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秦國有重大貢獻的商鞅,為何最終還是死在秦國帝王手中?

lucky小默


商鞅是戰國時期一位傑出的改革家,他的變法使秦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這麼說,中國的第一次多民族的統一,他是功不可沒的。但是商鞅卻沒有得到好的下場,秦惠文王以謀反的罪名將他車裂,也就是五馬分屍。

奇怪的是:商鞅死後,他的變法沒有被廢除,仍然在秦國推行,並且還受到全國上下的一致好評。可見,商鞅並不是因他的變法而死。 那麼他為什麼會被秦王殺死?

先來分析商鞅的罪名——謀反。商鞅是不是真的謀反?可以先了解下他被抓捕的過程。在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此時的商鞅也開始考慮身後之事了,於是他就將自己的老母親送回到魏國養老,就在他回到魏國這個時期,有人向秦惠文王舉報說商鞅謀反,於是他立刻派兵去抓捕商鞅。商鞅在回魏國之時,因為他替秦國賣命打敗了魏國,並且從魏國手中拿走了河西之地,於是魏國人不給他開門入城。商鞅無奈,就只好回到秦國,就在途中他聽到秦王派兵來殺他的消息,他趕緊回到封地召集人馬抵抗。秦國在他的變法之下軍隊早已兵強馬壯,雙方一開打,他的部隊四散而逃。他也只有逃,結果逃到了臨晉關,他就被捉住了,然後押到都城車裂。

有意思的是他逃到臨晉關當時天色已晚,他想找個旅舍住一宿,但商鞅變法規定:沒帶合法證件任何旅舍是不允許人住宿的。事情匆忙,他恰好沒帶自己的身邊證明,所以他無地可去,就被捉住了。

·

可見,謀反只是秦王殺商鞅的欲加之罪,商鞅在整個過程最多算正當防衛。

那麼他慘死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其實商鞅就是一個智商高、情商低的人。我將原因概括為三個不好:

一:商鞅在秦國的上位手段不佳,名聲不好。

商鞅在來到秦國之前,他是魏國人,名叫公孫鞅或衛鞅。但他沒有受到魏王的重用,於是帶著怨恨來到了秦國。來到秦,他通過兩件事情達到了他的權力之巔。

第一件:結交太監。當時以他等級他是見不到君王的,於是他千方百計地結識了宮廷的一個太監,最終他成功出現在了秦孝公的面前。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誰有本事誰上位,公平競爭。而商鞅是通過太監走了後門,所以在這件事情上他老被人詬病。

第二件:打敗了魏國,收復了河西之地。商鞅向秦孝公進言,要求向魏國發兵,收復失地。當時的秦國還是比較弱小的,河西之地早已被魏國侵佔多年,但自己卻無力奪回,於是面對這樣的請求,他欣然應允。商鞅率著大軍浩蕩出發,魏國自然不甘示弱,也派出了大軍。魏軍將領叫作公孫卬,是商鞅的好朋友。他就心生一計,先寫信給公孫卬,說:既然咱兩是好朋友,何必兵戎相見,還是各自撤兵吧。公孫卬答應了,於是做好了撤軍的準備。然後商鞅又一封信,邀請他過來喝酒敘舊。結果半路中了埋伏,被商鞅殺掉了。接著商鞅襲擊並大破魏軍,收復了河西之地。此時開始商鞅就被重用了。

但這件事情對商鞅的名聲是非常不利的。那時的人們還是注重誠信,即使兩軍開戰,都是通知對方,然後光明正大的打一場。例如中學所學的《曹劌論戰》就是一個典形的例子。雖然在戰國後期慢慢形成了完整的軍事謀略,但那是幾十年後的事。在這次戰役中商鞅用計騙殺了自己的好朋友,讓商鞅的信用全無。

