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如果不是死在路上,而是成功等到扶蘇繼位,秦朝後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y58789536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熊哉“,秦始皇做為千古一帝,統一文字、道路、度量衡等,開啟了大一統的時代,從此以後,厲害帝王都以統一中國為己任,這是始皇帝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這樣雄圖大略的皇帝,死掉巡視的路上,死後還被鹹魚覆蓋身體,掩蓋臭味,內定的繼承人都被換掉,確實悲慘。


但是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秦始皇沒有在這次巡視中死去,而是成功的等到了扶蘇繼位,那麼會歷史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我的結論是,秦國至少有百年之國運,原因我寫在下面了:


1、扶蘇繼位,實行仁政,百姓安居樂業,國力強盛


其實秦國滅亡的導火索是陳勝吳廣起義,他們起義是假借扶蘇和項燕的名號,我們可以看出,扶蘇在當時多麼受人愛戴了。


漢武帝當時征伐匈奴,國內民力耗盡,後人評價說”漢武有亡秦之時而免亡秦之禍“,這就是因為他及時採取了修養生息的政策,與民休息。


而扶蘇為人仁義,從小熟讀儒家經典,自然也會採取這樣的政策。所以,民眾安居樂業,經濟會發展。


2、蒙恬不死,秦國武力無雙


蒙恬的蒙家軍,當時戰力非常強大,可以把匈奴部落打的大敗而逃。而且蒙家軍的靈魂就是蒙恬,只要蒙恬不死,秦國很難滅亡。至於陳勝吳廣起義,在還沒有發展壯大的時候,就會被剿滅。也是因為扶蘇實行仁政,底層老百姓很難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們造反。


而且當時主要殲滅秦軍主力的是項羽,項羽雖然勇猛,蒙恬不光是勇猛,而且戰鬥經驗非常豐富,即使項羽有8000子弟兵,但人民安居樂業,想和他一起造反的恐怕不多,基礎非常薄弱,只要項羽失敗一次,將陷入萬劫不復,很難東山再起。


我們學習歷史是為了指導現在,那我們從這段歷史中得到了什麼經驗呢?我個人是這麼分析的:


1、昭告天下,自己一旦去世,太子繼位。


這樣雖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是能成功提高扶蘇繼位的幾率。就算趙高他們篡位,還要一波周折,就像劉邦死前說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雖然後來諸呂稱王,但是也被周勃等殺死,這句話還是有一定作用的。讓天下人有了消滅他們的依據和藉口。


2、分散權利,稀釋趙高和李斯的職權,留下顧命大臣


當然始皇帝不一定知道,他死了以後,趙高會更改詔書,但是始皇感覺自己身體不行的時候,就可以這麼做了,把一些重要大臣降職流放,不分理由的流放,在讓扶蘇繼位後讓他們回來。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整頓朝政,一方面大臣也會對扶蘇感激。


留下顧命大臣,可以讓顧命達成順利輔佐扶蘇繼位,這些大臣一定是要有文臣和武將,而且都是忠義之人,手握權柄,這樣扶蘇的繼位可能性就會增大。


當然,這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構想而已,可能行不通,但是我們看歷史,要把自己代入那個位置,思考決策,推算不同的可能性,這樣思考能力才會提高,人才會進步。


勃聞漢志


大秦帝國的崛起,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然而,誰又能想到,他不過二代就滅亡了。滅亡很重要的原因,是繼位的胡亥不行。


由此,我們不禁想:如果秦始皇巡時中途未死,太子扶蘇安然繼位,會不會秦朝就不會二世而亡?

我的觀點是:依然會滅亡。因為秦的滅亡,是大勢所趨。

統治階層內法外兵的統治戰略,決定秦的覆滅是必然的。

秦朝,是一個擅長戰爭,而不擅長生產的國家。從秦朝建國以來,為對抗函谷關以東國家的落實威脅,提升軍事實力一直放在首位。引進人才,是為了國家提升軍事實力出謀劃策;實行變法,也是為了政令統一,建立嚴密的軍事組織。至於因此增加的生產,根本就是為了打仗所用。

在這種國家軍事主義的戰略下,秦朝橫掃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然而,整個朝廷上下,幾乎都是持法家思想的人。法家講究的是嚴苛、服從、人人平等,這在戰時可以,但用於發展生產,治理天下,是不行的。

然而從秦始皇到李斯等大臣,似乎都未意識到這個問題。最適合治國的儒家,隨著焚書坑儒這一事件,徹底告別了秦國。道家,對於提倡實幹、實用的秦國來講,從未成為統治戰略。

試想,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換誰來坐皇帝,都要依靠這些大臣,對於這批法家的信徒,如何依靠他們執行政策,推行儒家和道家理論?

