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心光明瞭,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

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殊不知,這是我們的“心”處於亞健康狀態。

韓望喜博士將帶我們從心學的經典文本和故事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心學這一領域,讓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韓望喜,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多年來致力於國學經典的研究和傳播。他創作完成了大型儒家文化交響樂《人文頌》文學本,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主會堂首演,把儒家文化闡釋展現給世界。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以心照物


什麼叫心學呢?就是身心性命之學。所以王陽明說,聖人之學,心學也。就聖人的學問就是心學。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十分推崇“以心照物”的觀點。

以心照物的本質就是:有什麼心,就有什麼物。有什麼樣的志向,就能成就什麼樣的事業。一個人即使沒有了手,沒有了腳,聽不到說不出,但他只要有一顆仁心,就可以做個好人。

有一次陽明大師和學生們一起遊學,他的友人就指著花說:“老師,您常說心外無物,您看這巖中花樹自開自落,與你我的心有什麼相干呢?”王陽明回答:“你未看此花之前,此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當你來看這花的時候,此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這就是“以心照物”。

韓望喜博士談到,自己在在讀《傳習錄》的時候,有一句話特別受觸動——“你怎麼能夠以桀紂的心,來成就堯舜的大業”。意思就是你怎麼懷裡揣著一個壞人的心,而去成就一個好的事業呢。舉個再淺顯的例子:你怎麼懷著一個殺人的心,能夠生產出好的疫苗呢;你怎麼能懷著一個害人的心,去做好的牛奶呢。你怎麼可能拿著一個鋼刀,殺人的刀,說是要去救人呢?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所以,你有什麼心,就有什麼物。有什麼樣的志向,就能成就什麼樣的事業。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以善良的心性去明照萬物


有一次王陽明為了印證他這個哲學,和一位叫楊茂的聾啞人來筆談,這位聾啞人也是一位讀書人,雖然不能說不能聽,但是可以寫。那麼他們兩個會面之後,王陽明就問說,你是不能說,也不能聽,但是這個會妨礙你做個聖人嗎?會妨礙你有一個好的心嗎?有個善良的心嗎?楊茂說,這完全不會妨礙,所以王陽明說,一個人即使沒有了手,沒有了腳,沒有了四肢,聽不到說不出,但是他只要有這顆心,他就可以做個好人,對不對。相反有些人,長得何等的美貌,聽得何等的聰明,多麼巧言令色,多麼耳聰目明,可他心壞了,他能做個好人嗎?他做不到好人。

做一個人,或者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他的形貌嗎?是他的顏值嗎?不是,是他的心。

古代先賢從不單單通過外貌,就簡單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君子,而是看他有無愛人之心。王陽明經常做一個比喻:我們看事物,就是以心照物,以善良的心性去明照萬物。只有把自己的心修煉得一塵不染,才能夠明照這個世界。如果連自己的心都是糊塗的,鏡子都是模糊的,又怎麼能夠照亮世界呢?


所以身心,身的主宰是什麼?是心。心的發出是什麼?是意,意志的意,意的本體是什麼?是知,意的所在就是物。意要落在一個物上面。什麼意思呢?如果孝順父母,意在孝順父母,那麼這就是孝順的一件事情。意在於事君,忠君,那麼忠君就是一件事情。意在仁民愛物,那仁民愛物就是一件事情。意在視聽言動,視聽言動就是一件事情。

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心在上面,都有一個心像明鏡一樣的去照。

那麼美醜貴賤,是非曲直,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就呈現在這裡了。所以王陽明就說,這世上哪裡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呢!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如何擁有善良之心


宋明理學一直秉承“存天理,去人慾”這一觀點。其實質是懂得節制自己的慾望,不能任由其氾濫,否則無底的慾望會毀了人類自身。想要擁有善良之心,首先就要展現出自己的良知。

所以人要做什麼,人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致良知,就是把良知、良能呈現出來就好了。人家說很難嗎?這個有什麼難的,王陽明說這很容易的,心什麼都知道,心有一個光在照,心像一個鏡子一樣在照,它知道的。

見到父親母親,自然知道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就是良知,不用到外面去求。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什麼叫孺子入井呢?就是孟子講的,在《公孫丑章句上》講,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個人都有不忍受別人受苦的心。先王有不忍別人受苦的心,所以就會有不忍別人受苦的政策。“一個人看到一個小孩,匍匐在井邊,好像要掉到井裡去了一樣,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都會有怵惕惻隱的心,無論在北京還是在深圳,在全世界各地,看到一個孩子遭遇到危險,要掉到井裡去了,你會不會想到要救他,一定會要救他。"

