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陈寅恪的幽默,你是否懂

呵呵,陈寅恪的幽默,你是否懂

青年陈寅恪先生

呵呵,陈寅恪的幽默,你是否懂

刘宜庆

傅斯年对陈哲三说:“陈寅恪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1926年7月7日,陈寅恪到北京。吴宓接到电话后,乘坐人力车进城。当晚,两位好友在新宾旅馆谈清华种种情形。第二天,在吴宓的陪同和引介下,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报到。1926年秋天的新学期,风云际会,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聚齐。他们共同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段佳话。四大导师共同执教清华国学研究院,因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只有短短的一个学年,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人们谈起清华四大导师,仍翘首投向历史深处深情的一瞥,无限神往,又无比惆怅。盖因风流消散,已成广陵绝响。

陈寅恪先生是公认的“教授中的教授”,学问和人格成为20世纪的一座文化高峰,难以逾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学者严谨,渊博,但陈先生还有幽默风趣的一面。

呵呵,陈寅恪的幽默,你是否懂

陈寅恪与夫人唐筼和三个女儿在香港合影。

王国维的女儿王东明在《王国维家事》一书中,记录了一则大龄青年陈寅恪寄居赵元任杨步伟夫妇家的一则逸闻趣事。

某日,杨步伟家中高朋满座,杨步伟很神秘地说:“今天要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可是听完了不许笑啊。”几天前,天气炎热,陈寅恪回来后,连声说道“好热”。杨步伟看到陈寅恪大汗淋漓,于是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冰开水,倒了一杯请陈寅恪喝。他喝得挺过瘾,见到装水的瓶子,觉得既清洁又方便,就问杨步伟,瓶子是哪里来的,杨步伟说是酒瓶。第二天,陈寅恪交代听差去买两瓶高级酒,倒掉好酒,洗干净瓶子,送给杨步伟装冰水。杨步伟讲完这个故事,乐得前仰后合,大家都捧腹大笑,“而陈先生在一旁悠然自若地微笑不语”。

陈寅恪初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就给研究生们送了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

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众人听了,不禁莞尔,会心一笑。不由得佩服陈师才思敏捷。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读书顾问。这则对联,既有对学生的恭维,又有戏谑。妙处在于会心之间,幽默诞生。

呵呵,陈寅恪的幽默,你是否懂

罗家伦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上任后,先去工字厅拜访陈寅恪,送上他编辑的《科学与玄学》一书,是张君劢与丁文江的笔战实录。陈寅恪看到这书的名字,微微一笑,送罗家伦一副对联:

不通家法科学玄学,

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对联中镶嵌着“家伦”,罗校长听罢大笑。陈寅恪说,我再送你一个横批:儒将风流。陈寅恪解释道:你在北伐军中拜少将,此为儒将。你讨了个漂亮太太(张维桢),正是风流。在这里提一句,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命名者。

呵呵,陈寅恪的幽默,你是否懂

罗家伦张维桢结婚照。

这两则对联,可见陈寅恪幽默风趣的一面。陈寅恪做对子的习惯还延续到昆明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师生一听到空袭警报(日寇飞机前来轰炸),就停下课来,老师学生都往山林疏散,往防空洞里跑——所谓“跑警报”是也。对于跑警报的经历,陈寅恪也曾写过一则趣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机”指来空袭的飞机,“入土”指进防空洞或者土沟躲起来。在危险紧急的情况下,不忘幽默。这样可以看出联大学者的乐观——不怕炸。

呵呵,陈寅恪的幽默,你是否懂

晚年陈寅恪。

晚年陈寅恪在中山大学执教,著书唯剩颂红妆,写了一部《柳如是别传》,伤心之人别有怀抱,用春秋笔法影射一帮无气节的文人。陆灏《听水读钞》一书中,有一篇《陈寅恪的“呵呵”》,说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不止一次用到“呵呵”二字,很有感慨:“陈寅恪给人的印象是个严肃古板的老学究,而在其史学著作中,居然出现‘呵呵’字样,可见他也不乏俏皮风趣。”

有学者撰文指出,《苏轼文集》中收有数百封尺牍,竟然有47处带有“呵呵”。苏轼真是一位乐观的诗人。陈寅恪这位严谨的史家,与之对应。

“呵呵”原本表示开心的笑(拟笑声),在如今网络时代,在聊天中无话可说,只有呵呵,演变为略带嘲讽,甚至贬义。想起腿膑目瞽的陈寅恪的遭遇,无限伤心,往事凄凉,“呵呵”(开心)不起来。对那些迫害陈先生的人,只能“呵呵”(贬义,鄙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