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順
北約編號SS-18 Satan“撒旦”導彈真正的名稱是P-36M導彈,它是在P-36導彈上的改進。
首先來介紹一下P-36導彈。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民兵”導彈進入戰鬥值勤,它可以承受4-14百萬噸級洲際彈道導彈的打擊。為此,蘇聯決定必須研製2千萬噸級洲際彈道導彈。這樣只需要消耗1-2枚導彈,就可以摧毀美方的導彈發射井。1962年4月16日,蘇聯部長會議批准進行導彈總體研製。1962年5月12日,第586設計局開始研製採用偏二甲肼為推進劑的P-36(8K67)導彈並在1963年6月完成草圖。該型導彈用於消滅美國“民兵”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裝置,以及與工業和行政政治中心、電力系統中心、運輸樞紐、洲際彈道導彈/防空/反導和海軍基地、機場、航天發射場、經濟和武裝部隊控制中心有關的最重要戰略目標。
P-36導彈第一級發動機
導彈發射陣地採用6個獨立單發發射井,發射井之間距離8-10千米,與P-16У導彈發射井不同,P-36導彈發射襯筒不轉,靠導彈慣性制導系統發出的指令來實現導彈在射擊平面的轉動。這型導彈的發射準備時間為5分鐘,極大提高了導彈的作戰能力。
1963年9月28日進行了首次發射,不過沒有成功。導彈產生爆炸,使得發射場地遭到破壞。之後在1964年又進行了16次發射並對導彈系統進行了改進。1965年1月14日,進行了地下發射井發射導彈的第一次試驗。很不幸,這一次導彈又爆炸了,將重達200多噸的防護蓋拋出幾百米遠。1965年7月,導彈開始飛行試驗。這一年,導彈共進行了14次試驗。從當年開始,先後組建了5個導彈師用於裝備該型導彈。1966年11月5日,第1個P-36導彈團在克拉斯諾亞爾邊區烏茹爾市進入戰鬥值勤。1967年11月7日,在紅場閱兵始終導彈第一次亮相,不過拆除了遊動發動機而且使用了非標準彈頭。1967年7月,導彈開始列入裝備,批量生產指定在南方機械廠進行,共部署260枚,該型導彈在1978年退出現役。
P-36導彈地下發射井
導彈最大飛行距離15000千米,射擊精度1.3-1.9千米(極限偏差5千米),最大發射質量183.89噸,核裝藥威力500萬噸TNT(攜帶重彈頭達到1000-2500萬噸TNT)。導彈彈長31.7米,最大彈體直徑3.05米,採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為推進劑,導彈接到發射命令後可以在4分鐘內點火升空。導彈推進劑貯存箱採用帶共底的整體貯箱,可以在加註狀態下長期貯存,使用壽命為5-7.5年,為此使用了專用補償裝置。
導彈各級發動機採用開路主發動機和四燃燒室遊動發動機。一級主發動機包括3個 由1臺渦輪泵驅動的雙燃燒室發動機組合,二級發動機則包括1個同樣的發動機組合。
導彈制導系統為自主式系統,採用帶滾準軸承的陀螺儀組和陀螺積分儀以及機電計算裝置的陀螺穩定平臺,具有法向、和側向穩定通道、射程控制、視速度調節和導彈貯箱推進劑同步耗盡調控。
導彈通過陀螺穩定平臺和地面光學儀器完成瞄準。此外,安裝了專門的制動固體火箭發動機,從而減少後效衝量的影響並保證級間分離和彈頭分離。
P-36導彈及其結構
P-36導彈結構示意圖註釋
1-彈頭;2-儀器艙;3-二級氧化劑箱;4-二級燃料箱;5-二級遊發動機;6-二級主液體火箭發動機;7-一級氧化劑箱;8-一級燃料箱;9-一級遊動發動機;10-一級主液體火箭發動機
它的改進型P-36A導彈在1969年8月25日開始戰鬥值勤,同年11月19日開始列裝,1979年退出現役。發射井間距8-10千米,深度41.5米,鋼襯套直徑4.64米。
P-36導彈發射
