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級別?

9527天空之城


包青天就如同一個精神圖騰,深深地烙印於人們的腦海中。

不過對於現實歷史中的包青天,很多人的瞭解其實是不夠的。

比如現實歷史上的包拯並沒有當過開封府尹,這點就很少有人知道。


包拯擔任的是權知開封府

包拯的一生擔任過眾多重要的官職,其中包括了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位。

我們民間傳說中的包拯開封府尹,其實就跟他擔任過的權知開封府有關。

在宋朝的歷史中,開封府尹是個非常重要的官職,雖然從職權上來說僅相當於現如今的首都市委書記、相比於其他朝廷中的重要官職並不是特別位高權重,但是在宋朝,這個官職卻是極其重要的。

首先開封府是宋朝皇城的所在地、是整個宋帝國江山的核心之處,對於整個宋朝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開封府尹作為開封府名義上的最高長官,自然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能隨便擔任的,在宋朝時期能被皇帝委任為開封府尹的人,全都是皇帝最為信任的人。

宋朝時期很少有官員被皇帝委任為開封府尹,更多被皇帝委任為開封府尹的人,多為宋朝的皇族或者皇子、儲君。

不過雖然宋朝時期的開封府尹地位極其之高,但他們卻是基本不掌握權力的。

真正歸屬於開封府尹掌管的權力,大多數集中在當時的權知開封府手中,而權知開封府,從字面的理解上來說,就是“代理開封府尹”的意思。

宋朝特殊的權職分離

當時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開封府尹不掌握實權的狀況,其實跟宋朝繁瑣的官職制度有關。

宋朝是建立在五代十國的戰火廢墟之上的,在經過五代十國那段歷史歲月之後,他們對文臣武將奪權有著很深沉的恐懼,於是為了防止奪權,他們就制定下了一系列繁瑣的制度來保障自己的皇權。

在宋朝時期,大多數正規的官職其實都是虛職,只擁有崇高的地位而不掌握實權,而除了設置這些正規的官職,宋朝還設置出了一系列代理或者臨時意義的官職,讓他們掌握真正的實權。

正是在這種權職分離的情況下,宋朝早期才避免了出現權臣奪權的尷尬情況。

包拯所擔任過的權知開封府,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出現的特殊官職。

以實際上的權力來說,包拯所擔任的官職實際上就等同於開封府尹,從這方面,我們也就不奇怪包拯在民間傳說中為什麼會出現“開封府尹”這樣官職的原因了。

權知開封府無法和丞相相比

接下來我們再回答一下提問中的問題,首先從實際的歷史來說,宋朝是沒有丞相官職的。

在宋朝時期,以往的丞相權力被一分為三,分別被分散到了同平章事、樞密使、三司使各官職身上。

而這三個官職雖然一同分擔了丞相的權力,但是一般能被公認稱之為丞相、宰相的官職,只有同平章事。

不過也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因為宋朝大多數實行的是權職分離制度,所以在宋朝但凡擁有丞相、宰相地位的,一般都是不掌握實際丞相、宰相權力的。



如果從實際權力來說,包拯的權知開封府和所謂的“王丞相”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但是如果從地位上來說,包拯的權知開封府和王丞相是根本無法相比的,大家想想,一個在地位上是代理首都市長,一個在地位上是總理大員,這裡面的差距不用細說大家都懂。

即便是權知開封府的正職開封府尹,雖然地位崇高無比,但是在地位上同樣是比不上“丞相”的。

包拯的另一個重要官職

不過,雖然包拯的權知開封府無法和所謂的王丞相相比,但是他的另一個官職卻是能和“丞相”較量一番的,這個官職就是三司使。

三司使是宋朝的最高財政長官,明面上掌握著宋朝的一切財政大權,因地位的崇高,而被人們稱為了“計相”。

而計相的相字實際上就是丞相的相,指的是財政方面的丞相,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三司使的地位有多麼高了。

在宋朝時期,三司使是可以和“丞相”相提並論的重要官職,雖然地位上要稍低一些,但卻是同一個重量級別的人物。

當然,在現實歷史中這些級別差距是無法限制到包拯的。

在現實歷史中他連皇帝都敢上前指責、在他指責皇帝的時候口水濺到皇帝臉上皇帝都只能裝作看不見,從這方面我們就可以知道,就算包拯和“丞相”之間有著再大級別差距,也不會成為阻撓他行使正義的囚籠。

