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旧日本海军,正式名称为日本帝国海军,舰艇的名字前都以“HIJMS”(His Imperial Japanese Majesty's Ship

)或“日本国天皇陛下的军舰”来书写。成军于1872年,草创时期实力贫弱,主力舰艇仍为外购的几艘木质铁壳风帆战舰或是早期的铁甲炮舰,比如下图中的这艘,是日本海军第一艘铁甲舰,东号。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但是旧日本海军的发展速度却极为惊人,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短短30余年的时间,日本海军已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强大水上力量,拥有包括三景舰在内的大中战斗舰艇十余艘,甲午战后,随着日本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海军的实力和规模都有了更快的发展,富士级,敷岛级,香取级等主力战舰相继服役,至1920年,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包括战列舰,战列巡洋舰,重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舰等在内的各型舰艇数百艘,其排名也由第十跃升至第三。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旧日本海军河内级战列舰)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日本海军于英美海军的总吨位比被限制在5:5:3,使得日本海军的主力舰数量和大小都遭到了限制,而之后的伦敦海军条约又对中小舰艇的数量和吨位进行了限制,由此,日本海军从舰艇总吨位和数量上,被彻底限制在世界第三的水平。

舰艇概况:

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共拥有战列舰12艘,航空母舰10艘,重巡洋舰20艘,17艘轻巡洋舰,130余艘驱逐舰,共编为十个舰队:

联合舰队直属 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

第一战队 战舰/长门、陆奥

第二四战队 特设巡洋舰/报国丸、爱国丸、清澄丸

第一〇航空战队 水上机母舰/瑞穂、千岁

第四潜水战队 轻巡洋舰/鬼怒、潜水舰/6只

第五潜水战队 轻巡洋舰/由良、潜水舰/6只

水上机母舰/千代田

驱逐舰/矢风

标的舰/摄津

工作舰/明石

12艘战列舰中,金刚级四艘由战列巡洋舰改装而来,一战前服役,扶桑级和伊势级也是一战前后建成服役,至开战时已经服役了近三十年,舰龄长,已无法与当时英美等国的新锐战舰相对抗,长门级建造于1920年代,舰龄相对较短,12艘战舰中,只有大和级是丸3案中最新服役的新式战列舰。

10艘航空母舰中,赤城与加贺是由巡洋战舰与战列舰改装而来,飞龙级两艘为中型航母,翔鹤级两艘为丸3案新造船,这六艘航母为主力,代表了日本海军航母建造的最高水平,其航速,载机量,吨位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余的几艘航母皆为轻型航母或是改装航母,并不是主力。

20艘重巡洋舰中,丸1案中的最上级由轻巡洋舰改装而来,古鹰级与青叶级建造于1920年代,吨位偏小,火力也不如其后继型,妙高级与高雄级则是典型的条约型重巡,是日本海军重巡战队的中坚力量,炮战能力突出。利根级则为日本海军航空巡洋舰的初次尝试,可搭载五架水上侦察机。

17艘轻巡中,除夕张级外,其余16艘皆属于5500吨级巡洋舰,虽然是轻巡战队主力,但是服役时间长,作战能力下降很大,难以担负高强度的作战任务,且设计理念已经过时。

