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團圓結局:暴露了中國家庭“妥協、壓抑”的本質


《都挺好》大團圓結局:暴露了中國家庭“妥協、壓抑”的本質


蘇大強的病,不是讓一切合理的理由

文 心理專家柏燕誼

隨著蘇大強阿爾茲海默症的到來,《都挺好》在一家抱頭痛哭的和解中結束了。


《都挺好》大團圓結局:暴露了中國家庭“妥協、壓抑”的本質

一部分觀眾覺得,這個結果讓自己的憤怒、悲傷,得到了一個很好的解釋,一部分觀眾卻很黯然,心裡不知道為什麼有個地方堵得慌。

有病,是不是就是一切合理的理由?

當然不是。


01

病,不是抹殺錯誤的理由


就蘇家所發生的事情來看,之所以會引發這麼多觀眾的共鳴,其原因,不是僅僅因為,這部劇的故事曲折,演員的表演到位,更重要的是,它呈現出現實生活當中,太多像蘇家故事一樣的愛恨情仇。

就在前不久,我參與錄製的一期節目,媽媽因為自己重男輕女,導致兒子染上賭博的惡習,欠了一百多萬外債,帶著妻子遠走他鄉,而鉅額債務則被留給了媽媽。

在債主逼上門來討債的時候,女兒挺身而出,賺錢、借錢,幫媽媽來替哥哥還賭債,因此,自己的生活、婚姻都受到了很大影響。

在節目現場,媽媽和女兒道歉,說虧欠了女兒。女兒在現場感動的涕淚橫流,承諾一定幫媽媽還清哥哥的賭債。

當我們問媽媽,為什麼不讓兒子來還賭債的時候,媽媽說,兒子跑了十幾年了,雖有聯繫,但他不回來,也不承擔。

當我們問媽媽,為什麼不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和女兒的時候,媽媽說,虎毒不食子。

我問媽媽,為什麼老虎不食兒子,但卻食女兒?心疼兒子受到懲罰,卻眼看著女兒承擔原本不是她的責任,甚至都影響了女兒的生活,她也依然接受女兒給的錢,替兒子還賭債。

不是說,虎毒不食子嗎?兩個孩子,都是她的孩子,為何只是不食一個?這個口頭上的道歉,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女兒這時候說,我願意原諒我媽媽,第一,媽媽終於意識到,她那麼對我是錯的;第二,媽媽已經被哥哥氣的、被債務累的,得了心臟病了。

看這情節,多麼像《都挺好》的劇情。


《都挺好》大團圓結局:暴露了中國家庭“妥協、壓抑”的本質



一個被溺愛、過度呵護下的兒子,成為了家中,供父母滿足艱苦生活的遺憾的犧牲品。

在無節制的滿足中,蘇家小兒子成為了永遠無法離開父母、無法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男人的現實,從而滿足,父母潛意識中,擁有一個不會離開自己、不會孤單、不會喪失價值感的願望。

或許有人會說,應該是小兒子自己不爭氣,看大兒子,不就很懂事,很體貼、孝順父母嗎?

家庭成員中,每個人承擔的家庭角色,是不同的。

在我做諮詢的這麼多年,做節目的這麼多年當中,看到的是,有人扮演家裡的垃圾桶,就有人扮演家裡的馬桶,有人扮演家裡的提款機,就有人扮演家裡顯赫的招牌。

如果孩子少,那麼,可能一人分別飾演兩三個角色,如果就一個孩子,那就看家長內在最主要的需求是什麼,孩子就會成為家裡的什麼角色。

顯然,電視劇當中的大哥,承擔的是,滿足父母成為一個懂事的孩子的需求。

如果,這個男人真的是懂事、負責任的人,至少知道,人應該是做力所能及之事,還是放著妻子孩子的責任不顧,一味的打腫臉充胖子,只是為了滿足,老爸一些不合理的願望。


《都挺好》大團圓結局:暴露了中國家庭“妥協、壓抑”的本質


而蘇明玉,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所有承受的創傷,讓這個女人拼盡全力完成:

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我是一個可以犧牲自己,來愛你們的女兒的自我打造。

這所有打造的結果,其目的,不是要享受自己創造出來的名譽、價值,而只是向父母證明:

因為我是一個女孩,你們就可以拋棄我,傷害我,是不對的,我也是你們的驕傲,也是你們的依靠。

蘇家的三個孩子,因為這樣的家庭模式,每個人被安放在一個滿足父母需求的位置上,不論是被溺愛的,還是被拋棄的,他們都被深深的傷害了。

兄妹三人,都成為了這種家庭模式的犧牲品。只不過,有人犧牲的讓人反感,有人犧牲的讓人厭惡,有人犧牲的讓人唏噓心疼。但作為這三個人自己,誰又比誰更好受一些呢?在心理學層面看,他們都是重傷員。


《都挺好》大團圓結局:暴露了中國家庭“妥協、壓抑”的本質


然而,不論是老大差點妻離子散,女兒的自我犧牲,還是小兒子的失敗,卻在蘇大強一個微弱的解釋當中,在蘇大強一個巨大的病的災難來臨當中,在臆想出來,媽媽終於有了一次維護的幻覺當中,這些創傷造成的痛苦的吶喊,再一次的被扼殺。

病,真的是可以逃避一切的理由嗎?