所以說包拯根本就沒有當過開封府尹,而如果要拿現實歷史中包拯的官職和“丞相”比,在官職最高的時候,他實際上和“丞相”只有一步之遙的差距。


孤客生


北宋並無丞相這一官職,只有一個宰相班子,指的是掌管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事務的實際領導人。

宋朝時期三省的長官已經廢置不用,因此主要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來實行宰相職務,這就是三品,但是能做平章事的人,還有其他官職,大的到了三師。後來北宋的蔡京作為宰相官至太師正一品!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為宰相之職,無常員;有二人,則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師為之

元封改制後,一般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使宰相職務,因為他們最高官職是尚書僕射,所以為從一品!但是人員不同,還有兼其他職務!

一直到南宋孝宗時期,才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為一品!

所以要比較包拯和王丞相我們最好找一個相近的人物和他比!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包拯“權知開封府”做的是“尚書右司郎”

王安石行宰相事做的是“尚書左僕射”

他們之間還隔著一個“尚書左右丞”


目西


   電視劇中常給包拯冠以“開封府府尹”“龍圖閣大學士”“相爺”三個稱呼,可惜,這三個稱呼都是錯的。包拯即沒有當過開封府府尹,也沒當過龍圖閣大學士,更沒有當過包“相爺”!

  電視劇包拯的口頭禪就是“本府……”其實,包拯擔任的官職是權知開封府,即代理開封市市長。這只是一個從三品的官職。

  電視劇中又說包拯是龍圖閣大學士,其實古代沒有龍圖閣大學士,只有龍圖閣學士,這也是一個從三品職銜。

  明清時期,按察使、布政使是三品職銜,巡撫是正二品職銜,總督至少是正二品,一些大的督撫甚至是正一品職銜。宋朝不同,宋朝的三品官已經是省部級高官,二品已經是宰相級別。

  宋朝的一品官都是作為勳爵,沒有具體職務,一般作為老臣的榮譽職銜,比如太尉,秦漢時期的太尉就是一國軍政最高長官,宋朝的太尉就只是武官的最高榮譽職銜。

  至於開封府府尹,一般都是由皇子擔任,並且是具有皇位繼承權的那位皇子擔任。比如宋太宗、宋真宗早年都曾經擔任開封府府尹。

  開封府府尹是正二品大院,品階等同於平章事、樞密使(即丞相、太尉)。

  宋朝沒有丞相這個稱呼,唐宋時期的丞相都必須掛平章事職銜。唐代平章事是三品,宋代平章事是二品。擔任平章事不稱“相爺”,而稱呼“相公”。


  比如寇準,在真宗朝擔任平章事,人稱寇相公。在宋朝,相公是宰相的專有稱號。

  包拯擔任開封府代理知府只有一年,一生最高的官職是樞密副使,即軍委副主席,是從二品職銜。擔任樞密副使幾個月,包拯就去世了。 


葉之秋


在真正的歷史中,開封府尹有時候是比丞相大很多的職位。但包拯明顯不是這樣的。

一,開封府尹和丞相。

在宋朝,最牛的地方官,莫過於開封府尹。表面來看,開封府尹只不過是一個地級市市長,可是實際上它的權利要遠超過省長乃至宰相。

宋朝的地方行政系統,是以府州縣為主,府上面設置路一級非正式行政層級。所以開封府尹實際上連一個省長都不是,只能算是一個副省級市的市長。大多數的地級市,實際上是州。

開封府尹最特殊的地方在於,他管理的是首都汴梁,統攬京城汴梁一應行政、司法、民生要務。當上這個職位的人最容易進入核心權力圈。按照北宋的官僚制度,開封府尹是從一品或二品,位在尚書下、侍郎上,算是省部級幹部。可是實際的執行中,開封府尹大都由儲君擔任。宋太宗、周世宗、宋真宗於即位前都曾擔任此職。

在歷史上,寇準、歐陽修、蔡襄 、范仲淹、宗澤等人都擔任過這個職位。

宋朝的官職,把原本丞相的權利一分為三:丞相管民政、樞密使管軍事、三司使管財政,丞相、樞密使、三司使有都有很多副職用以分權。所以這些丞相的權利是大打折扣的。

在朝堂上,開封府尹是排在丞相、樞密使、三司使之後的。

如果考慮到親王和儲君這一因素,開封府尹簡直就是副皇帝,這權利當然要超過丞相了。

二,歷史上的包拯權利有多大?