這兩件事讓商鞅成功掌權,但商鞅在秦國的名聲卻早已掃地。

二:推行變法時過於嚴苛,人脈關係不好。

商鞅在變法前期,為了人們相信變法,出了一個徙木立信的典故,還是值得稱讚。但在變法過程中,商鞅為了能夠讓新法得到實施,一直採用酷法嚴律,弄得他得罪了很多人。

例如仕伍連坐法,是一種戶籍制度,將老百姓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仕。其中有一人犯錯,其餘人全部連坐。這是一項很嚴厲的措施,雖然有利於預防人們犯罪,但卻引得人人自危,製造了社會恐慌。

還有就在變法不久,一大批利益受損著就來都城告狀,這些人上含王侯貴族,下有平民百姓。商鞅一看,就把他們發配邊界,等到變法見效的時候,這些人又回到都城來稱讚變法。商鞅又一看,當初說不好的是你們,現在說好的又是你們,於是商鞅將他們當作亂法之人,趕到渭河邊將他們殺掉。據說當時商鞅有一天殺掉了七百餘人,染紅了渭河水。還有一個例子就是當時的太子、未來的秦惠文王犯了錯,商鞅不顧他的顏面,狠狠的懲罰了他的兩個師傅,在太子師傅們的臉上刻字。

就是這樣,商鞅將秦國從上到下除了當時的秦孝公外的人都得罪了一遍。

三:功高震主,大腿抱得不好。

秦孝公死後,商鞅開始想到了自己的身後之事,但他仍然還沉浸在自己的功勞簿當中,沒有對新的國君有任何的表示。秦惠文王當太子之時,一直被商鞅拿走了光環,當時的秦國除了秦孝公外,人們知道最多的就是商鞅,而不是太子。也就說,秦惠文王一直躲在了商鞅的背後幾十年,默默的隱忍,肯定對商鞅是有情緒的。商鞅功高震主,秦惠文王的位子肯定坐得不安穩。在《戰國策》中記載,當初秦孝公是要將王位傳給他的,但商鞅沒有接受。秦孝公的動機是什麼我在這裡不作討論,但這說明商鞅的功勞非常高,已經對秦惠文王的地位產生了威脅。

最終有人向秦惠文王舉報商鞅,說道:“今秦婦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王,大王更為臣也。”這一句話直接戳中了他的痛點,也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此時商鞅的日子就到頭了。

正是這三點,讓商鞅站在了秦國所有階層的對立面。在支持他的秦孝公死後,他的悲劇也來到了。


愛好歷史的小順子


我是孫老師,我來回答。

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強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後被處死主要的原因在於極大的觸碰了舊貴族的利益,秦惠文王為了緩和矛盾而犧牲了商鞅。

首先秦孝公在位期間,為了改變落後的局面,通過招賢令吸引天下人才到秦國實行變法改革。商鞅變法得以推行,通過獎勵耕織,廢除貴族世襲制度,獎勵軍功等方面,大大提高了秦國的綜合國力,為後來一統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可是這種改革是犧牲了舊貴族利益的,以甘龍為代表的舊貴族,對商鞅更是恨之入骨。法家倡導王公貴族犯法與庶民同罪,期間太子犯罪,商鞅依然採取酷刑,對太子的兩個師傅分別實行了劓刑和墨刑。從這一點上看,太子對商鞅也有仇恨。

秦孝公在位期間,商鞅有靠山還好,有反對者,秦孝公可以幫忙清除。但當秦孝公死後,舊貴族蟄伏的一些人就聯合起來,向新即位的秦惠文王施加壓力,處死商鞅。

秦惠文王也深知商鞅得罪了太多人,為了緩解與舊勢力的矛盾,將商鞅車裂。雖說商鞅被處死,但變法的措施依然繼續推行,這也是商鞅毅然決然赴死的原因。

自古以來,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改革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以及本人的魄力。商鞅雖死,但足以名垂千古!