1970年8月28日,蘇聯召開國防委員會會議,專門討論戰略力量建設問題。會議上主要提出了兩個完全對立的觀點。中央設計局總設計師切洛梅提出了“還擊-迎擊”觀點,蘇聯戰略力量應該擁有巨大數量的非常容易使用和從簡單、廉價的發射井中發射的廉價導彈,以及5000具發射裝置。洲際彈道導彈採用氣動發射,並裝備廉價的模擬控制系統。裝備導彈數量的巨大可以避免敵方的全方位打擊,因為這麼多數量的發射井被全部摧毀是不可能的。況且任何一個導彈防禦系統也承受不起如此多的導彈飽和反應攻擊。而南方設計局總設計師揚格利則提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即“確保還擊”,認為必須在最不利的條件下都要確保對侵略者實施核報復的能力。他建議研製新型多彈頭採用預包裝技術的威力更大、準確性更高的從發射裝置上發射的液體導彈,發射裝置具有可抵禦敵方反應打擊的防護能力,控制系統採用計算機。他還提出了兩種液體-帶同樣戰鬥部的P-36M巨型導彈和MP-УP-100輕型導彈,區別在於戰鬥部組成不同。他的觀點得到中央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科學研究所所長莫茲若林的大力支持,此外科學院院士克爾德什、亞歷山大德羅夫和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也表示贊同。經過討論,最終國防委員會採納了他的觀點。不久他去世後,方案實施工作落到了新任總設計師烏特金肩上。
撒旦導彈的奠基者-蘇聯著名導彈設計師揚格利
P-36M(PC-20A)洲際彈道導彈是在之前P-36導彈基礎上的一次全新改型。1969年9月,蘇聯部長會議作出決議,批准進行導彈的總體設計。之後由於原總設計師揚格利的去世,新導彈研發工作由號稱蘇聯導彈設計教父的烏特金擔綱。1973年2月21日,導彈進行了第一次飛行試驗;到1974年共進行了35次試驗發射。1974年12月25日第一個導彈團在多姆巴羅夫斯基開始戰鬥值勤,1975年12月30日開始服役,1983年退出現役,共部署190枚。
P-36M導彈及其結構
P-36M(PC-20A)導彈(在運輸發射筒內)結構示意圖註釋
1-固體燃氣發生器;2-底盤;3-底盤上座;4-一級發動機;5-橫向支承(環);6-一級燃料箱;7-氧化劑輸送導管;8-一級氧化劑箱;9-運輸發射筒外殼;10-一級反推噴管;11-過渡段;12-二級遊動發動機排氣管;13-二級遊動發動機燃燒室;14-二級液體主發動機;15-二級燃料箱;16-二級氧化劑箱;17-過渡段;18-二級反推噴管;19-儀器艙;20-運輸發射筒的適配器;21-導彈彈頭
導彈結構比之前更緊湊,總長度比之前縮短0.4米,但推進劑貯量卻增加約11%,有效載荷增加約40%。導彈最大射程11200-16000千米,單枚1800-2500萬噸TNT當量彈頭或者8枚50-130萬噸TNT當量彈頭,發射重量210噸,投擲重量7.2噸,彈長33.6米,彈體最大直徑3.05米,命中精度1.6千米,導彈保存期限10年。
導彈是採用串聯配置的二級導彈,兩級直徑相同。為更有效利用空間和減輕結構重量,第一級不在用箱間段和尾段,第二級也不用尾段。在第二級,發動機安裝在燃料箱的環形腔內。
主發動機採用液體推進劑(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一級動力裝置包括一臺閉路單燃燒室主發動機和一臺開路四燃燒室遊動發動機。
P-36M導彈發射
導彈制導系統採用彈載數字計算機,可以在導彈戰備值班情況下遙控導彈系統的參數,自動進行射前準備、射前遙控更換攻擊目標、實施導彈發射以及按照預先選定的飛行參數控制導彈的飛行。導彈飛行控制採用實際飛行參數而不是用運動參數作為俯仰角控制程序輸入。
導彈藉助固體推進劑燃氣發生器將導彈從地下發射井內的運輸發射筒中發射出去。導彈控制在一級飛行期間靠擺動主發動機燃燒室,在二級飛行期間靠擺動遊動發動機的燃燒室來實現。級間分離和彈頭分離利用氣體動力方法,即打開專用窗口,使燃料箱內增壓氣體從窗口排出。
