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血管瘤?

向日葵之語


我是小影大夫,血管瘤屬於良性腫瘤,非常常見。血管瘤屬於先天性疾病,可以在出生就有,也可以在出生以後才表現出來。血管瘤可以發生在全身任何一個部位,發生在頜面部的佔全身血管瘤的60%,主要在顏面部皮膚、其次是軀幹(25%)和四肢(15%)。其中主要發生於顏面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黏膜,還有肝臟、椎管、四肢等部位。

什麼是血管瘤?

血管瘤刮雖然有瘤字,但是不屬於真正的腫瘤。是由胚胎期間成血管細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見於皮膚和軟組織內的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


嬰幼兒出生時發現顏面部或者頭頂出現塊狀紅色、突出於皮膚表面的組織,一般都是血管瘤。隨著嬰兒的生長,血管瘤會慢慢消退。如果長期不消退,顏面部還是殘留了紅色的組織,那麼一定要查一下顱腦有沒有血管瘤。如果顱腦平掃看到有頂葉有鈣化的組織,很大可能也合併了顱腦的血管瘤,需要做顱腦CTA檢查。

另外除了顏面部,肝臟血管瘤也是非常常見。去體檢,超聲會報肝臟血管瘤,很多朋友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血管瘤,顧名思義就是一個血池,裝的是血,不是水。肝血管瘤在超聲上也很容易診斷,在CT增強上有典型的特徵,95%的病灶都能通過CT或者磁共振增強確診,血管瘤一定要做增強才能確診哦。只做一個CT平掃是沒有辦法診斷肝血管瘤的,因為在平掃上肝血管瘤和肝癌的形態是一樣的,而做了增強才能顯示兩者的區別。

發現血管瘤怎麼辦?

發現血管瘤,要看哪個部位的血管瘤,有沒有症狀。原則上小的血管瘤沒有症狀,可以不管,隨訪即可。

但是如果位於皮膚表面、影響外觀,可以考慮處理。血管瘤治療常用方法有藥物治療、激光治療及手術治療。具體的處理方式應根據腫瘤的類型、部位、深淺及患者的年齡等因素而定。

位於肝臟的血管瘤,小的可以不處理,隨訪即可。血管瘤也會長大,但是極少惡變。>5cm的血管瘤出現周圍組織的壓迫症狀,可以介入手術處理。
54歲女性,發現肝臟佔位一週就診,這是我見過最大的肝血管瘤,直徑約16cm。

位於其他主要部位的血管瘤,比如脊椎內,即使病灶很小,但是也會出現壓迫脊髓或者神經症狀,所以也要手術切除。


小影大夫


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會發現肝臟上有個小血管瘤,或者嬰兒皮膚上有個紅色的小印記。雖然血管瘤有個“瘤”字,但實際上它是一個良性的病變。

上圖就是一個肝左葉的血管瘤CT圖像,平掃成低密度影,邊緣稍模糊,增強以後呈漸進性強化,由邊緣逐漸向中央強化。

什麼是血管瘤呢?

血管瘤是胚胎期間的血管細胞增生,常位於皮膚或軟組織內,形成了一個先天性的良性病變或者血管畸形。血管瘤常見於嬰兒,通常是良性的,癒合較好,有些生長穩定無明顯病變的可暫時觀察,不做手術治療。

有出血傾向,生長較大或者生長速度較快的血管瘤可通過手術或者激光切除即可。 常見的血管瘤,分三類:

第1類叫做毛細血管瘤,常見於嬰兒,是出生後皮膚出現紅點或小紅斑逐漸增大加深或有隆起,這種紅色隆起與正常皮膚境界分明,加之可稍褪色,這種血管瘤較小的時候容易治療,通過手術治療效果良好。

第2類叫做海綿狀血管瘤這種血管瘤通常位於皮膚組織下,常在軟組織內,這種病灶質地較軟,而且境界不清。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會在肝臟內發現小的血管瘤,多數就是這種。

第3種叫做蔓狀血管瘤,大多數由靜脈構成,常發生於皮下和肌肉。外觀就如蜿蜒的血管,青少年患者可因生長髮育使血管瘤隨之增長增粗,治療應爭取手術切除,但必須在術前做一個血管造影,瞭解血管瘤的範圍。

血管瘤如果在體表往往會影響皮膚外觀,可以在外科就診進行相應處理。如果是發生在肝臟上的,比較小的血管瘤是不需要特殊干預的,隨診即可。如果很大或引起不適可以手術或介入治療。


影像科醫生張浩


什麼是血管瘤?

