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到底是陇西李氏还是鲜卑族拓跋氏汉化改姓?有何凭据?

红星照耀神州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血统揭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五胡十六国时代以后,汉人就已经拥有了胡人血统,而胡人也拥有了汉人血统。

  这个大分裂时代其动荡程度和持续时间之久虽然让人触目惊心,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五胡十六国时代又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代。

  唐人民风开化,社会风气极为开放,这也是隋唐以来民族融合的一个证明。

  其实中国人原本并不保守和传统,不过由于宋代程朱理学兴起,朱熹等人开始宣扬三纲五常,中国人才逐渐开始变得保守和传统。

  以上是闲话,唐人具有胡人血统,这是史学界承认的事实。

  李世民家族也不能避免,在这个家族身上也有胡人的血统。

  但“陇西李氏”和“鲜卑汉化以后的李氏”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陇西李氏和李世民家族的关系

  陇西李氏是指自秦代以来就世居陇西郡的李氏家族。

  据考,陇西李氏的始祖是秦国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这是陇西李氏的起源。

  我们再来看看李渊家族和陇西李氏的关系。

  我们就以十六国时代西凉国君主李暠为节点,来梳理一下李世民家族和这个陇西李氏的关系。

  李暠是陇西李氏出身,他是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

  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晋书》

  隆安四年(400年),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叛变,推举李暠为冠军大将军,由此,李暠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六镇为核心建立起西凉政权。

  李暠的次子李韵,他的第三个儿子李重耳是李渊的曾祖父。

  他们的家族世系表现为以下:

  李广(先祖)……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可见,李世民家族的姓氏一脉相承于陇西李氏。

  李渊家族是门阀大家族,远的不说,就从李渊的祖父李虎说起。这位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西魏是宇文家族在北魏分裂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于身居高位,李虎还被赐姓为大野氏。

  但李渊家族真正具有鲜卑血统是从李渊的父亲李开始,李的妻子是西魏八大柱国独孤信的第四女独孤氏。

  这个独孤姓出自北鲜卑独孤浑部,所以从李渊父亲这一代开始,李渊家族就具有了鲜卑血统。

  而这个独孤氏的妹妹独孤伽罗后来嫁给了隋朝皇帝杨坚,所以李渊还得叫独孤伽罗一声姨妈,又得叫杨坚一声姨丈。

  因此你会发现,整半天隋唐两代原来是亲戚关系。

  而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北周宇文泰庶出的长子宇文毓,这个宇文敏后来被拥立为北周皇帝,因此一个独孤家族就把北周、隋唐三朝的高层统治者来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无比显赫的家族。

  纵观中国历史,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这样势力庞大,身份显赫的家族了。

  李世民家族是否和鲜卑汉化以后的李氏有关联?

  拓跋氏是鲜卑部落的其中之一的分支。

  拓跋氏是鲜卑,但鲜卑不一定是拓跋,这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拓跋的姓氏来源在《魏书·官氏志》如是记载:

  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

  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在北魏孝文帝时代,为了缓和内部的民族矛盾。

  孝文帝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在这一时期,他不仅要求鲜卑族开始身穿汉服,在朝堂上还必须说汉语,提倡鲜卑贵族和汉族门阀通婚。

  譬如孝文帝自己就以身作则把当时许多门阀大族如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宗族内部的女性纳为后妃。

  同时又让自己的兄弟儿女与这些大家族通婚联姻。

  另外还让鲜卑族改为汉姓,其中孝文帝钦定的姓氏就是元姓,“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元氏《北史·魏纪》”

  因此自孝文帝开始,北魏皇室的名字就不再用拓跋姓,而是改为元姓。

  这也是为什么把北魏又称为元魏的原因,此外孝文帝又把北魏功勋之后的姓氏改成了八个汉姓,分别是: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纥奚(嵇)、尉迟(尉)八姓。

  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魏书·官氏》

  这就是著名的北魏“勋臣八姓”,这八个姓主要是对建立北魏有功的勋臣制定的姓氏,而像其它的鲜卑人则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改为其它姓氏。

  如在《魏书》中有着详细记载,现列举一二: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叱吕氏,后改为吕氏;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莫芦氏,后改为芦氏;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而当时改为李姓的鲜卑姓是叱李氏,所以这鲜卑汉化以后的李氏和李世民家族并没有任何关系。

  而这些改为汉姓以后的鲜卑人慢慢就融入到了汉族人的生活,应该说这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作为同样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由于没有处理内部的民族矛盾,就急于发动针对东晋的战争。