導彈的戰鬥部加裝有反導彈防禦突防裝置,導彈存放在運輸發射筒內,實施冷發射。導彈高度戒備狀態下反應時間從之前4分鐘縮短到62秒,使用期限也從7年延長到10年。
P-36M導彈第一級發動機
Р-36М УТТХ(15A18)(注:УТТХ表示УЛУЧШЕНИЕ ТАКТИКО-ТЕХНИЧЕСКИХ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戰技術性能改進)導彈在1977年8月16日根據蘇聯部長會議決開始研製,1979年11月27日結束試驗,1980年12月17日開始服役,共部署308枚。
Р-36М УТТХ導彈及其結構
Р-36М УТТХ(PC-20Б)導彈(在運輸發射筒內)結構示意圖註釋
1-固體燃氣發生器;2-底盤;3-底盤上座;4-一級發動機;5-橫向支承(環);6-一級燃料箱;7-氧化劑輸送導管;8-一級氧化劑箱;9-運輸發射筒外殼;10-一級反推噴管;11-過渡段;12-二級遊動發動機排氣管;13-二級遊動發動機燃燒室;14-二級液體主發動機;15-二級燃料箱;16-二級氧化劑箱;17-過渡段;18-二級反推噴管;19-儀器艙;20-運輸發射筒的適配器;21-導彈彈頭
導彈在結構上與P-36M一樣,沒有進行改進。制導系統上改進了指揮儀表系統和彈載計算機軟件,從而減少了工具誤差和方位誤差。
與之前的相比,導彈改為攜帶10枚50萬噸TNT當量子彈頭,最大射程11000千米,起飛重量211.1噸,投擲重量8.8噸。導彈長34.3米,彈體最大直徑3米,命中精度達到驚人的650米,發射井深度39米,鋼襯套直徑5.9米。
Р-36М УТТХ導彈地下發射井
撒旦導彈設計師烏特金
到了上世紀80年代,蘇聯還研製了改型的重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P-36M2(PC-20B),它是第三代導彈P-36M和P-36МУТТХ的發展型號。1983年8月9日,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作出決議,要求南方設計局研製該型導彈,希望新型導彈具備即使在多次遭受核襲擊的惡劣條件下仍然能夠摧毀敵方防護嚴密的各種類型目標的能力。經過5年和26次飛行試驗後,第一個P-36M2導彈團在1988年7月30日於多姆巴洛夫斯克郊區進入戰鬥值勤,到1988年共部署58枚。1990年8月23日,它的改進型Р-36М2 мод開始戰鬥值勤。
P-36M2導彈及其結構
P-36M2(PC-20B)導彈(在運輸發射筒內)結構示意圖註釋
1-頭部整流罩;2-彈頭;3-運輸發射筒適配器;4-頭部附件與儀器艙;5過渡段;6-二級氧化劑箱;7-二級燃料箱;8-二級液體火箭主發動機;9-二級遊動發動機排氣管;10-運輸發射筒外殼
導彈射程8800千米,攜帶1枚20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或者10枚55-75萬噸TNT當量核彈頭,彈長34.3米,彈體最大直徑3米,發射重量211.1噸,投擲重量8.8噸。
導彈是採用串聯配置的二級導彈,結構佈局與之前的P-36M導彈基本類似,一級動力裝置採用一臺單燃燒室主發動機,二級動力裝置包括一臺單燃燒室主發動機和一臺四燃燒室遊動發動機。
導彈制導系統採用高速彈載數字計算機和不間斷工作並懸浮-啟動工藝製成的高精度指揮儀表系統為基礎,可以完成在末段直接導引彈頭,自主進行自動瞄準和發射導彈。
導彈的發射、飛行控制、級間分離等工作均和P-36M УТТХ一致。
同時,為了提高抗打擊能力,加固後的導彈發射井抗壓力達到370千克/平方釐米。在結構設計上,導彈殼體採用新的焊接方式,更加牢固。彈體噴覆有特質多功能材料,增強了抗輻射能力。彈頭採用卵形整流罩,既減小了核爆炸的影響,又能提高彈頭的氣動性能。
