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沉默的道釘”|馬里蘭州華裔眾議員激活“票倉”的祕訣

這是一群華人開拓者赴美國的故事。

150年前,上萬名華人在美國參與建造了世界首條橫貫大陸的鐵路,卻在很長時間裡被忽視和遺忘。之後通過的《排華法案》,更成為在美華人群體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150年後,包括當年的鐵路華工後裔在內的500萬華人已在美國落地生根。今天的中美關係從未如此緊密和複雜。美國華人雖已不再是當年卑微的勞工,經濟與社會地位大大提升的他們卻仍處在一個敏感而脆弱的位置,今天的美國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

2019年5月10日,紀念華工參建的美國首條橫貫大陸鐵路竣工150週年之際,澎湃新聞團隊策劃半年、歷時半月多時間重走了這條意義非凡的鐵路,也對美國東、西海岸及中部地區的不同華人社區進行了探訪,試圖瞭解他們在當今美國社會中的現狀、掙扎、困惑和獲得感。

是為“找尋‘沉默道釘’”系列報道。

在美國馬里蘭州洛克威爾市郊一家不起眼的咖啡廳內,齊麗麗(Lily Qi)站在一臺嶄新的烘培機前,仔細聆聽著小店老闆向當地超市供應自產埃塞俄比亞咖啡豆的計劃。老闆是一位埃塞俄比亞移民,家裡五代種植高品質阿拉比卡咖啡。幾年前,他懷揣著推廣家鄉特產的願望來到洛克威爾落戶,在他的精心耕耘以及當地政府對小型企業的大力扶持下,小店從一開始的無人問津搖身變成附近社區居民聊天休閒的必選之地。

齊麗麗可以稱得上是小店發展的見證人,在此前擔任主管經濟和職場發展的蒙特利爾郡副行政長時,她曾三番五次地登門拜訪,以便更好地瞭解自己所服務社區的民生民態。而這份植根於社區的責任感也成為這家咖啡店老闆在2018年的美國中期選舉中支持齊麗麗的主要原因。

2018年,齊麗麗成功當選馬里蘭州第十五選區州眾議員,成為該州首位當選州眾議員的第一代華人移民。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齊麗麗表示, 她對自己當選並不感到驚訝,“我認為我比其他人都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但她的這份自信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她在美國這30年間致力於社區服務的必然結果 。

找寻“沉默的道钉”|马里兰州华裔众议员激活“票仓”的秘诀

美國馬里蘭州第十五選區州眾議員齊麗麗,攝於洛克威爾市黑獅子咖啡廳外

上世紀80年代末,像許多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一樣,齊麗麗帶著三分憧憬五分忐忑,糊里糊塗地開始了在美國這片陌生土地上的征程。初來乍到的她對美國文化、社區和社會一無所知,終日為生計和身份問題苦苦掙扎,但在地廣人稀的印第安納州,美國西南部人民獨有的真誠與熱情讓齊麗麗在新環境中逐漸敞開心扉,更是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顆懂得回饋社會和感恩的種子。

有別於大部分和她同一時期來到美國的中國移民,齊麗麗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她走上參政議政之路的助力。她的政府生涯始於蒙哥馬利郡郡長萊蓋特的亞裔社區聯絡員,也是這份工作讓她逐漸意識到自己對社區和公共事務的喜愛,而自己對美國社會與眾不同的理解亦可以讓自己更好地為自己社區發聲。

在齊麗麗眼裡,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去定義誰是美國人而誰又能成為美國人是美國最值得讚揚之處,在這裡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和諧共處。“當你接受並理解這些價值觀時,你會真正開始欣賞這個國家所創造的一切。”

齊麗麗服務的選區蒙特利爾郡可以稱得上是美國移民大熔爐景象的縮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退伍老兵來到這座氣候適宜、交通便利的城市定居,隨之也迎來了幾十年的移民高潮。

如今,該郡已經成為全美多元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出生在國外的新移民群體佔了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亞裔移民高達16%。哪怕在30公里開外的華盛頓反移民傾向高漲之時,該市在2017年還是通過了極具爭議性的“社區信任條例”,禁止警察在無特殊情況下排查移民身份。

齊麗麗坦言,華裔社區是自己的根,自己在中期選舉中獲勝與當地華人移民的支持密不可分。但近期,中美關係持續遇冷波及在美華人華僑的利益。

4月19日,位於休斯頓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驅逐3名華裔科學家,理由是聯邦當局認定這些人“參與了中國竊取美國研究成果的行動”。對於這一事件,由有影響力的華裔美國人組成的百人會主席弗蘭克·吳對美國媒體表示,科學研究依賴於觀念的自由流動,美國推進國家利益的最佳方式是歡迎人民,而不是基於一個人來自哪裡的種族成見。

在“間諜疑雲”的陰影下,齊麗麗認為華人只有積極參政議政,學會為社區做貢獻才能在大國競爭的夾縫中生存。“我們不該止步於一味索取和接受,而更應該思考如何付出,通過競選公職、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和非營利組織活動,儘可能證明華裔美國人的多元性和社會責任心,”齊麗麗如是說。

一萬次敲門的“奇蹟”

澎湃新聞:美國的政治舞臺上不容易看到華人的身影,而第一代移民美國的華人選擇從政的又更加罕見,是什麼原因促使您決定參選州議員?

齊麗麗:雖然參選本身是個大膽且艱難的決定,但出任州議員這件事對我來說並非是個戲劇性的轉變。我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價值觀,而且保證會比所有人更加努力,為什麼不盡力一試呢?