血管瘤是新出生的寶寶常發的一種良性的腫瘤。一般是在寶寶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出現。有的還在胎兒時期就檢查出來有血管瘤了。

寶寶得血管瘤是由於胚胎期間的血管組織增生而形成的,以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為特點,發生在皮膚和軟組織的良性腫瘤。最早期的皮損表現為充血性、擦傷樣或毛細血管擴張性斑片。生後6個月為早期增殖期,瘤體迅速增殖,明顯隆起皮膚表面,形成草莓樣斑塊或腫瘤,大小可達最終面積的80%。之後增殖變緩,6至9個月為晚期增殖期,少數患兒增殖期會持續至1歲之後,瘤體最終在數年後逐漸消退。未經治療的瘤體消退完成後有 25%至69%的患兒殘存皮膚及皮下組織退行性改變,包括瘢痕、萎縮、色素減退、毛細血管擴張和皮膚鬆弛。

建議各位家長,如果寶寶出生後得了血管瘤,一定要早期進行治療。以免後期增大對孩子造成傷害。

如果您有血管瘤方面的問題,可以關注諮詢我。


血管瘤健康科普醫生


  對於血管瘤來講,很多人是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血管瘤的名字,很多人都聽說過,也見過;陌生的是血管瘤到底是什麼因素引起的。什麼是血管瘤呢?其實廣義上的血管瘤,涵蓋了血管瘤以及血管的畸形,它跟先天性有或者沒有內比細胞增多的一團血管組織增生有一定關係。

  具體來講,血管瘤是一種血管異常生長引起的良性腫瘤。身體的任何部位都可能會出現血管瘤,但最常見於面部和頸部。臨床上常見的血管瘤為嬰兒血管瘤,常表現在胎兒出生後幾周,並且在一年內迅速增殖,可隨時間變化、年齡的增長逐漸消退。血管畸形的發展較為緩慢,一般不會存在迅速增生及消退。

  引發血管瘤的具體原因未知。一般認為血管異常密集就會形成腫瘤。一些研究表明,懷孕期間,胎盤中的某些蛋白會導致血管瘤,也可以認為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間成血管細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見於皮膚和軟組織內的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它的表現多種多樣,總的可以分為三種: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和蔓狀血管瘤。血管瘤可發生於全身各處,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佔60%。

  血管瘤的症狀表現為通常在寶寶出生後的前6個月就會顯現出來。皮膚表面通常會出現紅色到紫色的隆起,或者是血管處出現可見的突變。通常情況下,父母首先發現寶寶的皮膚上出現斑點,然後逐漸變大,顏色逐漸加深。

  血管瘤通常會隨時間消失,一半的血管瘤在5歲的時候消失,9歲的時候,90%的血管瘤會痊癒。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什麼是血管瘤?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它起源於殘餘的胚胎成血管細胞,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佔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顏面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組織,少數發生於頜骨內或深部組織. 血管瘤按其臨床表現及組織學特徵一般可分為毛細血管型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及蔓狀血管瘤,其中以毛細血管瘤及海綿狀血管瘤較常見

為什麼會發生這一疾病呢?

