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男孩》——自我毁灭下的青春文学

《燃烧的男孩》——自我毁灭下的青春文学

前两天逛淘宝的时候,突发奇想,就想买一本初中的时候看过的小说——《燃烧的男孩》,可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原来书是被下架了,下架的原因我也没有去细查,可能就像我们回忆的青春,下架在时间的洪荒里,无法找寻。

还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以一种很悲悯的心态结尾,可能年少无知,容易被情绪感染,我还内心很诚恳的告诉自己,这可能是我这一辈子看过最得意的小说,毫无疑问。

可真正当时光流过了指尖,才发现最初那种青春文学的躁动只是昙花一现,好像那个时期就是自我毁灭式青春文学的泛滥,最世文化的写文标准好像就是一种青春感的自我救赎在遭遇不堪重负后逐渐走向毁灭的过程,大多的结尾应该都是死亡,死亡才是永恒,这无疑增加了不少商业性的博取同情的方式。

过了几天,我又逛了逛这本书的书评,想象之中,有人也是和我有此番同想,怪我才学疏浅,只能把他的话摘读给大家,因为我觉得他的表达比我更胜一筹,这也无疑是我对这位前辈的肯定,还望大家有理说理。喜欢这本书的人也不要过度悲伤,毕竟我也是从悲伤中过来的,自我毁灭不是结局,自我救赎才是最大的光明。

《燃烧的男孩》——自我毁灭下的青春文学

以下内容摘自书评:

“我又看了一本非常让自己恶心的青春文学,比那个叫什么九夜茴的女生写的意淫小说《花开半夏》还让我恶心。

其实这本书本身并没有那么恶心,顶多是这个作者不会写小说,而且受了诸多“残酷青春物语”的荼毒。最令我恶心的是郭小四那帮人写的序。在看这部小说之前我先看了序,当时还觉得郭敬明虽然有点人格偏差,但是文笔还挺好的。这小说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我就大呼上当了。郭敬明和他手下的一帮人,包括以前觉得文笔还不错的落落,原本就是一丘之貉。他们所选出来的作品,自然也是“悲伤逆流成河”。

是谁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了给人看,不过也不应该是这种故作惨烈的卖相。相对于喜剧我更爱看悲剧,并且喜欢看逆境中的少年如何成长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所以买了这本书。不幸的是我又高估了这帮写手,他们的东西不写自我救赎,专爱写自我毁灭。我看完这书以后看了豆瓣上的评论,居然给这烂书8.3分,匪夷所思之余想到会买这本书的估计也多是小四粉丝,不奇怪。只有一条短评里有质疑,说“他的结尾为何要这样,难道是世上所有遭遇不幸的人的结局只有死吗?”这个问题问得好,于是我回了两条,大意是“我顶你,现在的人审美情趣坏掉了,喜欢看那种意淫出来的或被无限放大的悲惨,以同情的眼泪来满足自己所谓的悲悯。”我阴暗地揣测一下,估计汶川地震后不少人也是这种心理。我绝不会去看《唐山大地震》,很愤青地认为用“不哭没人性”来炒作的导演不是什么高尚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审美情趣健康的人。

而唯利是图的出版商自然准确地把握了读者的心理,包装炒作渲染,再花点钱找几个作家来写序,把它捧到天上去。这种贴吧口水帖式的文笔能让郭小四那帮人捧腹大笑好几个小时,后半截还能感动得稀里哗啦让他们“想收养这孩子”,我看这帮人不是脑残了就是太会做戏。你相信看了那么多小说的一群人反而把这么一部平庸的四流作品奉上神坛?说不好,或许他们不看严肃文学,或许他们代表了80后青春文学的趣味。

看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尤其是他父亲去世后,我还是“眼睛湿润了一下子”,看后记知道这部分是作者的真实经历。但越往后看越觉得假,世间不幸全集中到他一家人身上,活活被村民逼死,实在是有故意赚人眼泪的嫌疑。作者也说他自己并没有这么惨,而是通过把主人公的痛苦推向了极致(大意)。我就纳闷你自己现在明明好端端地长这么大了,为什么不能写写主人公怎么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呢?非要意淫出一个人间地狱才过瘾?

不然就是我有问题。”

最后,希望大家一定被真诚所感动,而不是愿意去同情,那个住在三灵寺的你,也一定会比现在活的更加真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