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日军老兵至今都感到心寒?

司马长史


美国曾经有一本描述日本人心里的书非常流行那就是《菊与刀》

这本书是美国人文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出版于二战后的1946年!

在这本书中,充分诠释了作者对日本人,甚至日本民族性格的看法。菊花和刀代表日本民族的扭曲人个观点!

这观点简而言之,充满了各种矛盾,而矛盾和冲突的核心则和日本特有的耻感文化有关!

什么是耻感文化。

简而言之就是对耻辱的感官体验和世界上所有民族都不同。

在日本,切腹自尽不珍惜生命的人,是武士道精神,与之相对临阵脱逃,怕死的人,是耻辱。

这是一重矛盾。

但是书中又说出了日本人的另一层精神,那就是对强者的尊重和对于弱者的轻视。

(耻感文化教育和定义)

恃强凌弱,内强外横也是日本特色。

意思就是,要打败日本,战争只是手段,只要你以绝对优势告诉他们,自己的绝对强大,日本人就会变的很乖很乖!

这也是二战之后,日本一直很安分的原因,不过这种乖,却掩饰不住日后的报复和仇恨。

因为这本书的广为流传,其实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虽然友好,但是依然不放心。因为这民族其实睚眦必报,也因此美国其实一直致力于日本国民性的改造工作。

(二战日本征兵海报)

书中描述的这种民族性在日本二战中,面对伤员的时候也有体现。

而且根据战场境地的变化不断延伸,进而不断直指日本民族性的核心,恃强凌弱,内强外横。

战争初期,日本对于战争准备充分,如果受伤,待遇还是很好的,不仅有战地医院,有专属的医生,甚至还有各种娱乐活动供伤员恢复和放松。比如慰安工作,在医院就是常态!

也因此很多日军都羡慕伤员,以受伤为荣的他们,战斗更悍不畏死。

可是这样的情况在战争不断持续之后变了!

变的原因也很简单,国力不足支持战争的持续之后,所有待遇当然会有减少,兵越来越多,伤员也越来越多,照顾他们的基本生活都是问题的时候,指望放松甚至慰安都成了奢望!

(狼性的释放)

伤员也不在是日军照顾的重点,而狼性却在日军中开始流行起来。

受伤没有作战力的日军,如果运气好,可以获得回国的命运,如果运气不好,就会有曾经的战友来到你面前,用武士道的精神鼓励你。

鼓励你干嘛咧?

不是拯救而是鼓励你自杀,用切腹和介错(斩首)的行动,诠释自己对天皇的忠诚和勇气。

目的是什么?

不过是战斗人员都过不好,你这伤员还要补给医疗,站着茅坑不起作用,当然不受待见。

也因此,日本伤员之中,自杀之风盛行。

不自杀,还会被骂没用勇气,好多人面对着千夫所指的苛责,都不得不自杀以答谢天皇。

也许在他们看来,切腹和介错,诠释了自己的勇气,活下去才是软弱的表现吧?

(介错自杀背后的虚无勇气)

如果实在不愿意自杀,也有人帮你自裁的,日军在战争后期,为了避免有伤员被俘虏无数次,进而做出杀伤员的事出来,几乎成军队常态,一颗子弹解决一个日军,一刻子弹减少一个俘虏,一个俘虏就是国家的一重耻辱!

在这样思想指导下,无数日军伤员生不如死。

作为侵略者的他们当然不值得同情。

所有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如果读者以为自己杀自己人,已经是底线了,那么你们也太小瞧日军的兽性了。

伤员还有一种用途,就是充作军粮!

虽然用人肉作军粮的事情,中国历史也有,但却罕有向日军这样大规模集体行动的列子。

特别是在日本美国激烈进行的“太平洋战争”时期,这样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

无数驻扎孤岛的日军,面对舰炮飞机的狂轰滥炸还有补给舰的不能达到。几乎时刻都处于奔溃的边缘,可是他们的战斗力还有狼性兽性依旧。

没吃的,吃战友,吃敌人,没喝的,喝尿喝血也要战斗。

(血战钢锯岭背后的观念之争)

面对如野兽一样的日军,秉持人道精神的美国人,受不了了!

