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粵語版電影真不怎麼搞笑,有人認同嗎?

歐珀困了


周星馳本人說得是粵語,所以,如果你是喜歡,請問你接受嗎,難道因為你說普通話,而強行要求周星馳說普通話,從生活習慣,到說話,周星馳都是粵港澳的人,粵語文化的人,周星馳的電影是粵語文化,轉成普通話,那就等於粵菜跑去北方,為了適應,強改味道,根本不再是原味,說粵語就不搞笑,等於在北方吃粵菜的北方人,說粵菜難吃,必須要改成適合北方人口味才叫好吃,換過來,普通話的電影改成粵語,有時候表達也是奇怪,所以,作為粵語文化的廣東人,我不喜歡把普通話電影改粵語,直接聽原音,因為原音才是劇中臺詞的願意,對提問的人,及硬要把粵語電影說不如普通話電影的人,我只可以說,悲哀,同時中國人,居然接受能力這麼差,普通話及粵語是最多人說得,兩種語言活了那麼久,居然還不能接受,看來是老古董,英語,外語都當外星文化,不能接受了,悲哀啊。


笨蛋71898884


不是不搞笑,重要的是你懂不懂粵語。

就那我自己來說,我是湖南人,從小到大看的周星馳電影全是國語版的,但是也都覺得挺好笑,很有意思。畢業後來到了廣東工作,身邊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廣東人,講粵語。有時候放假不忙我們也會聚在一起看電影,還經常看一些經典的港片。那時候就經常聽他們說看港片一定要看粵語版才好看,才能正正體會到裡面的笑點。可是我看了幾次之後完全沒感覺,雖然可以看字幕知道他講了些什麼內容,但完全get不到那個笑點,旁邊的同事笑的人仰馬翻,我卻一點反應都沒有。


究其原因只是因為我不懂粵語,聽不懂影視臺詞所表達的意思。


其實粵語版也好,國語版也好,其實都有他的笑點所在,只是看你平時習慣了哪種需要而已。就好像是一個不懂音樂人,你讓他去聽世界名曲也會覺得不過如此,可能在他眼中那些世界名曲還沒有村口的二寡婦唱歌好聽。


遊子木講故事


題主應該不是廣東人,不懂粵語吧?周星馳電影裡有些梗,是國語翻不出來的。

例如,九品芝麻官(白麵包青天)裡,方唐鏡問周星馳,要看大的地契還是小的那段。粵語本意是方侮辱周,見人就叫乾爹,周否認。然後方拿出小的地契(小的地契粵語方言可以用契仔形容),引誘周選那張大的(大的可以用契爺形容)。讓周喊了他一句契爺(乾爹)。這段國語根本就翻不出來。完全抹殺了那段的笑點和創意。

再例如凌凌漆裡反覆說“請叫我全名達文西”。周說“好的,文西”。你知道粵語是什麼梗嗎?

看影視作品,還是看原聲好。那才能看得出創作者真正的意圖和演員如何詮釋。管中規豹永遠都看不全面的。真喜歡它,就去了解它,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


自細就善變


普通話有很多粵語方言都翻譯不了的,一些口頭禪,一些廣東人才知道的特殊語言映射的某一樣東西或者是某一件事,要在記憶中串聯起來才覺得搞笑,普通話版的有的地方連臺詞都改了,為了符合全國觀眾的口味,反而笑點減少了。我就打個比方,臺詞裡面用粵語講距去魚蛋檔,你不懂粵語的以為是去吃魚蛋的地方,其實魚蛋檔的方言意思是去嫖娼的地方,我們如果真的去吃魚蛋的話,是說去吉串魚蛋啦,例如電動摩打嘴,無敵起機手,不是廣東的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普通話能翻譯出來嗎?其實周星馳的原音電影當中有太多太多的搞笑方言了,這才是引爆笑點的地方,不是單靠動作文化,還有語言文化,這才是周星馳以前的電影為什麼搞笑的原因,現在起用太多講普通話的演員,導致笑點大大減少,最近幾年都開始有點強行搞笑的勢頭,不過你粵語不過關,和你說那麼多都是浪費口水,你不懂也不理解。


A缺舟一帆渡


覺得國語好笑的,我只想說,你們笑的並不是星爺以及電影編劇創作的對白和橋段,而是石班瑜把粵語翻譯成國語的意思。電影所表達出來的笑點和精髓大部分都被和諧了,就像《破壞之王》裡面星爺排隊買張學友演唱會門票那段,有個胸很大的女想星爺給個位置她。原話是:“哥哥仔,你讓個位比我,我比你扎一下個波啊”(小哥哥,你讓位置給我,我給你抓一下奶),到了國語的翻譯就是“讓位置給我,我請你吃一頓飯”。更加經典的一段就是也是《破壞之王》裡面星爺和達叔互罵那段,那段真的超級搞笑,但是涉及太多不雅用語被和諧得很厲害,字幕翻譯的意思可能沒有願意的10%。

說那麼多,想表達的其實是要是真的想領會星爺電影或者是港產片的精髓,就一定要看粵語,不然你們和星爺之間還是存在隔膜。哪個好笑一點,難道人家不清楚?難道人家編劇能力還不如你?


