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之後,中國真的沒有宰相了嗎?

亙古懷念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不是具體的官名 。關於宰相職責,西漢的丞相陳平有過總結:“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宰相最早設置於春秋時期,在這之後的歷朝歷代,實際行使宰相職能的官職種類繁多,有時候,皇帝為了限制或制衡權力,甚至未必宰相的職能都集中在一人之手,如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都算是宰相。鑑於篇幅有限,有關宰相歷朝歷代的分類劃分大家可以自行查閱有關資料。到了明朝,朱元璋設立中書省,分左右丞相。明朝初年的“四大血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發於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當時擔任左丞相(實際百官之首)的胡惟庸被朱元璋處死,朱元璋廢除了1600餘年的丞相制度,同時還廢除了中書省,大權均集中於皇帝,皇帝親自掌管六部,皇權得到極大加強。

朱元璋精力充沛,可以勝任繁重的國政工作,但這並不意味著後面的皇帝有這樣的執掌國政的能力和意願,因此,為了分擔皇帝的日常工作任務,明朝後來設置了內閣制,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設有內閣大臣數名,為首的內閣大臣即首輔,就是實際上的宰相。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清朝的官制,清朝不存在宰相這種官職。大家常說的清朝宰相,大概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假宰相,也就是隻是軍機處大臣沒有大學士頭銜;另一種是真宰相,既是軍機處大臣,又有大學士頭銜,比如著名的大貪官和珅同志。


滄海拾遺錄


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所謂封建社會以來,一直有宰相(丞相),宰相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為百官之首,單獨開府,有一套完整的運轉體系。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宰相肚裡能撐船,都是講宰相官大,宰相治理國家,公務繁忙,要包羅萬象。天下是皇帝的,治權是宰相的。皇權不能為所欲為,宰相治國理政,與皇帝相互制衡。

歷史上皇權與相權之爭一直沒有停止過。發生了無數次宰相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推翻皇帝的事情。

到了朱元璋的中後期,丞相胡惟庸專權,駕空皇帝朱元璋。還綁架老丞相李善長,密謀造反,被朱元璋徹底滅掉。朱元璋藉此機會規定,以後不再設立丞相職位,改之以內閣代替,即內閣集體向皇帝負責。

朱元璋剛廢丞相時,自己兼丞相。時間一長,累的受不了了。便找了幾個年富力強,品級低的進士組成內閣。實際為皇帝的秘書長、秘書。朱元璋的初衷是以小制大,用這些年輕人去平衡皇帝與六部老臣們的關係。後期經過演變,成為了完善的內閣制。即內閣成員一般為位極人臣的大學士,德高望重,稱為閣老。在內閣中設首輔一人,次輔閣老一至三人。這個內閣一般不直接發號施令,有事先集體討論出意見,以票擬(書面報告)的形式向皇帝提出建議,皇帝批准後交六部執行。

清承明制,清朝除了太監少,太監不專權外,其治國理政體制幾乎與明朝相同。所以直到大清滅亡,封建制度結束時,一直沒有了宰相(丞相)這個職位。

沒有丞相,但丞相的活確要有人幹。大明朝丞相的活由內閣完成,大清由大學士和軍機處完成。大多數時候,首輔相當於宰相,但由於個人專斷改為了集體負責,首輔又有別於宰相。明朝朱元璋以後五百多年,宰相專權,甚至篡權的事,基本上沒有了,相權被皇權徹底幹扒下了。


書華36


宰相還有,內閣大臣都是宰相,只是沒有丞相。丞相只有一人,宰相可以有多人。明代的官職情況,《大明權力場》一書有詳細介紹。



阮景東


當然是有的,比方說張居正,徐階,只不過是換了個馬甲而已


易與道合


名義上沒有了 實際上主少國疑或者大臣足夠強悍的年代都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