他们要挽救伤病,最后却被伤病拉响了手榴弹最后死伤无数,学聪明的美军知道,日军就不是人,战术也发生了改变,绝对不用人命去拼,而是用无数炮弹和炸弹去招呼。

打到日军体无完肤再面对面交战,既便如此,日军依然给予美军大量伤亡,让美国人敬畏有加!

电影《血战钢锯岭》就真实再现了日军和美军太平洋夺岛战争的残酷。

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记忆深刻,一个日军伤员被孤零零的放在地道的一角等死。

而主角美国医疗兵,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伤员来了一针吗啡,最后也因为善举自己没有被暴露,由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其实不是每个日军都是悍不畏死的兽人,他们也有求生的渴望。

只是兽性和武士道精神占据了整个日本,让求生者,在耻辱文化下,变成异端而已。

幸好今日的日本早就没有了这样的兽性,昭和愤青时代结束了,平成废物的时代还在继续,在不久的将来,日本将进入令和伪娘时代。

(幸好日本已被改造)

美国对日本的改造可谓非常之成功,失去了菊与刀的日本,菊花依旧只等残。


阿斗不傻


日本老兵会心寒?那肯定不会,日本兵中“军国思想”的毒太深,已失去了人性。不过随着日军的节节败退,伤兵的下场是很悲惨的。

日军医疗体系里有军医、药剂师、牙医和医护兵四类,前三类是不上前线的。医护兵基本只会一些简单护理,只能救治一些轻伤员,重伤员则要送到后方战地医院治疗。

日军一个中队181人,其中就有4个医护兵。在侵华战争初期,日军伤亡较少,医疗物资很充裕,运气好还能得到日本妇女的“慰问”,所以那个阶段的伤兵能得到很好的护理。

随着抗日战争到了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伤兵的待遇就开始极速下降。这个阶段,随着前方伤亡的加大,日军的医疗物资日趋紧张,日军高层开始不太关注重伤兵了。

所以在战场受了重伤的士兵,能不能获救只能靠战友情了,有关系好的救了你,那就是你好命。由于日军的武士道精神,拒绝当俘虏,所以没人救的重伤员就只能选择自杀或寻求其他士兵帮助了。

到了中国抗日战争反攻阶段,日军兵力不足,医疗物资开始匮乏。这个阶段没兵力护送、照顾伤员,也没药,所以就没有医治重伤兵一说了。而且大多都是新兵,战友情就无从讲了。

这个阶段对重伤员有几个处理办法。在战地医院,医生变成了屠夫,对伤势很重的伤员直接打空气针,死法虽然很痛苦,但不花一毛钱。

对于前线的来说,如果战事不紧张,一般会让重伤员剖腹自尽,下不了手的就让其他士兵帮助,不过这个时候,享受子弹的“待遇”是没有了,因为物资缺乏,所以基本靠刀解决,如果碰到刀法不利索的,伤兵就很痛苦了。

如果碰到战事紧张就没那么多讲究了。日军都有魂归故里的习俗。所以日军死亡后,尸体都会被焚烧,然后将骨灰运回日本。这个时候为了省事,那些没勇气自杀的重伤员,就直接扔进去一起焚烧了。

其实这也不能说日军对自己战友残暴,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人的生命在战争面前就是蝼蚁。我们反观我国军民,形势也不容乐观。

八路军虽然医疗条件最差,但群众基础好,比如在影视剧上看到的,八路军受了重伤,会去老乡家养养伤。除了实在缺药没办法,但反人性的事是不会出现的。

但国军这边就不容乐观了,国军一个连只有2个医护兵,正面现场伤亡又大,所以一些重伤员的结果也是很难想象的。



花木童说史


二战中,各国对待本国伤兵都较为人道。

据日本士兵回忆,战争初期日本通常会将受重伤的士兵送到后方修养,在后方他们受到的待遇也好,不仅可以吃到日本本土的食物,还可以自由活动,国家还会对他们表示关心和慰问,战死的士兵则由其他人将骨灰带回国。