當然不是。

父母老了、病了,兒女要去反哺,要贍養父母,要孝順、愛護父母固然沒錯。

但因此,而讓自己曾經的創傷,都變成了“算了,都這樣了,我還能說什麼呢”的創傷壓抑,這也是對自己的再次創傷。

我們看清來時的路,不意味著我們要討債,要報復。

只有當我們知道,人格中的某些缺損,到底是源於哪部分創傷;

我們性格中的哪些東西,是因為創傷,而形成的“症狀型性格特質”的時候;

當我們透過創傷,看清有些錯誤,到底是我們自己的,還是我們替父母在承擔的時候,我們才能看清自己成長的方向。

不看清來時的路,我們是無法走向遠方的。


《都挺好》大團圓結局:暴露了中國家庭“妥協、壓抑”的本質


所以,對於父母的照顧,是一回事,對自己內在傷痛的關注和修復,是另外一回事。

對父母來說,生病,對曾經愛和教育當中的遺憾無法彌補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真正的道歉,不是嘴上說的對不起,真正的道歉是,停止繼續傷害,不要因為生病,讓傷害繼續成為一種合理。


02

愛和教育是父母的遺憾

成長是自己的責任


朋友們不要誤解,我在上面說的,要直面自己的創傷,不是為了讓自己所有的不幸,找到一個罪魁禍首,或者找到一個責任的承擔者。我不是支持父母皆禍害的論點,也不是要開父母的批判大會。

每個人都不是準備好了,才能夠做父母的。我們既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這些都不是我們提前設計、實習好了,才開始的。生活本身,就有著很多的不可控和遺憾。

某次錄製一檔殘障朋友的節目,那個成為一名作家的腦癱女孩對媽媽說,媽媽,謝謝您沒有放棄我。

媽媽說,對不起,因為我的基因有問題,才導致你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沒有一個健康的人生。

女兒說,媽媽您不是故意的,不是你的錯,這就是命運。

我們無法選擇生活,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解讀生活,我們無法選擇命運,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面對命運的荒誕無常。

這不是雞湯。

這是我做過將近兩千個家庭情感節目,那些被命運一次次愚弄、鞭打,被生活一次次調戲、碾壓過後,依然能堅強不倒下、不認輸的每一個普通的生活者;我做過的上萬小時心理諮詢的每一個來訪者,每一個堅強不認輸的生命,用他們的現實生活,告訴我的一個道理。

這些道理,我在這些普通的老百姓身上看到,我在一些偉大的哲學家、心理學家、作家的思想中,作品中也看到過。

哲學家尼采說,凡事不能打倒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這段經歷的意義。

作家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如果說,一個殘障朋友的父母,是應該被原諒的,因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基因和隱性基因。

那麼,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中,他們自己的成長創傷,讓他們所有的能力、認知和人格、性格,都有自己無法覺察的缺損,無法控制的恐懼、焦慮,這難道不也一樣,是可以被理解的麼?


《都挺好》大團圓結局:暴露了中國家庭“妥協、壓抑”的本質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真正懂得另外一個人的,我們看到的,都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東西。

對於父母,我們想要看到的是,相比較我們期待中理想化的父母。

現實中父母,所有做得到和做不到的東西帶來的後果,我們針對這些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對父母去完成一個解釋。

基於這個解釋,我們來定義父母到底是好的、合格的,還是不夠努力的, 不完美的。

但父母他們經歷過什麼,他們體驗過什麼,他們的創傷是什麼,我們卻不一定知道。

即便我們知道了一些片段,但因為在大部分人心目當中,父母就應該是更有力量的,無所不能的,應該是承擔責任的,所以,我們也並不會真的就去感受他們的痛苦,和他們的無力感。

在我的一次心理治療中,一個三十歲的抑鬱症患者說,我的病都因為媽媽的懦弱,因為媽媽不敢離開那個家庭暴力的男人(他的父親),所以我才成為今天這樣。我要用現在什麼都做不了,帶給她的痛苦,來讓她知道,當年她什麼都不做,帶給我的痛苦!