血管瘤會發生是受一些因素影響,在血管形成不同時期的發育異常或原始血管組織殘留可導致不同類型的血管瘤發生。在毛細血管網絡形成期發育停滯或有血管腔未聯通而殘留,即形成了毛細血管瘤,殘留原始血管存在於皮膚即為草莓狀血管瘤;殘留於皮下組織、肌肉等深部組織即成為海綿狀血管瘤; 在血管腔形成或血管基幹定型期發育異常,異常溝通持續存在,就可以發生動靜脈瘻等血管畸形;因此嚴格的講,只是一種脈管畸形或者說是一種血管的形成異常。

血管瘤有什麼危害呢?

鮮紅斑痣危害:早期主要是影響容貌,後期可呈瘤型發展,極少數患者伴有癲癇,血小板減少,骨骼肥大等情況。鮮紅斑痣是沒有辦法預防發生的。

但是有一些徵兆是可以用來篩檢是否合併其他異常的:

1、長在臉部的上三分之二:要小心是否合併眼睛以及神經方面的異常。

2、長在肢體上:如果肢體肥大,要小心骨骼肌肉方面的異常。

3、長在背部的中線:要小心合併其下脊隨內的血管異常。


對酒當歌2019


血管瘤

是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它起源於殘餘的胚胎成血管細胞,活躍的內皮樣胚芽向鄰近組織侵入,形成內皮樣條索,經管化後與遺留下的血管相連而形成血管瘤,瘤內血管自成系統,不與周圍血管相連。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佔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顏面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組織,少數發生於頜骨內或深部組織。

病因

人體胚胎髮育過程中,特別是在早期血管性組織分化階段,由於其控制基因段出現小範圍錯構,而導致其特定部位組織分化異常,並發展成血管瘤。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組織遭受機械性損傷,局部組織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幹細胞分佈到其他胚胎特性細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為血管樣組織,並最終形成血管瘤。

臨床表現

1.毛細血管型血管瘤

腫瘤是由大量交織、擴張的毛細血管組成。表現為鮮紅或紫紅色斑塊。與皮膚表面平齊或稍隆起,邊界清楚,形狀不規則,大小不等。以手指壓迫腫瘤時,顏色退去;壓力解除後,顏色恢復。

2.海綿狀血管瘤

腫瘤由擴大的血管腔和襯有內皮細胞的血竇組成。血竇大小不一,有如海綿狀結構,竇腔內充滿靜脈血,彼此交通。表現為無自覺症狀、生長緩慢的柔軟腫塊。頭低位時,腫瘤因充血而擴大,恢復正常體位後,腫塊即恢復原狀。表淺的腫瘤,表面皮膚或黏膜呈青紫色。深部者,皮色正常。觸診時腫塊柔軟,邊界不清,無壓痛。擠壓時腫塊縮小,壓力解除後則恢復原來大小。

3.蔓狀血管瘤

主要由擴張的動脈與靜脈吻合而成。腫瘤高起呈念珠狀或蚯蚓。捫之有博動感與震顫感,聽診有吹風樣雜音。若將供血的動脈全部壓閉,上述之博動及雜音消失。

檢查

一般實驗室檢查結果無特異發現。對於較表淺,腫瘤較侷限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對於較深部位發病或腫瘤巨大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B”和“A”。頸部X線攝片對於瞭解深層瘤體大小、範圍或瘤體是否侵襲頸椎或喉部軟骨有一定價值。如果術前做血管造影,可瞭解血管瘤的營養支,則在血管瘤兩端結紮供應血管,可減少術中出血,有利於血管瘤全部切除。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頸部血管瘤一般診斷不困難,但如侵犯頸深部的一些重要器官如頸動脈、喉部,應特別注意。穿刺瘤體對診斷很有幫助,如抽出血液,即可確診。

血管瘤的治療方法很多,應根據腫瘤的類型、部位、深淺及病員的年齡等因素而定。常用的方法有: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冷凍外科、硬化劑注射及激光照射等。