  结果淝水之战的失败直接诱发了前秦的解体,反观北魏由于妥善处理了内部民族矛盾,最终能够维持一百四十余年的统治。

  终北魏一朝,李渊家族都有直系始祖在朝廷中为官,但李渊家族真正发迹是北魏解体的时候。

  李渊的祖父李虎受到宇文家族的信任和重用,开始在西魏政权内部崛起成为一个大家族。

  因此从西魏、北周再到隋朝,李渊家族都身居高位,始终处于权力的中心。

  可以说是门阀士族、官宦世家的典型代表,兜兜转转一圈后,这个曾经北魏的臣子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


月夜羽夕


至少世民不是纯正的汉人。首先从相能看世民不像汉人,跟安禄山这些人有共同特征。看下面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图片,他们的胡子也是汉人少有的。其次李唐在后宫婚姻上也和汉人有较大出入。比如李治跟武则天,李隆基跟杨玉环,而且豪不避讳,甚至传为美谈,大臣们也不劝阻。

李渊的妻子姓独孤,李世民的夫人姓长孙,这些都非汉姓。恐怕他们都不是汉人,只不过是慢慢汉化了。再有木兰辞里面有可汗大点兵,可汗就是李世民,花干兰姓花狐,他们称乎皇上有他们的称呼法就是可汗!





剑指历史


蒙古汉族:

1、李世民,先祖为内蒙古汉族,远祖为五胡十六国西凉李嵩,公开表示是陇西成纪飞将军李广之后。

2、当然,杂音也很多,主要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大面积胡化与汉化反正,但仅仅是杂音而已。

3、西汉飞将军李广后裔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其后做了匈奴驸马,其后裔后来成为鲜卑拓拔部,显然,鲜卑拓拔部为西汉李陵后裔。

为何李陵后裔姓拓拔而不姓李呢?因为,匈奴之风俗,子女随母亲姓。


用户1789621402868715


李世民有鲜卑族血统,祖上是上柱国,但已融入华夏文明,同隋朝皇家有亲属关系,隋唐皇家都是北魏上柱国之上层家族。五胡乱华,结果强大的华夏文明最后融化了五胡,隋唐是中华文明胜利的像征。

隋唐都重用儒家,科举制度和武状元就是隋文帝和武则天首创的。华夏民族达到了空前大团结。大运河丶唐诗就是两朝留给后人的伟大成就。贞观之治达到华夏文明的新的高度。


用户5125891399925夏


历史认知是基于客观实实,而不是狭隘的民族情感,我是个汉族,所以我了解汉人的文化和历史,你还见过其他汉人的朝代的皇室,公然出现儿子娶老爹的女人(武则天先是唐太宗的“才人”,又成了高宗的皇后)、老爹娶儿子的女人(唐玄宗时期著名的杨贵妃入宫之前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王妃)?唐朝不是正常的汉族文化是毋庸置疑的。更别提唐朝还出现了女人登基称帝的千古一绝。其他的朝代女人权势再大,早如吕后晚至慈禧也顶多垂帘。而唐朝除了武则天还差点出了第二个女皇帝(太平公主),可见唐朝虽然汉化,但完全可以说他并没有真正完全汉化,其鲜卑特征很大程度并不弱于汉人特征,汉人自先秦以来都重礼法,是绝对不会把乱伦当做常态的,唐朝还诞生了一个只有唐五代时期才有的名词——男宠!男宠是什么相信看过前些年电视剧《大明宫词》的人都了解的,你还能找到哪个汉人建立的正统王朝有公然可以让女性权贵养男宠的?众所周知唐朝还是个以胖为美的朝代,除了唐朝,你还见过哪个朝代以肥胖为美?我们民族不可能忽然间审美观到了唐朝就变了,唐朝灭了就改回来了吧?很显然,这不是汉族人正常的审美观,只有一个民族在原始到奴隶社会时期才会有以胖为美的意识,因为原始社会胖女人更受欢迎,胖的女性身体素质比瘦的更好更容易生下健康的后代。这也就是一个比汉族更接近原始社会的民族才会有的审美观念。

此外,还有一些原因让我认为唐朝的鲜卑特征并不弱于汉族特征,比如唐朝皇帝爱娶鲜卑贵族做皇后,从唐太祖到唐玄宗,他们的皇后都是鲜卑贵族,唐朝还爱把军政大权交到胡人手里而不是汉人手里,比如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和史思明,就都不是汉人,他们手里的军队也都是胡人为主,这点在任何一个汉人王朝都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老祖宗告诉我们,非我族类……那啥对吧?所以我认为唐朝是鲜卑族(严格上说应该是汉化还未完成的鲜卑族)建立的朝代,是基于这些基本历史因素进行的分析。不要有一些观点看起来有损于汉人“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就嗤之以鼻,我们应当客观的看待历史。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认定一种想法,然后去找材料否定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观点!只要是基于客观进行的分析和有佐证的观点,就应该被尊重。