扶蘇個人能力有缺陷,不是救世主。

很多人看好扶蘇,是因為根據歷史記載,這位太子愛好和平、比較仁慈,並敢於據理力爭,曾頂撞過秦始皇。因此,很多人認為,他當皇帝,應該不錯。

我卻認為,未必。

上文說了,要扭轉前任皇帝的既定方略,必然會面臨種種困難。只有當他擁有鐵一樣的信念、為達目的誓不擺休的毅力,以及相機抉擇的能力,才可以。扶蘇顯然不是。

他確實比他的父皇愛好和平,但愛好不等於堅信。假設他現在繼位了,面對滿朝的法家思想的大臣,他敢於無畏的和他們作對麼?敢於力排眾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實行儒家治理天下麼?

沒有歷史證據證明他行。相反,我們從歷史記載中看到,他的軟弱。身在蒙恬大軍中軍,在形勢混亂不清時,如果真的有堅定信念和遠大抱負,那麼絕對不會放棄皇帝寶座。怎麼會胡亥一個假傳聖旨,就心如死灰,任蒙恬怎麼勸都要自殺?

都說關鍵時刻見真性。扶蘇,不是那塊大刀闊斧推動改革,改變既定政策的料。這點上,李世民、雍正可謂他的榜樣。

總結一下:扶蘇不是力挽狂瀾的人選。他的個人性格存在較大缺陷,過於軟弱而不能堅持,這是做皇帝大忌;此外,秦朝立國以來的戰略思維,也約束了皇帝的選擇,個人拗不過時代。


執著的放牛娃


學生時代,每當讀秦末歷史,心中總會有疑惑:秦末剛剛經過了統一戰爭,人口不多,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並不嚴重;秦末也沒有嚴重的自然災害和饑荒的記錄。怎麼就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對這個問題有所考慮。無非三點:秦法的殘暴、秦朝堂的混亂、六國舊貴族的復國願望。咱們先從陳勝吳廣起義時的對話說起: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著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從這段話分析,扶蘇被底層百姓當作自己人,還為他叫屈:正直的扶蘇頂撞了暴君父親,被外放領兵戍邊去了。

陳勝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而客觀上要改變“苦秦”這個局面有兩條途徑:一是秦朝自己改變自己,對殘暴的政策做出調整和改變。二,是推翻秦朝。推翻秦朝要死很多人,付出很大的代價,最好的辦法就是秦朝自己做出改變。

“百姓多聞其賢”,扶蘇身上寄託著百姓的莫大的希望。百姓認為扶蘇上臺,是會體恤民情的。

秦始皇作為吞併六國的帝王,對秦法的威力有很深的理解。在統一戰爭結束後,依然對其推崇備至。扶蘇卻認識到了秦法的本質是“戰爭法”這一點,認為秦法過於苛刻暴虐。主張修正秦法,減輕對民間的徭役和徵發。扶蘇多次與秦始皇政見不和,並頂撞了秦始皇。

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在“焚書坑儒”事件中扶蘇是完全反對秦始皇的。扶蘇在此事件中,觸怒了秦始皇被“流放”到長城軍團協助蒙恬。扶蘇因此天下聞名,“賢德”之名廣為流傳。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扶蘇繼位後,很可能會出現這些情況:

一,扶蘇會修正秦法,使其適應和平時期的需要。減少對民間的各種徵發和徭役,與民休息。人們有了生存的希望,反抗情緒就不會那麼強烈了。

二,從扶蘇在“焚書坑儒”一事的表現,扶蘇上臺後,會改變獨尊法家的情況。給其它諸家尤其是儒家的知識分子以出路,讓他們進入朝堂。知識分子進入朝堂,民間的知識分子就會減少。

後來的劉邦、項羽軍中的許多知識分子,譬如“高陽酒徒”之類的會少很多。沒有知識分子的幫助,起義軍包括六國舊貴族的戰鬥力會打很大折扣的。

三,扶蘇是嫡子,繼位名正言順。他上臺不會象胡亥那樣屠殺宗室和官員,趙高之流也難以作亂,內部會很穩定。

即使扶蘇上臺有這麼多益處,但是可以預見暴亂還是會爆發的。

六國的舊貴族是不甘心失敗的。從史料看,秦末起義的領導者幾乎全是貴族。項羽、項梁叔侄是楚國貴族。劉邦早年曾經在趙國做過門客,勉強也算是貴族了。

陳勝、吳廣,表面看是領導農民起義,身份應該是農民。但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1,陳勝在起義前感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如果是平常人,誰會有這種“鴻鵠之志”。

2,他們對秦法很熟悉,對朝堂上各種消息把握也很準確。平常人關心的是衣食住行,關心秦法和朝堂動向做什麼呢?