Leungkingman


絕不認同

首先我並不是廣東人,也不懂粵語,但是在我的印象裡幾乎沒有任何一部配音電影能達到原作水平,能比肩就不錯了,超越是不可能超越的。

像日漫、美國電影等配音版更是讓人蛋疼,我一直不明白那些買票進電影院看配音版美國大片的噴是基於什麼心態,是嫌看字幕累?還是就為了聽那句:噢 親愛的……

石斑魚的配音功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大話西遊》中那段與紫霞仙子的經典對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石斑魚在配這段的時候語氣是略帶呢喃似哭非哭的,真的非常非常符合當時的情境。

即便如此也不能說他超越了粵語版,因為星爺的臺詞功力也是很強的,不像如今的許多鮮肉小花需要配音來拯救,原汁原味始終是最好的,但粵語的受眾面是有限的,而石斑魚的功勞就是讓星爺的電影走進了更多人的眼裡耳裡心裡。

為什麼我說絕不認同,因為這裡頭有個主次關係,電影是主配音演員是次,電影沒了配音演員仍然是電影,但配音演員失去了電影就得另謀出路了,這就好比一輛汽車,噴漆是為了讓車子更美觀讓更多人願意掏腰包,難道不噴漆車子就不能跑了嗎?


1943對不起


其實周星馳的電影粵語版,也就是他的原聲更能匹配他的電影,他自己的聲音對電影本身的內涵表達得更恰當的,特別是懂粵語的更能聽得出他的味道,他的原聲是一本正經地搞笑,並沒有刻意去誇張地無厘頭,他的原聲更能賦予人物靈魂,石班瑜的配音也是根據周星馳原聲的模板進行配音的,比如有種並不如意時的笑聲,周星馳原音笑聲也是啊哈哈哈哈這樣子,只不過在哈到中間的時候就聽不到很明顯的聲音,這就是真正的生活中的狀態,而石班瑜是根據星爺的這種風格的笑聲把它誇張化了。不過很明顯,石班瑜給很多明星配音過,只有周星馳的被他配出了自己的風格,可以說在內地,當初是周星馳給了機會給石班瑜,而石班瑜讓內地觀眾愛上了周星馳,可以說兩個相互相成,只不過收益最大的還是石班瑜,因為,那時的周星馳已經站在巔峰了,是不是石班瑜配音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電影,他的表演。當時很多配音演員給周星馳配音,周星馳都不要,石班瑜試了一下,周星馳覺得很好所以就用他,這也是星爺的眼光好,石班瑜也用他的藝術水平證明了自己成就了星爺在內地的知名度。以前以為那個聲音就是周星馳的,後來才知道是別人配音的,所以就會想,他自己的原聲有沒有這種搞笑呢?網上搜了粵語版的,第一次看,很彆扭,聽不下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又會關掉換國語版的來看,長大一些之後,也許看多了他的電影,發現他的電影不止是搞笑那麼簡單,其中的內涵真的需要慢慢體會,再次看粵語版的,慢慢體會到了他演繹出來的心酸卻給人帶來笑聲,難怪他會說他演的明明是悲劇卻被人看成是喜劇。現在偶爾也會看看星爺的電影,但都會看粵語版的。


xn嘚吧


講真,作為一個非粵語區大陸人,我可以負責人的回答:完全不認同。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誤區,是一種思維定勢下長久形成的錯誤觀念。打個比方,郭德綱早年間的相聲開始風靡的時候,能夠接受的也僅僅是天津北京一帶,而在南方人眼裡,這種幽默完全沒有了倫理綱常。甚至認為說相聲的都是些混子,流氓之類。這就是誤區,而這種誤區的成因是因為他們不懂這樣的藝術形式。在相聲界,這樣的形式一直如此,術語叫“砸掛”。

同理,周星馳的電影本來就是粵語原聲,只是我們接觸的都是配音演員的二次創作。從接受層面上我們先入為主的接受了配音演員的聲音,看到的是周星馳式的肢體表演。而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語言,這種先入為主的弊端就在於把這種並非原聲的二次創作當成了自己的審美。於是,當我們再去欣賞粵語原聲的時候,那是一個不能接受。而,事實上,如果你懂粵語,你就會發現在配音的二次創作中,很多臺詞被進行了篡改。這無疑是有悖於創作初衷的,並且一定程度上引導了我們的趣味性。但這種篡改後的趣味性自然已經與原作有了區別,如此種種,都造成了我們審美上的思維定勢。

