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大将严尤为什么说在对付匈奴的问题上,“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你觉得有道理吗?

心无止境ghyo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严尤只是建议王莽不要擅自对匈奴动兵。

因为当时国内已经一片混乱,是需要稳定发展民生经济的时候。

这种情况下对匈奴开战,就算打赢必然也会消耗巨大,导致国内民众反叛起义。

站在这个角度,严尤说的没错。

但严尤关于“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的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上,恰恰是“周朝得无策、汉朝得上策、秦朝中策”。

先说说周朝。

周朝对于游牧民族只是单纯的来了就迎战,尽量赶走。

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对游牧民族几乎毫无作用。

游牧民族肆意南下攻击,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捞一票走人,几乎把周朝当做提款机了。

经过长期的骚扰、消耗,周朝的实力大减,被游牧民族祸害的一塌糊涂。

公元前771年,犬戎干脆攻破西周首都镐京,杀死周幽王,将镐京抢劫一空,连褒姒都被抢走,由此西周灭亡。

可以说,周朝对于游牧民族基本是毫无办法的,也没有应对的战略,胡来一通,最终亡国。

秦朝则是中策!

秦朝当时统一六国,国力还虚弱,认为不没有能力深入大漠和匈奴决战。

况且,以步兵为主的秦军,很可能深入大漠根本发现不了匈奴。

而且,步兵在大漠的作战,如果人少了没用,被匈奴人直接歼灭。

如果人多了,后勤补给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即便今天,开车从北京到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铁路都有1400公里,火车要走30小时之久。

古代在无人烟、充满敌人的大漠上维持1400公里后勤运输线,还要维持几十万大军,简直是痴人说梦。

当年隋炀帝就是不顾后勤擅自派大军杀到高句丽境内,结果粮食用尽,几十万大军不战而溃。

如果想要在大漠长期驻扎,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无法维持后勤供应。

采用关内屯田让士兵自己种地呢?对不起,长城以北没有一个地方达到农业种植的最低标准,也就是年降水400。没水还种什么地?种仙人球还差不多。

所以,秦朝很聪明。

他首先命令蒙恬以雷霆之势猛击匈奴,歼灭其主力。匈奴主力受损后,慌忙逃入大漠。

同时,秦朝修建万里长城。

表面上修建长城花费巨大,但其实一劳永逸,可以将匈奴人小股骚扰阻挡在长城外。

即便匈奴人大规模入侵,有长城挡一下,汉军也可以有足够时间集中对付。

不过,长城其实是一种被动挨打的防御战略,是不得已为之的。

因为再牢固的工事,也有被攻破的时候,更别说万里的长城。

只要匈奴人足够强大,仍然是可以突破长城南下的。

所以,秦朝是中策。

相反,汉武帝以及后来的窦宪,才是上策。

也就是主动深入大漠,将匈奴的有生力量歼灭,将这个民族摧毁。

游牧民族人丁稀少,北方蒙古高原从东到西,鼎盛时期人口不过二三百万人。

一旦有生力量被杀光和俘虏,依靠游牧形式恢复实力需要至少几十年时间。

这几十年内,中原就安定了。

这才是上策。

当然,上策有上策的问题。

第一,上策对于国力和军力要求非常高。如果一个王朝不是鼎盛时期,是承受不了的,王莽时期就万万不能这么做。

汉武帝为了打垮匈奴,伤亡十几万军民,几十万匹战马,耗尽了文景时期留下的钱财。

第二,即便消灭游牧民族,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北方大漠客观是存在的,有大量的牧场。

那么就算消灭匈奴,很快也有其他民族来这里游牧,假以时日还会壮大取代匈奴,一样会威胁中原。

甚至,如果匈奴当时力量太弱,我们的主动进攻反而是帮助匈奴的游牧敌人统一大漠。

但即便如此,上策就是上策。

最后说一句,幸亏洋人发明了重机枪,将游牧民族变成了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


萨沙


评价周、汉、秦政策没有道理,劝谏王莽有道理。

严尤是西汉晚期道家学者、思想家庄君平的远房玄孙,是王莽在长安读书时的同学,严尤自比乐毅、白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得到王莽的看重,官拜大司马,一生战绩胜多负少。

严尤的这番话出自对王莽的上书劝谏,并在劝谏中首先评价了三朝对匈奴的政策,然后诉说了讨伐匈奴的困难,最后只是自已对王莽的劝谏。



严尤说周宣王:匈奴入侵时,周宣王命令大将出击,像赶蚊蝇一样,只是将匈奴驱逐出境,所以天下称之为高明,这是中策。

严尤说汉武帝:汉武帝挑选精锐将士,命令精兵负粮深入匈奴境内,劳师远征,虽有获得大胜,但汉武帝用兵近30年,国力损耗巨大,匈奴也深受重创,天下称之为武力,这是下策。