130余驱逐舰中,以吹雪级和阳炎级为代表,着重强化其炮战与雷击战能力,用以参加日本海军战前制定的渐减邀击作战,但是防空和反潜能力偏弱。

各级主力舰艇小介绍: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金刚级高速战列舰,共建成四艘,分别为金刚,比叡,榛名,雾岛。一号舰金刚于1911年起工,四号舰榛名于1912年起工,建成时作为巡洋战舰入役,装备4基毘式45倍径356mm联装炮(榛名雾岛为四一式),16基毘式50倍径150mm单装炮(榛名雾岛为四一式),1931年升格为战列舰,1938年进行第二次现代化改装,改装后公试排水量36314吨(榛名为36601吨,雾岛为36668吨,40年比叡重新改装为战列舰为37000吨),航速30节。1928年,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于海军高等技术会议上,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而提出了四艘金刚型代舰的计划并于1929年列入昭和三年度舰船补充计划,并于同年送交大藏省进行核算,结果适逢伦敦海军会议召开,新造主力舰的时间又被延后了五年,这个计划不得不中止。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扶桑级战列舰,共建成两艘,一号舰扶桑于1912年起工,,二号舰山城于1913年起工,装备6基四一式356mm主炮,16基四一式150mm单装炮。1935年现代化改装后,公试排水量扶桑为39154吨,山城为38383吨,航速24.7节。扶桑级是日本海军开战时航速最低的主力舰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违章建筑一般的高大舰桥。其装备的四一式主炮是引进自英国的毘式主炮的国产化版本。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伊势级战列舰,共建成两艘,原本为扶桑级的三四号舰,后因扶桑级的诸多缺陷,在设计上进行了修改,因而成为了全新的伊势级,一号舰于1915年起工,二号舰也是在1915年起工,装备6基四一式356mm联装炮,20基三年式140mm单装炮,1937年现代化改装后,公试排水量伊势40169吨,日向39657吨,航速25.4节,,自伊势级开始,日本海军主力舰艇的副炮开始改为140mm主炮,以适应亚洲人的体格。本级舰于1943年被改为航空战舰。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长门级战列舰,也就是我的头像,共建成两艘,一号舰长门于1917年起工,二号舰陆奥于1918年起工,装备4基三年式410mm联装炮,18基三年式140单装炮,1936年现代化改装后公试排水量长门43580吨,陆奥43400吨,航速25节。长门号长年担任联合舰队旗舰,是大和号之前知名度最高的战舰,与陆奥号一起并称为海军假日时期的big seven。长门号一直存活到战后,是日本投降时唯一能动的战列舰,陆奥号则在1943年于柱岛泊地发生爆炸事故沉没,事故原因不明。至于大和级吗,大和号1941年12月16日完工服役,呢时候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凤翔号航空母舰,1919年起工,1922年完工,因早于竞技神号航母完工,所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艘完工服役的航空母舰,公试排水量9300吨,航速25节,可搭载舰载机15架,补用6架。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赤城号航空母舰,本舰原先作为天城级巡洋战舰中的一艘起工,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而被改装为航空母舰,建成时拥有三段飞行甲板,后在改装后变为一层全通式甲板,近代化改装完成后公试排水量41,300吨,航速30节,搭载舰载机常用66架、补用25架。改装完成后的赤城仍然装备6门203mm联装炮。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加贺号航空母舰,原本作为土佐级的二号舰开工,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本舰属于将要被拆除的众多舰艇中的一艘,后因被改装为航空母舰的天城号在关东大地震中损毁,加贺号便顶替天城号的名额被改装为航母。现代化改装后公试排水量42,541吨,航速28节,可搭载常用机72架,补用机18架。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龙骧号航空母舰,1929年起工,在当时由联合舰队所制定的《帝国军队用兵方针》中,建议以一大一小的航空母舰组成一航空战队,故日本海军尚缺一艘小型航空母舰。由于华盛顿海军公约并未对1万吨以下的小型载机舰有所限制,日本海军便于1927年的预算中计划建造一艘8000吨级的水上机母舰,做为已老旧的若宫号的替代舰,隔年将舰型改为9800吨级的小型航母。为让吨位达到限制标准,直接采用青叶级”的船体加以设计,采单层平甲板构造,主机与高雄级相同,搭载常用机36架,补用12架。77事变后,作为第一航空战队旗舰参与中日战争。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苍龙号航空母舰,1934年起工,公试排水量18500吨,航速34节,为当时日本海军的主力中型航空母舰,搭载常用机57架,补用18架。服役之后隶属于第二航空战队,并参加了中日战争,主要担负在中国沿海的巡逻任务。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飞龙号航空母舰,原本与苍龙号同属一级,后设计上进行了更改,1936年起工,公试排水量20165吨,航速34节,搭载常用机57架,补用18架,1940年加入日军进驻法属中南半岛的支援部队工作,结束任务之后与苍龙一同回到日本本土,进行战前训练。

二战日本海军力量

翔鹤级航空母舰,是旧日本海军在开战前完成的最后一型正规航空母舰,共建成两艘,于大和级同属于丸3计划,1937年起工,1941年8月完工,公试排水量29800吨,航速34节,搭载常用机72架,补用机12架。以上各型航母在开战时均搭载零式舰载战斗机,九九式舰载暴击机,九七式舰载攻击机。

可以看出,由于受条约和工业能力的限制,日本海军的主力舰艇普遍存在服役时间过长的问题,其舰体强度与作战能力都有很大的下降,最为典型的为金刚级,扶桑级,伊势级,5500吨级,其建成时间大多在1920年代前后,服役时间均超过20年。其改装与升级也非常有限,且防空能力严重不足。但是从战前的情况来看,日本海军的航空力量和雷击战水平的确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航母数量多,服役时间短,载机量大,航速快,机动部队作为联合舰队的真正主力,在中途岛海战之前堪称无敌舰队。从海军舰艇的总体战力来看,我觉得是可以排到世界第二的水平的。

兵员素质:

日本海军向来引以为傲的就是其兵员素质,特别是炮战能力和雷击战能力,还有在侵华战争中磨练出来的海军航空兵。训练强度非常大,鼓吹过月月火水木金金,也就是无休止的操练。

而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个高强度的训练了。在月月火水木金金打到高峰的1920年-1930年,由于训练强度非常大,使得士兵十分疲劳,精神沮丧,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操练,发生事故的风险非常大。特别是巡洋舰队,出动率高,非常容易中奖。1924年,第一个中奖的幸运儿产生了,那就是龙田号。1924年3月19号上午,龙田号与第22潜水战队进行反潜攻防演习,然后悲剧发生了,演习中龙田号撞沉了第43号潜水艇,造成45人死亡。而这个事件仅仅只是大正昭和年间一系列重大事故的开始,1924年9月23日,日向号四号炮塔发生爆炸,同年12月12日,工作舰关东号触礁沉没,99人死亡。三年后的1927年,疲劳训练带来的恶果终于达到了最高潮,也就是美保关事件。

