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雞湯」:燕昭王招賢,指點領導如何做人?

繼“小資”之後,社會上興起了一個新的身份標識:文藝青年。起初,文藝青年還是一個褒義詞,當一部分“偽文青”將文藝當作裝X的工具後,人們對文青的評價也降低了——日常自拍、發圖時,配上幾句略帶文藝氣息的雞湯,就很高大上了?

古人的“雞湯”:燕昭王招賢,指點領導如何做人?

可再怎麼包裝,也改變不了雞湯的本質——一種妄想用華麗的語言來麻痺別人接受現實,卻無法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的文章。當然,雞湯也並非毫無用處,歷史上也曾有受雞湯影響而成功的例子,比如燕昭王招賢的故事。

《戰國策》記載了燕昭王招賢的故事,原文大意是:燕昭王即位後,為報齊滅燕之仇,並復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千金買骨”的故事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昭王於是尊郭隗為師。此舉令天下震動,有才之人陸續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古人的“雞湯”:燕昭王招賢,指點領導如何做人?

撇開古人對誠信的認同,那個下人能成功完成國君的任務,多少有一絲僥倖的意思,就如同《守株待兔》中的那個農夫,當初能夠撿到兔子,是因為兔子偶然間撞上了樹,可偶然不代表必然,後來農夫沒能撿到兔子,下人也不會總能買到馬。

古人的“雞湯”:燕昭王招賢,指點領導如何做人?

郭隗的計劃能夠成功,也多虧燕昭王算是一位賢明的國君,不然怎麼可能成功——都知道“忠言逆耳利於行”,可又有幾個領導喜歡聽逆耳的話?下屬勸領導要放下架子,拿出誠心待人,做出實際行動,才能招到人才,領導能聽進去嗎?下屬勸領導要任人唯賢、唯才是用,善於識別和使用人才,才能成就偉業,領導會怎麼做?

雞湯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