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团圆结局:暴露了中国家庭“妥协、压抑”的本质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暴露了中国家庭“妥协、压抑”的本质


苏大强的病,不是让一切合理的理由

文 心理专家柏燕谊

随着苏大强阿尔兹海默症的到来,《都挺好》在一家抱头痛哭的和解中结束了。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暴露了中国家庭“妥协、压抑”的本质

一部分观众觉得,这个结果让自己的愤怒、悲伤,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解释,一部分观众却很黯然,心里不知道为什么有个地方堵得慌。

有病,是不是就是一切合理的理由?

当然不是。


01

病,不是抹杀错误的理由


就苏家所发生的事情来看,之所以会引发这么多观众的共鸣,其原因,不是仅仅因为,这部剧的故事曲折,演员的表演到位,更重要的是,它呈现出现实生活当中,太多像苏家故事一样的爱恨情仇。

就在前不久,我参与录制的一期节目,妈妈因为自己重男轻女,导致儿子染上赌博的恶习,欠了一百多万外债,带着妻子远走他乡,而巨额债务则被留给了妈妈。

在债主逼上门来讨债的时候,女儿挺身而出,赚钱、借钱,帮妈妈来替哥哥还赌债,因此,自己的生活、婚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在节目现场,妈妈和女儿道歉,说亏欠了女儿。女儿在现场感动的涕泪横流,承诺一定帮妈妈还清哥哥的赌债。

当我们问妈妈,为什么不让儿子来还赌债的时候,妈妈说,儿子跑了十几年了,虽有联系,但他不回来,也不承担。

当我们问妈妈,为什么不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女儿的时候,妈妈说,虎毒不食子。

我问妈妈,为什么老虎不食儿子,但却食女儿?心疼儿子受到惩罚,却眼看着女儿承担原本不是她的责任,甚至都影响了女儿的生活,她也依然接受女儿给的钱,替儿子还赌债。

不是说,虎毒不食子吗?两个孩子,都是她的孩子,为何只是不食一个?这个口头上的道歉,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女儿这时候说,我愿意原谅我妈妈,第一,妈妈终于意识到,她那么对我是错的;第二,妈妈已经被哥哥气的、被债务累的,得了心脏病了。

看这情节,多么像《都挺好》的剧情。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暴露了中国家庭“妥协、压抑”的本质



一个被溺爱、过度呵护下的儿子,成为了家中,供父母满足艰苦生活的遗憾的牺牲品。

在无节制的满足中,苏家小儿子成为了永远无法离开父母、无法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男人的现实,从而满足,父母潜意识中,拥有一个不会离开自己、不会孤单、不会丧失价值感的愿望。

或许有人会说,应该是小儿子自己不争气,看大儿子,不就很懂事,很体贴、孝顺父母吗?

家庭成员中,每个人承担的家庭角色,是不同的。

在我做咨询的这么多年,做节目的这么多年当中,看到的是,有人扮演家里的垃圾桶,就有人扮演家里的马桶,有人扮演家里的提款机,就有人扮演家里显赫的招牌。

如果孩子少,那么,可能一人分别饰演两三个角色,如果就一个孩子,那就看家长内在最主要的需求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家里的什么角色。

显然,电视剧当中的大哥,承担的是,满足父母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的需求。

如果,这个男人真的是懂事、负责任的人,至少知道,人应该是做力所能及之事,还是放着妻子孩子的责任不顾,一味的打肿脸充胖子,只是为了满足,老爸一些不合理的愿望。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暴露了中国家庭“妥协、压抑”的本质


而苏明玉,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所有承受的创伤,让这个女人拼尽全力完成: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我是一个可以牺牲自己,来爱你们的女儿的自我打造。

这所有打造的结果,其目的,不是要享受自己创造出来的名誉、价值,而只是向父母证明:

因为我是一个女孩,你们就可以抛弃我,伤害我,是不对的,我也是你们的骄傲,也是你们的依靠。

苏家的三个孩子,因为这样的家庭模式,每个人被安放在一个满足父母需求的位置上,不论是被溺爱的,还是被抛弃的,他们都被深深的伤害了。

兄妹三人,都成为了这种家庭模式的牺牲品。只不过,有人牺牲的让人反感,有人牺牲的让人厌恶,有人牺牲的让人唏嘘心疼。但作为这三个人自己,谁又比谁更好受一些呢?在心理学层面看,他们都是重伤员。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暴露了中国家庭“妥协、压抑”的本质


然而,不论是老大差点妻离子散,女儿的自我牺牲,还是小儿子的失败,却在苏大强一个微弱的解释当中,在苏大强一个巨大的病的灾难来临当中,在臆想出来,妈妈终于有了一次维护的幻觉当中,这些创伤造成的痛苦的呐喊,再一次的被扼杀。

病,真的是可以逃避一切的理由吗?