P-36M2導彈彈頭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戰略火箭軍(後改稱戰略火箭兵)繼續裝備著Р-36М УТТХ和Р-36М2導彈。
冷戰中一直是美國噩夢的P-36M系列導彈也終於後繼有人。其實俄羅斯很早就開始醞釀研製新型重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替代日漸老化的P-36M導彈。2009年底,俄戰略火箭兵司令什瓦琴科中將宣佈,俄羅斯將研製新型重型液體洲際導彈,以替換即將退役的P-36M2和УР-100Н УТТХ導彈。
隨後不久,馬克耶夫國家導彈中心、俄羅斯通用機械設計集團(原來的禮炮設計局,УР-100Н УТТХ 設計方)等單位開始新型導彈的預研工作,並參加項目競標。
Р-36М УТТХ導彈發射組圖
2011年初,該項目競標結束,馬克耶夫國家導彈中心的方案脫穎而出。同年,俄國防部副部長波波夫金表示,俄國防部已將新型液體重型洲際導彈項目列入俄聯邦《2011~2020年國家武器裝備計劃》,預定於2016 年完成導彈設計研製工作,2018年裝備部隊(現已推遲到2020年左右)。根據《2011~2020年國家武器裝備計劃》,俄羅斯將為新型液體洲際導彈撥款770億盧布,約合16億美元。
根據馬克耶夫國家導彈中心披露的消息,Сармат薩爾馬特導彈可攜帶10個重型或者15箇中型分導式核彈頭,射程大於10000千米。該導彈預計將可能採用“一體兩型”的設計思路,針對西歐和美國提出不同的設計方案,其中針對美國的方案,導彈起飛重量150~200噸,射程16000千米,投擲重量達8噸,略高於P-36M2。針對歐洲的方案,導彈射程9000千米,起飛重量100~120噸,投擲重量5噸。兩種設計都採用了分導式核彈頭。
據介紹,“薩爾馬特”將採用井基冷發射方式,發射時先用火藥蓄壓器將導彈彈射到發射井上方20-30米左右高度,然後導彈自行點火起飛。
“薩爾馬特”將採用新型慣導+星光制導+衛星制導的複合制導方式,其分導式核彈頭的打擊精度比P-36M2更高,預計在250米左右。在導彈突防能力方面,由於導彈的投擲重量有所增加,其可以配備種類齊全、數量更多的誘餌,突防能力凸顯。
2015年2月2日,俄國防部副部長鮑裡索夫稱今年將對該型導彈進行測試。當然,在導彈預計裝備的2020年之前,P-36M2導彈這位老兵將繼續站好最後一班崗。
薩爾馬特導彈
榮華之武器堂
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美蘇兩國的爭霸賽如火如荼,正是最緊張和最激烈的時刻。
自從二戰結束,原先同一陣營的兩個同盟國家由於意識形態和各自利益的不同,美蘇兩國展開了圍繞全球利益的爭奪。
爭奪主要是圍繞著軍事範圍的進行,從小到K47和F16步槍,大到航空母艦在內的全方位爭奪。
但是真正爭奪中的重中之重是運載火箭和核武器的競賽。
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搶在全世界的前面成為力了最先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這勢必會引起此時還沒有核武器,而和美國越行越遠的蘇聯的緊張和不安。
據說在美國向日本管道投放原子彈的當天晚上,斯大林召見了蘇聯五位一流的科學家,命令他們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造出蘇聯的原子彈。
原子彈工程最初是由莫洛托夫負責,但由於莫洛托夫辦事拖沓,於是斯大林便改由以殘暴著稱的貝利亞全權負責。
於是,在一九四九年的8月29日蘇聯也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彈!
現在的市面上都流傳著一種說法:那就是蘇聯盜竊了美國的原子彈機密情報。
對於這個問題得到了現在大多數人的同意,但我對此是有不同看法的。
但我絕不會貿然說蘇聯沒有竊取美國的原子彈機密,如果那樣的話,我會讓人噴死!
