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一個人最後的故鄉

現在還能想起來,侄女結婚時,婚禮上有一個環節,是要新娘的父親上臺講話。

曾經是一名教師的二哥,說了這樣一段話:“今天看到女兒出嫁,作為父親我非常高興。但是,更令我高興的,是我已經80多歲的父母也來到了婚禮現場。看到他們能夠見證我女兒的婚禮,覺得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雖然當了多年的老師,剛剛上臺之前,我還是有點緊張。這時老媽悄悄給了我一塊喜糖,告訴我:別慌,吃點喜糖,甜甜的,就忘了緊張。”


父母,是一個人最後的故鄉

父母,是一個人最後的故鄉


在那一刻,忽然覺得:父母在,每個人都可以做個“在堡壘中安心玩耍的小孩”。

生活中,總是有太多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滿世界的燒香磕頭、求神拜佛保佑自己幸福。殊不知,父母才是自己人生最大的菩薩,父母在的日子才是最幸福的時刻。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這裡的“方”是方向的方,這句話的整個意思是:當父母雙親還健在的時候,不要外出;實在非要外出的話,一定要告訴父母你要去的地方,不能讓父母擔心。

孝順,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噓寒問暖,買衣給錢。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和做事上不能讓他們擔憂。


父母,是一個人最後的故鄉

父母,是一個人最後的故鄉


我有一個發小,是他父母子女中唯一的兒子。母親生他那年已經42歲,正趕上計劃生育政策嚴厲之時,他在銀行工作的父親也受到了處分。

他學校畢業那年,父親65歲,母親66歲。

本來想著是留在城市裡找份安穩的工作,奮鬥幾年買房子結婚成家,再把父母接到身邊,安度晚年。每一次和母親說起來接她們進城住,母親總是一句話,進了城不習慣,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提了好多次,父母沒有點頭,他也就明白了他們的心思。

漸漸的,他也就不提了。他聽懂了父母那句話背後的意思。

他毅然打消了進城安家的打算,在鄉里經營了一家買農用化肥的商店,離家只有三里地,八分鐘的路程。

和我說起來,他也總是這句話:我明白他們的心思。人老了,住不慣城裡的高樓大廈只是藉口,更多的是捨不得離開老家,更是不捨得我離開他們身邊太久、太遠。

富有不及溫暖,幸福不及父母。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就是孝順。

陪伴,才是最大的孝順。

父母,是一個人最後的故鄉

父母,是一個人最後的故鄉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意為樹希望靜止不動,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

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以此來告誡子女行孝要及時,趁父母親健在的時候要多關心愛護他們,而不要等父母去世後才追悔莫及。

這個出處的概況是,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的十分悲傷。走近一看是皋魚。身披粗布抱著鐮刀,在路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你家裡莫非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

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把照顧親人放在首位,這是過失之一。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為君主效力,(沒有很好地孝敬父母),這是過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卻疏遠了親人,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可他們卻不在了!


父母,是一個人最後的故鄉

父母,是一個人最後的故鄉


過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而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

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辭行回家贍養雙親的門徒就有十分之三。

是啊,人的生命,就像沙塵一樣飄忽而渺小,生命的無常總是讓人不知所措,一旦錯過就是一輩子。

所以,多抽出時間好好陪陪父母,只有父母可以讓子女恣意索取,而從不要求回報。只有當工作不順心、生活不如意時,在父母這裡聽到的永遠是一句話:別太累著了,不順心了就回家來吧!

其實父母親真的對子女要求的不多,只是一句簡單的問候,回家買給他們的宵夜,給他們煮一頓可口的晚餐,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涼了幫他們添件衣服,多多回家陪他們說說話,都能讓他們幸福溫馨好久好久。


父母,是一個人最後的故鄉

父母,是一個人最後的故鄉


每一個子女,長大成人,或許都想離開家鄉去外面的世界尋找幸福。當遇到了不開心,遇到了困難,工作最累的時候,想到的都是回家。因為家裡有溫馨、有安寧、有舒坦、更有任何時候也會心疼自己的父母。

父母,才是一個人最想回家的緣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