我一直认为汉民族是一个文化民族,所以文化才是决定你是不是汉族的根本决定因素,而我认为唐朝所实行的这些事,很少能看到汉族文化的根本,所以我认为唐朝是鲜卑族建立的。当然,鲜卑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在汉化当中的民族,李唐在前期鲜卑特征更明显,但不可否认,到后期也越来越汉化,鲜卑特征越来越少而汉特征越拉越大,可以说鲜卑族建立了唐朝,而在唐朝的历史中,鲜卑族被汉化成汉族了。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理性讨论。


笑熬浆糊56024034


天下李氏出陇西

鲜卑拓拔这一支的祖先是李广的孙子李陵

无论李世民出自哪一支,皆为陇西李氏。

简单捋一下

出处

“李”姓出自“嬴”姓,是皋陶(上古四圣之一,另三位是尧舜禹),他们家世代做“大理”(官职:负责刑法),那会人们都以官职命名姓氏,所以后来称“理氏”。

商朝时期,纣王无道,理家有个人叫理征因为惹怒纣王,结果把理征杀了,理征的老婆带着孩子逃跑了,逃亡过程中经常吃李子果腹,为了感谢李子,又因为李和理同音,所以改为“李”姓。以上是《后唐书》记载。

发展

李氏形成后一直都没什么发展,直到周朝时期出了李耳(老子)。

李耳的后代出了个李崇,在秦国当官,被秦昭王封在了陇西,他就是陇西李氏的始祖。

李崇的兄弟,也就战国大将李牧他爹,后来定居在了赵国,从这里还分出一直赵郡李氏。

李家一直都是军功家族,到了汉朝又出了李广,李广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李当户,李当户生了个儿子叫李陵,后来李陵出征匈奴,结果被俘虏后投降了,投降后李陵很受匈奴关照,给李陵娶了个媳妇拓跋氏,后来李陵的后代改姓拓拔。

再后来五胡乱华,孝文帝倡导改姓汉姓,李陵的后代又把拓拔该回了李。

巅峰

李广的二儿子战死,三儿子叫李敢,李敢因为揍了卫青结果被霍去病弄死了,但是李敢的后代很牛,李敢的十五世孙是李暠(西凉开国皇帝),李暠有个四世孙是李虎(八柱国大将军),李渊是李虎的重孙子,李虎是李世民爷爷的爷爷!所以李世民是正经的陇西李氏。

当年跟李虎同为八柱国之一的李弼是赵郡李氏的后代,还有后来瓦岗寨的李密。

没落

唐朝之后,贵族门阀为基础的统治宣告结束。科举制度开始兴起,宋明都是普通家庭出身做的皇帝,之后很多宰相等大臣也都是科举上来的。


景玉镖局


李世民绝对的汉人,李世民祖先是北方汉人,从河北逃避战乱到了凉州,五胡乱华,几百万汉人从中原逃往凉州。

所有人只知鲜卑人、匈奴人加入汉族,即不知汉人加入匈奴、东胡鲜卑当中。

比如李陵的五千汉军,有的被打散逃回去,有的就加入匈奴当匈奴人,匈奴人真的是有黄帝子孙的血统,比如汉初,卢绾听说刘邦生病,带着他的家属、宫人、亲信等共数千骑,在长城下等候,希望刘邦病愈之后,亲自入长安谢罪。然而四月刘邦驾崩,卢绾遂带领众人逃亡到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庐王。公元前194年死于匈奴,卒年六十三,其亲信数千人在匈奴区域生根发芽,汉人融入匈奴人的血统,比匈奴、东胡鲜卑融入汉族还早几百年。

李绪带着一批汉军投降匈奴,汉高祖七年冬,刘邦亲自带兵击败了韩王信,韩王信投奔匈奴,此后韩王信经常带领汉匈联合军队侵扰边境。汉人再次融入匈奴当中,经过两汉时期,关外的汉人融入到北方少数民族当中,汉人久而久之自然为东胡、匈奴姓,又在几百年后,又把东胡、匈奴姓改为汉姓。

投降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汉人,在北方与东胡、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融合,谁又敢否定,魏孝文帝不是汉人呢?努尔哈赤生在东北女真部落,明末女真族混杂了汉人、蒙古人、金人、契丹人、西伯利亚人种的血统,演变而来,努尔哈赤的血统非常杂的,谁又敢否定他祖宗没汉人血统?