当然不是。

父母老了、病了,儿女要去反哺,要赡养父母,要孝顺、爱护父母固然没错。

但因此,而让自己曾经的创伤,都变成了“算了,都这样了,我还能说什么呢”的创伤压抑,这也是对自己的再次创伤。

我们看清来时的路,不意味着我们要讨债,要报复。

只有当我们知道,人格中的某些缺损,到底是源于哪部分创伤;

我们性格中的哪些东西,是因为创伤,而形成的“症状型性格特质”的时候;

当我们透过创伤,看清有些错误,到底是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替父母在承担的时候,我们才能看清自己成长的方向。

不看清来时的路,我们是无法走向远方的。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暴露了中国家庭“妥协、压抑”的本质


所以,对于父母的照顾,是一回事,对自己内在伤痛的关注和修复,是另外一回事。

对父母来说,生病,对曾经爱和教育当中的遗憾无法弥补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真正的道歉,不是嘴上说的对不起,真正的道歉是,停止继续伤害,不要因为生病,让伤害继续成为一种合理。


02

爱和教育是父母的遗憾

成长是自己的责任


朋友们不要误解,我在上面说的,要直面自己的创伤,不是为了让自己所有的不幸,找到一个罪魁祸首,或者找到一个责任的承担者。我不是支持父母皆祸害的论点,也不是要开父母的批判大会。

每个人都不是准备好了,才能够做父母的。我们既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孩子。这些都不是我们提前设计、实习好了,才开始的。生活本身,就有着很多的不可控和遗憾。

某次录制一档残障朋友的节目,那个成为一名作家的脑瘫女孩对妈妈说,妈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

妈妈说,对不起,因为我的基因有问题,才导致你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没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女儿说,妈妈您不是故意的,不是你的错,这就是命运。

我们无法选择生活,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解读生活,我们无法选择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命运的荒诞无常。

这不是鸡汤。

这是我做过将近两千个家庭情感节目,那些被命运一次次愚弄、鞭打,被生活一次次调戏、碾压过后,依然能坚强不倒下、不认输的每一个普通的生活者;我做过的上万小时心理咨询的每一个来访者,每一个坚强不认输的生命,用他们的现实生活,告诉我的一个道理。

这些道理,我在这些普通的老百姓身上看到,我在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的思想中,作品中也看到过。

哲学家尼采说,凡事不能打倒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

作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果说,一个残障朋友的父母,是应该被原谅的,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基因和隐性基因。

那么,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中,他们自己的成长创伤,让他们所有的能力、认知和人格、性格,都有自己无法觉察的缺损,无法控制的恐惧、焦虑,这难道不也一样,是可以被理解的么?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暴露了中国家庭“妥协、压抑”的本质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真正懂得另外一个人的,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对于父母,我们想要看到的是,相比较我们期待中理想化的父母。

现实中父母,所有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东西带来的后果,我们针对这些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对父母去完成一个解释。

基于这个解释,我们来定义父母到底是好的、合格的,还是不够努力的, 不完美的。

但父母他们经历过什么,他们体验过什么,他们的创伤是什么,我们却不一定知道。

即便我们知道了一些片段,但因为在大部分人心目当中,父母就应该是更有力量的,无所不能的,应该是承担责任的,所以,我们也并不会真的就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和他们的无力感。

在我的一次心理治疗中,一个三十岁的抑郁症患者说,我的病都因为妈妈的懦弱,因为妈妈不敢离开那个家庭暴力的男人(他的父亲),所以我才成为今天这样。我要用现在什么都做不了,带给她的痛苦,来让她知道,当年她什么都不做,带给我的痛苦!