但我卻在次告訴大家,蘇聯的原子彈之所以成功,絕不是僅僅竊取美國的核機密那樣簡單。
第一原子彈是一項非常複雜和龐大的工程,如果蘇聯沒有雄厚的科技水平,就算美國把全套的圖紙給它,它也研究不出來。
比如說在沒有外來幫助的情況之下,你把原子彈的全套圖紙送給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亞這些國家,你看它能不能研製的出來?
第二我國在購買烏克蘭的“瓦良格”號航母時,還伴隨著有烏方贈送的全套航母圖紙資料。
據說僅僅一艘航母的全套資料就有三噸多重。
德國在戰敗投降時,它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跟隨美軍去了美國,還有隨身帶取得全部或建資料圖紙,光全部或建資料的圖紙就重達14噸。
整個的曼哈頓工程要比布勞恩的火箭系統要大得多,更不是一艘瓦良格航母的工程所能相比。
那麼蘇聯要竊取原子彈的機密的話,所需的情報資料絕非幾張紙就能說明全部問題,但是蘇聯更不可能把曼哈頓的資料全部悉數帶走。
所以我一直的認為,蘇聯的原子彈之所以能夠爆炸,最主要的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礎之上的。
自蘇聯的原子彈爆炸之後,美國自然不會甘心世界頭號核大國的桂冠被蘇聯摘走。
而蘇聯也自然是不會甘心居於美國之下,於是兩國圍繞著核競賽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1960年的10月30日,蘇聯在新地島試爆了人類有史以來威力最大的氫彈,爆炸當量為5800萬噸,爆炸所產生的威力當即令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通訊中斷到半個小時之久。
此舉足以說明,此時的蘇聯在核彈頭數量方面雖不及美國,但在核技術方面已經超過了美國。
但是威力巨大的“大伊萬”氫彈重量太大,無法投入實戰應用,既沒有適合它的戰略轟炸機也沒有這麼大推力的運載火箭。
時間進入七十年代,蘇聯在大推力使用火箭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R36M型核導彈便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它是蘇聯迄今為止研製出的個頭最大、當量最高、威力最強的洲際導彈。
R36M型導彈,北約國家代號是SS18,如果按譯文稱為“撒旦”。
“撒旦”意味著是惡魔的意思,由此可見北約國家對它的恐懼。
它攜帶單彈頭,爆炸當量為2500萬噸。
2500萬噸,美國投放在日本廣島原子彈的一千幾十倍的爆炸威力。
如果用張召忠將軍的話說,如果蘇聯用它來攻擊日本的話,整個的日本就將被從地球上被抹掉,全部被打倒海平面以下。
說白了,就是從此以後再也見不到日本這個國家了!
這就是到現在為止,日本一直恐懼俄羅斯的原因!
雖說俄羅斯的國力現在不行了,但日本依然不敢招惹俄羅斯。
同時,這也是北約國家在打壓俄羅斯,而俄羅斯卻依然仍不服軟的原因,如果沒有這些鎮國的利器,恐怕北極熊早就被群毆的鼻青臉腫了。
東方評史
西方大國的首腦們個個都是大佬,放眼天下趾高氣昂。要說這世界上還有什麼能讓他們寢食難安的,除了競爭對手揭老底外,俄羅斯的R-36M2(北約代號:SS-18)洲際彈道導彈一定是其中之一。
北約稱這款導彈為“撒旦”,被它瞄準的感覺就像“達摩克利斯神劍”懸在頭頂,又像幽黑的槍口頂住腦門,誰用誰知道。
“撒旦”來自希伯來語,意為“敵對者”。 在中古時期藝術家的描述中,撒旦是一個頭上長著羊角,揹著蝙蝠翅膀,尾巴尖尖,手拿長柄叉的怪物,是“惡魔之首”。不但嚇唬小孩子好用,嚇唬1米8的彪形大漢也一樣效果非凡。
▲害怕了嗎?