3,另外他們在起義時,寫了“帛書”:陳勝王。會寫字,能擁有帛這種昂貴的東西,就不是普通人。他們還能精準的找準起義時的位置,是做王。想必陳勝在起義前很久就處心積慮了,對做王是志在必得。


從這裡可以知道,陳勝、吳廣,項梁叔侄,劉邦他們即使沒有“天下苦秦”也會起義的。

但是,我們可以推測如果扶蘇繼位,各地起義的力度會弱很多。秦朝在扶蘇的執政下,對起義軍的抵禦能力會比胡亥強上很多。以此而推斷,以秦朝的底蘊,是完全有能力撲滅的。(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方圓論壇觀點!

秦始皇死後不管公子扶蘇能不能正常繼位,秦朝的天下都會發生動亂的。因為秦始皇依靠著自己的能力鎮壓六國,而六國又剛剛滅亡。六國的殘餘勢力依舊存在。而且原六國的百姓心中依舊對六國抱有感情。秦始皇在的時候,在他的鐵血手段之下,不管是原六國餘孽還是老百姓都不敢造反。千古一帝的威名可不是說笑的。在秦始皇執政期間滅六國一統天下,使得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實現統一。而且改元稱帝,成為了自三皇五帝之後的第一位皇帝。在我們現在看來可能只是驚歎而已。但在當時的環境下,秦始皇就好像是神一樣。別人根本沒有勇氣和秦始皇作對。秦始皇也就是死的早了一些。如果再給他十年時間等秦朝真正的趨於穩定之後,秦朝也不會二世而亡。



而秦始皇死後,不論是公子扶蘇還是胡亥,在或者是其他的皇子。首先他們沒有秦始皇鎮壓一切的手段。其次又沒有秦始皇威震天下的氣勢。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開天闢地的改革。可以說除了秦始皇之外,其他任何人都沒有能力去實行。而秦始皇死後六國餘孽沒有了秦始皇這座大山壓著也開始蠢蠢欲動。最典型的陳勝吳廣起義,如果是秦始皇時期陳勝吳廣只會逃亡而不敢造反。之所以陳勝吳廣在胡亥時期敢造反,一方面是因為胡亥沒有足夠的威懾力,另一方面胡亥得位不正這是天下皆知的。在道義上陳勝吳廣也佔了上風。



要知道陳勝吳廣起義後打著的旗號就是為公子扶蘇和項燕復仇。由此可見扶蘇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即使陳勝吳廣只是想借扶蘇的名義。但這也足夠表明扶蘇在天下人心中是佔據一定地位的。而且還是正面形象。雖說陳勝吳廣起義聲勢浩大,但是對於強大的秦國來說,陳勝吳廣只是疥蘚之疾罷了。很輕易就可以滅掉他們。陳勝吳廣起義最大的貢獻就是開啟了秦朝動亂的篇章。


而公子扶蘇性情寬厚,性格剛毅,處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所以相對於冷酷無情的秦始皇來看,扶蘇這個公子對於六國之人極為的寬厚。而六國之人對於扶蘇也是非常的信服。秦始皇施政喜歡雷厲風行以雷霆手段強行實行新政。而扶蘇則認為應該廣施仁政慢慢感化六國之人。並且扶蘇主張減少民賦勞役,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雖然秦始皇認為扶蘇有些婦人之仁。但是依舊還是很喜歡他。而天下百姓也極為感恩扶蘇的仁厚,所以六國之人就更加的親近扶蘇了。


所以說,如果秦朝由扶蘇繼位的話,那麼秦末的動亂規模會小很多。而且以扶蘇的手段以及他所施行的仁政來看。會不會出現農民起義都是一個問題。最多也就是六國餘孽造反罷了。百姓之所以造反是因為活不下去了。而扶蘇的仁政主張的就是休養生息,讓利於民。而如果只是單單六國餘孽造反的話,那麼對於強大的秦朝來說很輕易就可以平息叛亂的。

在歷史上秦國大將章邯就差一點平息的叛亂。要不是因為秦朝內部出現了趙高這個害群之馬只顧著爭權奪利,根本就不在乎秦朝的存亡。在歷史上如果章邯有足夠的支持,他平息秦朝末年的叛亂應該是有把握的。因為歷史上章邯以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依舊打的各路造反大軍潰不成軍。最後鉅鹿之戰實在是兵力缺乏導致戰敗。而章邯一敗基本上也就預告著秦朝覆滅之日不遠了。