在競選前我就已經積累了多年的地方政府工作經驗,也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於社區建設與發展,這兩點讓我有足夠的自信宣稱自己比其他候選者更能勝任州議員這一崗位。如果不能堅信自己是最有資格的人選,我就不會邁出競選這一步。

澎湃新聞:作為一名少數族裔候選人,在參選過程中,您遇到什麼樣的障礙?又是如何克服的?

齊麗麗:我當時面臨諸多挑戰,有些挑戰是其他候選人沒有遇到過的,我身邊也沒有人能為我提供準確的競選建議。大多競選公職的人都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們非常瞭解當地社群政黨和票倉的分佈,但我的選民基礎非常不同,他們大部分是第一代中國移民。激活這些從來沒有投票經歷的選民,並說服他們登記成為民主黨為我助選並不容易。一代華裔對政治並不是很熱情,尤其是那一批成長於六七十年代特殊歷史時期的移民對政黨有股難以消磨的牴觸感。

因此,我做了很多候選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在當地中文報紙上撰寫關於美國政黨系統的專欄;從選民登記冊裡查找中文名字,有針對性地打電話競選;通過微信聯繫未登記和無黨派選民,試圖改變他們對政治的看法和態度;將競選材料翻譯成中文通過多重渠道傳播。這些競選活動使華裔民主黨選民在中期選舉初選期間的人數增加了兩倍,很多華裔也第一次參與了政治競選捐款。

澎湃新聞:根據您競選成功的經驗,激勵華裔選民投票參政的關鍵點有哪些?

齊麗麗:第一,建立你和選民的互通性,讓他們把你當成“自己人”,允許你代表他們發聲。要做到這點光憑一張華裔面孔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必須向他們證明你們有相似的成長和奮鬥背景,你能理解他們的苦惱與憂思。

第二,作為候選人,你必須吃得了苦,並敢於嘗試各種能接觸到選民的途徑。我認為在地區競選中,挨家挨戶地敲門傾聽是最有效的競選方式。在備選的六個月期間,我帶著家人朋友走訪了一萬戶家庭,從嚴寒的冬天到炎熱的夏天日復一日。但這種看起來最笨的方法反而更能顯示出作為候選人的真誠,也更容易通過受訪者的口口相傳達到乘數效果。更重要的是,你能確切地得知選民最關心的議題,為當選後更有效地行使立法權鋪路。

我認為這次選舉的成功並非標誌著我個人的勝利,而更多是體現了華人社區的集體勝利,這代表著這個一向遠離政治生活的社區對美國政治體系的理解不斷加深,與社會的聯繫融合也在逐漸走向成熟

。我也很榮幸通過我的競選平臺,有一群從未行使過他們公民投票權的華人選民會出現在投票站,他們其中有人甚至會穿上印有我競選口號的T恤,挨家挨戶地敲門分發傳單。這對他/她們的子女來說也是一次奇妙的經歷,這群從小就懂得社區重要性的孩子們在長大後說不定會有更多人願意競選公職。

大國博弈下華裔更應回饋社會

澎湃新聞:在您所代表的蒙特利爾郡,華裔所關心的政治議題是否與其它社群不同?

齊麗麗:差異還是存在的,儘管華裔和其它群體一樣關心就業、交通、稅改等議題,但對教育相關議題極為敏感。從人口分佈來看,華裔——尤其是第一代新移民,在收入水平允許的情況下,傾向於居住在好學校附近。除了方便子女就讀外,學區好壞與他們的房價息息相關。因此,學區邊界發生改動、種族平衡納入入學標準等一系列政策微調都會激起華裔群體的躁動不安。

由於華裔群體分佈較為集中,多數地區鮮有華裔選民,這導致華裔在教育方面的擔憂長期被人忽視。在競選期間,民主黨提出的亞裔細分成為蒙特利爾郡的分水嶺議題,法案如果通過,亞裔將細分為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等選項,而學校可能以此做為種族多樣化的標準。對此,我們應該仔細考量亞裔細分的動機是否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亞裔社區,如果結果破壞了教育機制的公平競爭,我們需要站出來保護自己的權益,擁有自己強烈的聲音。

澎湃新聞:近日,一些從事科技和醫學領域的華裔科研人員反應,他們的工作正受到來自政府監管部門的額外審查。在美國情報界正加大力度打擊所謂的“中國竊取知識產權行為”的氛圍下,在美華人應該如何應對?

齊麗麗:假若美國政府有意根據種族或國籍加大對華人華僑的排查,這不僅否認了華人為美國社會經濟所做出的貢獻,阻礙科學研究和創新所需的思想自由,更將為其他機構帶來寒蟬效應。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推舉更多的華裔美國人擔任公職,因為一旦你有權制定法律,就能改變法律,也能給你代表的社區所需要的法律保護。其次是呼籲更多非政府組織開展法律維權活動,確保華人遇到麻煩時有地方可以尋求幫助。

澎湃新聞:中美大國博弈加劇的情況下,在美華人群體是否能為兩國關係穩定帶來積極影響?

齊麗麗:中美關係起伏勢必會影響華裔美國人的處境,衍生出的刻板印象也會隨之而來。

雖然無法控制兩國在宏觀層面上的形勢趨緊,但建立良好的社區關係和形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國博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不該止步於一味索取和接受,而更應該思考如何付出,通過競選公職、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和非營利組織活動,儘可能證明華裔美國人的多元性和社會責任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