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茶之涩味:不苦不涩不是茶、舌底鸣泉涩化开

品读茶之涩味:不苦不涩不是茶、舌底鸣泉涩化开

喝茶时经常能感受到茶的涩味。实际上,涩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感觉,在茶的味觉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它非“麻”,但有一定的“麻”意,非“苦”但与“苦”相近,类似于吃青柿子的感觉。

不苦不涩不是茶

但凡是茶,都会有涩味(除非年份久远的老茶),且往往与苦味相伴相生,在茶汤的滋味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

茶叶中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尤为重要。儿茶素又称茶鞣质,也叫茶单宁,属于茶多酚类物质,为黄烷醇的衍生物,英文名为tannin,分子式为C15H14O6,是形成茶汤涩味的主要成分。茶汤的生物碱与大量的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产生苦涩味,故有“不苦不涩不是茶”的说法。

涩味形成的机理是儿茶素与唾液中脯氨酸蛋白质合成一层很薄的黏膜凝固在舌面上而产生收敛性的涩感。儿茶素分为单体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其中酯型儿茶素约占70%,是影响茶叶涩味的主要成分。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正常情况小,采摘一芽两叶的茶品,其涩味比起采制一芽三、四叶的茶品厚重得多。

普洱茶是由云南大叶种茶菁制成的茶,所含儿茶素成份比中小叶种茶要多得多,其涩感也显得特别厚重,有“味最酽”之说。

品读茶之涩味:不苦不涩不是茶、舌底鸣泉涩化开

舌底鸣泉涩化开

涩味在茶叶的滋味中处于最不受待见的地位,但从健康的角度看,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菌、除臭、抗病毒、提高免疫力、防蛀牙、抑制血压上升。从品茗的角度看,适当的涩能体现茶的刚性和力度,而且当涩味化开后,随之而来的是满满的生津,即所谓的“涩能生津”。我们品茶,一方面是可以从茶的涩感中感受茶的力度,一方面可以从略带涩感的茶汤中去体验茶由涩生津的感觉,体会“舌底鸣泉”的生津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收敛的涩味,怎能感受化开的生津。

如何看待茶的涩味,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看涩味的强度,二是看涩味化开速度,三是看涩后生津的状况。站在品茗的立场上,涩味能够支撑茶汤的骨架,适当的涩对普洱茶品茗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当涩味化得快,随之而来的是满满的生津,给人带来舒爽愉悦的感觉。所以,茶有点涩味不见得是坏事。没有涩味的茶,反而感觉没有骨架感,茶汤软弱而寡薄,也不能给人带来“舌底鸣泉”的生津感。

总体而言,涩味化得快,生津强烈、饱满、持久的茶,是优质茶的表现;而涩味化得慢,生津比较局促的茶,是品质差的表现。

品读茶之涩味:不苦不涩不是茶、舌底鸣泉涩化开

不同茶性、不同涩感

我们知道,茶的涩味是由茶叶中儿茶素的作用而产生,而不同品种、树龄、制作工艺和贮藏环境的茶,其儿茶素含量差别很大,形成了不同的茶性,从而展现出不同的涩味。

生茶之涩:普洱生茶为自然发酵茶,没有经过人工催化,茶多酚、儿茶素等刺激性物质含量较高,茶汤的收敛性和刺激性较强。因此,生茶的涩,是刚强的涩、浓酽的涩。

熟茶之涩:普洱熟茶由于经过渥堆发酵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后,茶多酚、儿茶素等物质大幅度减少,茶性变得醇和温顺。因此,熟茶的涩,是醇和的涩、温顺的涩。

老茶之涩:老陈茶由于经过几十年的陈化,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基本被氧化,茶汤已变得细腻、顺滑,已经没有了涩味。因此,老茶的涩,是细腻无涩、顺滑无涩。

台地茶之苦:台地茶由于树龄短、生态环境较差,吸收的物质养分少,不能有效的协调和掩盖涩味物质,茶性生硬暴露。所以,台地茶之涩,是生硬的涩,暴露的涩。

古树茶之苦:古树茶用于树龄长、生态环境较好,吸收的营养物质丰富,能够有效的协调和掩盖涩味物质,茶性香甜甘醇。因此,古树茶之涩,是香甜的苦、甘醇的苦。

茶有涩感,人有业障。茶之涩来自于茶单宁,人之障源自于无明惑。茶由涩生津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人消业除障也需要一个漫长的修行历程。普洱茶经过数十年的陈化,茶单宁成分慢慢减少,其内含物质却越来越丰富。虽然减少了茶的力度,却增加了茶的厚度。这种由茶的厚度所展现出来的张力,看似柔和,实则饱满厚实,仍能体现茶的刚强和厚重。恰似一个人经过几十年的修行,其业力和习气会慢慢消退,思想内涵却越来越丰富。虽然少了一些个性,但却多了一些气度。这种由人的气度所散发出来的力量,看似随和,实则光芒四射,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