真實的歷史中,包拯並沒有當過開封府尹,包拯在中央當的官主要是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務。其中和開封府尹最接近的官職,就是“權知開封府”。

“權知開封府”,權就是暫且、暫代的意思,知就是總管。所以顧名思義,權知開封府,是一個代理開封府尹的職位,不僅比起趙光義、 趙恆這些親王擔任的開封府尹差很多,連寇準等人擔任過的開封府尹都不如。

包拯做過的權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位,都相當於副宰相的職務,所以包拯在北宋的官位實際上也是比較高的。北宋向來以冗官著稱,可是包拯這樣的副宰相,最起碼也有十幾個。這樣的副宰相當著,說不定還不如一個開封府尹順心呢。

宋仁宗嘉佑年間,富弼為相,歐陽修任翰林學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學為侍講,集天下之望。當時士大夫相傳道:"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與富弼、歐陽修、胡瑗這樣的名臣齊名,包拯也算是當時代最有名望的清官了。

包拯死後,被追贈為禮部尚書。

三,那些有趣的包拯形象。

包拯在民間有很高威望,最近幾十年,以包拯故事為藍本的電視劇層出不窮,扮演包拯的演員也各有特色。我們一起來看看。

你最喜歡哪個版本的包拯?


歷史知事


1,包公的開封府尹


開封府府尹這個職務很有意思,論官職不算太大,二三品官,但是這個職務很特殊,在包拯之前擔任過開封府尹的有柴榮,趙光義,趙元侃(宋真宗),這個職位一般都是為儲君設立的,不過這些儲君是沒有精力管理具體事務的,所以要找個代理人,代他們辦事,這個代理人就叫權知開封府。

包拯也是權知開封府,也就是代理開封府,但是他上面沒有親王擔任正式的開封府尹,因為宋仁宗雖然是宋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但是他膝下無子,為了繼承人的事情,宋仁宗也算是傷透了腦筋。


這點和包公倒是挺像,包公長子48歲就去世了,不過他晚年竟然又生了一個兒子,宋仁宗卻沒這種幸運了,一直沒能生出兒子來。


包公這個人是個很嚴肅的人,幾乎不笑,人們當時甚至說要想看到包公笑除非黃河清了。


包公升官很快,從天長知縣開始每兩年升一級的速度幹到,代理開封府尹的高位,在開封府尹任上他剛正不阿,秉公執法讓很多平日為非作歹的權貴大肆收斂:


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因為他真心為老百姓辦事,當時京城人們傳的一句諺語: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


那時候包公就和閻羅王掛上鉤了,不過只是一句比喻,後來人們乾脆讓他成了閻羅王,日斷陽夜斷陰。


古代的老百姓太渴望公平了,希望有一位青天大老爺給他們主持公道,包公恰恰就是這樣一位大老爺。

當時百姓告狀甚至不能直接到大堂上去,因為宋朝法律有規定:除官典犯贓、襖訛劫殺,灼然抑屈,州縣不治者方許詣登聞院。


也就是百姓有冤情需要打官司時,除非官典犯贓、襖訛劫殺、灼然抑屈”這這種大事,一般都是要一級一級的上告的,越級上告叫越訴,是要吃板子的。


但是包公在任時卻讓人大開府門允許有冤屈的百姓來告狀。


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包公這次對司法的改革,隨著他的高升而湮滅,甚至到了清朝楊淑英為了給弟弟楊乃武翻案,進京告御狀時還要滾釘板。


2,包公和王丞相


電視劇中有包公和王丞相對峙的戲,用以表現包公的不畏強權。


但是歷史上的包公和王丞相就沒要在一起共過事。


仁宗朝23個宰相,姓王的宰相只有三個。


第一個是,北宋五鬼之一的王欽若,王欽若在天聖三年去世時,包公還沒考中狀元,所以這個王丞相必然不是王欽若。


另一位王丞相王隨,宋仁宗明道年間任宰相,明道二年王隨死於任所,這一年因為父母年邁,考中進士的包公辭去所以官職在家侍奉父母。


最後一位姓王的宰相王曾,景佑二年拜相,這時候的包拯正在老家給父母守孝,到了景佑四年包公才從老家來到開封等待分配,後來把他分到天長縣任知縣,包公和王曾也不可能有恩怨。