謝謝你的閱讀,歡迎吐槽

我是孫老師,記得關注我哦





孫老師愛歷史


商鞅最大的優點和他最大的弱點就是他是外來人口。為什麼呢?作為優點來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商鞅可以將外部成功經驗引進到秦國來,同時,由於秦國作為偏隅一方的思想落後地區,期待有外部專家帶來先進經驗的客觀需求。這樣就讓衛國技改專家商鞅有了充分發揮的舞臺。

作為缺點來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小小的商鞅居然把屎盆子扣在太子的頭上。他忘了一件最關鍵的技術環節,就是太子的下一個角色是要當王的。這也就是商鞅一個持有暫住證的外鄉人的必然悲劇。他沒有當地人脈關係,不能期待有鞅粉支持,只能“作繭自縛”了卻自己生命。


知行合一的人生


出身衛國貴族的商鞅來到秦國,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實施的“商鞅變法”是引領秦國走向強兵富國之路的起點。商鞅主持的變法前後有兩次,主要包括獎勵耕戰,世族子弟沒有軍功不得襲爵,廢除井田制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此次變法是戰國時期各國改革中最徹底的改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但是,所有改革必然會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商鞅變法也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諸多阻力,全賴秦孝公鼎力支持,不甘利益受損的世族們只好潛伏下來,等待時機予以報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公子駟即位,是為秦惠王。世家大族終於抓住機會報復商鞅。公子虔等乘機發動反攻,誣陷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車裂而死。商鞅最終死於秦惠王之手,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以下方面:

一是商鞅變法嚴重損害了舊貴族世家的切身利益。由於商鞅廢除井田、獎勵耕戰等改革措施觸犯了貴族階層對土地和官職具有的壟斷特權,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早在變法之初,以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師公孫賈為首的舊貴族勢力就跳出來堅決反對變法,在被秦孝公壓制後,還教唆太子駟公開出來反對。商鞅依法予以懲治,公孫賈的臉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則因屢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太子即位後,為了替公孫賈和公子虔報仇,藉機處死了商鞅。

二是商鞅變法部分刑罰過於嚴苛,引發秦國人不滿情緒。商鞅變法講究以嚴酷法律約束引導秦國人的行為。其中,“連坐法”的推行以及輕罪重罰、什伍戶籍制度及徵收戶賦,雖然迫使民眾按照了變法方向行事,但也因此殺戮過重,使得民眾私下積聚了諸多不滿情緒,而世家大族則藉機煽動了這一情緒,推動了秦王處死了商鞅。

商鞅變法卻身死,證明了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事,都需要有人為此付出代價,但商鞅也沒有白白犧牲,秦惠王以後的歷代國君都繼續沿著商鞅變法的主基調前進,使得秦國國力持續增強,最終統一天下。


滄海拾遺錄



01、得罪於太子

有次太子犯法,商鞅說:“法之所以難以順利進行,皆自上犯之。”依新法處罰太子,於是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也就是秦穆公的哥哥,從這件事後公子虔由改革堅定不移的支持者,轉眼成為了強有力的反對者,還以墨刑處罰了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新法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處劓刑,從此他十年閉門不出。 其實商鞅的這些做法完全是為了新法的順利進行。

他只知道太子犯法與民同罪,可是卻忘了太子是日後的大王,天子之威不可侵犯,君心不容踐踏,秋後算賬自然是難免的。

但是如果僅僅因為如此,秦惠王是不會對商鞅如此趕盡殺絕的。



02、用商鞅的死來平息貴族的怨氣,得到他們的支持

秦孝公死後,最先跳出來的是公子虔,這就是所謂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可是僅憑著這些口說無憑的莫須有的罪,秦惠王為何就任由他們去抓商鞅呢?