但是随着日本战线的拉长,战局的逆转,重伤士兵不断增多,为了节省资源,日本对待重伤员就不像战争初期那样了,重伤兵面临的只有死亡。识相的重伤兵为了不拖累部队,通常会选择剖腹自杀,而无法自杀或不想自杀的重伤兵只能让战友“代劳”。一开始,还“赏”这些重伤员一颗子弹,到后来子弹都懒得用,直接用刺刀将他们捅死。用这种方式处理重伤员,怪不得让日本兵心寒。

除此之外,有的重伤员被送到了糟糕的后勤医疗队,然而他们并没有得到救治,只能自生自灭,有的重伤员还被护士打了空气针,被活活折磨而死。日本在战争中后期对待本国重伤兵都是如此残忍,对待其他国家被俘的伤兵就跟不用说了。

二战中的日本兵受军国主义影响深,他们满脑子都是“为天皇效忠”、“以死为荣”,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些重伤兵手握手榴弹,等盟军接近时和他们“玉碎”。其实这里也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日军伤兵生不如死,一炸反而死得干干净净,而不是因为所谓的“武士道”。


兵说


日军野战主力第11军的次任司令官是园部和一郎中将,这个家伙也是杀害张自忠将军的元凶,而他被解职的理由是:上高战役中让战死士兵曝尸荒野和遗弃重伤员,然后才来了阿南惟几。这番免职虽然有一定的其它因素,但日军在作战时比较重视战死和战伤者的作风是明显的,远不是问题中所描述的情况。



(阿南惟几)

日军士兵在战场毙命后,如果拥有战场控制权,则一定将尸体集中火化;如果战事激烈胶着,则同伴会砍下战死者的一只手掌带回去;如果是战败后撤,也要切下一根手指带走。日军的野战师团都配备不止一个的野战医院,常备师团一般都有两到四个,同时还有一个“病院输送队”,类似于中国军队的担架连,专门用来抬运重伤员的。

上高惨败,后第34师团长大贺茂中将率部突围,逃到南昌郊区时伤员队伍长达数公里,并且师团的行军序列居然是:师团司令部、辎重部队、步兵联队、山炮部队、病院输送队、野战医院和后卫部队,由此遭到专程赶来协调作战的第11军参谋长木下勇少将的痛斥,少将敢骂中将,其一是参谋系统独立,其二便是大贺茂做的太丢人了,这老鬼子没话说。



(园部和一郎)

当然,如果是在战场上大败而逃,穷途末路的鬼子也就没那么多讲究了,对待重伤员确实比较残忍,一方面是溃退中的部队无力携行,会成为逃跑时的累赘;一方面是不想让重伤员落到中国军队手里成为俘虏,否则对方拍照宣传起来(这事重庆政府很在行),影响“皇军”的形象。

此役收官阶段的3月28日,第74军58师追上了日军一个野战医院,负责护卫的是一个野炮兵第8中队100来人,大队长六角少佐急电师团部给与增援,结果得到的回复是“因情况紧急,放弃第8中队,大队主力立即向师团司令部靠拢”!这个意思就是连医院的200多轻重伤员一并放弃了,最终全部被张灵甫率部扑杀。

这是逃不掉了全体“玉碎”,如果是预做准备的跑路,日军通常是这样干的:台儿庄战役濑谷支队发现被汤恩伯反包围后,日军毁掉一切带不走的车辆辎重,濑谷启同时派遣一名中佐参谋带上十几名士兵前往野战医院,对重伤员们先鞠躬后发言“部队奉命转进,诸君为大日本帝国献身,自当铭记”,然后士兵给伤员们发放手榴弹,谁想不死都不行,日本这个民族有非常很冷血的一面。

然而更冷酷的事实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部队败多胜少,战场控制权大多归日军所有,同时日军的战地医疗专业程度、医术水平和药品供应都远超国军,所以日军重伤员的死亡率并不高。反倒是国军经常在败退时丢弃伤员,虽然中国人没有杀死自己重伤员的习惯,可他们仍然会被搜索战场的日军残忍的用刺刀捅死,这也是八年抗战里国军伤亡远远大于日军的原因之一。