電視劇或者小說中都喊包公相爺,真實歷史上,包公沒有當過正牌宰相,他當過樞密副使,相當於副丞相,按照我們看到副職自動忽略掉那個副字的習慣,叫包公相爺倒也無可厚非。


小說中包公如果遇到欺壓百姓的官員是要懟的,不管對方是宰相還是皇親國戚,畢竟他的三口鍘刀鍘不是吃素的。


但是真實歷史中,包公大約會權衡,他那一屆科舉中出了兩任宰相,韓琦和文彥博,還有數位封疆大吏。包公和他們的關係都很好,一直很好。


但是如果像張堯左這樣的非我族類的外戚,包公才變成那個剛正不阿的包青天,寧可噴宋仁宗一臉吐沫星子也要把他拉下來。

所以包公也不是一直黑臉,但是因為人們喜歡黑臉的包公,他的臉才越來越黑。

==============================



薛白袍


糾正題目中的兩個錯誤,一是包拯的職務不是開封府尹,而是權知開封府;二是北宋沒有丞相這個官職,也從不稱呼人丞相,而是宰相。包拯和宰相之間差著三個層級。

關於包拯的確切官職

很多演義小說或影視劇中會把包拯的職位說成“開封府尹”,這是不符合史實 的,因為包拯的確切職務是“權知開封府”而不是開封府尹。

北宋的行政區劃分州、縣兩級,最高行政長官分別是知州(全稱是知XX州事)、知縣(全稱是知XX縣事),州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府是地位特殊、比普通州級別略高的州,大概可以認為是副省級城市;而京則是地位特殊、比普通府級別略高的府。

北宋在全國設有十幾個府,府中又有4個京,分別是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這四京中,又以東京開封府的地位最高,因為開封是北宋都城,這四京大概可以認為是正省級的直轄市。

北宋的府最高長官是知XX府事,但四京所在的府一般由親王遙領,當親王兼領府時,一般稱XX府尹,比如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繼位前,都以親王身份任開封府尹;當以其他官員擔任時,則稱(權)知XX府事。

對包拯而言,他在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時,官職是刑部郎中,知江寧府。同年十二月,包拯的官職是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很明顯,包拯是權知開封府,不是開封府尹。

關於王丞相的確切官職

北宋實行官職與差遣分離制度,沒有丞相這個官職和差遣,而是由其他官職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差遣)為宰相職任,比如呂夷簡為尚書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北宋宰相,如果不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便不是宰相。另外,北宋當時人對擔任宰相職任的官員,不稱呼丞相,而稱宰相。同時,樞密使(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副相)、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合稱“執政”,宰相又與執政合稱“宰執”。

權知開封府和宰相的差距

權知開封府是重要職務,是執政的重要儲備,與三司使、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並稱“執政四入頭”,就是說北宋的執政(如上所述)一般都是從上述四個職務中挑選。

按諸歷史,包拯恰恰就是在先後擔任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這三個“執政四入頭”職務後,被拜為樞密副使,正式進入執政官行列的。

按照北宋宰執升遷的一般規律,擔任樞密副使後,下一步便是略高的參知政事(副相),再進一步是更高的樞密使(知樞密院事),再向上晉升便是最高的宰相了。

綜上所述,包拯的權知開封府職務,距離文官最高的宰相職務,還有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副相)、樞密使(知樞密院事)這三個層級。

如果包拯仍然健在,以他的資歷、威望和能力,再過上三五年拜相是順利成章的事情。遺憾的是,包拯在擔任樞密副使的次年便因病去世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電視劇中的包拯,除了黑黑的膚色、腦袋上的月牙圖案之外,最讓人難忘的,就是包拯在權知開封府時不畏權貴、斷案入神的場面。


看電視裡面的包拯,覺得此人實在是威風,什麼官都敢殺,連皇帝的事情都敢過問,讓我們好生欽佩。不過看得時間久了,不免會有點疑問:包拯敢這麼幹,固然有性格正直不怕死的原因,但是能插手這些事情,那恐怕他的官職是很大的吧。可是權知開封府事,聽起來也一般,像個知府一樣,難道這裡面另有玄機?這個時期的包拯,他的官銜和丞相差了多少級別呢?

