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知道丨靠進補“雞湯”,真能喝出“富人思維”?

財知道丨靠進補“雞湯”,真能喝出“富人思維”?

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化驗一碗有毒的“雞湯”。

前天黑米桑和朋友聊天,說到黑米桑省吃儉用攢錢還房貸這回事,朋友不以為然道:“網上都說了,錢是花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黑米桑不禁感嘆,這是什麼時候出來的歪理邪說,勤儉節約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怎麼花錢反而能發家致富?

打開度娘一看,我的個乖乖,討論這個問題的人還真不少。經過黑米桑的認真鑽研發現,網上流傳的這些文章中,好多都是滿紙荒唐,以偏概全,誤人子弟。

謬論1:有錢人存錢很少,甚至都是高額負債

有一種說法是說,真正富有的人,存在銀行的裡的錢只佔他們財富的1%,那是他們用來維持自己日常生活支出的,而他們的大部分財富都是在投資,甚至還會從銀行借錢出來週轉。只有那些窮人才會把錢存在銀行裡面。

大多數人都不是有錢人,也不十分了解有錢人的生活。這些文章利用了人們的信息盲點,故意說富人都是舉債經營的,平時花錢很多雲雲。普通人一想好想的確是那麼回事,有錢人都是天天開豪車住別墅,花了不少錢妥妥的。

財知道丨靠進補“雞湯”,真能喝出“富人思維”?

這裡面最大的問題在於普通人和有錢人的資產結構是不一樣的,負債結構也是不一樣的。對有錢人來說他們不需要為生活保障擔憂,所以存到銀行裡的財富相對他們的整體資產規模是很少。有錢人的大部分精力和資源都是在財富的保值增值和事業的經營上,所以他們會從銀行借貸。

有錢人存錢少是相對於他們的整體財富,花錢多是相對於普通人。以偏概全的看到了有錢人日常花錢多、存錢少甚至借錢,卻沒有看到富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承受巨大風險投資產業和經營實體,這就倒置了事情的因果。

謬論2:花錢可以提高生活品質,提升個人魅力和信心

財知道丨靠進補“雞湯”,真能喝出“富人思維”?

有人說,花錢可以買到更好的生活。花錢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買好看的衣服,時尚的化妝品,提升個人魅力,增強自己的自信。

黑米桑覺得,這就是模糊了消費和投資的界限,給了人們不切實際的消費一個藉口。如果一個人的魅力和自信需要靠這些外在的裝扮才能存在,那這就不是真實的魅力和自信。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是沒錯,但這些外在的魅力只是一個敲門磚,更重要的還是人們內在的能力和價值。片面的強調這些外在的作用就喧賓奪主,以偏概全了。

謬論3:省錢就是“窮人思維”

網上還有一種說法叫做“省錢就是窮人思維”。這未免又要貽笑大方了。所謂省錢就是窮人思維,是帶著一種莫名優越感的歧視。窮人的財富有限,很多時候他們不是為了省錢,而是要調配有限的資源。所謂窮人思維還是富人思維,是相對來說不負責任的說法。

不同的經歷和眼界限制了人們的思維角度,根據納什均衡理論,每個人都是在自己掌握的信息內做出了最優選擇。說省錢就是窮人思維的人,肯定不知道好多“富人”也是非常節省的。

財知道丨靠進補“雞湯”,真能喝出“富人思維”?

巴菲特的住宅

“股神”巴菲特曾多次登上過世界首富的寶座,但他的生活依然非常簡單和節儉。根據他的傳記,他不佩戴手機,桌上也沒有電腦,一直住在美國小鎮奧馬哈他那1958年以3.15萬美元購買的房屋中。

香港富豪李嘉誠在有些人看來也是非常會“省錢”甚至有些“摳門”的:一套西裝可以穿十年八年;皮鞋壞了他覺得扔掉可惜,補一補接著穿;同員工一樣吃公司的工作餐;身為地產大亨他住的不是半山豪宅,而是1962年婚前購置的老房子。

李嘉誠的西鐵城表市價1000港元左右,已經佩戴超過了10年。眼鏡也用了10年以上,曾因為度數增加換過鏡片,卻沒有更換鏡框。

財知道丨靠進補“雞湯”,真能喝出“富人思維”?

扎克伯格的本田飛度

“省錢”也不僅僅是“老派”富豪的專利,Facebook的創始人生活也是非常簡單,曾經被媒體發現在2012年與妻子於自家後院舉行婚禮後大嚼麥當勞。平時的代步工具,竟是一輛本田飛度。

實際上這些富豪省錢省在了不必要的日常消費,花錢則花在了有意義的投資上。

種種跡象都表明,似乎不一定越能花錢就越能賺錢,恰恰相反,有些“非常能賺錢”的人,還挺“不會花錢”的。

那到底為什麼還會有“越能花錢就越能掙錢”這種說法呢?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泰勒給出了我們答案是:越會花錢就越能掙錢。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