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決定東西方走向的二場戰爭,可惜中國敗了歐洲勝了!

翻開人類歷史,總能看到一些詭異的巧合,比如四大文明古國幾乎同一時段出現,2500年左右東西方文明大爆發等等。其實,鮮為人知的是,到了17世紀,東西方又面臨了一個相似的問題。

17世紀,中國迎來巨大改變,即清軍入關和清朝建立,深刻的改變了中國,這是中國近代屈辱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在這一時期,歐洲有什麼遭遇呢?實際上,歐洲面臨著和明朝相似的問題,也沒能擺脫“野蠻勢力”的入侵,只是最終戰勝了。

17世紀,決定東西方走向的二場戰爭,可惜中國敗了歐洲勝了!

發生在中國的這一戰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明清之戰。17世紀初,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理由起兵,隨後一系列的攻城略地,最終實現清軍入關,建立了清朝。關於明清之戰,大家都比較熟悉,在此就不多說了。

如今,儘管有很多學者為清朝站臺,高度稱讚清朝的偉大,但從史料上來看,都不可否定的是:相比明朝社會,滿洲屬於“野蠻”勢力。這種野蠻,不僅是行事手段,而且還包括政治體系,思維特徵等等。

清朝建立之後,這種“野蠻”思維在一定程度上被繼承了下來。以一個小部落統治一個大國,的確是一個奇蹟,但也可能是一個災難。原因很簡單,屁股決定腦袋,首先第一目標是維護小部落的利益(清朝是部落掌握軍權,錢穆稱清朝為部落政權),而非整個國家。

因此,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為何遲遲不願改革,只是進行了一場“皮笑肉不笑”的改良?相反,日本在黑船來襲之後,很快就進行了明治維新,兩相對比的確值得深思。

17世紀,決定東西方走向的二場戰爭,可惜中國敗了歐洲勝了!

一直以來,談及歐洲的崛起,人們往往更喜歡從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時代、文藝復興等角度說明。其實,17世紀的歐洲,也面臨著一個“野蠻”敵人的入侵,只是他們取勝了,最終奠定了近代歐洲的崛起。

對於歐洲而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是懸掛在他們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到了17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盛極而衰了,但為了挽救衰落,奧斯曼帝國佔領了中歐、中東歐的廣大地區,為此歐洲不得不聯合起來對抗奧斯曼帝國。

1683年,奧斯曼帝國圍困維也納兩個月後,波蘭-立陶宛聯邦、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德意志)組成聯軍,在約翰三世·索別斯基的率領之下打敗了奧斯曼帝國。

這一場戰爭最直接的意義,就是阻止了奧斯曼帝國對歐洲的入侵。從地圖上可以看到(見下圖),一旦奧斯曼帝國攻下維也納,拿下奧地利,那麼就可以直接進攻德國、意大利等國,對歐洲來說這將是一場噩夢。

17世紀,決定東西方走向的二場戰爭,可惜中國敗了歐洲勝了!

其實,對於奧斯曼帝國,歐洲人一直心存畏懼,後來有一本《來自東方的恐懼》的史書,其中就講述了歐洲人對奧斯曼帝國的畏懼。對歐洲而言,奧斯曼帝國就是一個“野蠻勢力”。

17世紀,歐洲科技已經和奧斯曼帝國拉開了一定距離,為何歐洲還要恐懼奧斯曼帝國呢?對此,學者有一段分析指出:

兩百多年來,奧斯曼人在歐洲大陸上少有敗績。他們一面不斷吸收歐洲的技術成果,一面用不斷武裝起來的東方軍隊去入侵歐洲。哪怕是在軍事科技已經被拉開差距的17世紀後期,依然不改文明破壞者的本色。

顯然,在科技沒有拉開到一定程度時,野蠻戰勝文明並不稀奇。所以,中國歷史上金滅宋、蒙滅宋之類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當然,維也納之戰的勝利,對歐洲來說是幸運的,文明終於戰勝了野蠻,讓歐洲徹底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陰影。

17世紀,決定東西方走向的二場戰爭,可惜中國敗了歐洲勝了!

在此做一個假設:如果奧斯曼帝國乾淨利落的贏得了維也納之戰,那麼會有什麼後果?或許,歐洲也別想發展了,而是首先考慮安全問題,思考如何抵抗奧斯曼帝國。另外,以奧斯曼帝國的侵略本性,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可能都將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入侵。當一個強大的奧斯曼帝國懸掛在歐洲頭頂,近代歐洲還能笑傲全球嗎?

17世紀,改變東西方文明進程的二場戰爭,就這樣落下帷幕。讓人遺憾的是,東方的中國失敗了,但西方的歐洲卻勝利了。200年後,答案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