直到今天,“撒旦”也仍是世界上體積最大、威力最大的現役彈道導彈,是一個讓歐美顫抖的魔王。
1970年,正是冷戰如火如荼的時候,美國“民兵3” 洲際彈道導彈正式服役,打響了核導彈競賽的發令槍。
作為兩個超級大國之一,蘇聯領導人認為必須要與美國保持核均衡,於是下令研製SS-9、SS-11導彈的替代者——R-36M。
新導彈由南方設計局局長,有“蘇聯導彈教父”之稱的弗拉基米爾·費多羅維奇·烏特金領銜。當時有兩種思路,一種認為在敵方導彈未抵達領土前發起反擊,反應速度快,發射井無須加固。
但烏特金認為要做最壞的準備,在首波打擊中先生存下來,然後反擊,發射井必須堅固。烏特金的想法是對的,他的堅持為以後幾十年帶來了巨大益處。
1973年R-36M試飛成功,1975年正式服役。全長34.3米,重211噸,射程16000公里,攜帶10枚75萬噸當量分彈頭或1枚2000萬噸當量彈頭。
R-36M使用新型RD-264火箭發動機,噴口能擺動7度,控制力矩更大;二級發動機浸入一級火箭燃料箱中,結構緊湊體積更小;創新性的級間氣體分離技術替代了制動發動機。種種措施使導彈運載能力大大提高,有效載荷從SS-9的5.8噸飛躍到8.8噸。
▲R-36全家福
R-36M導彈不論射程、彈頭當量,還是發射井抗打擊能力都優於美國“民兵”系列導彈。
R-36M IV精度350米,而“民兵3”精度370米,R-36M 攜帶10個75萬噸當量分彈頭,而美國1986年服役的“和平衛士”導彈才攜帶10個47.5萬噸當量分彈頭,“民兵3”只能攜帶3個33.5萬噸當量分彈頭。
蘇聯部署的308枚R-36M2足以摧毀美國65%~80%的導彈發射井,還能剩下1000枚分彈頭打擊其它目標。蘇聯的核導彈力量由落後變為均衡,甚至反超。
R-36M2(左)與美國“民兵3”(中)對比
“撒旦”一出世,西方國家立馬從趾高氣昂變成笑容可掬,從步步緊逼變成樂於談判。它們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很多國家加大了防核工程建設,民眾開始接受防核演練,要求15分鐘內到達避難所。末日審判的情結,讓所有人處於恐慌中。
這種情緒也映射到好萊塢電影中,1984年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開篇便是天網引發核大戰,末日到來,全球一片廢墟。
美國不得不面對現實,武力威逼不如坐下來和談。
1991年,經過複雜的談判,美蘇簽訂《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條約規定蘇聯削減一半的R-36M2,保留154枚。
隨後預想中的第二階段,美國希望能夠徹底解除R-36M導彈武裝,拆除所有陸基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只保留其它類型的單彈頭導彈。但2002年《莫斯科條約》的簽訂,使第二階段削減計劃失敗。
R-36M雖名為“撒旦”,但在客觀上促進了和平,拉住了猶如脫韁野馬一般的核軍備競賽。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導彈,哈薩克斯坦的R-36M2導彈也轉到俄羅斯手中。
當年承諾“絕不東進一步”的北約,轉眼就忘記了承諾,吸收了一大批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東擴了5次。俄羅斯與北約的關係開始變得緊張起來,“撒旦”又一定擔負起保衛俄羅斯的任務。
到目前為止,俄羅斯有85枚R-36M2導彈,攜帶850枚分彈頭,佔陸基核導彈力量的43.4%,仍是戰略核力量的中堅,是俄羅斯強硬的底氣所在。
只是“撒旦”在慢慢變老,液體燃料儲存期短,有劇毒。糟糕的經濟阻礙了研發,新導彈遲遲不能到位,R-36M2 也只能不斷延期服役到2038年。一旦它退役,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將面臨巨大動盪。
2018年3月,“撒旦”的繼任者RS-28“薩爾馬特”終於浮出水面。它同樣是個龐然大物,重200多噸,最大射程17000公里,可攜帶10個重型分導彈頭,或15箇中型彈頭,或多達24個高超音速飛行器Yu-71。
到2020年,“薩爾馬特”將接過R-36M2 的手中槍,成為新一代的“撒旦2”導彈。它有兩套方案,一套是為歐洲準備的9000公里射程,一套是為美國準備的17000公里射程。
對歐美來說,兩代“撒旦”是其揮之不去的噩夢。每當想到它們,首腦們總要認真思考並調整自己蠻橫的戰略。步步相逼只能導致激烈的反抗,真正的“撒旦”不是R-36M2導彈,而是霸權國家那顆永遠填不滿的心!