随着治疗,一年多之后,他妈妈突然猝死,一个没有任何来往的妈妈的老家的老乡,偶然和我的来访者相遇,他告诉这个患者,他妈妈从小是孤儿,在村子里吃百家饭长大,没少受欺负。

这个患者和我说,那个老乡说,他妈妈小时候,被人欺负殴打时,嘴里常喊着的一句话就是,等我有了家,看你们还敢不敢欺负我!

这个患者哭着和我说,我从来都不知道一个家,哪怕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家,对于妈妈的意义,原来是这么的重要。

另一位来访者,从控诉妈妈对她无处不在的控制和干涉,到知道,妈妈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妈妈25岁之前,因为疾病、意外而死亡之后,理解了妈妈害怕失去她的恐惧。

一位被妈妈带着,一起改嫁的女人,从很不满意妈妈更重视和继父生下来的孩子而愤怒,出现进食障碍,到她后来告诉我,原来当年,她被妈妈身边的一些亲人和好心人,悄悄送给别人、偷偷把她偷出去“遗忘”到长途客运站的长椅上,而她妈妈一次次把她抢回来,找回来之后出现的久久沉默。

从这些经历过的案例中,经历过的节目中,我懂得了老子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深刻含义。

每个人活下来,或许都有他自己无法逾越的伤痛,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他自我无法觉察的恐惧,每个人都在这样的恐惧驱使之下,半仙、半人、半魔的生活着。

没有谁真的比谁更幸运。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暴露了中国家庭“妥协、压抑”的本质



03

或许,懂得才是成长的开始


懂得,才能释怀,释怀才能成长。

这个懂得,不是从对父母的懂得开始。如果绕过自己的伤痛,就只是对父母懂得,那是道德绑架,是自我压抑。

懂得,从懂得自己的创伤开始。只有看懂了自己的伤口,才有能力去关注、呵护到内心被压抑的、扭曲的、没有被看见的那个自己。

你可以通过读书了解自己的恐惧、焦虑,也可以通过和有智慧(不是指成功学标榜的成功者)的人、专业人士交流自己疲于奔命、不敢停歇的状态。

只有懂得了内心的创伤,你才能不通过创伤,或症状,纠缠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当中,才能真正的从原生家庭当中分化出来。

而当你分化出来的时候,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才有力量,有能力看见真实的父母,而不是你定义的父母,或者你以为的父母。

但这个看见,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有可能,你面对的是爱你,但只是方法错误的父母,也有可能面对的是,没有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而真的不爱你的父母。

当你看见父母真实的状态时,你也才有能力知道,到底哪些是属于他们的失误、错误,哪些是你为了逃避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制造出来的失误或者错误。

当你看清楚这些真相的时候,或许,你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过往,就会有多一些视角的解读。

因为我知道,任何发生的事情,都不会只有一个功能,好和坏,就像光和阴影一样,永远是同时出现的。我们经常会因为害怕坏,所以,让自己不接受坏的存在。我们有很多时候,也会因为愤怒,而让自己只看见阴影,而看不见光。

当这些都清晰的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自己承担,是否原谅的选择。

我们自己选择,是否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

我们自己选择,我们是不是要躲在某个症状后面,要因为曾经的创伤,继续进行自我放弃。

我们自己选择,我们成为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还是我们成为,自己最渴望出现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那个有力量的人的样子。

一切的选择,都从我们正视创伤开始。


《都挺好》大团圆结局:暴露了中国家庭“妥协、压抑”的本质


最后说一句,《都挺好》的结局,让我有些失望,粉饰的太平和谐,最终只会让创伤,被道德和责任更深层次的压抑。

这个压抑的创伤不会消失,它或许会在我们的健康问题中呈现,或许会在我们的婚姻中,最有可能的是像某位哲学家所说的:当你把魔鬼从你的客厅赶走之后,往往它会出现在你孩子的后花园中。


如果,您有亲密关系、亲子教育、个人成长、职场心态等方面的心理困惑,欢迎参加由百诚释心举办的“自我探索”心理公益沙龙!

本次活动时间为2019年04月14日(周日)9:00-10:30,仅限16人,每人只需19.9元!

在这里,您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面对面讲述您的心理困惑。您将可以用一杯咖啡的钱,一次电影的时间,来一场与自己相遇的旅程。

点击右侧文章, ,即可了解沙龙详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