此時的他剛剛登上王位,急需那些個老臣的支持,所以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何況還有一個老氏族在後面虎視眈眈。

老氏族有了皇室血脈的庇護,勢力很大,老氏族代代相傳,他們的勢力和關係盤根錯節,猶如銅牆鐵壁。在秦穆公之前,老氏族威磊、三父等人,就在朝政興風作浪,上演過廢除國君的鬧劇,秦國差點給廢了。如此前車之鑑,秦國的歷代君主都見識到老氏族的厲害之處,對於他們一向都是恩威並施。

商鞅變法從根本上觸動了老氏族這幫老貴族的利益,他們對他早就恨得牙根癢癢,懾於秦孝公的威嚴不敢發作,暗地裡早已蠢蠢欲動。

此時秦惠文剛上臺,根基不穩,資歷尚淺,他不想因為商鞅的事情和他們公然發生衝突,所以將商鞅拋出,以平息他們心中的怒火。

秦惠王將商鞅五馬分屍並示眾,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還誅滅了商君全家,此舉深得那些舊貴族的人心 。


03、秦惠王殺商鞅既是過河拆橋,也是一種政治手腕

秦惠王殺商鞅而不毀其法,此舉說明秦惠王還是個明君,他知道商鞅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說明他是一個智慧和頗有遠見的君主。可是他為何又要殺了商鞅呢?

因為商鞅功勞太過,賞無可賞,李斯曾面對自己的無限繁榮富貴,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這也許是商鞅當時的真實寫照。

商鞅這個炙手可熱的人物到了秦惠王手裡變成了燙手山芋。如果當時商鞅能聽取趙良的勸告急流勇退,也許就不會遭到如此下場,真是應了趙良的話:“秦王(指秦孝公)一旦不立朝,秦國收君者豈可微哉?亡可翹足而待。”

秦惠王出於他的政治手腕,便順水推舟將商鞅殺了,又以商鞅謀反查無實證,以公子虔和公孫賈陷害商鞅為由,將這兩個人及其他們的勢力也給剷除了。

秦惠王既除掉了商鞅這個燙手山芋,又除掉了舊勢力順便替自己洗白了。秦惠王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了,看來王就是王,王就是那個高高在上,翻雲覆雨,揮斥方遒的人物。

看來商鞅有著必死的原因,古人都道急流勇退是明智之舉,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夠抵擋名利的誘惑呢?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呀!


少禾君的歷史小鋪


所謂一代國君一朝臣,此言非假。

例如:李牧與趙悼襄王、張儀與秦惠王、吳起與楚悼王等等,因為這些國君的信任與支持,這些臣子才能大顯身手,名冠諸侯。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國君前腳剛撒手人寰,這些昔日被委以重任的股肱大臣往往慘遭毒手。李牧被殺,張儀自己跑了,一代軍事家、法家吳起竟然被貴族們殺死在屍骨未寒的楚悼王身上。

為什麼呢?太史公一言中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莫出左右。


本文就試著結合商鞅相秦展開。

秦孝公欲重啟其先祖秦穆公之霸業,恰遇遠道而來的衛鞅。衛鞅從五帝三代,再到春秋五霸,把他們的治國方略一一告知秦孝公。秦孝公說:“時間太長了,我不能等,何況賢明的國君,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怎麼能叫我悶悶不樂地等上幾十年、幾百年才成就帝王大業呢?”於是乎,衛鞅提出了強國之術——法治。

新法推行,得罪皇親國戚。

新法就緒,下令“搬木者賞五十金”,後衛鞅果賞金於庶民,讓百姓知道其令出必行。

新法施行一年,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依新法必處罰太子。然而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刑,破了相是不能繼位的。那怎麼辦?新法不能剛施行就廢止,於是就處罰了太傅公子虔,墨刑處罰了老師公孫賈。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從此,百姓再沒人敢私下妄議新法了。老百姓從衛鞅變法裡得到好處,眾望所歸,衛鞅在秦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日中天。


過了四年,太傅公子虔又犯了新法,這次比較慘,被判處劓刑。劓刑是什麼,就是把鼻子割掉,通常被割掉鼻子的人被安排去戍守邊關,因為面貌醜陋,不宜在大庭廣眾之中生活,他們多心甘情去偏僻之地了此殘生。公子虔是堂堂王室之後,太子師傅,破了相又不能去邊關,只能躲在家裡,閉門八年不出。舊恨未消,又添新怨。這怨氣也跟著積累了八年。商君出任秦相十年,很多皇親國戚都怨恨他。

