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之后,中国真的没有宰相了吗?

亘古怀念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不是具体的官名 。关于宰相职责,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宰相最早设置于春秋时期,在这之后的历朝历代,实际行使宰相职能的官职种类繁多,有时候,皇帝为了限制或制衡权力,甚至未必宰相的职能都集中在一人之手,如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都算是宰相。鉴于篇幅有限,有关宰相历朝历代的分类划分大家可以自行查阅有关资料。到了明朝,朱元璋设立中书省,分左右丞相。明朝初年的“四大血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当时担任左丞相(实际百官之首)的胡惟庸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废除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皇权得到极大加强。

朱元璋精力充沛,可以胜任繁重的国政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后面的皇帝有这样的执掌国政的能力和意愿,因此,为了分担皇帝的日常工作任务,明朝后来设置了内阁制,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设有内阁大臣数名,为首的内阁大臣即首辅,就是实际上的宰相。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清朝的官制,清朝不存在宰相这种官职。大家常说的清朝宰相,大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宰相,也就是只是军机处大臣没有大学士头衔;另一种是真宰相,既是军机处大臣,又有大学士头衔,比如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同志。


沧海拾遗录


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所谓封建社会以来,一直有宰相(丞相),宰相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为百官之首,单独开府,有一套完整的运转体系。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宰相肚里能撑船,都是讲宰相官大,宰相治理国家,公务繁忙,要包罗万象。天下是皇帝的,治权是宰相的。皇权不能为所欲为,宰相治国理政,与皇帝相互制衡。

历史上皇权与相权之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发生了无数次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推翻皇帝的事情。

到了朱元璋的中后期,丞相胡惟庸专权,驾空皇帝朱元璋。还绑架老丞相李善长,密谋造反,被朱元璋彻底灭掉。朱元璋借此机会规定,以后不再设立丞相职位,改之以内阁代替,即内阁集体向皇帝负责。

朱元璋刚废丞相时,自己兼丞相。时间一长,累的受不了了。便找了几个年富力强,品级低的进士组成内阁。实际为皇帝的秘书长、秘书。朱元璋的初衷是以小制大,用这些年轻人去平衡皇帝与六部老臣们的关系。后期经过演变,成为了完善的内阁制。即内阁成员一般为位极人臣的大学士,德高望重,称为阁老。在内阁中设首辅一人,次辅阁老一至三人。这个内阁一般不直接发号施令,有事先集体讨论出意见,以票拟(书面报告)的形式向皇帝提出建议,皇帝批准后交六部执行。

清承明制,清朝除了太监少,太监不专权外,其治国理政体制几乎与明朝相同。所以直到大清灭亡,封建制度结束时,一直没有了宰相(丞相)这个职位。

没有丞相,但丞相的活确要有人干。大明朝丞相的活由内阁完成,大清由大学士和军机处完成。大多数时候,首辅相当于宰相,但由于个人专断改为了集体负责,首辅又有别于宰相。明朝朱元璋以后五百多年,宰相专权,甚至篡权的事,基本上没有了,相权被皇权彻底干扒下了。


书华36


宰相还有,内阁大臣都是宰相,只是没有丞相。丞相只有一人,宰相可以有多人。明代的官职情况,《大明权力场》一书有详细介绍。



阮景东


当然是有的,比方说张居正,徐阶,只不过是换了个马甲而已


易与道合


名义上没有了 实际上主少国疑或者大臣足够强悍的年代都是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