所以說,秦始皇去世是秦朝的歷史轉折點。而扶蘇被胡亥和趙高勾結陷害也同樣是一個轉折點。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盛極一時的大秦帝國,在經過短短十幾年的光陰就走向滅亡,讓我們唏噓不已。如果當初秦始皇沒有死在南巡路上是不是就沒有趙高和李斯的矯詔、如果成功等到扶蘇繼位了秦朝是不是就不會滅亡。

但是歷史終究是歷史,任何人都無法改變,如果非要我做這個假設,我們首先得要了解一下扶蘇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秦朝為什麼二世而亡、才能說到如果扶蘇即位秦朝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其實在秦始皇眾多的子女之中,扶蘇應該是比較特別的一個,我為什麼說它比較特別呢,是因為扶蘇是唯一一個敢於挑戰自己父親秦始皇嬴政的人,其他的皇子在面對嬴政都是畢恭畢敬、唯唯諾諾,唯有扶蘇絲毫不畏懼自己的父親,就事論事、敢於直言。扶蘇不同於自己父親秦始皇那般的暴虐嗜殺,相反扶蘇素來寬厚仁慈,深受百姓的愛戴。

不過也只是因為扶蘇的仁慈一次次反駁秦始皇各種暴政,惹的秦始皇龍顏大怒才把扶蘇發配到了邊境上去抵禦匈奴,這也給了趙高和李斯篡改詔書的機會,最終落得自盡的下場。

瞭解完了公子扶蘇下面我就來說下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的原因,我覺得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老百姓們心裡面肯定還是很高興的,畢竟不用再受戰亂之苦,不用在打戰了家人也可以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

可是秦始皇急於將秦法推行至六國各地,這些嚴苛的政令讓老百姓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我們試想一下,剛剛經過幾百年戰火的洗浴,如今又要生活在“暴君”的統治下,那老百姓們能過好日子麼?過不了好日子能不反麼?

因為扶蘇沒有秦始皇那般暴戾的脾氣和嗜殺的性格,而且扶蘇懂得與民休養,再加上扶蘇他也推崇儒家思想,施以仁政,而這些正是當時百姓們所迫切需要的,如果真的扶蘇能繼位的話,我不敢保證秦朝就會千秋萬代像日本一樣萬世一系,但起碼不至於二世而亡。


像素說歷史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短短十餘年間就湮滅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如果當初秦始皇沒有死在南巡的路上,成功等到長子扶蘇回來繼位,那應該就沒有李斯和趙高矯詔立二世的事情,始皇帝所建立的強大帝國,也不會那麼快滅亡。

不過,歷史終歸是歷史,過去的事情沒辦法去改變。如果說要讓這段假設得以成立,我們就要從扶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秦朝為什麼會那麼快滅亡這兩個方面,來探究如果扶蘇成功繼位,會給秦朝帶來哪些不一樣的變化。

先說下公子扶蘇,他為人寬厚,剛毅武勇,目光長遠,很有政治遠見。在始皇帝二十餘個兒子中,他是非常獨特的那一個。早在焚書坑儒事件時,他就直言進諫,反對坑殺犯禁者。即使是直面喜怒無常的始皇帝,他也毫不畏懼,就事論事。這也直接惹怒了秦始皇,使得他被外派到上郡,去協助大將蒙恬防禦匈奴。就算是如此,扶蘇也憑藉著他一直以來尊重推崇儒家,與其父截然不同的溫和治國思想,深受黎民百姓的愛戴。若是他成功繼位,對民心凝聚所帶來的影響,還要超過其父。

再說下秦朝為什麼那麼快滅亡,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秦始皇所沿用的暴政。確實,秦國統一了六國,結束了幾百年的戰亂,使得老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但是呢,秦法嚴苛,越到後期,人們越會發現,始皇帝是一個暴君,原來所想的安居樂業並沒有兌現,反而走進了另一個水深火熱之中,好日子都沒有了,自然會激發起百姓的反抗。

所以說,正因為扶蘇與始皇帝在本質上有著明顯的區別,他若是繼位,必然會改變其父所推行的酷法嚴刑,用寬政緩刑,去調節緩和好社會矛盾。給予當時百姓迫切需要的休養生息,使得國家能夠穩定發展。雖然不能保證能和日本等國那樣一直傳承到現代,起碼不會歷經十餘年二世而亡。