严尤说秦始皇:秦始皇不能忍受匈奴的小耻辱,而轻视民力,修建万里长城,运输的物资的出行,让天下的负担加重,把资源全部耗费在长城上,让国力衰竭,结果让秦朝失去江山,这是无策。



严尤接着说出征讨匈奴有五大难处:

1、征兵调兵难。全国太大,偏远地方的兵征集全部集中要一年时间,而靠近匈奴境的军队很快就能集中,时间上难以统一。

2、征调军粮难。从全国其它地方运粮草太慢,路程、运输都不方便。

3、战场运粮难。缺少马匹,及运输工具,而匈奴之地又多是沙漠,缺草少水。

4、征讨匈奴天气多变、疾病高发。匈奴地区气候多变,汉地人均不适应,且疾病早发。

5、我方打击匈奴难,匈奴伏击我方易。打匈奴有大量的运输部队,就缺少打仗的精兵,而匈奴的生活习惯与我们不同,都是随身带粮,匈奴又熟悉地形,伏击我方较为容易。



说了这么多,严尤的真实意思就是劝谏王莽,不要像秦朝那样以无策而将国力全部耗费在对匈奴的作战上,导致亡国,也不要像汉武汉帝那样以中策深入匈奴境内打击匈奴,而大大损耗国力,导致民生凋零,可以像周宣王那样,驱逐匈奴出境,或者让自已统率前期集训好的大军,对匈奴发动突然袭击,给匈奴以教训,让匈奴知难而退就行。

简单的说,严尤的意思就是:千万不要对匈奴大举用兵,而导致国力衰弱,只需轻兵教训一下就行。

严尤批判了周宣王、汉武帝、秦始皇三朝对待匈奴的政策,却又无法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是迫于当时的形势,对王莽进行的劝谏,严尤批判周宣王、汉武汉、秦始皇对匈奴的政策是没有道理的,但严尤劝谏王莽的话,还有道理的。



要知道当时的王莽,内忧外患,而且王莽对匈奴的政策出现在错误,导致匈奴及当时大部分臣服于汉族的外族心生不满,继而起兵反叛。

王莽将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又收回并损毁“匈奴单于玺”,改授予“新匈奴单于玺”;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王莽干的这些事,全是重虚名,而轻实际,一点实际意义也没有,却激起了外族的叛乱,导致王莽政权的覆没。

在这个节骨眼上,严尤的劝谏是正确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题主所说对待匈奴问题的策略上,“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出自于《汉书·匈奴传》。在王莽准备篡位之时,曾经通过贿赂匈奴、乌桓等周边政权,以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王莽太过于重视“名分”了,非得把匈奴改成“降奴”,把汉朝赐的玉玺改成“玉章”,这些小事让匈奴很生气,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他们开始常年入寇,甚至将雁门和朔方的太守都杀了(是后,单于历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大辈万余,中辈数千,少者数百,杀雁门、朔方太守、都尉,略吏民畜产不可胜数,缘边虚耗)。

而此时的王莽刚刚即位不久,手中还有前朝皇帝留下了的大笔财富,他便决定要给匈奴点颜色看看——他选了十二位将军,三十万士兵,想让他们携带三百日的粮草分十道出击匈奴。这场战役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匈奴驱逐到“丁令国”境内,将匈奴的土地并入新莽王朝。

将军严尤因此上谏:“匈奴千百年来都是中国最主要的边患之一,但是出征匈奴的帝王却只有三位,分别是周宣王、秦始皇、汉武帝。周宣王之时,猃狁入寇制泾阳,周宣王派人前去征讨,收复了被侵占的周朝国境就班师回朝。周宣王将猃狁的入寇看做是牛虻蜇人,把它们驱赶走了姓了,所以后世都称颂周宣王的圣明,他对待猃狁的策略可以算是中策。

汉武帝选将练兵,任命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长驱直入讨伐匈奴,虽然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一连三十多年用兵,中国和匈奴两败俱伤,汉朝也是从此时开始走下坡路。所以汉武帝对待匈奴的策略只能说是下策。

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而动用数十万民力修筑长城,弄得民不聊生,长城修完之后秦朝也灭亡了,所以秦始皇对待匈奴完全没有使用任何计策。”

以上就是严尤说出“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的历史背景和他的论点。其实,若要对严尤的言论做出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虽然王莽刚刚篡位,手中有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但是发动三十万大军在整整一年的时间中出征万里之外,即便是在现在看起来也是有点欠考虑的。再说了,当时匈奴本来就是臣服于汉朝的,是王莽非得沽名钓誉,惹得人家不高兴了才逐渐入寇的。

