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何有人批评颜真卿的楷书?

琳琳-吾辈要做淑女


颜真卿的楷书历史上确实曾被很多人批评过,而他的行书普遍被大家赞誉。当然,人无完人,很多书家都曾被人赞过也被贬过,其实也正常。把颜真卿推向书坛一哥的是北宋时期的苏轼,他对颜书的评价是: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苏轼把颜真卿的书法与杜甫的诗、吴道子的画、韩愈的诗文相提并论,关键词在“古今之变”这四个字,下面还有一段苏轼对颜书的解读: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这里的关键词是“一变古法”,苏轼夸颜真卿变的什么古法呢?就是魏晋以来的古法。苏轼为什么这么推崇颜真卿呢?就是因为这个“一变古法”,这点与苏轼的性格非常对脾气。苏轼从来就是一个不甘心跟在别人屁沟后面随大流的人。从他改变宋词,使得宋词能独立于唐诗,而成为宋代文学的名片。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他的性格,因此他非常喜欢能够打破传统的颜真卿。

而恰恰是这个关键词“变古法”也是颜真卿遭到后世批评的主要原因。例如跟苏轼同时代的米芾,他对颜真卿的楷书就深恶痛绝地说:

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米芾甚至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米芾竟然说颜真卿的楷书是俗品,不过他对颜的行书还是很赞的,甚至他的行书中就能看到颜真卿《争座位贴》的痕迹。

到了元代,赵孟頫也曾经对颜书提出过批评,他曾经在给友人的信中谈起过世人学习颜书的问题:

近世又随俗皆好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尚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
若令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姆》,不令一豪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

从文中可以看到赵孟頫对颜书的评价,关键词“书家大变”,问题也出在颜真卿改变了二王书风的延续,这是主要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颜真卿的楷书出名是因为他能在二王沿袭的书法世界中“变古法”,而他被后世批评的原因也是“变古法”,真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翰墨今香


历史上对颜真卿的批评确实很多,事实上颜真卿的书法更容易受到批评,在二王的内㩎书风体系下,他用外拓笔法,而且还行书里面参杂篆书、隶书笔意,当然容易被二王一脉的书法家喷。

批评颜真卿比较著名的书法家有米芾,他说:“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这句话被很多人说是当今“丑书”的起源,没想到说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

在米芾的眼里,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都属于丑书,而且是丑书的始祖,这句话要是现代人说的,那就是大逆不道了,米芾却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颜柳的挑踢太多,不和古法,古人为它丑。

米芾认为的丑不是不好看,而是不符合古法。


无独有偶,清代的梁巘也这样说:“颜鲁公作书,不拘字之大小,画之多少,俱撑满,而古意已失”

这次不是说颜真卿挑太多了,而是说他写字时,不论字体大小和笔画多少,把每一个字都撑满格,失去古意了。

那么这个古意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自然书写的状态”,古代高手书写,任其自然,章法疏朗,而颜真卿的字大小一致,所以梁巘说他没有古意。

每一个人的书法其实都有可能别人批评,每个欣赏着的审美能力和取向不一样,对于同一种风格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书圣王羲之在历史上也不乏批评的声音。


所以对于古人的批评要辩证的看待。

你觉得呢?


不二斋


我是简繁,历史上为何有人批判颜真卿的楷书?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我当初打算学习书法的时候,在欧颜柳赵四类书体中选择了好久,也不怕你多想,这四类书体我第一个排除的就是颜体,理由很简单,颜体字不符合我个人的审美,但是注意,这并不代表颜体写的不好。仅仅审美不同而已。不信你问问,不喜欢颜体字的评论区举个爪。


我等平民百姓,没有必要去批评历史认可的书法家,因为我不是书法家,外行也就看个热闹而已,专业的还是留给书法家去界定吧,当初米芾就喷颜体为丑书,可人米蒂的书法那也是名不虚传呢。再说了,这完全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问题,你再好又如何,还是会被人喷。


前段时间我就遇到一个朋友,他说他想学行书,但是不知道学谁的好,于是我就给他推荐了天下十大行书中的四幅书法,《兰亭序》、《伯远帖》、《张翰帖》、《土母帖》,结果你猜怎么着?他第一个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给踢出去了,最后选了欧阳的《张翰帖》,遇到这事儿,你还能说什么?那颜真卿被喷又能算什么?


所以被喷是正常的,还有人说赵孟頫是错的呢,不还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喷子,挑刺的人遍地都是,何须太过在意。

再举个例,田英章跟卢中南都是写欧楷的,要真论二人谁写的字更好看,那肯定是田英章,可貌似喷田英章的比喷卢中南的多了去了,那你说这又作何解释呢?对于这事儿,四个字足以,习惯就好。


一点个人浅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欢迎评论区讨论,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分享不易,且读且关注。


易论螺丝钉


历史上也有喷子呗!