其實開封府的府尹是個很大的官職,在北宋的初期,所有的皇帝在繼位前,都曾經做過這個官職。宋人不立太子,但是能夠做到這個位置上的,後來基本都做了皇帝,後來這個官職一般由親王來擔任。由儲君擔任的時候,這個官職就是有實權的,但是由親王擔任的時候,這個官職是沒有實權的。這個時候,朝廷會另外選派一位非皇族的官員,去處理實際上的政務工作,這就是權知開封府。


這個官職的名字看起來有點奇怪,那它有什麼玄機呢?其實這個官意思就是,暫時調某個官員去這裡做府尹。也就是說,這個官職是臨時的,而且帶有一定的目的由皇帝委派去的,做完事後就會被召回。那我們說的包拯,其實壓根就沒做過府尹,因為他既不是儲君,也不是親王,所以他只是做了一個管事實的“權知開封府”。

那個官職是什麼級別呢?如果是由儲君來幹這個工作的話,那他的官職就是正一品的,但要說非皇族成員的話,品級就會下降。包拯在擔任這個官職的時候,是從二品,其實已經算是高官了,因為在當時正一品的都是些虛職,雖然名頭大,實際上沒有實權。

王丞相的官職有是個什麼情況呢?其實那時候已經沒有了丞相一說了,而是用宰相來稱呼。宰相在前面的朝代裡,權利非常大,有的時候也被成為是丞相,就是那種內政軍事一把抓的存在。但是到了宋朝,為了制衡宰相的權利,先是將它的職能就分配到了樞密院和三司那裡,於是宰相的權利一下子被削弱很多,後來又出來了一個參知政事的官職,也是用來制衡宰相。不過即便是被削弱,宰相依然是當時的一品大員,而且是有實權的那種,至於制衡它的另外的官員,基本都是從一品。



所以雖然宰相的權利被分化,還有官職和它分享權利,但是它卻依然是朝廷裡面最有權利的職位。不過相比於它的巔峰時期,這個階段的宰相併麼有軍事大權,只有內政上依然有著巨大的權利。所以包拯的官職固然高,但是說到底只是個二品品,而宰相卻是個一品的官。不過因為是臨時派去辦差的,這個權利也夠大,如果是高官犯了事,也有權利辦他們。


小鎮月明


開封府尹和丞相只是在電視劇《包青天》的一種稱呼,包拯實際擔任的職位是權知開封府事,官銜從三品。而王延齡實際擔任的應該是宰執一職,又稱中書門下平章事,官銜是從一品。他們二人的職位是不是很拗口?所以電視劇只能把稱呼改一下。

歷史上北宋的開封府尹一般是由太子或親王兼任。不過一般他們只是掛個名,而實際掌權的是權知開封府事,所以包拯還是開封府的當家人,只是官銜不高,他跟王延齡差了4個等級。


宋朝為了中央集權,分化官員的權力,所以供養了很多官員。但職位有限,很多官員就只能先待崗,先安排個虛職,等有崗位出來或需要分化那個官員權力的時候馬上頂上去,比如包拯就曾經擔任過天章閣待制。


宋朝的王公貴族是不能參與朝廷政務的,只是拿著高俸祿,然後封個虛職。

在《包青天》中王丞相和龐太師曾有個一次這樣的對話:王丞相說龐太師位居一品,又有個貴妃女兒,身份尊貴啊。龐太師回敬一句,我這個太師虛有其名,比不上你這個一品丞相。正因為龐太師在朝中沒權力,所以在龐太師兒子的時候,展昭連門都不讓進。




在宋朝當官是個非常好的職業,比如包拯正職補貼不算月俸是100兩銀子,虛職龍圖閣直學士也是100兩銀子,不過虛職沒有補貼。另外按級別在家鄉還可以分得良田2000畝,供以後養老之用。

而按王丞相的級別工資待遇大概是包拯的三倍。這福利待遇真是槓槓的,要是在宋朝還貪汙的話,那死在包拯鍘刀下那是一點都不冤。




花木童說史


《包青天》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小說中的包拯不畏權貴,敢於同皇親國戚鬥爭,強權面前大義滅親的精神非常讓人欽佩。歷史上的包拯也是一位正直的清官,在開封府任職期間,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

但是在歷史上,包拯並沒有做過真正的開封府尹。包拯在開封府任職時期,官職是權知開封府,權知是暫代的意思,權知開封府是宋朝的一個特殊的官職。宋朝的官職分為實職和虛職,像太師和太尉這些都是虛職,屬於榮譽性的職位,不直接參與管理政治軍事。