丫丫醬子


血管瘤常見的有5種,不是每一種均需治療的,有的會自行消退,請看一下以下的介紹,確認你寶寶屬於哪一種,再對症處理.血管瘤是小兒時期常見的良性腫瘤,約3/4小兒血管瘤在出生時就已存在,其餘的也在1歲內出現,女嬰較男嬰多見.血管瘤好發於顏面及四肢皮膚,影響美觀,還可因外傷,摩擦,搔抓出血,而引起細菌感染.有些血管瘤生長先快,後慢,甚至會自行消失.家長應該密切觀察嬰兒血管瘤的生長情況,做好家庭護理,掌握最佳時機進行治療.小兒常見的血管瘤有以下五種:橙色斑出生後即有,斑塊大小不等,呈橙紅或淡紅色,不高出皮膚表面,輕壓即退色,哭鬧時顏色加深.橙色斑多見於前額,上眼瞼及枕部,一般都在出生後數月內自行消退,不必處理.紅斑痣又稱葡萄酒色斑.出生後即有,為淡紅色或暗紅色斑塊,壓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膚表面,位於真皮層內,由毛細血管網組成.出生後,紅斑痣隨身體的增長按比例增長,但範圍不再擴大.紅斑痣不能自行消退.紅斑痣除影響美觀外,一般無其他危害,必要時可採用冷凍治療.毛細血管瘤多見於皮膚,以枕部,頭面,四肢和背部最多,不少長於口唇和舌部.毛細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可佔據面部或肢體的大部,小的只有幾毫米,略高於皮膚.毛細血管瘤一般出生後就已存在,6個月內生長迅速,一二歲後逐漸停止生長.它影響美觀,破損後有大出血的危險,家長應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較小,生長速度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長後自行消退.若血管瘤生長速度較快,又嚴重影響美觀,就應立即進行治療,可採用同位素敷貼等方法治療.海綿狀血管瘤在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肝,腎等處都可發生.外觀呈紫紅色,周圍有迂曲,怒張的小靜脈,捫之柔軟,有彈性,擠壓時縮小,撤壓後即復原.這種血管瘤隨嬰兒年齡增長而增大,有時長得很大,很深,嚴重損害容貌和破壞正常組織.一旦確診,應立即進行治療,注射硬化劑或行手術切除.


我的瀟灑歐巴


嬰幼兒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由胚胎期間成血管細胞增生形成,常見於皮膚和軟組織內的。

嬰兒出生後一週或一月左右時間就會出現,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約為1:3(男:女)。

血管瘤的傳統分類有毛細血管瘤(包括草莓狀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但這類方法國外已不再採用!國內也在逐步進行更替。

目前一般將血管瘤分為四類三型。分類是根據血管瘤的大小來進行辨別的,這四類分別是局灶性(面積小)、節段性(面積大、瀰漫)、中間型和生長緩慢型。此外根據瘤體生長的深淺,血管瘤可分為三型,分別是:淺表型、混合型和深部型。

大多數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根據其自然發展過程可將嬰幼兒血管瘤分為快速增長期、穩定期、消退期三個階段。

1)快速增長期主要在新生兒的第4~5周,也就是孩子一個月大的時候;還有一個生長期就是在出生後的4~6個月。在這兩個階段,血管瘤會迅速增長變大。

2)進入穩定期之後血管瘤將不再快速增長,這個過程大概會持續3~6個月。

3)一般在一歲以後,嬰幼兒血管瘤會進入消退期。此時,紅色的血管瘤表面開始出現白色的點,並且表面開始起皺。在消退期,血管瘤的顏色會逐漸變淡,慢慢接近完全消退。

但是,這種消退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消退,而是伴隨著出現遺留色素、瘢痕、皮膚鬆弛等問題的不完全消退,影響孩子的外觀。

還有一部分嬰幼兒血管瘤病變發展迅速,易出現感染、潰瘍、壞死、呼吸道閉塞等症狀,導致繼發畸形、器官功能障礙等,甚至威脅生命。

嬰幼兒血管瘤病情惡化還會產生一系列併發症。如潰瘍導致的出血或感染;血小板下降,凝血機制紊亂;重要器官功能的損害;毀損容貌;更少見的可造成心衰。

在此,提醒各位家長朋友,對於孩子身上出現的皮膚紅腫、凸起、顏色異常等情況,尤其當這些症狀發生於頭部及胸腹部時,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治療。