粤神通


从李世民的相貌和习俗就可以看出并非陇西李氏。

史书记载,李世民的胡须上翘,汉族人一般是没有这个特征的。另外,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抢了兄弟的老婆,这也不是特别讲究家风的汉族尤其是名门望族的做法。

很多家谱都喜欢傍名人,所谓李世民是陇西李氏,很可能是陇西李氏后人编造出来的。正如袁世凯标榜自己是袁绍后人一样。


CD海风吹起


都别抢,我来答。

五胡十六国时代以后,汉人就已经拥有了胡人血统,而胡人也拥有了汉人血统。

这个大分裂时代其动荡程度和持续时间之久虽然让人触目惊心,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五胡十六国时代又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代。

唐人民风开化,社会风气极为开放,这也是隋唐以来民族融合的一个证明。

其实中国人原本并不保守和传统,不过由于宋代程朱理学兴起,朱熹等人开始宣扬三纲五常,中国人才逐渐开始变得保守和传统。

以上是闲话,唐人具有胡人血统,这是史学界承认的事实。

李世民家族也不能避免,在这个家族身上也有胡人的血统。

但题主说的“陇西李氏”和“鲜卑汉化以后的李氏”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陇西李氏和李世民家族的关系

陇西李氏是指自秦代以来就世居陇西郡的李氏家族。

据考,陇西李氏的始祖是秦国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这是陇西李氏的起源。

我们再来看看李渊家族和陇西李氏的关系。

我们就以十六国时代西凉国君主李暠为节点,来梳理一下李世民家族和这个陇西李氏的关系。

李暠是陇西李氏出身,他是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

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晋书》

隆安四年(400年),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叛变,推举李暠为冠军大将军,由此,李暠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六镇为核心建立起西凉政权。

李暠的次子李韵,他的第三个儿子李重耳是李渊的曾祖父。

他们的家族世系表现为以下:

李广(先祖)……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可见,李世民家族的姓氏一脉相承于陇西李氏。

李渊家族是门阀大家族,远的不说,就从李渊的祖父李虎说起。这位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西魏是宇文家族在北魏分裂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于身居高位,李虎还被赐姓为大野氏。

但李渊家族真正具有鲜卑血统是从李渊的父亲李昞开始,李昞的妻子是西魏八大柱国独孤信的第四女独孤氏。

这个独孤姓出自北鲜卑独孤浑部,所以从李渊父亲这一代开始,李渊家族就具有了鲜卑血统。

而这个独孤氏的妹妹独孤伽罗后来嫁给了隋朝皇帝杨坚,所以李渊还得叫独孤伽罗一声姨妈,又得叫杨坚一声姨丈。因此你会发现,整半天隋唐两代原来是亲戚关系。

而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北周宇文泰庶出的长子宇文毓,这个宇文敏后来被拥立为北周皇帝,因此一个独孤家族就把北周、隋唐三朝的高层统治者来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无比显赫的家族。

纵观中国历史,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这样势力庞大,身份显赫的家族了。


李世民家族是否和鲜卑汉化以后的李氏有关联?

拓跋氏是鲜卑部落的其中之一的分支。

拓跋氏是鲜卑,但鲜卑不一定是拓跋,这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拓跋的姓氏来源在《魏书·官氏志》如是记载:

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后孝文帝改为元氏。自是拓跋降为庶姓。

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在北魏孝文帝时代,为了缓和内部的民族矛盾。

孝文帝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在这一时期,他不仅要求鲜卑族开始身穿汉服,在朝堂上还必须说汉语,提倡鲜卑贵族和汉族门阀通婚。

譬如孝文帝自己就以身作则把当时许多门阀大族如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宗族内部的女性纳为后妃。

同时又让自己的兄弟儿女与这些大家族通婚联姻。

另外还让鲜卑族改为汉姓,其中孝文帝钦定的姓氏就是元姓,“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元氏《北史·魏纪》”

因此自孝文帝开始,北魏皇室的名字就不再用拓跋姓,而是改为元姓。

这也是为什么把北魏又称为元魏的原因,此外孝文帝又把北魏功勋之后的姓氏改成了八个汉姓,分别是: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纥奚(嵇)、尉迟(尉)八姓。

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魏书·官氏》

这就是著名的北魏“勋臣八姓”,这八个姓主要是对建立北魏有功的勋臣制定的姓氏,而像其它的鲜卑人则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改为其它姓氏。

如在《魏书》中有着详细记载,现列举一二: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叱吕氏,后改为吕氏;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莫芦氏,后改为芦氏;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而当时改为李姓的鲜卑姓是叱李氏,所以这鲜卑汉化以后的李氏和李世民家族并没有任何关系。

