“不好”、“不行”的判定和評價,他現在什麼道理也聽不進去。他現在心裡很煩躁,他最想得到的是親近的人的理解。


所以,這時候家長越是喊:“別哭了!”孩子可能哭得越厲害!

那麼不如試試,你允許孩子哭,對他的哭表示理解,他反而很可能慢慢平靜下來。

這就是共情的作用了。

如何跟孩子共情?

和孩子待在同一個房間,隨時準備抱抱他

擁抱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安全感。心理上的安全感能得到滿足,再強烈的負面情緒,也會慢慢平復下來。

當然,如果孩子正在大發脾氣,可能會躲著你,不要你抱,甚至說:“媽媽走開!不要媽媽”!這真是氣死人了!

但是,如果你能不生氣、也不妥協,溫柔而堅定地,就待在孩子能看得到你的地方,默默地看著他,你就成功了一半。

孩子折騰一段時間後,一定會慢慢平靜下來,這時候,你再進一步接近孩子,孩子要是還不接受,你就再退回來,不慌不忙,不斷試探,自己試探、調試、再試探、再調試,你總能找到最佳的和解時機。

等孩子稍稍平靜,說出孩子現在的情緒

孩子已經比較平靜,你說的話,他可以聽進去一些了,那麼第一句話,請先說孩子的心聲。

比如,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不想去幼兒園,你可以說:“媽媽知道你現在有點害怕,不認識小朋友,很不習慣……”

告訴孩子,我能理解

來參考一下這段對話:

家長:我知道你有點害怕去幼兒園,我讓你去,你一定很失望,是不是孩子:是的家長:還有點傷心孩子:嗯家長:我也感到有點傷心。(這時候一邊撫摸孩子的頭,讓孩子哭了一會兒)我知道我們該怎麼辦了。想想明天,我們不需要去上班,不需要去幼兒園,我們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明天你想幹什麼呢孩子:吃冰激淋,看動畫片家長:不錯,想起來就覺得很棒。還有別的嗎孩子:我們能去公園看長頸鹿嗎家長:我覺得可以孩子:樂樂能和我們一起嗎家長:可能吧。我們得問問他媽媽。但是現在,我們出發吧,好嗎孩子:好的。

當然,很多家長肯定會將信將疑,你會覺得:

“我這樣說了,孩子並沒有立即止哭啊。她可能還在哭,心情還是不好。”

“這麼麻煩,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解決啊?別的事情都不做了?”

首先,建議家長這樣和孩子說話,是為了幫助孩子紓解的情緒、教會孩子處理情緒,而不是為了讓孩子不哭。

哭,本來就是一個人表達難過的方式,每個人一生中一定會經歷這樣的情緒,不如在小的時候,在你的陪伴下,讓孩子體驗“難過”,更重要的是——體驗自己最終從“難過”中走出來的過程。下次遇到難事,孩子才會淡定一些,因為他以前也經歷過“難過”的事情,他有經驗,才知道“難過”的感覺最終會過去。

至於“花了太多時間”,這確實需要家長根據實際情況來權衡(教育真是件沒有捷徑的事情)。

緊張的時候可能確實來不及,那麼,在時間允許的時候,更需要陪孩子經歷這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教會孩子處理情緒。平時的教育先做好了,到了時間緊張時,家長和孩子才可能更加從容。不然,我們還不得隨時處於手忙腳亂之中嗎?

有任何育兒問題,可以在評論裡留言,我真的真的會回覆哦。快關注我吧!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不盯著事件,找事件背後的思維,思維背後的心智模式

順藤摸瓜,要一直摸到心智模式,即小孩對事件持有的觀點與視角

教育小孩要追溯到心智模式的源頭,心智模式決定了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又決定了思考和行為方式。心智模式居住在潛意識裡,日常的自動化運行,就是因為心智模式裡已經養成了各種模式,正是這各種模式代理了我們的快思考,模式是可以被編程到心智模式裡邊的,模式其實無非是【視角、信念、規條、習俗、約定俗成】等等。

小孩子發脾氣,就是心智裡的模式受到了侵犯,

這種侵犯會引起習慣性的自我防衛,就會訴諸脾氣、訴諸情緒。

大人也一樣,甚至比小孩子更差性。

脾氣、情緒本身沒有什麼問題。

接受小孩的脾氣、情緒,

引導他,找出背後持有的信念。

直接在最高層次的信念動搖小孩子。

改變其信念,才能改變其思維,最後才能改變其行為。

這需要一個過程

不能操之過急

通常大人是什麼處理的

你這樣做不對,你應該那樣作

你這個不行,你那樣才行

你太笨了,昨天不是剛教過你

這麼簡單都不會

這個是無效的

而且充滿了無知,極其的無知

大人甚至本身把持不住

先訴諸脾氣了

大人也一樣要改,也是要在心智模式這個層次改

因為大人在心智中同樣持有一些不合時宜的模式

大人只不過佔了個大人的位置

但不能利用這個位置來操控小孩

很多父母把手伸得太長

反觀跟小孩的互動,

是需要一種向上追溯信念系統,改變其模式,

向下引導改變他的行為。

要通過語言

心平氣和

才能溝通

一旦大人有情緒

只會把小孩子嚇壞

更別談溝通

會形成小孩對大人的防衛

甚至採取【討好、取悅】大人的策略

別以為孩子懂事了

實質是你讓孩子不知所措

不得已發展出自己的防衛機制

這樣就更難

引出孩子背後心智中沒有說出的看法

個人的視角

  1. 主動權在大人手上,首先大人要做到思考大於情緒,邏輯大於脾氣

  2. 不盯著事件,找事件背後的思維,思維背後的心智模式

  3. 先引導孩子自己去建立正確的模式,再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思維,最後才會真正改變孩子的行為


