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和疆域面积是怎样的?不要复制百度别人结论的,要研究者自己的结论?

玉林院


安西都护府从初唐建立到盛唐安史乱后被吐蕃攻占,前后历时一百多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李世民时期初创,李治、武则天时期盲目扩张,李隆基时期稳步扩张,以及安史乱后与中原隔绝的苦苦挣扎。

李世民时期

经与西突厥利用高昌等小国发生数次碰撞之后,西突厥内附唐王朝成为大唐藩属,整个西域到中亚成为唐王朝的势力范围。

但藩属国不算大唐疆域,大唐这段时期也只是在天山南麓沿丝绸之路建立了立足点,安西都护府此时设立,治所在龟兹,名义上是统治整个地区,实际上只直接控制了于阗、疏勒、龟兹和焉耆四镇丝绸之路一条线,碎叶城是后来李治时期才开始驻军的。

(安西四镇的五个城市,李世民时期没有碎叶)

李治、武则天时期

李世民去世后,西突厥反复叛乱,李治平叛后,不等后方稳定,就盲目的在中亚设立了十六州都督府,驻军地点也西进到了碎叶,都属于安西都护府管辖。这是大唐疆域面积最大的一刻,安西都护府名义上管辖范围到了咸海、阿富汗、巴基斯坦,离波斯湾近在咫尺。但十六州都督府既无驻军,也没有唐朝将领统一指挥,就如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任何的风雨。

有些人以大唐疆域面积最大来证明唐高宗李治的功绩和能力,我认为恰恰相反,这只能表现李治的无能和昏聩,毫无自知之明。

(安西都护府最大面积时期)

李治的盲目扩张带来的后果就是唐王朝与大食、吐蕃开始了直接冲突:

吐蕃开始攻击唐王朝在西域的大本营安西四镇,双方反复争夺了多年,安西四镇也在李治时期反复废弃和重新设置;

安西四镇这个整个西域的核心区域发生战争,远在西方中亚的十六州都督府就得不到唐王朝的支持,转而投靠大食。这些地区没有唐军驻守,属于服从强者的墙头草,得到很容易,失去也很痛快,大唐疆域面积最大一刻只维持了短短数年;

武则天建立武周之后,重新收复了安西四镇,并把这个作为大周的一大功绩。之后西域战线逐渐稳定,大食吞了李治的中亚,吐蕃吞了李治的吐谷浑,武则天任由后突厥重新独立丢了蒙古高原,其他地区基本上维持不变。

与对李治的评价相同,武则天除了丢了蒙古高原之外,中亚和吐谷浑的丢失同样要负责任。后来武则天虽然收复安西四镇,但也只是稳定了局面、没有继续丢失领土,不能证明武则天能力有多强。

(北庭都护府是武则天时期从安西都护府中分出来的,主要负责天山北麓防御回纥。)

(疆域面积最大一刻全貌,这时已经丢了吐谷浑,后来丢了中亚和蒙古高原)

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初期在西域还是稳步推进的,在西线中亚利用突骑施压制大食东进,在南线对吐蕃防守反击,两条战线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直到安史之乱前,大唐在西域一直占据战略主动。

李隆基后期,由于好大喜功和怠政,已经错误的把长期采用的防守反击战略调整为边将自主、四面出击,高仙芝在怛罗斯城下败于大食就是这种调整带来的后果,但当时大唐实力强大,还未出现战略性失败,这种战术性失败的损失很快就能恢复,直到安史之乱。

这段时间,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仍在龟兹,实际控制区域还是天山南北。

(盛唐时期的唐朝疆域)

与中原失去联系,安西、北庭苦苦挣扎

安史乱后,唐王朝从安西都护府调集精锐部队回中原平叛,造成了西域空虚。吐蕃借机入侵,先是占领了河西和陇右,把安西、北庭与中原的联系彻底切断。

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后,一段时间内一直在防御吐蕃的入侵,无力反击重新打通西域通道。之后又受到国内藩镇割据的影响,还是无力对外用兵。

于是,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苦苦支撑了数十年,最后弹尽粮绝,战士大部战死,民众投降吐蕃或回纥以求生存,到此大唐才彻底失去了西域。

北庭都护府从设立到失陷一共89年,安西都护府一共存在168年。

以上内容全为手打,全为本人根据自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进行的总结,不知是否符合题主要求?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唐安西都护府始设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其时侯君集平高昌,设立西州都护府,治所西州(即高昌),后于9月在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约5公里处)设安西都护府,也就是说初设的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设置目的是为了对抗西突厥。

《新唐书》载:“西州交河郡,中都督府。贞观十四年平高昌,以其地置。开元中曰金山都督府。天宝元年为郡。”

又载:“安西大都护府,初治西州。显庆二年平贺鲁,析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又徙至高昌故地。三年徙至龟兹都督府,而故府复为西州。咸亨元年,吐蕃陷都护府。长寿二年收复安西四镇,至德元载更名镇西。后复为安西。”

也就是说,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战争的胜败有一个迁徙的过程,如下:

*贞观十四年(640年)初治西州交河郡。

*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又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

*显庆三年(658年),设都护府治所于龟兹。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废安西四镇。

*长寿二年(693年),收复西四镇。

*至德元年(756年,与天宝十五年同年),安西四镇更名镇西,后复名安西。

武则天一朝,唐与吐蕃多番争夺安西一域,安西地区得而失,失而得,直到长寿年间才逐渐稳定在龟兹国境内。后又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双剑合璧,对西北一域的控制达到空前。

关于安西都护府的辖地范围,随着唐朝国力及军事力量的不断变化,其范围也是不断变化的。

*唐太宗设立之初,安西都护府辖地较小,仅今新疆库车(龟兹)、焉耆西南(焉耆)、和田西南(于阗)、喀什(疏勒)、吉尔吉斯斯坦的托马克市(碎叶)等区域。

*唐高宗、女皇一朝将其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后,辖地范围明显扩大,可西北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葱岭、阿姆河两岸的诸城邦,包括了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大部分地区。这应该是安西都护府最盛之时了。但女皇一朝多与吐蕃作战,都护府辖域起伏较大,

*至晚唐时,安西都护府地位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沦陷消亡,其辖域范围应当是逐渐缩小并趋于稳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贞观十四年至显庆二年期间,安西都护府的治所肯定是有所变迁的,否则史书中不会载“又徙至高昌故地”。但这中间18年间安西都护府治所怎样迁徙,《新唐书·地理志》中并无详细记载。

关于百度中说“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败龟兹国,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这一说法,《新唐书·太宗本纪》中并无明确记载,只提到这一年昆丘道行军总管阿史那舍尔败龟兹一战。进一步查阅《新唐书·郭孝恪传》可知,郭孝恪于贞观十六年拜凉州都督,改安西都护、西州刺史,之后又官拜昆丘道副大总管,协助阿史那舍尔击败龟兹,但亦未提及安西都护府迁治龟兹一说。这种说法或可在《资治通鉴》中一探究竟。

囿于手头没有《资治通鉴》且学识疏浅,还恳请方家指正!


大棒小八小九


唐朝疆域辽阔,在四至区域设置安东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位于新疆南部向西直到中亚咸海,是灭西突厥之后建立的,随着唐末中央政府逐渐衰弱,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回鹘,吐蕃的侵占,所辖区域逐渐减少,都护府驻地呈现回缩的趋势,直至推出西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