最为著名的喷子为南唐李后主李煜喷颜真卿,善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真得王右军之筋力,而失于粗鲁,颜字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

此一段话,将颜体书法批的体无完肤,在世人公认的颜书雄浑大气,正大,庄重与粗鲁划等号。

李煜的审美观与颜真低截然不同,李煜的词举世闻名,脍炙人口,婉约清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写这样的诗词,过惯了荣华富贵,看惯了春花秋月,心里细腻的人,不喜颜真卿书法,便不足为奇。

米芾称颜楷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崇尚颜楷的清冯班针锋相对地指出说,颜鲁公书磊落巍峨,自是台阁中物。



可见各人喜好不一,不合已意出口便喷,不止现代,丑书,俗书之争不亦乐乎,书法审美,在古人其实也是囗诛笔伐,唇枪舌剑,杜甫诗句,书贵硬瘦可通神,苏轼就有玉环飞燕谁敢憎。


颜真卿作为旷古绝今的书法大师,楷书四大家之一,也难免有指责之声。书法欣赏,爱憎由心,喷子之声古已有之,现在会有,将来也会继续,不足为怪。

本人也是书法爱好者,下附临写,敬请指正,谢谢!


旭日余辉4


颜真卿的楷书,大体上有四个技法方面的原因,导致后世学者的批评。

评者包括皇帝艺术家南唐李后主李煜,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等在艺术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的批评,有情绪的成份,更有直指要害的一面,应当客观看待。

一,颜体笔画厚重,学他的人掌握不好容易写的又粗,又黑,又 笨;

二,颜体用笔,在笔画转折换向时有提笔倒退回顶动作,理解不正确,会描画而成,显得做作不自然;

三,颜体结构外拓,在书法史上达到极致。过度强调外拓鼓出,掌握不好,就会显得笨拙而俗气;

四,由于结体外拓鼓出,掌握不好,章法上容易形成整幅填实塞满,使人的观感压抑沉闷。

不但学他的人容易犯错,即使颜真卿本人的原作,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

这也许就是颜体被人诟病的原因吧。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艺术。

十全十美的是工艺。

连书圣王羲之,历史上都不乏批评的声音。

艺术上有批评的声音,一点也不奇怪。





快乐书法营


我觉得历史上李煜对颜真卿的批评最为形象,他评价颜真卿书法粗鲁,像“叉手并脚田舍汉”。

从此我看到颜真卿的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不修边幅、黝黑粗壮的农民形象。



是不是很像呢?

李煜是皇帝,地位尊贵,锦衣玉食,自然瞧不起农民,不觉得农民的形象有什么美。

但是劳动者最伟大,农民的形象也可以很美很有魅力。比如:

你能说他不美吗?


梦露居士


有人批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没有人批评,反而说明有问题了。我们不讲李煜与米芾对颜真卿的批评,仅仅从颜真卿书法出发来分析一下,就可知道颜字的优缺点,即然有缺点,当然就有批评了,不足为怪。

一、颜真卿的楷书主要有几个代表碑帖。《多宝塔》是其早期的楷书,也是后人学习的范本,书法特点工整有余,灵动不足,匠气较重,并不是他好的楷书。《勤礼碑》相比于《多宝塔》就相对成熟了很多,书法特点宽博大气,初具庙堂之气,是他比较成熟的楷书代表作品。《白书告身》帖相对于碑来讲,没有了笔法的损伤,纤豪毕现,让我们对笔法的学习更有章可循,结构也没有刀刻的修饰改动,显得自然天成,是他楷书最好的作品,庙堂之气十足。

二、通过对颜真卿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碑帖的分析,便有了结论。《多宝塔》太工,缺少了艺术表现力;《勤礼碑》中和,于平凡中见伟大;《自书告身》帖出凡入神,已入化境。有人说《自书告身》帖有些字写的不好,有些笔画欠妥。这是因为对艺术的认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举个例子,就如一个品德非常好的人,事做的很好,偶而骂骂街,讲些粗俗的话也无可厚非,并不影响这个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况且正因为不完美,艺术才有了想象的空间,否则,断臂的维纳斯也不会是艺术家心目中的女神了!


山西河东洗心斋书法


自颜之后无“晋韵”

这是后世名家批评颜真卿的依据,用魏晋的标准去批评颜真卿。

如米芾“丑书恶札之祖”“俗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海岳名言》中说“无天成平淡之趣”

这句话说的有道理,因为魏晋最近天真平淡,这样后世追求魏晋时,想达到的高度。

到颜真卿之后,刻意追求中锋,外拓,则是“变乱古法”。

在这种程度上解释,米芾说的确实有道理,因为颜真卿的书法与晋韵确实也不沾边。

但是米芾说的对吗?