希望“撒旦”永遠沉睡,不要醒來!
和風漫談
#軍事# #武器#
當年的撒旦導彈,
和它的名字一樣,無疑是惡魔之鞭。
讓我們習慣性的拿廣島原子彈來作為對比材料:
當量:當年廣島原子彈的當量是1.5萬噸,而撒旦的單獨彈頭型號的爆炸當量是2500萬噸。
絕對殺傷半徑:廣島原子彈的絕對殺傷半徑是350米,在這個範圍內的人類可以直接被氣化。而撒旦2500萬噸彈頭的絕對殺傷半徑是1.2公里。
這還只是氣化半徑,加上衝擊波和毀傷半徑,基本上一個省會城市被命中市中心的話,那就一發直接入魂了。
但撒旦最多的型號是多彈頭型號,單個一發的當量為50萬噸,對比美國的民兵導彈分彈頭的47.5萬噸當量相差無幾,其多彈頭型號導彈的攜彈數量為10枚。
用我們大家掌握最深的小學數學來看,很明顯,十枚分彈頭的總當量是500萬噸,為什麼要發展分彈頭總當量還不如單彈頭當量的導彈呢?
這裡很多人可能會知道,比如多發小當量分彈頭命中城市會造成疊加效應,讓城市破壞最大化等等,但實際上,分彈頭的型號主要是用來打擊對方的導彈發射井的。
為了部署類似的大型核彈,美蘇兩國都建立了大量的固定導彈發射井,發射井的深度大概在40米左右,直徑在5-6米之間,為了提高發射井的抗壓強度,不僅坑道的地表部分,連排煙道都是強化水泥的,彈上和陣地的電子設備都經過抗核爆電脈衝加固,發射井井蓋甚至使用了裝甲,這種抗壓強度能達到多少呢?美國的民兵導彈發射井抗壓強度為每平方釐米175千克,蘇聯的更狠,每平方釐米是365千克。
撒旦的主要目標就是打擊這樣的發射井,一般來講,兩枚分彈頭負責打擊一個導彈發射井,蘇聯當時部署的撒旦分彈頭導彈足以摧毀美國65%-80%的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其350米的命中精度加上分導式彈頭,使它成為了當年打擊效率最高的導彈之一。
撒旦導彈蘇聯編號叫做R36M,它的設計提出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由蘇聯的南方設計局負責設計此導彈,當時的領導人和設計師認為,應該從最不利的情況出發,側重報復性還擊,發展抗打擊能力和威力並存的大型洲際導彈,為此與蘇聯戰略火箭軍一同確立了分導式彈頭,固定發射井冷發射的目標。
1971年R36M就已經開始冷發射演練,1973年2月即進行了全程飛行試驗。1975年12月實現了正式服役。這種導彈採用了當時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緊湊的配置,使導彈的結構重量減輕,即便這樣,導彈的全重達到200噸,投射重量為8.8噸。要知道,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於1970年,重量是173千克。在撒旦導彈服役一年後,我國才剛剛結束文革紛爭,用民兵抵抗蘇軍入侵還是我們的討論方向。
美國領導的北約將新出現的R36M導彈編號為SS-18,並給了它一個恐怖的外號“撒旦”。
冷戰結束後,共裝備了308套的“撒旦”導彈也受到部分裁剪,但誰也不知道具體的裁剪數字是多少,隨著普京的上臺和美俄關係的再次分歧,“撒旦”導彈的去留問題重新受到重視。即使是在機動彈道導彈部隊成為進攻性武器主角,發射井導彈沒落的今天,R36M導彈仍然不失為一款具有強大威懾力的鎮國重器,其發射井的抗打擊能力和恐怖的戰鬥力,美國現在仍然感覺腦瓜疼啊腦瓜疼。
讓我們想象一下,北美廣漠的平原上烏雲密佈,雲層之上突然出現了一點亮光,猩紅色的亮光漸漸的擴大,照亮了厚厚的雲層,如同上面有什麼東西在燃燒。沒錯,那是重返大氣層的R36M導彈的彈頭,它們裹挾著一路上摩擦出的怒火,空氣在它們周圍躥動碎裂成耀眼的電離子,帶著蘇聯人的仇恨來了。彈頭頂端厚達15釐米的耐熱合金已經快燒蝕殆盡,然而已經不重要了,22馬赫的速度已經足夠讓它們到達目標。
