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和疆域面積是怎樣的?不要複製百度別人結論的,要研究者自己的結論?

玉林院


安西都護府從初唐建立到盛唐安史亂後被吐蕃攻佔,前後歷時一百多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李世民時期初創,李治、武則天時期盲目擴張,李隆基時期穩步擴張,以及安史亂後與中原隔絕的苦苦掙扎。

李世民時期

經與西突厥利用高昌等小國發生數次碰撞之後,西突厥內附唐王朝成為大唐藩屬,整個西域到中亞成為唐王朝的勢力範圍。

但藩屬國不算大唐疆域,大唐這段時期也只是在天山南麓沿絲綢之路建立了立足點,安西都護府此時設立,治所在龜茲,名義上是統治整個地區,實際上只直接控制了于闐、疏勒、龜茲和焉耆四鎮絲綢之路一條線,碎葉城是後來李治時期才開始駐軍的。

(安西四鎮的五個城市,李世民時期沒有碎葉)

李治、武則天時期

李世民去世後,西突厥反覆叛亂,李治平叛後,不等後方穩定,就盲目的在中亞設立了十六州都督府,駐軍地點也西進到了碎葉,都屬於安西都護府管轄。這是大唐疆域面積最大的一刻,安西都護府名義上管轄範圍到了鹹海、阿富汗、巴基斯坦,離波斯灣近在咫尺。但十六州都督府既無駐軍,也沒有唐朝將領統一指揮,就如沙灘上的城堡經不起任何的風雨。

有些人以大唐疆域面積最大來證明唐高宗李治的功績和能力,我認為恰恰相反,這隻能表現李治的無能和昏聵,毫無自知之明。

(安西都護府最大面積時期)

李治的盲目擴張帶來的後果就是唐王朝與大食、吐蕃開始了直接衝突:

吐蕃開始攻擊唐王朝在西域的大本營安西四鎮,雙方反覆爭奪了多年,安西四鎮也在李治時期反覆廢棄和重新設置;

安西四鎮這個整個西域的核心區域發生戰爭,遠在西方中亞的十六州都督府就得不到唐王朝的支持,轉而投靠大食。這些地區沒有唐軍駐守,屬於服從強者的牆頭草,得到很容易,失去也很痛快,大唐疆域面積最大一刻只維持了短短數年;

武則天建立武周之後,重新收復了安西四鎮,並把這個作為大周的一大功績。之後西域戰線逐漸穩定,大食吞了李治的中亞,吐蕃吞了李治的吐谷渾,武則天任由後突厥重新獨立丟了蒙古高原,其他地區基本上維持不變。

與對李治的評價相同,武則天除了丟了蒙古高原之外,中亞和吐谷渾的丟失同樣要負責任。後來武則天雖然收復安西四鎮,但也只是穩定了局面、沒有繼續丟失領土,不能證明武則天能力有多強。

(北庭都護府是武則天時期從安西都護府中分出來的,主要負責天山北麓防禦回紇。)

(疆域面積最大一刻全貌,這時已經丟了吐谷渾,後來丟了中亞和蒙古高原)

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初期在西域還是穩步推進的,在西線中亞利用突騎施壓制大食東進,在南線對吐蕃防守反擊,兩條戰線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直到安史之亂前,大唐在西域一直佔據戰略主動。

李隆基後期,由於好大喜功和怠政,已經錯誤的把長期採用的防守反擊戰略調整為邊將自主、四面出擊,高仙芝在怛羅斯城下敗於大食就是這種調整帶來的後果,但當時大唐實力強大,還未出現戰略性失敗,這種戰術性失敗的損失很快就能恢復,直到安史之亂。

這段時間,安西都護府的治所仍在龜茲,實際控制區域還是天山南北。

(盛唐時期的唐朝疆域)

與中原失去聯繫,安西、北庭苦苦掙扎

安史亂後,唐王朝從安西都護府調集精銳部隊回中原平叛,造成了西域空虛。吐蕃藉機入侵,先是佔領了河西和隴右,把安西、北庭與中原的聯繫徹底切斷。

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後,一段時間內一直在防禦吐蕃的入侵,無力反擊重新打通西域通道。之後又受到國內藩鎮割據的影響,還是無力對外用兵。