隨著治療,一年多之後,他媽媽突然猝死,一個沒有任何來往的媽媽的老家的老鄉,偶然和我的來訪者相遇,他告訴這個患者,他媽媽從小是孤兒,在村子裡吃百家飯長大,沒少受欺負。

這個患者和我說,那個老鄉說,他媽媽小時候,被人欺負毆打時,嘴裡常喊著的一句話就是,等我有了家,看你們還敢不敢欺負我!

這個患者哭著和我說,我從來都不知道一個家,哪怕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家,對於媽媽的意義,原來是這麼的重要。

另一位來訪者,從控訴媽媽對她無處不在的控制和干涉,到知道,媽媽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媽媽25歲之前,因為疾病、意外而死亡之後,理解了媽媽害怕失去她的恐懼。

一位被媽媽帶著,一起改嫁的女人,從很不滿意媽媽更重視和繼父生下來的孩子而憤怒,出現進食障礙,到她後來告訴我,原來當年,她被媽媽身邊的一些親人和好心人,悄悄送給別人、偷偷把她偷出去“遺忘”到長途客運站的長椅上,而她媽媽一次次把她搶回來,找回來之後出現的久久沉默。

從這些經歷過的案例中,經歷過的節目中,我懂得了老子那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深刻含義。

每個人活下來,或許都有他自己無法逾越的傷痛,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他自我無法覺察的恐懼,每個人都在這樣的恐懼驅使之下,半仙、半人、半魔的生活著。

沒有誰真的比誰更幸運。


《都挺好》大團圓結局:暴露了中國家庭“妥協、壓抑”的本質



03

或許,懂得才是成長的開始


懂得,才能釋懷,釋懷才能成長。

這個懂得,不是從對父母的懂得開始。如果繞過自己的傷痛,就只是對父母懂得,那是道德綁架,是自我壓抑。

懂得,從懂得自己的創傷開始。只有看懂了自己的傷口,才有能力去關注、呵護到內心被壓抑的、扭曲的、沒有被看見的那個自己。

你可以通過讀書瞭解自己的恐懼、焦慮,也可以通過和有智慧(不是指成功學標榜的成功者)的人、專業人士交流自己疲於奔命、不敢停歇的狀態。

只有懂得了內心的創傷,你才能不通過創傷,或症狀,糾纏在原生家庭、親密關係當中,才能真正的從原生家庭當中分化出來。

而當你分化出來的時候,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才有力量,有能力看見真實的父母,而不是你定義的父母,或者你以為的父母。

但這個看見,是需要勇氣的,因為有可能,你面對的是愛你,但只是方法錯誤的父母,也有可能面對的是,沒有愛的能力和接受愛的能力,而真的不愛你的父母。

當你看見父母真實的狀態時,你也才有能力知道,到底哪些是屬於他們的失誤、錯誤,哪些是你為了逃避自己內心的恐懼,自己製造出來的失誤或者錯誤。

當你看清楚這些真相的時候,或許,你對於你所經歷的痛苦過往,就會有多一些視角的解讀。

因為我知道,任何發生的事情,都不會只有一個功能,好和壞,就像光和陰影一樣,永遠是同時出現的。我們經常會因為害怕壞,所以,讓自己不接受壞的存在。我們有很多時候,也會因為憤怒,而讓自己只看見陰影,而看不見光。

當這些都清晰的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自己承擔,是否原諒的選擇。

我們自己選擇,是否承擔自我成長的責任。

我們自己選擇,我們是不是要躲在某個症狀後面,要因為曾經的創傷,繼續進行自我放棄。

我們自己選擇,我們成為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還是我們成為,自己最渴望出現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那個有力量的人的樣子。

一切的選擇,都從我們正視創傷開始。


《都挺好》大團圓結局:暴露了中國家庭“妥協、壓抑”的本質


最後說一句,《都挺好》的結局,讓我有些失望,粉飾的太平和諧,最終只會讓創傷,被道德和責任更深層次的壓抑。

這個壓抑的創傷不會消失,它或許會在我們的健康問題中呈現,或許會在我們的婚姻中,最有可能的是像某位哲學家所說的:當你把魔鬼從你的客廳趕走之後,往往它會出現在你孩子的後花園中。


如果,您有親密關係、親子教育、個人成長、職場心態等方面的心理困惑,歡迎參加由百誠釋心舉辦的“自我探索”心理公益沙龍!

本次活動時間為2019年04月14日(週日)9:00-10:30,僅限16人,每人只需19.9元!

在這裡,您可以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面對面講述您的心理困惑。您將可以用一杯咖啡的錢,一次電影的時間,來一場與自己相遇的旅程。

點擊右側文章, ,即可瞭解沙龍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