所以,严尤这三句话的重点不是在评价周宣王、汉武帝和秦始皇,而是在劝王莽,对于匈奴的入寇,稍微用兵驱逐一下就行了,重点还是在于好好安抚他们,别让他们整天来中国惹是生非。大举发兵的话对中国实在是弊大于利,干嘛非得弄得百姓不得聊生呢?王莽没听,还是发兵出击匈奴了,后来果然得到了一个“天下骚动”的结果。


国史通论


王莽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因为他通过“禅让”的方式代汉,许多古代史学家认为他是篡位的巨奸;因为“均产”“土地国有”“废奴”三大政策,近代史学家认为他是富有远见而且无私的“改革者”;又因为“游标卡尺”、“贷款制度”等超前思维,在普通人心中他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穿越者”。

王莽在位十五年,动作频频,但他的皇位毕竟是“篡夺”而来,根基薄弱,无论改制还是用人,无论是安抚百姓还是少数民族政策上都仓促而轻率、漏洞百出,几乎所有政策、计划都以失败告终。

新莽末年,王莽兴师动众的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严尤上谏:“臣闻匈奴为害。。。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其主旨是劝谏王莽改变战略战术,联合各路人马,以快速出击、速战速决,避免战线和时间过长,造成过渡内耗,致使国力衰竭进一步加剧。当然,以王莽的刚愎自用和率性而为,那是肯定不听的。结果就是百姓的税赋、徭役进一步加重,造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死于非命;军队也是军粮前后不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人。这无疑也加快了新莽王朝覆灭的脚步。

单从“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的说法而论,严尤说的有些过于片面。周朝和秦朝不论,在新朝建立的130年前,西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封狼居胥,一路追击匈奴远到贝加尔湖畔,打得匈奴两百年没有回过神;在新莽覆灭后的70年后的东汉永元三年,匈奴被窦宪彻底击败,更是导致这个曾经的北方最强民族从历史上逐渐消失。

把对手彻底铲除从历史上抹去,这在当今的眼光看来哪里是下策,那简直就是永绝后患的神策。


翠微剑使


这样的言论无耻可笑至极,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把地处于和匈奴接壤的同胞出卖的干干净净。匈奴人天生就是要抢劫,掠夺,这个和汉人种地打粮是一样的生存道理,然而,他的生存要建立在我汉人的痛苦之上,今天他来抢走一城的粮食,抢走一城的姐妹,杀光一城的同胞,明天又如此。周而复始。可能有人说相对于天朝而言,损失这一点不算什么,和倾全国之力出兵剿之相比,那才是真正的不值。当然,,王莽的这个将军也是这个观点。那么我建议,有这种观点的人,把你家的钱,把你家的粮食,把你家的女人放在和匈奴接壤的地方,我看你还会不会这样想。凡我天朝,皆我同胞,就不说皇帝了,但凡有血性的男人,谁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杀,自己的姐妹被人凌辱而无动于衷?而且是这悲剧时不时的就上演一场。如果国人真的无动于衷,那还有何感情可言?匈奴要什么给他们什么,要长安也给他算了?都知道打仗要死很多人,要花很多钱,这不是你们这些投降派,软蛋派能看出来的事情,都能看出来。为何还要打?国家尊严无价,总不能一直拿着自己的姐妹送给这些有狐臭的异类随意凌辱吧。国家的安危应该让自己的军队来保护,总不以出卖自家姐妹为代价来苟延残喘吧?如果一直活在这份上,哪还有国?男儿本就是要为了保家卫国,在战场上和敌人血拼牺牲,总好过委曲求全的活吧。有些事情,可真不是钱能衡量的了的。抛开这些民族大义不谈,只说战略,匈奴是个非常大的威胁,顶峰时期的匈奴骑兵可以毫不费力的突破到长安城下。人家把利剑悬在你头上,这个威胁难打还不够倾全国之力剿灭之?没有剿灭匈奴那是因为国力不济,如果国力军力都到了,我想哪个皇帝都会直接给匈奴打的连他妈都不认识他。


小平头001


我觉得严尤说的话没道理,目光太过短浅。除恶不尽,必受其害。

周宣王对侵略者驱而不剿,只是博得了一个虚名。猃狁彻底降服了吗?没有。后来的西周就是亡于犬戎。相反,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政策虽然短期内消耗了国力,但却在长远的意义上守护了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正因为有他们的“穷兵黩武”,才有后世辉煌的汉文化和汉文明。

世界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靠打出来的,一味的妥协退让,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要知道,“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内”。

汉灭匈奴,奠定了中国人自信的风范,奠定了汉文化豪迈的气度。

唐灭突阙,开启了盛唐的大门。

宋示弱周边诸国,却略遭侵犯羞辱。

要和敌人谈仁义,前提是对方放下刀剑。


文史小贴士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够去看一面之词,什么意思,历史上面很多人讲话的时候都会矛盾,比如说不同的时期会说不同的话,这是这个人的理解有问题吗?一部分是但是另外一部分和他自己的目的有关。他们在讲解某些东西的时候,总会引用一些事例,但是视力嘛,总归有好有坏,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有验证已关点的地方,也有不验证你关点的地方,所以总归会挑好的说,而不是挑坏的地方说这样不就是自相矛盾了吗?