血管瘤醫生李志國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它起源於殘餘的胚胎成血管細胞,活躍的內皮樣胚芽向鄰近組織侵入,形成內皮樣條索,經管化後與遺留下的血管相連而形成血管瘤,瘤內血管自成系統,不與周圍血管相連。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佔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顏面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組織,少數發生於頜骨內或深部組織。


臨床表現

1.毛細血管型血管瘤
腫瘤是由大量交織、擴張的毛細血管組成。表現為鮮紅或紫紅色斑塊。與皮膚表面平齊或稍隆起,邊界清楚,形狀不規則,大小不等。以手指壓迫腫瘤時,顏色退去;壓力解除後,顏色恢復。
2.海綿狀血管瘤
腫瘤由擴大的血管腔和襯有內皮細胞的血竇組成。血竇大小不一,有如海綿狀結構,竇腔內充滿靜脈血,彼此交通。表現為無自覺症狀、生長緩慢的柔軟腫塊。頭低位時,腫瘤因充血而擴大,恢復正常體位後,腫塊即恢復原狀。表淺的腫瘤,表面皮膚或黏膜呈青紫色。深部者,皮色正常。觸診時腫塊柔軟,邊界不清,無壓痛。擠壓時腫塊縮小,壓力解除後則恢復原來大小。
3.蔓狀血管瘤
主要由擴張的動脈與靜脈吻合而成。腫瘤高起呈念珠狀或蚯蚓。捫之有博動感與震顫感,聽診有吹風樣雜音。若將供血的動脈全部壓閉,上述之博動及雜音消失。

軍緣健康管理


血管瘤(Angiomas)是血管、淋巴管管壁,或其周圍組織的細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它起源於殘餘的胚胎成血管細胞,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佔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顏面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組織,少數發生於頜骨內或深部組織。從本質上可分為兩種:一種系胚胎髮育過程中血管發育失常,血管過度發育或分化異常導致的血管畸形,一種系因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殖產生的真性腫瘤。

英文名稱 hemangioma

英文別名 angioma

就診科室 腫瘤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

多發群體 嬰兒

常見發病部位 顏面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

疾病分類

一、按血管瘤的發病部位分

血管瘤

由血管組織發生的腫瘤稱為血管瘤,其中80%屬先天性的。血管瘤屬於良性,生長緩慢,很少惡變。

1.毛細血管瘤

毛細血管型血管瘤又稱葡萄酒色斑,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毛細血管擴張畸形。後天獲得性發病者極少。因常發生於顏面部或口腔粘膜及頜骨,臨床表現為皮膚粘膜紅斑或組織增生樣紅色斑塊。影響容貌或伴隨出汗,組織溫度升高或長期反覆失血。

2.海綿狀血管瘤

一般由小靜脈和脂肪組織構成。它的形態和質地均像海綿,故而得名。多數生長在皮下組織內,也可生長在肌肉內,少數可在骨或內臟等部位。皮下海綿狀血管瘤可使局部輕微隆起,皮膚顏色正常或呈青紫色,腫塊質地柔軟而境界清楚。

3.蔓狀血管瘤

多見於四肢,口腔頜面部的常見於顳淺動脈所在的顳部或頭皮下組織,表面及周圍有許多樹枝狀擴張的血管,迂迴曲折呈蔓狀,局部皮膚呈暗紅或是藍紫色,有時可摸到血管搏動或聽到血管雜音。

4.淋巴血管瘤

是擴張的、內皮細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結締組織所共同構成的先天性良性腫瘤,內含淋巴液、淋巴細胞或混有血液。按照構成組織的淋巴管腔隙的大小不同,可以基本上分為毛細淋巴管瘤、海綿狀淋巴管瘤和囊狀淋巴管瘤。淋巴管瘤多見於兒童及青年,好發部位為舌、唇、頰、頸。大多數在出生時或1歲以內發病,但也有遲發者或老年發病。