"為什麼要救他,孟子就問我們說,你為什麼救他,你是要跟他的父母結好嗎,你還是要譽於鄉黨,在鄰里之間求個好名聲,你還是說不喜歡這個小孩子的哭鬧聲,都不是,本能的就有這個心,每個人就有這個心。這個心,就是良知。就是不忍別人受苦的心,就是慈悲心,就是惻隱之心,這個不是從外面來的。”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人心就像這樹木一樣


學問之道沒有其他的,就是把自己的私慾,私念,行差踏錯了的心回到本位,盡己之心,推己及人。這個就是良知,這個就是學問,這就是格物致知。

孟子曾講過牛山之木的故事。從前有一座美麗的牛山,山上的樹木鬱鬱蔥蔥。但人們經常上山放牧,總想著砍伐樹木,綠樹青山慢慢的就被砍光了。人心就像這樹木一樣,原本都是美的。但人心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受到私慾的矇蔽。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呵護,去存養這顆心。要時常反省自己,拷問自己的良知。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王陽明說,你平常大庭廣眾說話,我還不大很相信,你可能有各種顧慮,有可能說假話。但是夜半三更,你自己捂著自己胸口,捫心自問問自己說,我做的對不對,這個你總會知道吧,這個還要別人告訴你嗎?

心學的修煉,都要經歷存心、養心、不動心這三個過程。其中,不動心堪稱最高的境界。死生不變於己,心無所懼,還有什麼東西能令他心動呢?君子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時常保有一顆不憂不懼,寵辱不驚的強大內心,萬事萬物皆可淡然處之。

更重要的是你要反省自己。所以王陽明說,我第一要教你們靜坐,是要你把那個喧鬧的心,能夠沉靜下來,這個不是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怎麼樣,不在形式而在於心性,就是說你要自己來剋制省察,問自己做得對不對。追問自己,拷問自己的良知對不對,他說就像貓抓老鼠一樣,眼盯著,眼看著,一有響動,馬上追過去。自己那些不對的地方,要自己去思量。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有心就有力,有心就能做事情


知行合一,知就是心,就是能覺悟的心,能明照的心,在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它在照,你自己歷歷在目,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在做慈悲的事,還是邪惡的事情,做光明的事情,還是黑暗的事情,它在時時有個心在照,有個心在覺悟,這就是知。

想問題的時候,不要茫茫蕩蕩去想,而是把這問題落在實處,在事情上磨鍊這個心,這就是行,是不是,這就是知行合一。不會有兩條路,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就想著我做這個事情是怎麼樣做的,不是行而不覺,而是心裡很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不是習而不察,而是心裡很察覺自己在做什麼。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很多人說,王陽明心學是空幻的,虛幻的。其實,王陽明心學是實學,是經世致用之學。梁啟超先生說,這個不止是修身養性的,它對這個世界是非常有大作用的。從每個人有這個心性就能做大事業,沒有這個心性,就不能做大事業。有一句話說,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也不是沒錢人的,是有心人的。有心就有力,有心就能做事情。

萬物一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孟子特別講同理心,忠恕之道的恕,不是寬恕的意思,而是同理心的意思。是去傾聽的意思,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他人有這個心,我去傾聽,去理解,這個叫同理心。

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這一觀點從心學角度出發進行概括總結。儒家從親親之愛,推導到天下之愛,就是萬物一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萬物一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Q: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韓望喜:中國的儒釋道,都是以性善來作為根基的。如果人沒有善性,沒有靈魂在的話,無法拯救自己。如果人不能自己拯救自己的話,便要通過外在的東西來拯救自己,那就不是中國文化了。

中國文化一定要靠與天同一,與聖人同一,沒有私慾的心來立下根基。儒家思想對人都充滿希望認為人的本質像美玉一樣,關鍵在於後天的雕琢。

Q:真的是“相由心生”?心靈的修養,能改變一個人的相貌或者氣質嗎?

韓望喜:內心充滿慈悲,仁義禮智根於心,外表便會非常的溫良和順。本身的親和,對他人的慈悲,無形中也會增加一個人的氣質。

Q:陽明大師表露出來哪些引人學習的大智慧?

韓望喜:一是在逆境中經歷磨難,這也是每位心學研究者的必經之路。二是要有定力,還要有智慧。莊子說過,“外物不可必”。外邊怎麼樣你管不了的。只有得之在我,才是真求。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求之於自己的心。內心足夠強大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輕易擊垮。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編導:沈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