詐擒公子卬,斷了自己的後路。

衛鞅看見齊國於馬陵一役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太子申,射殺將軍龐涓。於是向秦孝公請戰,魏國派公子卬領兵迎擊。兩軍相拒對峙,衛鞅約魏將公子卬見面,說是要與他訂立盟約,各自撤兵休戰。魏公子卬上當,被衛鞅的伏兵生擒,衛鞅再趁機發動進攻,徹底打垮魏軍。衛鞅歸來,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他,封號商君。

不聽趙良之勸,錯失全身而退的良機

趙良勸商鞅:“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您一出門,後邊戰車數以十計,衛士頂盔貫甲、持矛操戟。否則,您必定不敢出門。還不趕緊趁著秦孝公在世之時,告老還鄉。否則孝公西去,要殺你的人還少嗎?死亡可以翹足而待。”可是商鞅貪戀財富,不聽勸告,也意味著失去了功成身退的唯一機會。

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開啟了商鞅的喪命之旅。

首先,禍起蕭牆。舊恨太傅公子虔率一眾皇親國戚,告發商鞅要造反。

其次,外路被封。商鞅離秦,潛逃到魏。魏人非但拒絕收留,還把他送回秦國。

再者,伐鄭被戮。商君潛逃到商邑,向北攻擊鄭國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黽池。

最後,屍分族滅。秦惠王將商君五馬分屍示眾,同時誅滅了商君全族。

功高震主,商鞅必死

總的說來,商鞅變法,使秦國崛起,秦孝公之時可呼風喚雨,而事秦惠王就身首異處。僅僅是因為兩人過去的恩怨嗎?那就太小看秦惠王了,他也是一位明君,不至於為了王室貴族們的利益,而要將衛人商鞅置於死地,後來他不也是重用了客卿張儀嗎?那商鞅如何必須死呢?

雖然史記中並未詳細記載秦惠王對商鞅的看法,但從後來範睢勸諫秦昭王的言語中可以受到啟發,“天下只知穰候,不聞秦王。”什麼意思,功高震主。

此時,秦孝公已沒,於外,天下諸侯只知助力秦國崛起的商鞅;於內,商鞅數年變法,萬民臣服,哪怕是太子犯法,照罰不誤,所以百姓只知遵循商君之法。如果商鞅不死,秦惠王何以名揚諸侯,何以讓百姓來附?

商鞅之死,表面是為公室子弟復仇,其實是成就了秦惠王的名和利。秦惠王坐收漁翁之利,對內籠絡了公族之心,對外緩解了鄰邦魏國的警戒之心,最重要的是從此把他送上了大秦崛起的重要歷史舞臺。


讀春秋思無忌


商鞅之所以會被秦惠文王贏駟處以車裂之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結果。一,早在贏駟還是太子時,商鞅就因為贏駟犯法的事和贏駟結下了樑子。秦孝公狠狠的處罰了贏駟。二,由於太子是國之儲君,不能殺,為彰顯秦法的公正,商鞅不得不找了個背鍋的人來處罰,以太子犯法,太子的老師有管教失職的罪名將太傅贏虔(秦孝公的大哥)處以翳邢(割掉鼻子),這是毀容啊!因此和位高權重的贏虔也結下了深仇大恨!本來贏虔是一直支持商鞅變法的。商鞅這樣做無疑是自己將一座靠山變成了強大的敵人。三,被商鞅的變法所侵犯了利益的各大氏族無不對商鞅心懷憤恨,時刻想著報復商鞅,推翻新法。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原來被秦孝公強力壓制的反對派趁機反撲。反對派又分為兩派,一派是先除掉商鞅,除掉商鞅後廢除變法。這派的主要代表是各大老氏族。另一派是隻除掉商鞅,保留變法。這一派的代表是秦國新任國君秦惠文王和太傅贏虔。兩派都想置商鞅於死地,所以商鞅必死無疑。不過秦惠文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利用商鞅的被殺,將改革派的復仇力量用來對付各大老氏族,說是他們害死了商鞅。藉機把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老氏族連根拔出,消除了頑固反對派對變法威脅。所以殺死商鞅,是秦惠文王一石二鳥之計,既報了私仇,又除了老氏族。手段老辣,可憐商鞅成了秦國變法的祭品!





