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爹老余:你以为你逃到美国,你就是学霸了?呵呵

熊爹老余:你以为你逃到美国,你就是学霸了?呵呵

中国的教育模式,在学校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趋向“分数至上”

搞得大家都很累。

在如今中考高考学霸们接近满分的流行趋势下,你的孩子还能怎么去拼?

刷更多的题?近视度数再深几度?

所以,一些有能力的家长,纷纷动起了把孩子送到欧美国家上中学、大学的念头。

有多少呢?

据报道: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

但是,自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具优势的家长们,以为孩子们去了美国,必然会成为学霸,秒杀那些6×7还要用计算器算的美国孩子们。

事实真相,真是如此吗?

熊爹老余:你以为你逃到美国,你就是学霸了?呵呵

先不说学业,在美国中学,中国来的小留学生们一上体育课,就容易骨折。

再有,即使不骨折,“小学霸们”一放学就无所适从,是运动队的绝缘体,怎么和美国同学们交朋友?更好地适应美国文化?

到了申请大学的时候,很多美国同学有运动专长,走特别的“学生运动员”通道,中国来的美高学生,仍然只能拼成绩,拼好“美国高考”的每一分。

分数至上的原则,被留学生们带到美国了。直接把美国高中教育整变了味。

老余想说:如果这些家长仍然不转变观念,把孩子送到哪里都没用,都是战战兢兢地走独木桥。

据说,每年从美国名牌大学退学的中国学生,高达20%。且不说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是我相信至少部分真实。

毕竟被退学不是光彩的事情,得到准确数据很难。

即使只有1%的退学率,我相信家长们也不愿意这个娃是你家娃吧?

所以说谈比例没意义,有意义的是提高孩子的跨国适应力,走到哪里都游刃有余。让孩子出国求学,是追求更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而不是逃避什么。

熊爹老余:你以为你逃到美国,你就是学霸了?呵呵

把孩子送到美国念书,家长往往会觉得“我已经尽力了”!

但现实是,在任何社会,升级思维,远比升级财富更加困难

。很多父母非常用心,然而他们下意识地用“中国式的高考思路”,培养一个即将走向国际的娃。这种教育思路与孩子即将到来的生活学习全面拧巴。

作为家长,我当然也希望孩子选择他最喜欢的教育模式和环境,我也常问自己: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过渡、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适应性的强大生命体?

在美国的顶尖学校,孩子们可能遇到各种人才,他们很优秀,但他们的优秀不只是学术上的,而是学术、体育、社交、恋爱全面开花,衡量优秀的标准也更加多元,在中小学阶段,尤以体育为甚。

初来乍到,如果你完全不懂美国的体育文化,对体育一窍不通,身材肥胖或者瘦弱,你会面临格外强大的、无形的竞争压力。

唯有从小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有一两项拿得出手的专长,才是中外通杀、可以提升孩子在所有教育环境适应能力的独门秘笈!

因为,无论是期望值、价值观、交友方面的抑郁和焦虑,都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打开沟通的窗口。

很多心理分析师喜欢谈“中外价值观”对孩子的冲击,觉得孩子会茫然无措,继而焦虑,都是“价值观”惹的祸。但是家长有没有想过,很多分歧和隔阂并不是价值观层面的?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的,用最简单的方式就可以互相交友。

比如,美国同学放学后都在运动队,你能否自如地上场和他们一起打球,然后晃过对方拦截,投进一球?

比如各种运动比赛,你是否能积极报名参加?

美国同学谈论他们喜欢的运动队时,你是否真心热爱,可以插话进去一起谈论?

美国文化中没有虚伪和客套,中小学生们不太佩服纯粹的学霸,而是佩服运动高手。

如果你是运动高手,还愁交不到好朋友吗?

熊爹老余:你以为你逃到美国,你就是学霸了?呵呵

哈佛博士、清华教授李稻葵,深谙中美两种顶级教育文化的差异。他说:“国际上很多领导人,都是职业或业余体育运动员出身!不仅是运动员容易出成就,西方的精英大学也注重培养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反观中国,到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还是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太注意奥数、钢琴等。”

美国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超喜欢“自讨苦吃”,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极限运动”,没事就去爬峭壁,或者雪山,或者横跨沙漠,或者从飞机上往下跳,或者跑到没人的地方“探险”,每年都会因意外而死很多人。

但是他们照样乐此不疲,他们是真正把孟子的“至理名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执行得很好的人。有一部系列影片《生存大挑战》,就是美国人(很多还是中学生)挑战自己身体极限,自讨苦吃想出来的各种花样。

美国耶鲁大学,是一个总共只有五六千人的大学,但是却有各种运动队二十多个,而且运动水平很高,他们的学生中还有奥运会的冠军。

美国所谓的“常春藤盟校”,其实并非学术上的排名,只不过是当初这些学校共同参加的一个校际体育运动联谊比赛。没想到“常春藤盟校”却成为今天“精英大学”的代名词。

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锻炼身体只是体育的小用,培养精英才是体育的大用。体育教会孩子成为勇于面对压力、承担责任和克服困难的挑战者,日后,他们才会成为社会的精英栋梁之材。

老余建议:

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从小学一些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孩子会终身受益无穷,提升他们适应中外各种教育环境的能力。

体育不光是锻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体育精神。真正的体育教育,正是通过身体运动来改变和提高自身的各项“品质”。

如何定位体育教育,不仅直接牵动青少年体质的“生命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价值观。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把体育上升到了与“语数外”三大主科同等的地位。国家要求必须计入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分数的科目只剩下语、数、外和体育,其他科目都成了选考科目。

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不管如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那么家长们,你们愿意成为教育规律的遵循者,让孩子去体育场上飞扬青春、挥斥方遒、中外通吃;还是拒不改正、舍本求末、让孩子继续埋头在书房刷题呢?

我相信,你们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