隨著流媒體的盛行與發展,我們開始接觸粵語原聲,不再是港片黃金時代通過VCD傳播進來的港片。我們發現原來粵語原聲也是很悅耳很動聽的,甚至在《男人四十》裡,你會發現用粵語讀古詩才是最有韻味的讀法。

有了這樣的認識,再重新去接觸周星馳,你就會發現之前看配音電影時體會不到的精妙了。


壹條電影


粵語版聽的是周星馳原聲, 國語版的是石斑瑜配音, 就兩個人的聲線和聲調等等的表達作風上就有很大不同, 或許說你看石斑瑜配音的國語版本並不是真正的周星馳, 只能說是石斑瑜用聲音呈現出另外一個電影而已。

周星馳粵語版的電影有些點是懂粵語的人能get到,但是普通話版卻不能表達出來或者表達有偏差的

《九品芝麻官》裡面方唐鏡和包龍星初次見面那段

粵語:

方唐鏡:“呢度有張契仔(雙關,既表示比較小的那張地契,也可表示乾兒子的意思),一張契爺(同上,即表示大的地契,也可表示乾爹),大人要睇邊張?”包龍星:“契爺(乾爹)!”方唐鏡:“乖!”

到了國語版裡,這個梗完全沒有了,硬生生非得說那張小的地契是又小又溼,自然大的那張就是乾的了,所以直接問要溼的還是乾的,然後包龍星說了一句“乾的(die)”,極其生硬

產生這些差異我想有以下幾點:

第一、言語文化不同。

普通話只要四聲且沒有入聲字。說話腔調比粵語高得多。南方的西南二人轉、相聲、小品等表現作品腔調高,激昂。簡單來說就是聲響分貝大。而粵語有九聲六調其中三個入聲急促有力,陽腔調消沉平和,普通廣州人講話聲響分貝是不高的。這在人文特徵上亦有分明辨別,南方人顯得剛猛,大咧咧,廣州人則平和,細心。

第二、笑點不一樣。

這是言語文化環境導致的。有時南方人覺得好笑,廣東的朋友則懵了一臉,反之亦然。

第三、原版表達的意思更多。

星爺的電影講的是粵語,能夠很少有人留意到他講的是廣州西關音。所以他的電影笑點精髓全部在粵語臺詞的本意之中。而這種粵語言語之中的精華是普通話不能用相反字詞精準表達的。例如粵語臺詞中“百九幾兩血”變為普語時就變為一百九十多兩血。粵語版本就是打著講粗口的擦邊球,普語則沒有任何實踐隱諭。這種例子數不勝數。招致普語版本比照粵語原版打了五折都不止。


Ps一點通


回答問題前,我先給提問者說一個故事。

舊時一人歲至五十仍無子嗣,遂花錢納得小妾,其後果然老來得子。不過家中正房權大勢大,小妾產子後即霸為己有,廣傳為自己所生,且廣邀宴請以祝。

受邀中有一人曉得此事,遂準備了一隻公雞,然後將一枚雞蛋塞入公雞體內,作為上禮,名作“下蛋公雞”。

宴請當日,眾親朋見禮單上寫有“下蛋公雞一隻”,頗為好奇,遂請此人演示。觀察一日之久,仍不見此雞下蛋,此人上前持雞腿,言道:“唯有扯雞扒蛋!”其後,蛋出。

故事講完了,送提問者一句:扯蛋!

請原諒我的耿直!

我本以為,提出這個問題的應該是廣東人吧?後面看了一下,提問者是廣西人。雖同屬兩廣地區,但講不講粵語是關鍵啊!語言是個神奇的工具,只有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才會深深體會當地語言的精髓和奧妙。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粵語也不可能例外。有時候往往一句話,換了不同的語調或者不同的環境下,出來的意思都會千差萬別。比如說:“你好嘢!”這句話你怎麼理解?如果光是從字面上去理解,那你可能就好鬧笑話咯。

香港白話跟廣東粵語同出一祖,兩個地方的出來的唱片也好影視作品也好,互相皆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箇中運用的一些生活俚語也好理解,笑點也好戳中。

同樣一部周星馳的粵語電影,香港人和廣東人可能越看越開心,如果換作聽不懂粵語的人來看,估計他想死的心都有。

我是地道老廣,我也是地道老星粉,對於星爺的戲,我比較偏執的要看粵語原裝版的!我也沒有說國語版石班瑜配的不好的意思,我只是覺得,星爺的粵語版才是最原汁原味的東西,就如同一些好萊塢大片,如果不是原音版的,我一律歇耳閉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