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萬護士、4000萬失能群體與14億人口,中國護理服務面臨這些挑戰!

400萬護士、4000萬失能群體與14億人口,中國護理服務面臨這些挑戰!

護理行業發展需從多方面著力

烏丹星 民政部全國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

國家衛健委日前公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註冊護士總數超過400萬名,佔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總數近50%,每千人口擁有3名護士。每千人口護士配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國家整體醫療衛生健康服務的層次和水平,我國的這一水平距發達經濟體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每千人口一般擁有10名左右護士數,目前世界上每千人護士配比最高的瑞士,達到了18人。

400萬名護士,面對近14億人口,4000多萬的失能、部分失能、失智老年群體,相關挑戰可以想象。單從應對4000多萬需要專業護理和日常生活照護的老年群體來說,按照1:4的照護比配置,就需要1000萬照護者。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深入,400萬名護士顯然難以滿足相關需要。根據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2030年我國每千常住人口註冊護士要達到4.7人,我國護士人才培養步伐必須加快。

400萬護士、4000萬失能群體與14億人口,中國護理服務面臨這些挑戰!

除了護士缺口,我國護理事業還面臨其他挑戰。首先,護士資源配置錯位情況較為明顯。護士的就業目標大多是城市大醫院尤其是公立醫院,很少有人願意下沉到基層。護理人才配置本應是“正三角”,基層最多、區域其次、大醫院最少,但目前現狀幾乎是“倒三角”。其次,護理人才結構欠佳。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國家對於人民群眾健康工作的目標已從“以醫療為中心”轉向了“以健康為中心”,護理人才隊伍建設也應隨之“調結構”,亟需從院內護理走向社區護理、家庭護理,把培養一大批綜合素質高、複合型護理人才作為發展方向。再次,護理方面的相關制度建設仍需完善。包括護理人才在內長期照護隊伍的制度建設、體系構建、培養方向、培養目標、階段性任務、實施計劃等,都應該更加明確。

為此,我國護理行業發展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在就業導向上,讓護理資源願意下沉、能夠下沉。每千人口護士配比雖然很重要,但事實上更重要的是資源配在哪兒。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全球領先的英國,鼓勵護士下沉到基層服務,促進了國家健康衛生目標實現均衡;在觀念改變上,應讓社會更尊重護理職業,使護理職業更具有職業獲得感、榮譽感和含金量;在體制機制上,讓更多護理人才有更廣闊的職業流動空間、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更有保障的繼續教育和職業升遷路徑;在社會協同上,護理人員越短缺,越應將專業資源用在刀刃上,輔助性工作可以通過全民參與、多方協同來完成。

400萬護士、4000萬失能群體與14億人口,中國護理服務面臨這些挑戰!

民政部全國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 烏丹星

(本欄目話題由今日頭條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在今日頭條平臺優先發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