(日军转运伤员)

因此不要象某些网文那样过分渲染日军对本方伤员的毫无人性,能够救治过来的重伤员,那是他们继续杀人的工具,轻易不会放弃的。湘西会战最后时段,日军第116师团长菱田元四郎给泷寺联队发电,指示该部抓紧突围:“目前除杀出血路外,别无他策,为便于突破,将不必要的物品进行处理,并携带可能随行的伤病员,准备突破前进”。

言外之意,重伤员别带了,也当“不必要的物品”处理掉。也不是不想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这是鬼子们末日的做法。


度度狼gg


二战时,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日军老兵至今都感到心寒?(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我们知道,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流血牺牲。在战场上,士兵作战不外乎受伤和死亡两种情况。所以,在战场上,大多数战友情胜似亲情,可以说是过命的交情,尤其是对受伤的战友,互相扶持、帮忙,有些战斗中,甚至会出现为了抢救受伤的战友而牺牲的壮举等等。这一幕幕炮火纷飞、前赴后继的镜头在我国近代战争史上比比皆是。可以说,在战争中,大多数国家是积极抢救受伤士兵,并妥善安置的,但在二战时,针对重伤士兵,日本却出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做法,每一个日军老兵回想起来,就感到心寒。那么,日本是如何处理重伤士兵的呢?

我们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作为纳粹国家之一,发动了侵略战争,在我中华大地烧杀抢掠淫,无恶不作。战争初期,由于日本的充分准备,再加上优良的武器装备和较强的单兵作战能力,在我们中国战场取得了较大的胜利。那些时候,他们的军队也会有伤兵,但不是很多,他们会组织积极的救援,对重伤的士兵甚至会送回国内抢救治疗。受伤的士兵回到本国内也会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会很荣耀,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为圣战受伤的。这也是我们很少看到日本军队有伤员的原因。

但等到战争后期,随着侵略战线的拉长,日本储备的物资越来越少,再加上偷袭珍珠港,把强大的美国拉入战争,由于美国的海上封锁,导致日本物资匮乏,不仅需要节省武器装备,还需要节约粮食。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认为重伤的士兵就是部队的累赘,于是他们就做出了丧心病狂之举,这也是在二战时,日军几乎是看不到重伤士兵的原因。日本军队处理重伤士兵,有哪些丧心病狂之举?

一是遗弃受重伤的士兵。让他们直接遗留在战场之上,自生自灭。这些被遗弃的重伤士兵,要么是自己引爆手榴弹自杀,要么是等待清扫战场的敌军,与之同归于尽,要么是选择投降,成为俘虏,等待敌军救治。

二是自己人直接射杀这些受伤的士兵,在战场上凡是负伤不能走路的,们大多都是会被自己人补上一枪,了结了他们的生命。战争初期是用枪来杀掉这些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节省资源,不浪费子弹,日本士兵就选择了用刀来杀死重伤员,一刀杀不死就多下几刀,非常残忍。

三是逼迫重伤员自杀。在战争后期,日本军队战况激烈,为了防止这些重伤员成为俘虏,将自己的作战计划泄露出去,就由士兵用枪对着受伤的士兵,逼迫他们自杀,如果受伤的人不愿意自杀或者自杀后没有立即死亡,那么这些人就用刺刀进行第二次杀害,直到受伤的人死亡为止。

四是鼓励重伤士兵剖腹自杀。由于日本人自小受武士道精神和皇权思想的荼毒,他们认为剖腹自杀,是他们最为崇拜的一种自杀方式。他们会让受重伤的成员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进行剖腹礼,为天皇尽忠。若伤员不肯或者因伤势问题无法完成剖腹礼的话,他们会亲自动手杀死自己人。

五是他们会把伤兵当成军粮。例如在瓜岛战役中幸存下来的日军老兵回忆,但是的战场上,由于美军的封锁,他们的补给被美军切断后,躲在密林的日军陷入了极度的饥饿,为了活命,在岛上竟然吃“尸体”,也就是受重伤士兵。

