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的菜幾角錢,爛在地裡沒人要,城市菜店裡照樣幾元錢,你怎麼看?

元芳觀點


這個我來回答,

一,流通出了問題。如果直接從農民手裡賣給城市居民。那壹元的菜最多也就一元伍,可是這個也很不現實。這個地區有特產辣椒。那個地區有特產茄子。他們湊到一起才是個小菜店。湊到一起,也就是個小市場。你光買茄子。他需求量很小。還有就是包裝問題,在運輸之前一定要做好保護工作,這些都是需要勞力的,然後才是到大市場,各種各樣的批發商批發給菜店小老闆,小老闆要房租(很大一批錢),小老闆還要一斤掙一元,當然應該掙嗎。


二,還有個重要問題。政策問題,以前的馬路市場很多。下班啦。叫賣聲在馬路上隨處可見,那時有市管會收費,現在換城管了也不收費了,馬路市場也取締啦。不過取締了很好。以前馬路邊上的門店裡面放貨馬路上擺攤那是真牛,那馬路也是他家的。 說成路霸也不為過。



不過做小生意賺點錢。也不為過。公務員兩年三年國家能漲工資。做小買賣的也只能自己給自己漲點工資。農貿市場很少。要有農貿市場那肯定也是不順路。還是咱們大超市裡面好,物美價廉。品種齊全。哪怕是土地裡面一塊錢都沒人要的東西超市裡面賣個十塊也正常。誰讓咱是城裡人咧再說咱城裡人掙錢也掙得多。工作崗位也多。

最後我想說,我是專門拿農村人說事的農民涼皮子。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評論留言。謝謝大家!


涼皮子2


農民種的菜幾毛錢,爛在地理沒人要,城市菜店照樣幾元錢,你怎麼看?

我來回答一下。

這種現象就和原來新聞報道的南方水果爛大街一樣,蔬菜也是賣的賣不動,買的嫌太貴。

蔬菜,從種植到城裡居民餐桌要經過的程序太多了,菜地、收購商、批發商、菜店、消費者每一環節都要利潤,加價是必然的,消費者是為了吃,中間商是為了賺錢。


還有一種情況是供需不平衡,這是地域的不同導致的。比如香蕉,只有南方種植生產,北方人們想要吃到那肯定要經過長途運輸等等各個環節,價格肯定會比產地高的太多,而且有時候還不一定吃的到。蔬菜雖然沒有太大的南北差異,但是城鄉問題肯定會有,不在原產地,想吃便宜的不太容易。


再者,農民種菜成本在逐年提高,但是由於品質價格等原因收購商不願意收購,收購商的選擇餘地太多,必然會要物美價廉的。

所以說,城裡的菜價永遠不會和菜地收購一個價的,每個人都需要利潤,每個人都需要生活。環境如此,坦然面對。想改變的話只能改變自己。


小明的農村


現在中等以上城市都會有蔬菜瓜果的物流基地和批發市場。農民要直接進城賣菜是很難的。社會看起來是一種社會化的分工,在小菜場裡販賣蔬菜的事,販賣的商戶,在批發市場裡做批發的是批發的商戶,運輸蔬菜的是運輸的商戶,收購蔬菜的是收購的商戶。但是一個青菜經過這麼多大人的手,那價格自然不能以田裡的價格為依據了。

而且現在的農貿市場也好,菜市場也好,都很難讓農民有大批量的蔬菜進城銷售。比如說你拉了一車蔬菜要進城,進農貿市場銷售。首先是一個車輛允許範圍,在城市對車輛的管控比較多。對於各種動力的車輛有些這條路能進,有些就不能進。最終如果農民只是踩著電動自行車,到農貿市場販賣一點蔬菜的話,那麼這個數量就會變得很小。在電動車上馱100斤蔬菜,就算差不多了吧。然而這100斤蔬菜要是隻有一個品種的話,它也很難在當天銷售完。就算這100斤蔬菜全部銷售完了,來回的人力,一天的售賣成本。最終才得了300塊錢,這事情不好辦。然而這個菜要3塊錢一斤,買家又不覺得會便宜。所以現在的農貿市場,菜市場很少有適合農戶自己來販賣的。另外市場的攤位已經固化。也就是說租賃了這個攤位的人,他一年下來都在這裡做,臨時要有人插進來,沒地方去。所以就算農貿市場菜市場裡幾個所謂的本地農民,賣本地菜,也都是販運來賣。只不過是說法不一樣而已。在今天是哪個農民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當農民不再能夠自己進城販賣蔬菜的時候。那麼蔬菜的價格就得由別人說了算了,那話語權就落到別人手上去了。總有新聞報道說,田裡的菜沒人收購,兩毛錢一斤都沒人要。而在城裡,蔬菜依舊貴得要命。當蔬菜的物流領域裡面,批發領域裡面,有較強的控制能力的時候,控制最終的價格是很方便的一件事情。對他們來說,看到的只是他們手中的利潤能有多少,才不會在乎田裡有多少蔬菜會爛掉。

