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一個矛盾而又統一的節日

又逢清明,感慨交懷。“清明”自古有多重意思。

道家說,“日得月魄而清,月得日魂而明,清明者,日月之氣也。”

所以常常以“日明清明”“天地清明”“政治清明”來形容盛世景象。好比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盛世,而非“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的十五天,處於仲春、暮春相交之日,此時清氣上行,濁氣下降,天地明爽。所以稱“清明”。

和清明緊密相關的還有兩個節日,“寒食”和“上巳”。“寒食”相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禁菸火,吃冷食,祭祀。最早要持繼一個月甚至更長,一個月不開火,百姓不堪承受,後來改作三天。“寒食”在“清明”前一兩天。

“上巳”是在農曆三月初三,與“清明”相差也是一兩天。“上巳”的習俗是郊外遊春,水邊洗浴、祭祀。

因為“寒食”“清明”“上巳”這三個節太近了,從唐宋時以來,逐漸合三為一,只過“清明”。由於這個合併,使得清明節是一個矛盾而又統一的節日。有歡笑,有哀愁。

踏青遊春,萬物復甦,就像史書中所記,清明,電始見,蟄蟲鹹動啟戶。感受著春天的勃勃生機,心情愉悅。此處少不了古人的詩句。

唐代來鵠的《清明日與友人遊玉粒塘莊》: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

宋代趙抃的《次韻何若谷寒食燕集》:雨過江城絕點塵,清明佳節匝千門。舞香撲坐花新戴,歌響盤雲曲旋翻。

掃墓祭祖,寄託哀思,滿是對先人的懷念,對人生的惆悵。除了那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外,佛門禪師也常用“清明”打禪機。比如《百痴禪師語錄》中記載的:

僧問:如何是清明時節?

師雲:暗風吹弱柳。新火弄清煙。

又問:家家祭掃,又為什麼?

師雲:紙錢燒半陌,冷酒灑三巡。

再問:為了什麼,一場春夢罷了。

師雲:可憐相對麼羅,猶有墦間乞祭人。君不見,荒丘新故冢累累,多少英雄富貴兒。

正值清明時節好,只添白紙遶空飛。久立眾慈,伏惟珍重。

百痴禪師還曾說:清明,荒土一堆,銷盡英雄壯骨。紙錢半陌,曲勞兒女愁腸。生死事,不早回頭。好春光,覺容易過。

清明節,有萬物榮發,有灰飛煙滅。不管生與死,喜與悲,都是對生命的敬畏,對人間世的感悟。好生記取春三月,歲歲清明卻為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