六是军医以救治为名打空气针,结束重伤士兵的生命。受了重伤不能战斗或者行走时,这些人就会成为队伍的负担,回来之后军医也会采取措施,来尽快结束这些人的生命,日本军医处决受伤士兵时,最常见的方法是注射空气,受伤士兵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军医注入大量空气后,体内的血液和空气会混合在一起形成血液泡沫,肺动脉将被阻塞,心率将越来越低,很快发生猝死。这种方法见效极快,伤兵在短时间里就会猝死,真是一种残酷的手段。

比如1945年8月,当日本即将宣布投降时,在中国东北的第一陆军医院接到了撤军的命令。 在带着2000多名受伤士兵和医务人员逃到牡丹江后,院长拿出东方刀,强迫其他人跳进河里自杀。 日本陆军院长直接让人给受伤比较严重的士兵,注射空气针,让他们尽快死去。

日军之所以会如此灭绝人性,对待重伤士兵,小编认为,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节约资源。兵占用军队资源,医疗和照顾伤员需要人力物力。二是伤兵行动不便,会影响整个部队的机动性额战斗;三是避免泄露情报,死人永远不会泄密,把伤兵处死,就不会被敌军俘虏,也不会泄密。四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和举国主义思想的荼毒,根深蒂固,认为杀掉重伤士兵或者自杀,他们是为天皇而战,是荣耀的。

但不管怎么样,日军如此“变态”对待重伤士兵,这种做法让人难以接受,更令人心寒。俗话说“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正是日本人的这种近乎灭绝人性的疯狂之举,才会让自己彻底失败,并自食苦果,尝到了两颗原子弹的味道。




葛大小姐


提前日本,中国人必定是咬牙切齿,一句“小日本”就能看出来!就这么个小国,挑起多少战事,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罄竹难书!日本人不光对别人狠,对自己也是狠,尤其是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比如重伤的士兵。二战,剖腹自尽,就地解决,空气针,寒了多少士兵的心!



二战,从1939.9.1到1945.9.2,这是爆发,之前还有准备工作。甲午战争是试探,侵华战争是准备,没想到中国不是那么好欺负的,骨头没啃到,还惹了一身的骚!而日本野心还不小,一个中国不够,还打起了美国的注意,没想到,大佬就是大佬,一颗原子弹就够日本人好好喝一壶了!

从1931年的侵华战争开始,日本士兵的人生就两种,受伤和痊愈,要是不幸运,就挂了,人生结束!在战争中,随着日本的处境,受伤的士兵的待遇也在变化。



日本嚣张(1939-1941)

二战是由日本,意大利,德国带头挑起的。作为挑事人,当然是理直气壮,有资本的。再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战争刚开始时物资最丰盛,一切都是最顶级的。这时候的士兵就是国宝级别的。一点小伤也要精心治疗,一点点的后遗症都不能有。这时候一人得道成仙,全家鸡犬升天!


大佬发怒(1942)

这年是决定反法西斯命运的一年,大佬美国不再保持中立态度,因为日本不自量力去偷袭了美国。大佬怒了,我不惹你,也不支持你,我有错吗?既然你要太岁头上动土,那别怪我,大佬的怒火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这年,日本受伤士兵的待遇从国宝级变成了一般级别的,小伤就忍着,别矫情!

日本下坡路(1943-1945)

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带头的反法西斯开始大反攻,大佬发怒的后果很严重。日本开始节节败退。重伤士兵的悲惨人生开始了。日本长期的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祸害了他们!战场重伤了,抢救不划算了,就地解决,毕竟死人不会泄露秘密,还不会连累行军速度。

不是用子弹,毕竟子弹珍贵着呢。武士刀或者刺刀就是他们的归宿,剖腹自尽或者战友解决。剖腹自尽不可能立刻死去,脏器会被切断,流出肚子,大出血,失血过多死亡!

这时候的医生也充当了刽子手,给重伤员注射空气针,让他空气栓塞死亡。临死前病人会剧烈的垂死挣扎,苦痛的死去!