然後它們穿透了雲層,
然後美國人看到了–––惡魔之鞭。
憤怒的小野豬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處於冷戰時期中美蘇爭霸的巔峰時節,美國和蘇聯都是開始竭盡全力研發超大威力的洲際彈道導彈,從而對對方形成“絕殺”能力。
美國方面首先研發和服役了第一款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民兵,這種彈道導彈擁有12000km的超遠射程,以及單枚或者多枚核彈頭攜帶能力,能夠對蘇聯境內各個戰略目標形成核打擊能力。在這種國際背景形勢之下,蘇聯方面向國內著名航天設計單位——南方設計局,下達了開發第四代遠程洲際彈道導彈任務,這就是代號為R-36M型導彈,北約稱之為SS-18,綽號“撒旦”。
R-36M導彈一改昔日蘇聯人秉承的“發現-反擊”這樣的策略,即不再秉承發現美國導彈發射之後,立即發射導彈進行反擊,要求在敵方導彈落在蘇聯境內之前,就率先攻擊到美國本土目標。而是改成了最嚴重的情況,蘇聯本土已經遭受了美國的核打擊,現在進行全力反擊,因此要求一發導彈具備超大威力,這樣才能夠敵方形成絕殺。
在這種戰略策略下,R-36M擁有9噸的裝載能力,可以搭載1枚2000萬噸TNT彈量的核彈頭,或者10枚500萬噸的分彈頭,採用固體燃料動力,固定式導彈井發射方式,射程達到12000-16000km,形成全球打擊能力。這種導彈的戰鬥力可謂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導彈,一枚足以摧毀10個一線城市,堪稱是導彈界的“撒旦”,絕非虛言。
不過蘇聯解體之後,這種戰略彈道導彈也大幅削減,不過對於俄羅斯而言,R-36M依然是大國重器,一方面繼續改進維修繼續服役,一方面也在開發更先進的戰略彈道導彈,如白楊M系統。常規力量不行,那就得靠核力量來撐門面了。
那麼,關於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如想了解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老鷹航空堅持原創,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回答中引用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
老鷹航空
撒旦是《聖經》中反上帝的魔鬼,魔鬼的出現意味著世界末日的來臨。北約把前蘇聯研製並裝備的這款R36多彈頭彈道導彈取名為撒旦,言外之意不言而喻。SS18是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大,威力最大的現役彈道導彈,其單彈頭威力達到了2000萬噸TNT當量,相當於1600多個廣島原子彈。這麼大的威力,用“撒旦”形容它們,一點都不為過。
青苔階
當年蘇聯的撒旦又粗又大,射程又遠,威力又大,美國蘇聯爭霸時,蘇聯實實在在的把東西做到了極致,據說,一彈可滅一箇中小國家,對大國一彈可滅一州,還據說,美國因為它睡不著覺,。美蘇削減戰略武器時,撒旦是談判中要砍掉的首選。
東龍45
威力之大,直到現在談起來也是數一數二的!
金逗逗飛啊飛
撒旦也叫超級氫彈。如果長期不按時維護,它會失去爆炸威力的。甚至出現發射時候出現意外爆炸的可能。所以維護費用相當高。封存起來就是要每年花去很多維護費。所以蘇聯和美國雙方都銷燬了這種武器。
aircraftone
那是蘇美爭霸的產物,誰的武器先進,誰就可以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