(1)毛細淋巴管瘤

表現為群集,深在,張力性水皰,組成斑片狀,可發生於身體各個部位,常見於頸部、上胸部、肢體近端等處。單個水皰大小在1-3mm,一般不超過1mm,內容物似黏液。有時帶有血性水皰,呈淡紫或暗紅色。水皰下方的皮下組織有輕度的彌散性水腫,偶見整個肢體腫脹。有些水皰間甚至頂部皮膚可呈疣狀外觀,破後可流出漿液性液體,損害的範圍變異很大。

(2)海綿狀淋巴管瘤

這是淋巴管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可以很小,但也可以很大,甚至侵及一個肢體。病損為境界不清、海綿狀皮下組織腫塊或瀰漫性腫脹,質軟,硬度如脂肪瘤。除非伴有血管瘤,一般表面無顏色改變。發生在頰部及舌部者多為單純海綿狀淋巴管瘤,而發生在頸、腋、口腔底部及縱隔者以合併囊性者為多見。淋巴管瘤對人體並無害,可以生長得很大造成畸形,甚至死亡。如侵及舌部,可以大得口腔都不能容納,以至舌尖只能突出口腔之外,牙齒及下頜骨水平外移,口腔不能閉合。如發生週期感染、潰瘍、腫脹,結果纖維化而進一步使腫瘤增大。如發生於頭頸部,侵犯口腔底部、氣管或縱隔,可引起呼吸道阻塞而致死。繼發感染,特別是上呼吸道的損害,可使病損增大而威脅生命,其特點如下。

(3)囊性淋巴管瘤

囊性淋巴管瘤通常為多房性、張力性皮。下組織腫塊,但不能壓縮,大多發生於頸部,尤其是頸後三角,偶有發生於腋下、腹股溝及腹膜後區者。通常進行性增大,膨脹性擴大,但也可不變大,很少病例還可自然消退。起源於頸後三角者有向頰、耳下腺區域發展傾向,或下達縱隔。在頸前三角者,則傾向於侵犯舌部及口腔底部。如有感染及出血,可使腫瘤迅速增大,以致呼吸障礙,發生喘鳴聲、吞嚥困難或死亡。繼發感染後常伴隨上呼吸道感染,最後引起敗血症。

5.草莓狀血管瘤

又稱單純性血管瘤,一般出生後3-5周出現,好發於面、頸和頭皮,隨嬰兒成長而增大,數月內增長迅速,直徑可達數釐米,在1年內長到最大限度,以後數年內可逐漸自行消退。損害為一個或數個,高出皮膚表面,表面呈草莓狀分葉,直徑為2-4cm,邊界清楚,質軟,呈鮮紅或紫紅色,壓之可退色。廣泛損害的深部常併發海綿狀血管瘤。

此瘤內毛細血管增生,內皮細胞也明顯增生,包體較大,呈不規則圓形或橢圓形,胞質染淡伊紅色,胞核呈不規則橢圓形。增生內皮細胞排列不止一層,呈實性條索狀或團塊狀,有的僅見少數很小而不清楚的官腔。以後發生纖維化。

6.鮮紅斑痣

又稱葡萄酒樣痣或毛細血管擴張痣,大多數發生於幼兒期,可能的發生率為0.3%-0.5%。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出現,好發於面、頸和頭皮,大多為單側性,偶見於雙側性,有時累及粘膜,損害初起為大小不一的、一個或數個淡紅、暗紅或紫紅的斑片,呈不規則,邊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壓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偶呈疣狀或結節狀。發生於前額、腦脊膜鮮紅斑痣除有面部單側損害外,還有同側視網膜和腦脊膜血管瘤,可引起青光眼和對側輕度偏癱和癲癇。骨肥大性鮮紅斑痣伴軟組織和骨肥大,常見靜脈曲張和動脈瘻。發生於眼瞼或頰部者常波及附近粘膜。發生於小腿和足部的可出現痛性紫藍色結節或斑塊,並可破潰。