还有回不去的士兵,会一把大火烧了,骨灰魂归故里。活人也可能被扔进火里,活活烧死。

这样做,就是个路人也会心寒,何况是为国家卖命的人!


斯幽说历史


重伤员的处理,历来都是很麻烦的。如果是在战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还可以后送到后方的野战医院进行救治,但是如果是在突然的行进中与敌人遭遇,或者是被对手打垮,就经常会出现来不及转运伤员就匆忙撤走的情况,这些重伤员就会成为对手的俘虏,或者是被敌人直接杀死。

比如淞沪会战中,初期展现比较稳定的时候,基本上都可以将重伤员后送到野战医院进行救治,不过当时国军的野战医院救治水平有限,所以大部分重伤员最后的结果都是死了。只有比较高级的军官才能在负伤之后被尽快后送到后方比较好的医院进行救治,才能存活下来。淞沪会战中受伤的高级军官,主要是在外国教会在上海办的医院里进行救治。

我军从苏区到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如果是在有稳固后方根据地的情况下与敌人作战,大部分重伤员都可以及时后送到后方进行救治的,尤其是重要的干部,都能够得到尽可能的救治,虽然条件有限,但都会尽力救治,比如粟裕多次负伤,就都通过在后方救治活下来了。这也是战士们普遍不太愿意脱离根据地进行无后方作战的重要原因,因为没有后方,所以一旦负伤,尤其是重伤之后,往往只能就地安置在群众家中,这就意味着从此脱离了革命队伍,而在敌人打过来之后,也很容易被搜捕出来加以杀害。

1948年粟裕在对中央渡江南进的命令“斗胆直陈”的时候算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跃进到江南之后,是无后方作战,所以每次战斗中的轻重伤员都只能就地安置,而无法带走,就会造成部队的绝对减员,这种减员就很可惜。之前粟裕在抗战后期率部在莫干山一带作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情况。所以,粟裕认为与其脱离解放区进行无后方作战,不如在江北作战划算,因为在江北打大仗,我军伤亡一个人,至少可以消灭敌人三个人。

长征时这种情况就尤其严重,因为是脱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所以完全是无后方作战,每次战斗减员中的轻重伤员,如果无法自己行动,就只能就地安置,从而造成大量的战斗减员。所以,几乎红军沿途经历过作战的地方,都安置了一些伤员。我曾经有个同事的爷爷是老红军,是湖南人,但是却在贵州遵义生活,就是跟着长征的队伍到了遵义,作战时负伤,就地安置后就脱离了队伍,伤愈后就在当地一直生活,也没有回到湖南去。

在长征中过草地的时候,一军团有一个部队在后面担任后卫,同时也要负责收容前面掉队的伤病员。但因为过草地的时候条件非常困难,衣食无着,食物尤其紧张,也缺乏医药,而一个重伤员至少需要两个战士来抬,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因此,一军团的几个干部曾经自作主张,杀掉了几个重伤员。这件事也是后来一军团干部与三军团干部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军在抗战时期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时间还来得及,就会尽可能带走伤病员,后送到后方野战医院进行救治。不仅如此,日军还会尽可能的将阵亡军官和士兵的耳朵、手指割下带走,将尸体集中起来焚烧或者掩埋,然后再撤退。但在战败的情况下,仓皇退走的时候,也同样来不及带走重伤员,只能就地处理,其实也就是直接烧死或者杀死。比如常德会战之后,国军追击时就发现过一股日军小部队将几十个重伤员集中在一间房子里,准备烧死,刚好国军打过来了,日军仓皇退走,国军就将这些日军伤员救下来了。