下面這個醜八怪,我從果品商店買來,7塊錢人民幣一個。意外嘛,一點都不意外,不意外嗎?很意外。



大舟財經觀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任何東西都有個成本核算。把菜運到城裡從農民菜地到城市菜市場,中間要經過幾道工序,運輸成本,人工成本,蔬菜批發商,菜攤老闆,還有損耗。經過這些後你覺得價格能不上去嗎?很多人看問題都只看到表面現象,就像我們平時買其他東西或找人幫忙做什麼也一樣。比如最常聽到的是,某某人幫我把這個事情處理一下,人家要收點費用你就覺這麼小的事情還要收錢,不就順手的事嗎。拜託,別人也需要時間成本。所有不管什麼東西,可能它的材料本身成本不高,可加上其他的一些成本後價格自然就上來了。


倆妞的蘇爸爸


這都是市場管理體系做出來弄出來的事。以前的農民,自己騎車帶著自家種的菜在城裡賣,由於沒有了間接環節,菜價可以很低。

由於監管的日趨完善,很多菜農在城裡賣菜的時候,遭到城管執法者的粗暴對待,致使賣菜的農民越來越不敢進城做生意了(相關圖片自行搜索)。

市場買菜的都是專業的菜販子,他們不種菜,每天早上去販菜,進了市場就是為了賺錢。菜農為了省事也只能把自己的菜便宜賣給菜販子。

只有低進高出,菜販子才能得到更大的受益,至於買菜吃得起吃不起菜,那不是市場體系所關心的問題。


咸陽老魏


農村種的蔬菜本質上是無化肥純綠色的食品,但因為農村發展局限沒有很好的銷售渠道才導致很多蔬菜爛在地裡,其實目前農村扶貧政策都在完善,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改變現狀,

1.打造農家院標牌“採摘蔬菜”純綠色無汙染

2.通過快手、抖音……等平臺進行銷售,可介紹蔬菜前期種植和過程中需要注意事項,蔬菜成熟期等等

3.主動聯繫城內蔬菜小販&菜市場負責人員推廣自家蔬菜

4.可以通過微信朋友圈推廣,配圖➕文案 親朋好友互相推薦也是不錯的選擇


文字控小姐姐


這個問題

最主要原因還是市場與農民的銜接問題。供需關係沒有得到有效銜接。信息滯後,信息不對稱。

散戶農業是個弊端。

農業合作社目前已經普及。很多經驗應該推廣。做到信息共享。全國各地區的市場供需情況都要共享。農民在家打開電腦,就能清晰的瞭解到今年應該種什麼。

這也需要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再下功夫。需要每年下基層把農民的種植情況,和預想計劃,和市場需求做個合理判斷,然後給出最合理的建議。避免供大於求。或者因為信息滯後導致的菜爛在地裡,城裡卻吃不到或者太貴的問題。

普遍農民目前還不會根據市場來計劃調整自己的種植項目和時間。

大力推廣農業合作社是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農民的市場認識也有待提高。需要引導,和帶動。

任重道遠,砥礪前行。


嚴冬過後綻春蕾


讓農民挑擔進城自由販賣自家蔬菜瓜果。


陳國平攝影


這問題還真不好回答,得從3方面找原因吧。1.農民自身的原因,農民好跟風,上年種什麼賺錢,下年好多種,不知了解行情,也不太清楚,現在是信息,定單,籤合同的時代,觀念太陳舊啦。2.現在是市長負責菜藍子的,疏菜基地都在郊區,或簽好的基地,早己簽好的合同,疏菜基地到菜店是按合同執行的,還要加上中途運費,人工,所以菜到,菜店後也就幾元錢一斤啦,這樣地少的菜農也多收入了,城市也有新鮮疏菜吃啦,是對的。3.邊遠的縣,鄉領導,也應該組織訂單種菜,訂單種植,訂單銷售,組織農民念好,念懂,銷售經,這樣農民種的菜,就不會爛在地裡啦,這樣農民奔小康就近一步啦。


立志莫言


這是市場規律,前兩天幫朋友在地裡挖菠菜算了一下,種子,化肥,澆水不算把菜從地裡挖出來捆好人工一斤就是五毛,運輸加兩毛,到了市場一塊一斤還批發不了還不如爛地裡!市場誰也摸不透,種菜就像打麻將誰知道下張是啥牌,你要是知道下張啥牌那還不把把胡!你要種二十畝芹菜批發一塊一斤你就賺大了!畝產都上萬斤,批發低於五毛就賠了!就是賭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