7.混合型血管瘤

初起時大多為皮膚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紅斑,與單純的草莓狀血管瘤並無異樣,但隨著表面血管瘤的發展,同時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皮下侵犯的範圍可超過表面病損面積,形成隆起的包塊,形態不規則,多見於面部及四肢。侵犯範圍有時非常廣,以至於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組織器官都被這種不斷擴展的血管組織所覆蓋,可引起呼吸、飲食、視覺和聽覺等功能障礙。

二、血管瘤依人體的結構分:

血管瘤依人體的結構分體表血管瘤和體內血管瘤。體表血管瘤分為口腔血管瘤、面部血管瘤、四肢血管瘤、軀幹血管瘤、頭部血管瘤、頸部血管瘤。

1、體表血管瘤

(1)影響美觀:體表血管瘤可發生於人體表面各部位,但以頜面、頸、軀幹、四肢等部位多為常見,因其顏色多為紅、黑、青且形狀不規則或外凸,或曲張,或蜿蜒等,嚴重影響美觀,對患者身心造成巨大傷害。

(2)受外力撞擊、壓迫影響,引起大出血致使血流不止。

(3)破壞周圍的組織,引起畸形,影響功能。

(4)影響骨骼生長髮育異常。

(5)瘤體發生潰瘍。

(6)肢體嚴重畸形。

2、內血管瘤

肝內血管瘤實際上是先天性發育異常,由於肝臟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或繼發性血管擴張所致,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根據其含纖維的多少,可分為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外皮瘤、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其中海綿狀血管瘤最為多見。

本病多見於女性,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可單發,也可多發,左右肝時均可發生,腫瘤大小不一,小者僅在顯微鏡下才能確診,大者可重達20餘公斤,本病發展緩慢病程可達數十年之久。

主要危害有:

(1)當腫瘤逐漸增大或壓迫胃腸時,引起上腹部不適,出現腹脹、腹痛、噁心等症狀,嚴重時導致患者內脾胃等正常器官發生變形,破壞其功能形態。

(2)位於肝表面的巨大血管瘤自行破裂,可造成腹腔大出血,危及生命。

(3)可轉變惡性血管瘤。

(4)肝區疼痛和心理壓力。

臨床表現

血管瘤

一、毛細血管型血管瘤,由發育異常的擴張的毛細血管構成。

1.多發於顏面部及口腔粘膜。

2.不高出皮膚者為鮮紅或紫紅色,周界清,外形不規則,呈葡萄酒斑狀;高出皮膚者表面高低不平,似楊梅狀。

3.壓迫瘤體時由於血液流出瘤體,表面顏色退去,解除壓力後,血液立即充滿瘤體,恢復原有的大小及色澤。

二、海綿狀血管瘤,由發育畸形的無數血竇組成。

1.藍紫色、柔軟的包塊。

2.可壓縮。

3.體位元移動試驗陽性,即瘤體低於心臟平面時瘤內血液迴流受阻,瘤體增大,瘤體高於心臟平面時血液迴流通暢,瘤體縮小。

4.在柔軟的瘤體內有時可捫及靜脈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三、蔓狀血管瘤,由血管壁顯著擴張的動脈與靜脈直接吻合而成。

1.腫瘤高起呈串珠狀,表面溫度較高。

2.捫診有搏動感,聽診有吹風樣雜音。

3.壓閉供血動脈則搏動及雜音消失。

併發症

血管瘤的併發症有潰瘍、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損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骨骼肌肉損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血管瘤的綜合症有:

1.骨肥大性靜脈曲張症

2.血小板減少血管瘤綜合症

3.腦顏面管瘤綜合症

4.軟骨發育異常血管瘤綜合症

5.Lindon-Von-Hippel綜合症

6.Steiner-Vorner綜合症7血管瘤球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