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淺絳彩、新彩、洋彩瓷器區別


粉彩、淺絳彩、新彩、洋彩瓷器區別


1、粉彩。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種說法是加入鉛粉,讓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粉彩一般摸上去突出感強,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顯得又粉又厚。粉彩由於彩料較厚,保存的時間會很長並且不會擔心會有掉色的問題。


粉彩、淺絳彩、新彩、洋彩瓷器區別


2、新彩。又叫“洋彩”,是一種低溫釉上彩繪顏料(燒成溫度約600℃—900℃)由銅、鐵、錫、錳、鈷等多種不同金屬氧化物製成。顏色極為豐富,其中部分紅色系列的顏色中含有黃金。因為新彩的顏料是“熟料”,經過了高溫煅燒,所以在進行燒製前後,色彩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了。比如粉彩、五彩等其他色彩,則是生料,在燒製前後完全不一致,這就給創作者增加了工藝難度。但是,新彩的彩料較薄、澀且低溫燒製,彩繪易於汙損、磨蝕和脫落,因此,新彩比粉彩的保存時間要短很多。


粉彩、淺絳彩、新彩、洋彩瓷器區別


3、淺絳。陶瓷界所說“淺絳”,借國畫術語,指晚清流行的一種淺淡相間的墨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繪製花紋,再染上淡赭和極少的水綠、草綠、淡藍等彩,經低溫燒成,使瓷上紋飾效果與紙絹本上淺絳畫效果近似。題材有山水、人物、花鳥等。陶瓷界比較認可的說法,稱淺絳彩的開創者是程門。它以深厚的文人繪畫風格,深受時人喜愛,此時景德鎮誕生了一批繪畫淺絳彩的名家。此類作品衝破了以往官窯的陳規束縛,解放了繪瓷者的創作思路,開闢了在瓷品上題詩、落款、紀年等風氣之先河。

粉彩、淺絳彩、新彩、洋彩瓷器區別


目前,很多收藏者分不清淺絳彩與民國新粉彩的區別。民國初年至抗戰前,景德鎮民窯彩繪業有所發展。由於大多數淺絳彩瓷品,色域較窄,表現力不豐富,年久易褪色;而粉彩色域豐富,色彩豔麗,不易脫落,隨著瓷器生產的復興和市場對瓷版畫的需求,20世紀20年代後,色彩濃麗的粉彩取代了淺絳彩瓷,”珠山八友”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應運而生。

粉彩、淺絳彩、新彩、洋彩瓷器區別


1928年前後瓷版畫風行,著名繪瓷家王琦提出由八人共同繪製八塊瓷版畫套屏的藝術構想。組織“月圓會”,邀請藝人每月十五聚會,配畫、研討畫藝。時人便稱他們為”珠山八友”。他們雖為新粉彩繪瓷家,但其技法均沿襲紙絹本繪畫,並與淺絳彩淵源很深。

粉彩、淺絳彩、新彩、洋彩瓷器區別


新粉彩和淺絳彩畫派的不同之處是:淺絳彩產生於咸豐、同治年間,是由程門等一批文人畫家把紙絹上的中國畫移植到瓷版上的繪瓷藝術,蘊含著深邃的文化意境;而新粉彩是藝匠模仿文人畫家的藝術風格在瓷器上繪畫,運用工筆重彩,追求賞心悅目的效果,迎合大眾的審美取向,使瓷器藝術品走向廣闊市場,符合近代商品經濟要求。

粉彩、淺絳彩、新彩、洋彩瓷器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