認知框架


現在很多寶寶都有愛發脾氣的壞習慣,倘若父母也是火爆脾氣,那麼小孩子免不了要被揍一頓。淡定淡定,小孩子發脾氣也是情有可原,我們來看看熊孩子究竟為啥而“發火”?

1.寶寶沒法與父母溝通

有些寶寶因為沒有辦法與父母溝通,父母沒法get到他內心的意願,這會讓寶寶沒有安全感,因為恐懼而發脾氣。這時候家長應該充分考慮到寶寶的心情,要多跟孩子交流,不要讓彼此之間產生疏離感,家長要讓寶寶瞭解到,父母是一直愛著他們的。

2.寶寶沒有辦法讓自己冷靜

寶寶感到憤怒後,沒有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一發不可收拾。此時,家長應該想辦法讓孩子平靜下來,比如跟孩子說說話,抱抱孩子,撫慰他浮躁的心。

3.寶寶心情不好

如果孩子在特別的時刻,沒有得到父母的關心,會變得難過,心情也會變得不好,就會發脾氣。這就需要父母經常關心孩子,多多注意孩子,不要忽視孩子的需求。

4.寶寶沒有辦法控制情緒

寶寶還無法像大人一樣,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才會將情緒表達出來。要知道,有時候寶寶也不是故意的,這就要父母多多包容,並且幫助孩子平復。

家長在寶寶發脾氣時應該先冷靜,想想寶寶是因為什麼原因發脾氣,再有針對性地解決。這樣既能讓孩子心情平復下來,同時也能增加親子之間的感情。在平時,家長也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擁抱,告訴孩子你是愛他的,這樣孩子就會知道,就算不發脾氣,父母也能給自己更多的關愛與陪伴,讓孩子逐漸改掉這個壞毛病。


育兒網


我女兒兩歲半,有時候也挺愛發脾氣的,但是通過我的引導改善了不少。比如說晚上洗腳的時候,她就喜歡玩水,我會讓她玩一會兒。但是有時候到了時間,她還不想停下來,我跟她說時間到了要結束,她還會用力的踢水,把水濺得到處都是。

我用的方法就是告訴她,如果玩水的時候不小心弄溼了衣服就暫停一天,如果你發脾氣的話,我們就一個星期不能玩水。能夠感覺到她在玩的時候都比較小心,也會比較剋制自己的脾氣。



對愛發脾氣的孩子需要從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引導。

第一,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你要告訴他,他的這種行為叫做發脾氣。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你需要找出他發脾氣的原因,但是孩子太小了,往往自己說不出來發脾氣的原因。你需要去猜他發脾氣的原因,然後去問他,如果猜對了,小孩一定會點頭,或者說是。

第三,既然你找到了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就需要去解決這些問題,把問題解決了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孩子發脾氣的現象。

第四,你需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發脾氣的結果。讓他意識到發脾氣是不好的,是不正確的行為,他會慢慢的去學習,去控制自己的脾氣。


知語媽媽


每一個寶貝都是上天派到人間的天使,每一個愛發脾氣的寶貝都是折翼的天使。脾氣和我們的情緒有關。說白了就是寶貝們不會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做不了情緒的主人就會淪為情緒的奴隸”,其實在生活中有時候我們大人們往往也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第一,學會控制好情緒首先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寶貝為什麼要發脾氣?是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還是長期的溺愛導致寶貝們在象牙塔裡迷失了自我,或者是收到大人、家庭環境的影響,將發脾氣當成了習慣。我們要找準每一個孩子發脾氣的根源,對症下藥。

第二,作為父母,我們自身要深刻的檢討是不是自己在育兒路上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比如某些時候我們潛移默化的將自己不好的情緒轉給了寶貝們,我們長期的無條件溺愛。如果寶貝們一旦得不到滿足也會發脾氣。

第三,如何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通過正面的引導,比如在寶貝發完脾氣之後心情平靜的時候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講道理。或者藉助繪本的學習,比如《菲菲真的很生氣》、《我的情緒小怪獸》都是不錯的讓孩子認識情緒、學會管理自己情緒的繪本。

最後,寶貝們的情緒管理是一場長久戰,切不可操之過急,急切的想在短期內讓寶貝有一個質的飛躍。還是需要父母、家庭環境、孩子自身三方共同的一個成長過程。

期待,每一個孩子能夠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