一点在现如今一些媒体人的手里面也有所体现,比如说故意抹黑一个人那简单挑他的黑点往死里说,就算没有黑点,我也要编造一些黑点,然后往把你往死里抹黑,这样的话,你这个人再也爬不起来了,你无论你读者从哪个方面看全,都是描述这个人什么什么地方不对,什么地方不可以做什么地方得罪了大众,那这个人在你的心里面就会慢慢的形成一个黑的不能再黑的形象。

比如说故意想要表扬某个人,那就是找这个人好的地方说,往死里说这个人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优秀的地方就全部写在文章上有什么坏处,全部择干净,那是你的心里面这样一个人,一个完美的形象将会出现在你的心里面,无可撼动。

严尤这个人当时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我们先得搞清楚,他说这句话的目的,那就是当时王莽觉得四周的这些游牧民族,一个都不是值得相交的朋友,全部都应该萝卜加大棒政策,我现在不要给他们萝卜了,我只要棒子把他们往死里敲打。

但是萝卜加大棒政策,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自古以来一个比较好的手段,现如今美国就是玩儿的这一套玩的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但是当时的王莽刚刚把控朝政,脑子有点儿不清醒,想要去建立公民不紧私处改名字,而且还折腾这个折腾那个,最终把主要的一个国策,也就是对付游牧民族的国策又给搬了出来,这个国策我觉得不对,应该改改,要按照我的意思来改,我要改的和前面的人不一样,(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我要形成我自己的特点,我的特点是什么?打,往死里打!

严尤这个时候就站了出来,他告诉王莽说你不能这么做呀,你看看你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因此列举了一大堆汉朝对付匈奴可能会遇到的很多问题,而且还把其他的一些时代不同的拿出来例证。当然立正的时候肯定是要说一些好的地方,不是说坏的地方,我首先不能够做到自相矛盾啊。

所以我们看到严尤这个人想要证明什么,我们都知道周朝是一个讲究的礼仪的地方 也就是俗称的周礼也是儒家所推崇的一个时代,当然,这个人是信道家的……但事情咱先别管,周礼讲究的就是教化育人,别人打你一巴掌,行,把你右脸给送上去,接着让别人打,那别人不想打你了,那你就不会被别人打了……

这话听的犯贱是不是?但这确实是当时很多一批儒家的思想,可是此时也没有办法呀,只能购券,王莽赶紧停下来,那些荒唐的手段,所以只能把这事儿给搬出来,接着说。

你想打仗,是不是?你打!打了之后,我们就说你打了以后,没有任何作为,甚至不如那些不打仗的,你这是吃力不讨好,你这样的话,是得不到后世人们的认可的!

可是我们仔细去看一下,整个中原地区对抗游牧民族的习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十件事情已经是经过历史上面一次接着一次血的教训,向人们血淋淋地展示了,五胡乱华,造成中原大地汉族人,几乎绝种式的屠杀,在这之后,蒙古人南下,中原地区从14000万人锐减到了7000万人,在接下来满族人南下,扬州三日,或者是江阴城,游牧民族,就是一头养不熟的狼狗,你强盛的时候,他加着尾巴在那里乖乖做狗,当你虚弱了,他就立刻变成一头残忍的狼,从你身上无休止的索取肉,血,认真把你的骨头都嚼成碎片,这种血淋淋的教训,只有历史学家,只有军事学家才能感受得到。而这些文学家却将人性的浪漫寄托于诗歌之中,那现实会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残酷。

我是一个东西在人性之中,拥有美好的人,不像那些喷子,一天到晚觉得全世界都绝望了,可是我对于人种之间的问题,这一点却亲眼见证了一个接着一个狂热,而且绝对错误的观念,树立以后,一个种族是如何疯狂的将人种灭绝计划坚决执行到底的一个看客!所以说,绝对不要放下你手中的大棒,因为你搞不清楚黑暗之中,你的敌人究竟把你想象成为什么样的美味佳肴。


漩涡鸣人yy


毛主席说过,这一仗可换五十年和平!


若水


现在提到汉文明,首先想到的是秦汉,谁说周了,为啥?还不是打出来的


起个名字杂这么费劲


寇可往……我亦可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