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今天,聽到一個小故事: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他的母親在他犯錯時,總是嚴厲地教導他,有時還會打他。

待他長大成人後,當他犯錯時,母親的教訓依然如故。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

母親很驚訝,幾十年來打他從未哭過。於是就問他:“為什麼要哭?”伯俞回答說:“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親是為了教育我才這麼做。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說明母親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從中來。”

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包容父母,這是一個最常面對,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很多人都以為這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其實再嚴重不過。

它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成色,以及他人生的底色。

孟子言:“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對父母的態度,關乎的不止是孝順,還是仁義。

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包容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順

有的父母愛嘮叨,有的父母脾氣不好,有的父母觀念落後,有的父母固執。特別是父母年老了,頭腦不好用了,髒了,臭了,脾氣更壞了……

當父母這樣時,請記得耐心點,多包容他們!

其實,人老了就和小孩子一樣,現在你長大了,想想當初你小的時候,父目錄是如何耐心地教你走路,不厭其煩地教你認字,你亂髮脾氣時他們是怎麼哄你的……

所以《禮記》中說到“孝子之養”,首先就是“樂其心”,讓父母心情快樂。生活是細水長流的照顧和陪伴,能夠包容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順。

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包容父母,最能體現人品

什麼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人品?其實就是一點:對待父母的態度,以及對待伴侶、孩子的態度。

因為他們都是我們最親的人,而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忽視最親的人,並在他們面前隨便和放縱。

這態度,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包容上。

父母、伴侶因為愛而遷就我們,孩子因為敬畏而順從我們,他們對於我們就是“弱者”。人對弱者的態度,比什麼都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

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包容父母的人,才大氣

一個連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他的心中是缺乏愛的,他的胸懷是不夠大氣的,他在其他人面前肯定也是一個斤斤計較、眥牙必報、不大氣的“小人”。

做人如此,做事更是如此。沒有大氣,沒有心胸,沒有氣魄,何以成大事?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也完全可以說“父母尚且不容,何以容天下”。

胸懷大志的人,首先要從容得下自己的父母開始做起。

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包容父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如果我們自己不在日常生活中包容體諒父母,孩子薰染到的就是一種冷漠和自私,而這樣的人從來都是難以為人所容、走不遠的。

反之,則就是最好的日常教育。可以讓孩子在一種耳濡目染之中,薰陶出一種對他人對世間,溫暖的愛意、融融的善意和寬容的胸懷。

《增廣賢文》所謂“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古人的話,我聽過最傷感的一句,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今人的話,我聽過最傷感的一句,是“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有一種幸福叫父母在,未曾失去的人不會真正體會。與父母一同行走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光是如此珍貴,所以對父母的小缺點多包容點,不要等到失去才後悔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