而这些改为汉姓以后的鲜卑人慢慢就融入到了汉族人的生活,应该说这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作为同样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由于没有处理内部的民族矛盾,就急于发动针对东晋的战争。

结果淝水之战的失败直接诱发了前秦的解体,反观北魏由于妥善处理了内部民族矛盾,最终能够维持一百四十余年的统治。

终北魏一朝,李渊家族都有直系始祖在朝廷中为官,但李渊家族真正发迹是北魏解体的时候。

李渊的祖父李虎受到宇文家族的信任和重用,开始在西魏政权内部崛起成为一个大家族。

因此从西魏、北周再到隋朝,李渊家族都身居高位,始终处于权力的中心。

可以说是门阀士族、官宦世家的典型代表,兜兜转转一圈后,这个曾经北魏的臣子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关于李唐祖先的来历和民族成分问题,一直都有争论。

李家父系先祖是汉族的可能性最大。

关于李唐身世,正史中记载为“陇西成纪人”,西凉李暠之嫡裔。陈寅恪先生在经过严 谨的考证之后,提出李唐先世本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的著名推断,该观点已为今天史学界广为接受。

按照正史记载,或后世推断,那么李唐先祖毋庸置疑的是正统意义上的汉族人。

存疑之处,李唐先祖可能是鲜卑人的汉化改姓

存在疑问的一点是,李唐先祖的李姓可能是鲜卑人通过依附汉族地主或者接受赐姓而得来的。

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诸胡族的下层部众为缓和与汉人的矛盾,并寻求汉族豪强势力的庇护,而改从汉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李家先祖也可能属此类人。

题主的问题,李唐是否鲜卑改汉姓,目前史学界找不到凭据,只有推测。

但是,即使是鲜卑人依附汉人而得到赐姓,民族毕竟不是种族,李氏先祖既然已经接受汉文化、自愿融入汉族群体,即使他身上有着胡人血统,但我们还是应该名正言顺地说他是汉族人。

李家母系也不是纯胡族血统。

认为李世民是胡族的学者的另一个根据是“其祖母和母亲是鲜卑人,所以他有75%的鲜卑血统”。这是机械推导论。

75%这个比例,其成立的先决条件是李世民的两位母系亲属必须是纯鲜卑族血统,而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事。

众所周知,早在魏晋甚至东汉末年,就有不少汉人与胡族混居了;到了南北朝的时候,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胡汉通婚的情形已经司空见惯。比如北魏政权历代十九位皇后中汉族世家女共10人,一般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日益普遍;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更是将民族融合推至高潮。在这一大历史背景之下,胡汉双方都不可能保持绝对“纯正”的种族血统。李世民之母窦氏和祖母独孤氏,她们的本家同样是一个含有 多族血统的氏族。

因此,李世民有75%鲜卑血统的说法不攻自破。

认同父系民族属性是历史惯例

在李世民所处的时代,由于男子在社会诸多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血脉的传承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这种血脉传承的方式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我们应该正视并尊重。如果生硬地将这一历史和文化背景剥离而单纯地根据血统比例去判断历史人物的民族成分,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北魏诸帝大多拥有汉族和鲜卑族的混合血统,甚至汉族血统远远高于鲜卑族血统,但学术界一般公认北魏为鲜卑族政权,其判断标准也正是居于对其父系民族属性的认同。同样的道理,清朝曾实行满蒙联婚,清朝皇帝身上有着浓厚的蒙古族血统,但史学界和一般大众仍然公认他们属于满族人。

因此,对于父系祖先是汉族人的混血皇帝李世民,我们认为他是汉人是恰当的。

关键点:李唐认同汉文化

自古中国的夷夏之辨,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认同中华的文化,夷可以变成夏;不认同中华文化,夏可变为夷。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是一个例子,楚国一开始生活习惯与文化自古均与中原诸国不同,因此被称为蛮夷。后来楚国与中原交流增多,楚国慢慢采用了中原的制度,文化与习俗也与中原相同,因此中原诸国也就接受了楚国,不再认为楚国是蛮夷,而是华夏。

同样的道理,李唐王朝是认同汉文化的。

从汉末到隋朝,经过了近400年的民族大融合,胡汉融合的结果是,进入中原的胡族都已经在文化上接受了汉文化。

在胡人汉化的历史大潮推动之下,李氏家族尽管拥有双重乃至多重文化属性,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其汉文化属性。李唐王朝在政治上积极维护和发展中原文化、以再现汉朝恢弘盛大气象为己任。诸多史实,此处不再赘述。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