1927年8月,月月火水木金金的推行者加藤宽治海军大将率领联合舰队主力在美保关海面进行夜战水雷演习,实际上,自七月起,联合舰队的的训练就没有中止过,水兵的精神状态和舰上设备的运转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在当晚的演习中,加藤宽治急于让所有驱逐舰队体验复杂的夜战环境,所以将原来负责前敌接触和打扫战场的第27驱逐队编入第二水雷战队,第27驱逐队很少进行夜战训练,夜间作战能力有限,在演习之前,第一水雷战队参谋小泽治三郎就向加藤宽治报告称,第27水雷战队根本不适合进行夜战演习,但是加藤宽治并未理会。8月24日晚,悲剧发生,23:19时,神通号撞上了27驱逐队的蕨号,本来27驱逐队应当紧随在神通号和那珂号之后,可是由于之前神通号突然拐弯,一直关闭探照灯的27驱逐队并没有发现这一情况。相撞之后,蕨号被当场撞成两截,紧接着,那珂号虽然发现了前方的相撞事故,但是已经来不及规避,23时25分,那珂号撞中27驱逐队的苇号,造成27人死亡,那珂号舰首中度受损,只能低速前进。

事故的发生后,加藤宽治很快的就了解了大概的情况,当知道第26驱逐队的四艘驱逐舰已经开始进行救援之后,自己待在战列舰上帮不上忙,颇有无所适从之感,而这时,深谙上司心态的高桥三吉竟然喊出来让领导先走这种话,不过幸好被大川内传七中佐制止。

美保关事件中,求功心切的27驱逐队司令仓田七郎中佐,在神通和那珂遭到照射射击时,企图乱中取胜,率领4艘缺乏夜战经验的驱逐舰快速接近目标,根本没有发现已经转向的神通和那珂正在接近。而强行将27驱逐队编入第二水雷战队,在水兵精神和体能状态都不好的情况继续进行夜战训练,面对异议一意孤行的加藤宽治,则可以说是最大的责任人。

但是也得益于这种疯狂的操练,日本海军官兵在开战前的炮战,雷击战和夜战水平的确相当之高,也让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吃了大亏。而海军航空兵同样是用这种月月水火木金金的操练和中国战场的实战训练,锻炼出来一大批精英飞行员。

当然,日本海军官兵也有不擅长的,比如损管,其损管能力与英美海军相比实在是不高。

舰艇的设计与制造:

旧日本海军在舰艇的制造和设计上则是走了不少弯路,而且受其工业实力的限制,其战损补充能力相当弱,既无法同时大批量的快速建造,也无法在战损产生时进行快速的维修和补充,这直接限制了旧日本海军的持久作战能力。而这个问题则在太平洋战争时极为突出,维修慢,建造慢,面对美军下饺子一般的造船速度和数量,断无取胜的可能。

而设计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海军假日时期,由于数量和吨位被限制,日本海军一直企图近乎无限制的提升单舰的作战能力,在一艘船上塞入大量装备,或是尽可能的减轻重量,而当时主持舰政本部设计工作的正是藤本喜久雄,为了满足军令部各种不合理的要求,藤本设计出了各种存在严重问题的船,并由此引发了两次重大的事故,分别是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

1934年3月12日,正在进行夜间训练的友鹤号遭遇风浪,由于在非常小的舰体上塞入了过多的装备导致复原性不足,直接翻覆。

次年9月26日,为演习而编成的第四舰队,在已预先得知青森县八户海域有强烈台风(舰队于暴风圈中测得中心压力718mm水银柱)之情况,仍于超恶劣海象下进行演习试图检验船舰的耐波性,结果因风浪过大,以及舰体强度不足、设计时船舰重心过高等因素,造成近半数(41艘的19艘)演习船舰船体受创,船员45人死亡。其中初雪号和夕雾由于舰体强度不足,舰首直接断裂。

虽然日本海军设计出了诸如翔鹤级,飞龙级,长门级等非常成功的舰艇,但是由于设计水平和经验的不足,以及总是提出大量不合逻辑的要求,导致设计上走了大量弯路。

战略战术:

日本海军在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主要就是渐减邀击作战,通过雷击战,航空战不断消耗美军主力舰队的实力,并最后通过舰队决战将其击败。这个的详细说明就由黄兄来讲了,我这里不再赘述。

经费投入:

日本海军的经费投入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1919年至1922年的海军竞赛时期,这四年海军经费分别为3.16亿,4.03亿,4.82亿,3.73亿日元,远多于陆军的预算,且占国家预算的百分比非常高。即使在条约时代,海军的经费投入依然多于陆军。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建设海军。

综合来看,日本海军在战前是有相当实力的,排世界第三没有问题,特别是面对太平洋地区的美英海军,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也是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是当战争持续时间变长,日本的工业能力开始成为海军的掣肘,战损无法得到补充,那些长期服役的老舰也开始显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畸形和落后的设计思路导致任务适应性低,无法面对航空战时代的新形势。日本海军的失败,从这里看,也是不可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