開封府尹也是宋朝的一個虛職,能夠擔任這個職位的並不是普通大臣,必須是皇親國戚。宋朝的太子往往會兼任開封府尹,太子作為開封府尹,名義上是歷練行政能力,實際上卻絲毫不作為。太子是一國的儲君,肯定不願意像包拯那樣升堂審案子,慢慢的開封府尹就成為了一種虛職。開封府就是宋朝的首都汴梁,開封府尹掛職不作為,開封府總要有管事的才行,因此宋朝就設立了權知開封府的職位,作為開封府尹職權的代行者。

雖然權知開封府能夠享受開封府尹的權利,但是在級別上卻不如開封府尹。包拯在調任權知開封府之前曾經做到了龍圖閣直學士,屬於從三品的官員。在被免官之後,包拯官復原職轉任江寧府尹,依然是從三品官員。包拯一生做到的最高的官職是樞密副使,屬於從二品的級別。這樣可以推斷權知開封府不會低於從三品,也不會高過三品,真正的開封府尹則是宋朝的二品官員。

包拯在任職開封府期間執法公正,朝廷內部的人都畏懼他,王公貴族再也不敢違法犯紀。包拯曾經彈劾三司使,三司使管理經濟財政被稱為“計相”,包拯先彈劾三司使張方平低價強買土豪的財產,讓他免官回家。後來宋祁接替了張方平的位置,依然做違法犯紀的事情,包拯再一次彈劾了他,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包拯頂撞王丞相的原型。

宋朝沒有丞相這個官職,宋初的時候為了防止權臣專權,丞相的權利被分割的七零八落。宋朝的軍事方面是樞密使負責,經濟方面是三司使負責,政治方面是平章事負責,保證了大臣們誰也不能一家獨大。擔任這幾個職位的官員都有可能被稱為丞相,包拯擔任過三司使和樞密副使,宋朝擔任這幾個職位的人,都可能被稱為相公或者相爺,也就是名義上的丞相。

這幾個官職都是同開封府尹是平起平坐的官職,都要高於包拯的權知開封府,雙方的級別差距並不大,僅僅是一個級別而已。包拯從權知開封府升遷樞密副使之後,實際上就成了包相爺,也是名義上的宰相。王丞相這個人無從考證,畢竟是小說杜撰的人物,包拯在開封府僅僅只是呆了一年的時間,期間符合丞相稱謂的大臣裡面,沒有一個王姓的。包拯頂撞王丞相,僅僅是小說中為了突出包拯的大義凌然,而進行的藝術渲染罷了。

我是籬上青,歡迎吐槽,評論,點贊,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

籬上青


包拯準確的來說應該是權知開封知府,要知道中國古代凡是帶“尹”字的官職,那都是首都或者陪都的最高級別的官員,例如西漢的京兆尹、東漢的河南尹、唐朝的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以及宋朝的開封府尹。

其實包拯在開封府只是個臨時工,要真是開封府尹還得了,要知道包拯又不姓趙,開封府尹這個官職很大程度上是儲君才能擔任的。太宗和真宗都曾經任職過開封府尹,下面我們就包拯和王丞相的官職進行一番比較,挺有趣的。

包拯在這之前是江寧府尹(從三品),後升任到開封府尹,但是隻是代理,也就是臨時委派的官員(就叫權知開封府事),這時官職為正三品,地點是宋朝的都城開封,所以當時也就是相當於今天北京市的市長。如果是開封府尹的話那應該就相當於北京市的市委書記了。

我們再來看看王丞相的官職,題主說的王丞相應該是王延齡,按照現在我們所瞭解的來看,唐朝的丞相是正三品,宋朝的一般都是正二品,清朝的就牛了是正一品,所以我們印象當中丞相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但是宋朝的官制比較複雜,中央集權比較集中,連宰相都分好幾種,不過大體的都相當於現如今的國務院總理。


結論:如果按照當時宋朝的官制來看,包拯和王丞相相差的應該就是一級。

但是行使的權力卻比王丞相的小很多,我們受影視劇印象,總覺得包拯什麼都可以做,在一定程度上王丞相是可以罷免包拯的官職的,王丞相主要負責國家政事,而包拯應該只是處理一些京師的治理,中國現在都有很多官員身兼數職的,古代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