抗战后期,因为日本兵源紧张,大量征发普通老百姓参战,所以老百姓的厌战情绪是比较重的,战斗力和战斗素养也都比不上那些抗战初期的老鬼子。同样,在战争初期,因为日军作战比较顺利,所以遗弃重伤员的情况不太多,而到了后期,日军战斗力和战斗素养都严重下降了,撤退的时候纪律也比较差,遗弃重伤员的情况也是比较多的,至少是比战争初期要多了很多。这也是后来一部分日军老兵反战的原因。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很快就发现志愿军纪律很好,而且确实是优待俘虏。所以,美军在被志愿军击退,被迫撤退的时候,如果来不及带走伤员,就会主动把伤员从原本隐蔽的地方抬出来,放在大路边比较显眼的地方,主动送给志愿军,让志愿军去救治。李奇微的回忆录也承认,在对待战俘和美军伤员方面,志愿军做得非常好,而且志愿军经常自己节约口粮,来给战俘和被俘的伤员吃。


萧武


日本老兵会心寒?不要强行替他们操心了,放心吧,他们不会心寒的!

前不久还有一个记者采访一位90多岁的日本老兵对战争的态度,这个日本老兵并没有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充满了悔恨,他说:“如有开战,随时上前线!”

这才是真正的日本士兵,一个“合格”的日本军人,一个拥有坚定大日本帝国主义信仰的战士。

有一组数据,我相信大家看完过后一定会质疑真假,在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共俘虏日军六千多人,而国军俘虏日军不足三千人,14年抗战,我国竟然没能俘虏上万个日本士兵,说出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我相信很多人肯定说是假的,林老总在平型关大捷后总结:“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

在《亮剑》中,李云龙在野狼峪伏击日本华北观摩团,曾一次性击毙一名少将和六名大佐,以及很多日本军官,有读者就说,为什么不俘虏他们呢?纵横告诉你,抗战中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战绩,更不可能俘虏到大量的日本军官,整个抗战中,别说俘虏将官和佐官了,就是尉官都少之又少。

(这是不可能的)

除了在亚洲战场,日本被俘人数少之又少外,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俘虏的日本士兵相对于欧洲战场依然是少之又少。

在冲绳岛战役中,24万美军攻打只有10万的日军,竟然三个月没有打下来,10万日本士兵大部分都战死了,最后只有七千人被俘虏。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不会出现伤病吗?为什么在一场战役中,日本往往阵亡人数就是伤亡人数呢?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日本士兵很难让你俘虏到,一旦受了重伤就直接宣告死亡。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美国拍摄的二战题材的影视剧,比如《血战钢锯岭》《兄弟连》《珍珠港》等等,仔细看你会发现,美军随军的医生和护士有很多,《兄弟连》中有一集专门讲医护兵的故事,当有人被崩了后,医护兵就前去救护,对方看到医护兵的标志并不会开枪,想想都可怕,战场上会有这样的事情。

(《兄弟连》中医护兵尤金)

这其实是《日内瓦公约》中制定的国际规则,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在战争中不准对医务人员射击。

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就没有这么好运了,《血战钢锯岭》讲的本身就是医护兵的故事,在影片中,专门有一块介绍,日本士兵有规定,专门挑带医护标志的士兵打!

日本二战前就从《日内瓦公约》中退出,不受其掣肘,想干啥就干啥。这就是为啥从太平洋战场回美国的士兵得精神病的数量远远高于欧洲战场的原因,日本人玩的太埋汰了。

(《血战钢锯岭》中的医护兵)

难道日本士兵就不怕被报复,美军也射击他的医护兵?答案是,日本几乎就等同于没有医护兵!

日本在前线负责基础医疗救护工作的是卫生兵,由于缺乏急救药品和器械,因此卫生兵只负责对轻伤员的伤口清洗和爆炸工作,需要上战地医院的,必须等到战斗结束后才会去送。

运送伤病这种事情,对于日本军队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日本只注重战果,而不会在意个人的生死。因为重伤员会拖累部队的,一旦到了这个时候,部队会鼓励重伤员自杀以解脱自己,避免拖累部队。

如果这名重伤员拒绝自杀的话,那么他就会被看作是胆小的人,在日本,胆小怕死是可耻的行为,对于这样没有为天皇献身精神的人,其他人是有义务“帮助”他的。

日本士兵一直接受的就是军国主义教育和武士道思想,综合起来就是要日本士兵不怕死,“视死如归才是美德”“死亡本就是精神的胜利” 。

所以,尽管日军在二战中对待重伤士兵很残忍,但是,老兵不会心寒,否则他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受过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士兵。