可能站在他的角度就是对的,但事实上本就不应该站在他的角度。

这就像一种思维陷阱,先把人拉倒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固然得出的结论也就相仿了。

我曾经解释过一个问题

就是后代书法所有关于“意”的表达,基本都离不开颜真卿。

只要这个人的书法要追求“意”,必学颜真卿。

当然,学篆隶也可以达到这种“意”的感觉,毕竟不如颜真卿吃的透,所以学颜也是书家必经之路。

当然,不只有米芾批评颜真卿,还有这位。

南唐李后主评书,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独,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此历代宝之为训,所以琼高千古柔兆执徐

把历史上的名家“打包批评”了一下。

说颜真卿“粗鲁”


还有一篇是如此批评的

《墨池璅录》有载:“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晩唐无晋韵矣,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谓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扠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

这个跟米芾的观点一致,以晋韵标准去评价颜真卿的书法。

像一个种地的老汉傻了吧唧的站着。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种批评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以晋唐为标准

李后主“打包批评”勒那么多人,也是用的晋人标准。

因为是对比“右军”才“得其筋失之粗鲁”


到此为止,我们就“破案”了。

批评颜真卿,是两种书法风格的立场。

历史上两大书法高峰,一是王羲之,一是颜真卿。

本着王羲之的标准去看颜真卿,那“丑哭了”

要是本着颜真卿的立场去看王羲之,“秀气太过”

所以所谓的批评不过是立场不一样而已。


要说颜真卿的楷书差吗?

让是否定的。

第一,唐朝入仕的标准之一就是“楷法遒美”

这是当官的硬标准。

显然颜真卿的书法标准肯定是够当官的。


其次是早期作品《王琳墓志》,这是应邀写的,邀请者为“长官”“从兄”

论官位,人家比颜真卿大,所以想找一个再好一些的书家,不是做不到,毕竟当时颜真卿才三十多岁,楷法未成熟。

论关系,也算是亲戚,还是兄长,肯定特了解颜真卿,书法能力也会了解。

王琳墓志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写于741年。

再此之前三年从738年开始,颜真卿母亲去世,颜真卿回家丁忧守孝。

出山做官之后,就被邀请写墓志。

这绝对是信得过颜真卿的功底。


后来就是四十左右岁,去请教张旭书法。

从张旭处学来“外拓”和“篆籀笔法”


外拓的事,不解释,去看看颜真卿三四十岁几个作品的差异,再看看张旭楷书,就有直观的了解。


所以颜真卿的楷书水平,肯定是不差的。

像后世批评者,只是不能接受这种不尊魏晋的书法罢了


但还是那句话,不管你喜欢与否,颜真卿王羲之都是书法绕不过去的两条路,必须要走。

我初学时特讨厌王羲之,但是我知道有一天我会改变看法的。

等到了解王羲之的时候,才知道为何王羲之被尊为“圣”

绝不是单单一个李世民能影响的。

后世皇帝追捧的书家很多,再无一人尊圣。


梁宇航


 历史上批评颜真卿的不乏其人,以唐后主李煜、米芾最为著名。

南唐李后主认为颜真卿得王右军之筋而失于粗鲁。

《墨池璅录》有载:“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晩唐无晋韵矣,至五代李后主始知病之,谓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扠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

这两则批评,都是以王羲之、以“晋韵”为标准的批评。

 米芾说: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石刻《醴泉尉诗》及《麻姑山记》皆褚法也,此特贵其真迹耳。非《争坐帖》比,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仔细推究起来,对颜鲁公的批评,属于不同审美追求之间的辩驳,这无可厚非。

苏轼曾在吴道子的画后作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是对于颜真卿书法的另一种声音,来自于在文坛、书坛都赫赫有名的苏轼。

 朱长文《续书断》将颜真卿列为唐代神品之首,认为“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


历来之批评家,往往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评判,不免带有个人喜好的成分,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如李后主崇尚王羲之,以之来苛责颜真卿,难免失之偏颇。

即如米芾也是如此。

后世如康有为等人,对颜鲁公之书也有微词。

颜鲁公其人、其书,是一个时代的代表,这两方面又为后世所推重,甚至于其后写楷书的,鲜有不受其影响者。即所谓否定不了他的人格,也否定不了他的书法。


欣赏者认为鲁公一改二王的妍媚,属于开一代风气者;批评者认为鲁公书法粗俗。事实上这是两种审美追求之间的事儿,无关乎其他。

无论是李后主,还是米芾,还是之后的其他人,都无法撼动颜鲁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图片来自公开资料。


昭明书馆


任何事物,刚开始出现时,要被人们所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颜真卿之前,人们一直以二王书风为唯一正途,颜字一改王字纤瘦、妍媚形状,其雄强、苍涩的特点一时不为人所接受也属正常。故后来有米芾谓之“恶札之祖”,还有人称“书法一坏于颜,二坏于宋四家”。

他们认为颜真卿丢失了古法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颜真卿恰恰是在认真学习了王字的基础上,走了一条取二王之长又与二王有别的道路,他的书法上风格上追求雄强之美,使书法又有了新的发展线索。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