小川讀歷史


秦始皇如果晚死十年,秦王朝就應該不會二世而亡。

他的餘威,會令原諸侯國民眾不敢反抗。

而十年過去,胡亥應該可以成熟起來,足夠交接政權。

而秦始皇,應該是鐵定要誅殺扶蘇。

採納法家學說的君王,一般比較無情,也比較固執。

信奉法家學說的大臣,也同樣無情,同樣冷酷。

人們總是對秦王朝命運有所幻想,認為秦始皇也像後世君王有那麼多溫情,其實那些想法都是海市蜃樓。

我們關鍵要明確法家是幹什麼的。

當時的“法”,可不是我們現在的“法律”。

當時的“法”,全稱應該是“造神之法”。

當時的“法”,一般都是貴族乃至皇族才能學習和掌握,他們原來的階層都是道家人物。

法家有三派:“言出法隨”造神的“法派”,代表人物是身為衛國皇族的商鞅;“裝腔作勢”造神的“勢派”,代表人物是身為齊國貴族的慎到;“裝神弄鬼”造神的“術派”,代表人物是身為韓國貴族的申不害。

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是身為韓國皇族的韓非。

法家實踐的集大成者第一是身為蔡國貴族的李斯。

法家實踐的集大成者第二是身為趙國皇族的趙高。

秦始皇的目的,是要當“皇帝”。

什麼是皇,就是大神。

什麼是帝,也是大神。

兩者合用,就是大帝,就是大神中的大神,就是空前絕後的宇宙主宰。

所以秦始皇是尋找長生不老藥💊,而不是求取長生不老藥💊,因為神仙都是他治下的臣民。

法家的官吏,就是各個層級的神,跟以前的諸侯國國君一樣是各種等級。

沒有列入官吏系統的有法力的人,就叫做仙,所謂仙者,山中之人耳。

所以,秦王朝,就是一個完整的帝國,通俗的說法,就是神國。

秦始皇,就是民間玉皇大帝的原型。

而法家講究秘密立儲,這是傳統。

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也是法家的傳統。

秦惠文王上臺,第一個首當其衝誅殺的就是上一屆國君秦孝公信任的法家強者商鞅。

扶蘇一上臺,秦始皇信任的李斯、趙高十之八九都難免被誅殺的命運。

扶蘇滿足於做一個秦王,就是一個居於領導地位的神而已,而不是做一個曠古絕今的皇帝,做宇宙的主宰,所以扶蘇與秦始皇是根本的路線爭議,秦始皇如果不死,也必定會誅殺扶蘇,為胡亥的繼續統治掃清障礙,所以扶蘇也根本不存在繼位的可能性。


河東來


我覺得極有可能像日本一樣傳承至今。

理由:

開皇因為需要穩固政權及開疆擴土,通常適當的暴政也無可厚非,待天下太平後轉入仁政,與民同樂,天下歸心。這一點公子扶蘇正是最佳第二代接班人人選。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如果秦始皇不是暴病而亡而是能撐一段時間,肯定不會出現篡改遺詔的情況,肯定是扶蘇繼位。有了這樣的完美傳承後,後世的演變就會比較穩固了。周朝可以延綿八百年,那麼第二個統一的王朝翻倍延綿一千多年完全是有可能的。因為大一統的王朝總比諸侯國混戰好得多,經歷過了戰國時代,人們會更珍惜大一統的王朝。可能日後還是會出現一些皇族子孫分封的諸侯地盤,但終究有一個正統的天下共主,不太可能出現像劉邦這樣的一介平民也能爭天下的情況,沒有了這個極具誘惑性的先例,天下會太平很多。最多也就諸侯之間偶爾互相鬥,但最終大家都是一個宗族的人,比較容易制衡,而不會出現後世的那種人人都可以稱王稱霸的局面。


北斗1001


其實始皇帝很有算謀,在他北巡的時候病逝!當時情況兵力都集中在扶蘇太子手裡。所以李斯跟趙高才利用鹹魚掩蓋他的屍體發臭味道!偷偷的隱藏回到咸陽。然後兩人合計傳扶蘇回來。誰知道扶蘇就是一個二哈!旁人軍師早就告誡他。叫他直接版師回朝,他手裡可是有強悍的100萬狼虎之師啊!動動腦子都直接把二世給拖出去斬了可以!


繁星醉心


歷史上沒有那麼多如果,命運不是如果決定的,每個改朝換代,都是冥冥中上天已經安排好的,秦朝的事情用不著現代人操心,真有那麼多如果,就把皇位傳給你得了,讓你坐皇位,這樣,你滿意了吧,整天吃飽了沒事幹,要不要叫秦始皇,李世民,朱元璋幾位起來陪你打麻將,叫武則天給你錘錘背呀,楊貴妃陪你喝喝酒,小編呀,你吃好喝好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