史论纵横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日本老兵会心寒?那肯定不会,日本兵中“军国思想”的毒太深,已失去了人性。不过随着日军的节节败退,伤兵的下场是很悲惨的。日军医疗体系里有军医、药剂师、牙医和医护兵四类,前三类是不上前线的。医护兵基本只会一些简单护理,只能救治一些轻伤员,重伤员则要送到后方战地医院治疗。日军一个中队181人,其中就有4个医护兵。在侵华战争初期,日军伤亡较少,医疗物资很充裕,运气好还能得到日本妇女的“慰问”,所以那个阶段的伤兵能得到很好的护理。

在《亮剑》中,李云龙在野狼峪伏击日本华北观摩团,曾一次性击毙一名少将和六名大佐,以及很多日本军官,有读者就说,为什么不俘虏他们呢?纵横告诉你,抗战中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战绩,更不可能俘虏到大量的日本军官,整个抗战中,别说俘虏将官和佐官了,就是尉官都少之又少。

由于官兵几乎都在作战,只能依靠各大队经理室的人筹集粮食。主食还好办,毕竟后方带来一些,衡阳周边也有大片稻田可以临时加工成大米。但副食就一律全无,不要说肉,连蔬菜也搞不到。往往白天所有人去衡阳郊区的稻田收割稻子,再磨成米。因为怕中美联合空军轰炸,白天不敢生火,只能在黄昏加上盐煮熟做成饭团,连夜送到前线。

同时在战场上的重伤员,部队军官为了避免其对部队造成拖累,会鼓励重伤员自杀以解脱自己,避免拖累部队。如果这名重伤员拒绝自杀的话,那么他就会被看作是胆小的人,在日本,胆小怕死是可耻的行为,对于这样没有为天皇献身精神的人,其他人是有义务“帮助”他的。这就是二战时期,灭绝人性的日军对待自己重伤员的方式,可见在那个年代能够活下来的日本伤兵,真的是不容易啊。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二战期间,日本作为轴心国主力军,伤亡达到了185万人,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巨大的伤亡都是日本极端主义自己造成的。

可以说这巨大的伤亡,完全是日本残忍的对待伤兵导致的。

当然日本队对待伤病的措施,有三个时期的大转变。

二战初期,白衣天使。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的时候,日本的军事潜力还没有耗尽,资源较为充沛,因此这一时期的精锐“老鬼”如果受伤了,会受到非常好的照顾,经过精心的治疗极有可能会再次返回前线。

可以说这一时期日军的待遇还是非常好的,但是随着日军穷兵黩武疯狂“爆兵”,这种短暂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二战中期,自杀式袭击。

二战中期的时候,随着日军的疯狂扩张和四处树敌,终于陷入了一个困境之中。

这一时期日军的主力依然是以老兵为主,但是资源已经受到严重的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有日军在战场上受伤,就会残忍地发动自杀式袭击,比如大家经常见到的日军伤兵使用手榴弹与我军同归于尽,大都是这一时期。

不仅如此,这些疯狂的军国主义分子,甚至会拖着我们的军医一起同归于尽,凶残至极。

二战后期,除掉累赘。

随着战争推进第二次大战末期,特别是在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战役爆发以后,日军的各种补给物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与此同时,随着日军老兵精锐逐渐损耗殆尽,只能以新兵、伪军替代,这些新兵可没有那些“老鬼子”的疯狂,是不可能在战场上主动自杀的。

随着日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只能选择放弃这些伤兵,但是为了防止这些伤兵被俘泄密,日军采取了非常残忍的手段,枪毙、甚至使用刺刀杀死伤兵,完全不用怀疑那些对我国平民下手的“老鬼子”会下不去手。

即便是安全的撤回野战医院,在医疗物资匮乏的时期,这些日军也不会受到精心的治疗,甚至会被注射“空气针”致死。

日军真的是太残忍了,对自己人都这么凶残,难怪美国会“祭出”原子弹这个大杀器。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