天不語271


各國變法皆是如此,因為變法意味著權力的轉移。好比一塊餅,原先每次出爐的餅都已經按約定成俗的方式來分配,分得多的人沒有意見,分得少的人不敢有意見。而這時突然來了一個人說,你們這樣不對,應該由我來重新分配。中國自古就有一句俗語: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所以當這個跳出來的人沒有了靠山,那自然是死局了。個人以為可以從以下3點進行分析。

1.商鞅的國籍,商鞅是衛國人,且曾在魏國任職。所以他在秦國唯一的支柱只有秦孝公,商鞅變法時,他的所有壓力都有秦孝公頂著,宗族勢力、軍隊勢力、新進貴族都無法直接對他產生威脅。而秦孝公死後,以往因變法失利的舊貴族必將進行報復。

2.秦惠文王,贏駟當太子時,一度觸犯了禁條。當時正值有人反對新法,法令行不通。商鞅說:“法令行不通在於宮室貴族的干擾。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先從太子開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因此他也就成了變法的第一批被執法者。新君登基,加之這時商鞅威望極高,家家戶戶都知道商君之法,惠文王對商鞅有所顧忌。他需要宗族、軍隊、官員們的支持,而殺商鞅就是唯一的一個辦法。

3.秦國百姓.《史記》裡說,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實際情況是:老百姓所受的盤剝比重非常之大,始終在生存線上下掙扎,因為商鞅變法主要是為了富國強兵,從而提出了以耕戰為本。而國家的富有隻有對外獲取,或者對內盤剝。兵強就需要老百姓們全力賣命。雖然有對應的軍功制度對應彌補,而百姓也還是困苦的。加之“連坐”這些制度,改革初期也有很多普通百姓遭受無妄之災。受制於秦法的百姓,只知守法,也不會為商鞅逃跑提供幫助。

商鞅雖亡,而新法不亡。也就有了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最終一統。


良辰美景不虛設


在古代的政治環境中,商鞅作為一個變革者就註定了他悲劇的命運。

古代的政治體制採取的是以人治國,而不是依法治國。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尤其是商鞅的變革還大大加強了君主的權威。商鞅的權力是來自於鼎力支持他變革的秦孝公。當秦孝公死去後,他最大的靠山消失了。

而在他之前的改革中,由於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度。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並且還對太子的老師實行了刑罰,得罪了太子。

新君即位後,為了平息舊貴族的怒火,保留變法的果實。商鞅就成為了一個讓人發洩怒火的工具,畢竟秦國的變法已經基本完成,他最大的利用價值已經消失!所以商鞅最後死的極慘,被處以五馬分屍的極刑!真可謂是大丈夫“生則五鼎食,死則五鼎烹”。



一隻懶惰的貓123


歷代變法者,往往善始者眾,克終者寡。無論是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還是楚悼王的吳起變法,都是這樣的結局。

對秦國做出重要貢獻的商鞅,為何會死在秦惠文王手裡,我覺得原因如下:第一,孝公歿。秦孝公是商鞅變法的重要支持者,他力排眾議,以極大的毅力和勇氣幫助商鞅推行新法,大大緩解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同時,他也是商鞅的護身符,孝公活一天,就能保商鞅一天富貴平安。孝公一死,朝堂之中就會變數迭起,商鞅的靠山也就沒了!第二,樹敵多。變法說白了,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這樣,不可避免就會犧牲一些秦國老貴族的利益。這些人在秦國根深勢大,一旦有機會,就會給他致命一擊。第三,影響大。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影響意義深遠,使秦國國富兵強,一躍成為強國,商鞅在秦國的影響力也深入人心。新君繼位,為了朝堂的穩定,既要平復老貴族的怒火,又要消除商鞅的影響力。所以,商鞅之死也就順利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