於是,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苦苦支撐了數十年,最後彈盡糧絕,戰士大部戰死,民眾投降吐蕃或回紇以求生存,到此大唐才徹底失去了西域。

北庭都護府從設立到失陷一共89年,安西都護府一共存在168年。

以上內容全為手打,全為本人根據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瞭解進行的總結,不知是否符合題主要求?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唐安西都護府始設於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其時侯君集平高昌,設立西州都護府,治所西州(即高昌),後於9月在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約5公里處)設安西都護府,也就是說初設的安西都護府在今天的新疆吐魯番地區,設置目的是為了對抗西突厥。

《新唐書》載:“西州交河郡,中都督府。貞觀十四年平高昌,以其地置。開元中曰金山都督府。天寶元年為郡。”

又載:“安西大都護府,初治西州。顯慶二年平賀魯,析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護府…西盡波斯國,皆隸安西,又徙至高昌故地。三年徙至龜茲都督府,而故府復為西州。咸亨元年,吐蕃陷都護府。長壽二年收復安西四鎮,至德元載更名鎮西。後復為安西。”

也就是說,安西都護府的治所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戰爭的勝敗有一個遷徙的過程,如下:

*貞觀十四年(640年)初治西州交河郡。

*顯慶二年(657年),蘇定方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反叛,又將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

*顯慶三年(658年),設都護府治所於龜茲。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龜茲撥換城,廢安西四鎮。

*長壽二年(693年),收復西四鎮。

*至德元年(756年,與天寶十五年同年),安西四鎮更名鎮西,後複名安西。

武則天一朝,唐與吐蕃多番爭奪安西一域,安西地區得而失,失而得,直到長壽年間才逐漸穩定在龜茲國境內。後又設置北庭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雙劍合璧,對西北一域的控制達到空前。

關於安西都護府的轄地範圍,隨著唐朝國力及軍事力量的不斷變化,其範圍也是不斷變化的。

*唐太宗設立之初,安西都護府轄地較小,僅今新疆庫車(龜茲)、焉耆西南(焉耆)、和田西南(于闐)、喀什(疏勒)、吉爾吉斯斯坦的托馬克市(碎葉)等區域。

*唐高宗、女皇一朝將其升格為安西大都護府後,轄地範圍明顯擴大,可西北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蔥嶺、阿姆河兩岸的諸城邦,包括了今天吉爾吉斯斯坦的大部分地區。這應該是安西都護府最盛之時了。但女皇一朝多與吐蕃作戰,都護府轄域起伏較大,

*至晚唐時,安西都護府地位越來越弱,直到最後淪陷消亡,其轄域範圍應當是逐漸縮小並趨於穩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從貞觀十四年至顯慶二年期間,安西都護府的治所肯定是有所變遷的,否則史書中不會載“又徙至高昌故地”。但這中間18年間安西都護府治所怎樣遷徙,《新唐書·地理志》中並無詳細記載。

關於百度中說“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敗龜茲國,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這一說法,《新唐書·太宗本紀》中並無明確記載,只提到這一年昆丘道行軍總管阿史那舍爾敗龜茲一戰。進一步查閱《新唐書·郭孝恪傳》可知,郭孝恪於貞觀十六年拜涼州都督,改安西都護、西州刺史,之後又官拜昆丘道副大總管,協助阿史那舍爾擊敗龜茲,但亦未提及安西都護府遷治龜茲一說。這種說法或可在《資治通鑑》中一探究竟。

囿於手頭沒有《資治通鑑》且學識疏淺,還懇請方家指正!


大棒小八小九


唐朝疆域遼闊,在四至區域設置安東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位於新疆南部向西直到中亞鹹海,是滅西突厥之後建立的,隨著唐末中央政府逐漸衰弱,周邊少數民族尤其是回鶻,吐蕃的侵佔,所轄區域逐漸減少,都護府駐地呈現回縮的趨勢,直至推出西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